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后限时集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后限时集训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 ‎1.(2019·西安质检)重阳节吃重阳糕。重阳节食“糕”,是对登“高”谐音的民俗表达。重阳糕各地无固定做法。南方的重阳糕一般用米粉来做,以糯米粉为主,加水搓揉后放入食糖上笼蒸熟,漂亮的可以做成五色。北方的重阳糕,最为著名的发面花果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这表明(  )‎ ‎①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 ②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各地区文化都在本区域内独立形成并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D [南方和北方的重阳糕在做法等上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①正确;重阳节食“糕”是对登“高”谐音的民俗表达,体现出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故②正确。]‎ ‎2.建筑格调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我国北方颇具华丽气质的封闭式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资质各异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由此可见(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C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错误,排除;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录,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②④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是错误的。]‎ ‎3.(2019·长沙模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大乘佛教“王中之王”的《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B.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D.承袭传统文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 B [《华严经》中的名句在今天更有意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故B项正确;A项正确,但偏离题意指向;C项错误,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对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继承,故D项错误。]‎ ‎4.(2019·合肥质检)2017年9月,新入学的中小学生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这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上述做法是基于(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④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部编本”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这是基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故①③入选。②表述错误,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④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5.(2019·成都质检)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 ‎①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②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③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失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也说明传统孝道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①错误;传统孝道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待传统孝道文化要批判继承,不能全面继承,④错误。]‎ ‎6.(2019·福州质检)‎2017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分别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丝绸新路,引导中小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门传统文化大课,是因为(  )‎ ‎①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因素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所以才选择传统文化作为大课,②④符合题意;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因素,①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 ‎7.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 ②全面借鉴外来文化,与世界价值观念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通过兼收并蓄,从而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对外来文化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借鉴,而不是全面借鉴,故②错误;兼收并蓄指向中华文化正确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不是对外传播,故④错误;①③观点都是我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8.中国人习惯于“一圈一圈向外递推”的“差序结构”,‎ 这使得同族、同乡、官场等“圈子文化”盛行。你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形形色色的圈子就像一个“文化怪胎”恣意的舞动。材料意在强调(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④“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丑恶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D [材料并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不选;材料也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②不选;材料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东西要“移风易俗”,③正确;材料强调了“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等丑恶现象,④正确。]‎ ‎9.(2019·周口调研)“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城徽州改名“黄山市”近三十年,恢复原名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坚持“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也有人说“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对这场“复名”之争的正确认识是(  )‎ ‎①考虑到时间短的地名不具有文化意义,应恢复旧名 ②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 ③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 ④让地名设置为经济发展让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面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认为恢复旧名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故①错误;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因此地名是否变化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故②符合题意;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故③符合题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不应当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建设,故④错误。]‎ ‎10.(2019·池州模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①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②‎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④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材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②③与题意不符。]‎ ‎11.(2019·晋城模拟)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地方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中国面孔》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中华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历史、语言的热潮,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这启示我们(  )‎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现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①错误,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与题干主旨不符;中华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可表明现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②符合题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说明传统文化因不断创新而焕发生机与活力,故④符合题意。]‎ ‎12.(2019·菏泽模拟)目前,我国已在140多个国家建立了516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给世界各地的汉语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汉语的便利,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了解之后的认同,认同之后的喜爱,无不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这表明教育(  )‎ ‎①能够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②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 ④是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材料反映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表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④符合题意;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排除;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而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③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秋分日,我们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亿万农民沉溺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结合本地的生产特色,欢度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内蒙古蒙古族牧民“五畜纳祥”庆丰收,南宁武鸣祭拜稻神、歌舞表演,河北红石沟大红灯笼高高挂,湖南永州扬乡土文化兴美丽乡村……每个人身上满满的是自豪感、幸福感、获得感。‎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民意基础、文化底蕴。各地的节庆中,我们看到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化,如时和岁丰的理想追求,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的观念,朝耕暮耘和励志勤学的态度等。‎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了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了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必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形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推动力。‎ ‎(1)设立和举力农民丰收节,既是广大农民的幸事,也是传统文化的幸事。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2)新时代的农业发展,需要新时代的节日,也需要新时代的农民。请你为做好新时代的农民提两条建议。‎ 答案:(1)节日的设立和举办关注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文化利益,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节日的设立和举办推动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通过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伟大奋斗等中华民族精神,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明确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和技能;转变观念,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各类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通过大众传播,这档优质文化节目重新点燃了潜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经典热情。之所以掀起了收视热潮,是因为在宏大叙事几乎已经解构殆尽,神圣和经典走下神坛的大众文化时代。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信仰还潜伏在我们的意识里,已融入到我们的民族血脉中。‎ ‎(1)诗词遗产继承是传统文化继承中极为重要的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第(1)问,注意知识范围和解答方向,即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来分析原因;抓住设问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合理性,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整个活动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作用等。第(2)问,建议要围绕着传统文化传承提出,要紧扣文化的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等要求,建议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答案:(1)①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健全人格。②优秀文化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善,传递正能量;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任答2点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