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第二部分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讲义
选修二经济学常识 《经济学常识》内容要重点把握“两种市场经济模式”——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种理论和政策主张”——斯密的理论及政策主张、李嘉图的理论及政策主张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三种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及影响和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及影响。 [串主干知识] [明热点考向] 经济学常识的考点较分散,高考主要涉及的考点有: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理论和主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新自由主义;凯恩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分类研究·规律清] 考点(一)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1.(2012·江苏高考)一些国家曾秉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矿业等以换取工业品;但发展的结果却是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附加深、国际经济地位低下,并未享受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农业虽没有比较优势,但政府仍大力支持其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大量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高科技对以色列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农业不仅确保了自身粮食安全,而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 (2)上述材料中各国做法对我国发展农业有何借鉴? 解析:第(1)问审题时抓住“比较成本学说”“局限性”等有效的“题眼” 是解题的关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从理论上只看到比较成本优势,忽视了其他因素,从实践上为英国资产阶级扩张和建立世界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第(2)问审题时要快速找到“各国做法”“我国发展农业”“借鉴”。这就需要找到材料中的做法,从这些做法入手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根据材料可以从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结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1)只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忽视其他因素;为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提供理论依据。 (2)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考点(二) 自由放任的观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 统治者要想更好地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就应将其权力严格限制于立法职责,而让资本自我寻找最有利可图的渠道,让商品自我发现其公平价值,让努力和智慧得到它们应得的回报,让懒惰和愚蠢受到上天的惩罚,并且要做到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财产、减少法律成本、严格控制国家部门的花费。政府的职责应仅限于此,而人民大众有把握把其他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托马斯·贝宾顿·麦考利 材料二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企业家仍有用武之地。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将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而逐渐消除,市场经济的优点将持续保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 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材料一给我们的信息是政府应该将权力严格限制于立法职责,让资本自我寻找最有利可图的渠道,让商品自我发现其公平价值,这反映了自由放任的观点,其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限制政府的作用。材料二的题眼是“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将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而逐渐消除,市场经济的优点将持续保存”,这反映了国家干预的观点,强调了国家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经济弊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第(2)问让我们谈谈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首先要辩证分析市场调节的作用,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固有的弊端;其次要明确国家干预经济是克服市场弊端的必然要求;最后得出结论,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观点: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限制政府的作用。材料二反映的是国家干预的观点:国家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2)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作用,但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国家干预经济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然要求。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考点(三) 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 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评析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并据此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解析: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的评价选修2教材中已经比较明确,考生根据记忆描述出来即可。而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应该主要回答积极影响,如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 答案:①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正确认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系统知识·调用准] 1.斯密的理论贡献与政策主张 (1)斯密关于财富的观点 ①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②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 (2)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①阶级结构理论: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收入分配理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4)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②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③主张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5)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 2.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学说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①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②使用价值不能成为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 ③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④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2)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首先提出了“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3)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①自由贸易的主张: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因此,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比较成本学说: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③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作用。 积极作用: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典题尝试·验能力] 材料一 斯密指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 材料二 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如果没有用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论述与斯密的观点有何异同? (2)在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上,李嘉图的观点与斯密的观点相比较,有何不同? 解析:第(1)问考查李嘉图和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不同论述,答题时主要以李嘉图的观点为线索简要回答;第(2)问,着重回答出李嘉图的“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即可。 答案:(1)李嘉图同意斯密的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纠正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分类研究·规律清] 考点(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1.A、B两企业原本是规模相同且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A企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改进经营管理,企业发展蒸蒸日上。而B企业只是作了局部的设备更新,生产效率提高慢,价格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步履艰难。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A、B两企业的不同命运。 解析:回答时首先要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点明,并指出技术改进的意义。然后结合题干中给定的条件分析两企业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做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 答案: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按其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注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A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在等价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发展自然蒸蒸日上。B企业不重视技术改造,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勉强接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获利不多甚至亏本,发展必然步履艰难。 考点(二)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请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解析:第(1)问知识比较基础,分别答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再答出二者的关系即可。第(2)问属于原因类题目,可以从劳动二重性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1)商品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理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考点(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有哪些理论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准确再现能力。此题难度不大,要通过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对比,找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理论创新。据此回忆课本基础知识,明确马克思认识到商品和价值不是永恒的范畴,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等知识。 答案:认识到商品和价值不是永恒的范畴,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系统知识·调用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含义及其意义 ①含义: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作用 ①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②作用: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实现优胜劣汰。一方面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认为商品和价值体现的是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种生产关系,是历史的产物。 ②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③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重要方法 ①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资本家组织生产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②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①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典题尝试·验能力] 自主创新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国有企业普遍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中央工业企业全部建立起国家级的研发机构。正因为如此,国有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改善,企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1)国有企业为什么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解。