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必修3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必修3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作业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难易度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2、3、13‎ 易、中、‎ 中、中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6、7、13、14‎ 中、难、中、‎ 中、难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8、9、10、11、15‎ 中、易、中、‎ 中、难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5、10、12、13‎ 中 一、选择题 ‎1.(2018·广西桂林、贺州联考)‎2017年11月30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周年的日子。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成为“老皇历”,其作为文化遗产已没有价值。对此,你可以选择以下哪些观点加以反驳(  )‎ ‎①“二十四节气”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二十四节气”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④“二十四节气”展示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属于基本内涵,排除①;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兼收并蓄,排除④;“二十四节气”作为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故②正确;“二十四节气”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展示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故③正确。‎ ‎2.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  )‎ 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C.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D 一国能立于世界,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D正确;A中的“决定”说法错误;B说法太绝对;C本身说法错误。‎ ‎3.(2018•河北衡水模拟)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从尊祖敬宗的宗教祭祀礼仪演化为以尊亲事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从以“事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演化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这说明孝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 ②既一脉相承,又有因时而变的具体内涵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特征 ④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能因时而变,故选①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排除③。题干说明孝文化的发展历程,④与题意 不符。‎ ‎4.(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匾额文化发源于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 5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匾额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日益被国人遗忘。为此,我们要(  )‎ A.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顺应匾额文化日渐式微的历史必然性 B.萃取匾额文化精华,以其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 C.复兴匾额文化之风,以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D.深度挖掘和创新阐发,将匾额文化活化为社会文化新风尚 解析:D 本题考查继承传统文化,渗透科学精神。对待匾额文化,我们的态度不应是顺其自然、让其自生自灭、无所作为,也不应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复兴匾额文化之风。A中“顺应匾额文化日渐式微的历史必然性”实际上是一种无所作为的思想,不利于保护和传承匾额文化,因此A不选。继承匾额文化需要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复兴匾额文化之风,不切实际,C不选。B夸大了匾额文化的作用,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对待匾额文化的正确态度是要传承,要创新,与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相结合,通过深度挖掘和创新阐发,将匾额文化活化为社会文化新风尚,D正确。‎ ‎5.(2018•山东菏泽期末)某同学撰写论文主要参考的文章有《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传统节日在今天》《城市化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据此推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保护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渗透公共参与。该同学参考的文章涉及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D正确;A只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C只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均未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的关系,B排除。‎ ‎6.(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读《论语》,可知廉耻,鉴是非;读《庄子》,可养身心,增才情……进入中学课堂的国学经典,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 A.要学会推陈出新,摒弃传统束缚 B.能提升文化素养,避免人生挫折 C.应尊重经典内涵,全面继承传统 D.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 解析:D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鉴是非,养身心、增才情,因此中学生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D正确;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A中“摒弃传统束缚”的说法错误,排除;B中“避免人生挫折”的说法太绝对,排除;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C中“全面继承传统”的说法错误,排除。‎ ‎7.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挖掘其时代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  )‎ ‎①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努力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③认真寻找研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更多见证 ④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题干强调用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8.(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首发。在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使科技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④使科技成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C 本题以文化发展的必备知识考查调动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错误;科技创新可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②正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③正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错误。‎ ‎9.(2019·辽宁丹东质检)回溯过往,从信笺到电话,再到邮件,如今微信更进一步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微信拜年、微信发压岁钱、微信吃团圆饭、微信祭奠亲人……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费增长。这说明(  )‎ ‎①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 ②微信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的传媒 ③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播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经济决定文化,①错误;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的传媒,②错误;微信技术的出现,使文化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改变,甚至带来了新的消费增长,从而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10.(2018·吉林实验中学四模)‎2018年1月8日,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从古方“玉屏风散”中得到启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大量试验表明,黄芪对副流感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十年间,他在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侯云德的成功得益于(  )‎ ‎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科技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 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侯云德从古方“玉屏风散”中得到启示,并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在基因工程疫苗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说明其成功得益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排除③④。‎ ‎11.(2015·山东卷,3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解析:D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这是文化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表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方便”表明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故D符合题意。A中“决定”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错误。C材料未体现。‎ ‎12.(2018·河北唐山五校联考)2017年12月开播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普及文物知识、展示文物精湛工艺基础上,用心往更深处挖掘,讲好文物背后故事,激发和释放出文物所蕴含的浓浓人文气息,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取得了极大成功。《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在于(  )‎ ‎①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突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传承 ③保持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精神不变的稳定性 ④契合人民文化需求,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建设。《国家宝藏》讲好文物背后故事,激发和释放出文物所蕴含的浓浓人文气息,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符合题意;《国家宝藏》取得了极大成功,是由于它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契合人民文化需求,④符合题意;《国家宝藏》只涉及部分传统文化,②错误;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天津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今,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国粹之美、非遗之妙、民乐之雅,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展示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圈粉”。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火起来”,更需要“活起来”。‎ ‎(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意义。‎ ‎(2)请为传统文化“活起来”写两条宣传标语。‎ 解析:第(1)问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要求说明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意义。解答本问,需要从文化的传播、发展、创新及传统文化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需要围绕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主题,从宣传角度进行解答。‎ 答案:(1)①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有利于借助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共享方面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播。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活起来”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传统文化“活起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2)示例:①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②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③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4.(2018·山东烟台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状如颗颗珍珠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村落,是中国人的根系所在,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礼敬历史,呵护文物,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古村落的迅速消亡不仅让那些各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逐步消失,同时也让这些年频频见诸报端的“乡愁”二字慢慢飘逝,古村落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有专家指出,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建设发展层面统筹考虑,调动多方力量有序参与;要立足长远,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古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保护利用;保护古村落需要带有一些类似“公益”的价值理念,如果保护古村落以营利为主要目标,不仅不能保护古村落,反而会造成开发式的破坏,当地政府应该树立科学的开发观,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为某市进行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活动拟定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第(1)问要求说明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价值。解答本问的关键在于通过古村落想到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并进而从文化遗产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需要围绕“进行古村落保护”主题,从“宣传”的角度拟定标语,同时需要符合条数和字数要求。‎ 答案:(1)①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文明的演进,展现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有着重要的意义。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③有利于使古村落所蕴含的优秀历史文化绽放新的活力,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2)示例:守护传统村落,保存历史文脉;以人为本,让古村落活起来;保护古村落,守护好乡愁。‎ ‎15.(2018·重庆江津等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教材是教育的工具和载体,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之后,四书五经成为历代读书人步入仕途的“必读教科书”,对儒家思想流传至今功不可没。现在一些大学的国学课和国外的孔子学院,也选修四书五经。‎ ‎2016年秋季学期,数百万册新改版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义务教育教科书投入使用。在新教科书修订时,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作品是教科书选文的骨架。如(苏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收录了莫言《卖白菜》一文,被媒体视为一大亮点,初一学生跟当时的莫言差不多同龄,在学习文章的语言、行文特色之外,还能受到诚信教育;“部编本”初一上册历史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增加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在“知识拓展”中,介绍了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活动的历史。‎ 结合材料,说明教材对于文化生活的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析教材对文化生活的意义。材料主要涉及教材与教育、教材承载的传统文化等内容,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的作用、影响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因素、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等角度进行 分析。‎ 答案:(1)教材是教育的载体和工具,编制、使用好教材,能够极大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2)“四书五经”对儒家思想流传至今功不可没,说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材在文化传承上至关重要。‎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外孔子学院使用“四书五经”,显示教材对教育发挥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材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