本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两问,第(1)问考查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第(2)问考查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 答案:(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并且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是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表现,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会千方百计地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国有企业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2)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情况相反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之间的竞争过程,也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是价值规律发挥优胜劣汰作用的体现。 知识整合三 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分类研究·规律清] 考点(一)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比较 1.(2016·江苏高考)战后,德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德国模式。如果说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像“野生林”,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则是“人工林”。 德国为世界著名福利国家之一,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耗资规模占GDP的1/3以上,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巨额社会保障支出使其财政不堪重负。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人工林”? (2)简述德国模式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这种模式对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野生林”代表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人工林”代表当前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我们要分析当前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进而根据其特点来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答案:(1)“人工林”形象地说明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2)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社会各种矛盾;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2013·江苏高考)材料一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对其经济利益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者好得多。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认为有资格行使它的人,是再危险不过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积极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对英国经济社会进行了重大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使英国结束了长期的“滞胀”局面。但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几经变化,如今已不复如日中天,甚至面临倒戈拷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有哪些共同观点? (2)新自由主义为什么在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倒戈拷问”? 解析:第(1)问主要指出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共同点,从理论假设、政府作用、私有制角度说明。第(2)问实质上是要指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局限性,结合材料从金融自由化、财富分配、社会矛盾等角度说明。 答案:(1)坚持经济人、完全竞争市场等基本假设;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 (2)新自由主义政策助长了金融自由化,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各国财富分配不均;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考点(二)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3.(2018·江苏高考·节选) 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就像一辆汽车,在一条宽阔的两边都有路沿的公路上前进。对于经济这辆汽车,我们并不需要一个熟练的货币司机,由他来持续转换方向盘以适应不可预期的道路的不规则性,而是需要某种方法,能够使坐在车厢内后座上的货币乘客保持稳定。 结合材料,指出材料所代表的政策主张,并简述其内容。 解析:材料中的“货币司机”“货币乘客”表明材料所代表的政策主张是新自由主义,货币学派是新自由主义最为典型的学派。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结合教材中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本问。 答案:材料代表的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市场自由化;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系统知识·调用准] 1.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复兴工业以及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①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②“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③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刺激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 2.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和实质 ①影响: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于此前迷信于只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的理论,它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实质:凯恩斯经济学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 (3)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①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②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③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④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1)三种典型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②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③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2)三种典型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因 ①美国:主要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②德国:主要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③日本:主要受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3)现代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①比较 市场作用 政府干预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 美国模式 最大 最低 较低 德国模式 中等 中等 较高 日本模式 最小 最高 较低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特点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市场盲目性和两极分化。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②评价: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但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政府干预只起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三种市场经济模式,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对各种模式,我们都应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既要认清它们的阶级实质,决不能照搬,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其中反映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要求的东西。 [典题尝试·验能力] (2017·江苏高考·节选)美国一直深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强烈影响,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私人企业独立性强。但企业的过分投机,加上政府监管不力,最终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日本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政府还通过经济计划、产业政策、私人关系等方式影响企业行为,导致政府与大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企业的过度扶持和频发的钱权交易丑闻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结合材料,回答美日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要求回答美日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各有什么特点。依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美国属于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而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两种模式的市场作用大小和政府干预强弱正好相反。 答案:美国属于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国家干预程度低,市场作用较大。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政府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大。 [分类研究·规律清] 考点 列宁和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2)简述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创新及其意义。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只要基本功扎实便不难回答。第(2)问有两个小问题,既要把邓小平的认识与以前的认识相比较,说明邓小平的创新之处,又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说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意义。 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2)①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系统知识·调用准]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①主要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②重要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①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②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 ③商品货币、市场的存在只是权宜之计。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①基本方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②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③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 ④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①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②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范围: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④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典题尝试·验能力] 李克强指出,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是区域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应有之义,国家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政策,中央财政将持续不断地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东部地区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运用毛泽东关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促进当前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毛泽东的观点,然后点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如何全方位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内地工业应与沿海工业共同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分类研究·规律清] 考点(一) 市场调节的知识 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划定了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 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什么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 解析:“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因此,解答本题既要答出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又要答出市场调节的弊端。 答案:市场调节有利于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但市场调节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水资源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会造成过度开发、分配不公、污水排放量过多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利用。政府参与水资源管理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考点(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2018·江苏高考·节选) 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就像一辆汽车,在一条宽阔的两边都有路沿的公路上前进。对于经济这辆汽车,我们并不需要一个熟练的货币司机,由他来持续转换方向盘以适应不可预期的道路的不规则性,而是需要某种方法,能够使坐在车厢内后座上的货币乘客保持稳定。 结合材料,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应如何批判地吸收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观点? 解析:新自由主义主张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答案: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调节具有弊端,单一市场调节会导致市场失灵和经济的剧烈波动;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进行科学调控以充分发挥市场的长处和我国的制度优势。 3.(2017·江苏高考·节选)美国一直深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强烈影响,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私人企业独立性强。但企业的过分投机,加上政府监管不力,最终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日本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政府还通过经济计划、产业政策、私人关系等方式影响企业行为,导致政府与大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企业的过度扶持和频发的钱权交易丑闻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结合材料,回答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启示? 解析:要求分析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结合美日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吸取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抛弃消极不合理的成分,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答案:美国经济模式能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但企业逐利本性导致过度投机,引发经济不稳定。日本经济模式能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易形成商官勾结和加剧社会不公。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考点(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4.为贯彻党的五大发展理念,国务院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示范区在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先行先试,旨在探索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突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设制造强国。 结合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分析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经济意义。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要求分析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经济意义。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答案:①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②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③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④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系统知识·调用准]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 (1)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发展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要求发挥政府的作用。 ②基本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③作用: 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第二,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状况越来越不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②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③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④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 (4)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必要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2)主要环节 重要性 主要举措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 济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更充分地发挥市场作用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新时代 ①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新特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3)新理念 新要求 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 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②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典题尝试·验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学家认为,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增长动能上看,突出表现为相对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的不平衡不充分。 结合材料并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角度,说明应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解析:本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并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角度,说明应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范围,可以从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2)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1)上述材料反映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作用的哪些基本观点? (2)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评析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作用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的理解。第(1)问根据教材说明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作用的观点即可。第(2)问对亚当·斯密的观点进行正确评析,要全面地看待市场的积极作用和弊端。 答案: (1)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其结果经常会增进公共福利。 (2)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对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客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问题,必须实行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斯密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他没有认识到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李嘉图适应时代要求,提出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扫清了道路,直至今天比较成本学说仍是世界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1)指出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2)只要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参与国际分工,就一定会增进本国利益吗?为什么? 解析: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理解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注意还需回答原因。 答案:(1)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学说也有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应当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3.2025年日本将拥有100万个工业机器人。按照一个机器人能完成10个工人的工作量计算,届时这100万机器人相当于1 000万产业工人,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对于日本的企业来说,使用机器人工作,除了能应对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外,还能大量地减少工资、保险金、退休金的支出。 根据上述材料,试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 解析:设问知识限定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要求分析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及人与机器人的区别,然后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说明原因即可。 答案: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组织生产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商品。工业机器人属于生产资料,它本身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只有使用机器人的劳动者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② 普遍使用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最主要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可见,机器人的广泛运用、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所受剥削程度的降低;恰恰相反,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一劳动者身上,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更多了。 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提出了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这些政策主张成为不少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有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在致命危险威胁资本主义的世纪里巩固了这个社会,挽救了资本主义。 (1)请对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简述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及其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借鉴意义。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旨在考查辩证思维的能力;第(2)问首先要明确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主张分析说明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借鉴意义。 答案:(1)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 (2)①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其政策主张主要包括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这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有借鉴意义。②我国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会引起人们的模仿;如果其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问题,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警惕。对中国来说,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简要评价,并分析说明该种市场经济模式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借鉴意义。 解析:前一小问要注意从利和弊两个方面评价,后一小问可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特点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市场盲目性和两极分化。 ②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1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跑赢”同期GDP年均增速,居民消费也更加追求品质。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让位于发展型、服务型消费,炫耀型品牌消费转变为关注个性、个人素养的品质消费,铺张性消费转变为绿色消费,我国大众消费进入新时代。适应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企业出现个人定制、柔性化生产新趋势,大数据所驱动的产销互动效率持续提高,让精准生产和“低库存经济”成为可能,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最佳切入点。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谈谈如何适应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以我国大众消费进入新时代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学常识》角度设置相关问题,结合材料中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革等信息可以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大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说明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①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产业升级;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加大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引导人民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承担社会责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