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政治二轮讲义: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新课标高考政治二轮讲义: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全国卷近三年考情一览表]‎ 考点考向 全国卷三年考情 备考指津 ‎2017‎ ‎2018‎ ‎2019‎ 文化对人的影响 卷ⅡT20‎ ‎1.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结合各地开展的重大文化活动,考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对人的影响。‎ ‎2.结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和我国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知识。‎ ‎3.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事例为素材,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卷ⅠT19‎ 卷ⅡT19‎ 卷ⅢT19‎ 卷ⅢT38(2)‎ 卷ⅠT19‎ 卷ⅡT20‎ 卷ⅡT19‎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卷ⅠT40(1)‎ 卷ⅡT20‎ 卷ⅢT39(3)‎ 卷ⅠT20‎ 卷ⅠT40(1)‎ 文化创新 卷ⅠT19‎ 卷ⅠT40(1)‎ 卷ⅡT20‎ 卷ⅢT19‎ 卷ⅠT19‎ 卷ⅠT20‎ 核心考点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 ‎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0)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规划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的意义在于(  )‎ ‎①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 ‎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③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为此需要我们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故③正确;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等,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具有重要作用,这说明建设乡风文明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故④正确。建设乡风文明与维护农耕文化的稳定性无必然关系,故排除①。我们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②中“相互转化”说法错误。‎ 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内容 启示 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重视文化的影响,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不同特点 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接受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1.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是生来就有、永恒不变的。‎ 剖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但经过学习也可以发生改变。‎ ‎2.任何文化都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剖析: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腐蚀人的精神,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剖析: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否把握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机会,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文化的影响是高考的常考点。2020年高考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也可能以主观题的形式综合考查文化的影响。‎ 考向 文化对人的影响 [预测题型:选择题]‎ ‎ “炭火已熄灭,月光在窗棂上勾勒出旁白……露珠驮着阳光,在晃动的枝条间奔跑。”诗的作者是一位放羊的农民,他把生活的苦难化作清晨的露珠,让它“在晃动的枝条间奔跑”。诗歌(  )‎ ‎①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提供滋养灵魂的精神食粮 ‎②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文化素养,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可以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④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给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题干中“他把生活的苦难化作清晨的露珠,让它‘在晃动的枝条间奔跑’”,强调诗歌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作为诗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提供滋养灵魂的精神食粮,①④正确;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能决定人的思维方式,③错误。‎ 核心考点二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19)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文物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意大利将中国流失文物返还,说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这也是意大利尊重我国民族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①②正确。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③错误;保持文化多样性不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保持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故④错误。‎ ‎2.(2018·高考全国卷Ⅰ,T19)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题干中“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包括“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和“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等,一方面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说明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助推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③④入选;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但不决定文化的价值,①错误;题干中涉及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②不选。‎ ‎3.(2017·高考全国卷Ⅱ,T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中俄两国红色文化各具特色,但又深受彼此喜爱,说明两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③入选;红色旅游能够发展说明这一项目符合消费者的需求,②入选;①④说法错误。‎ ‎4.(2017·高考全国卷Ⅲ,T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说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也说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①②正确;通过交流,人们可以理解而非确定革命文化的内涵,③错误;大众传媒因其自身的优势在传播与展示革命文化的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并不能说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革命文化才有价值,④错误。‎ ‎1.文化多样性 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什么尊重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尊重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前挂后联                                     ‎ 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从世界文化发展看: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从文化传承看: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3)从民族文化发展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加强文化的交流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意义 ‎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理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怎么办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任务:我们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怎么办 ‎④途径手段:拓宽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文化传播的途径,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的强大功能 ‎⑤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本民族文化 ‎⑥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⑦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时政术语必背] 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1.民族节日展示了本民族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剖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但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剖析: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又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剖析:各民族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会逐渐趋同。‎ ‎4.到国外留学是一种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剖析: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5.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剖析: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尊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2020年高考可能以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为背景,既可以单独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考向一 文化的多样性 [预测题型:选择题]‎ ‎1.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和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有网友发现看似截然不同的中法文化竟然这样“合拍”:从建筑、小吃到文学艺术……古老又现代的两大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吸引。中法文化的“合拍”体现了(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永葆生命力 B.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C.不约而同,包容互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融汇中西,纵贯古今,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解析:选B。从建筑、小吃到文学艺术……古老又现代的两大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吸引。中法文化的“合拍”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B正确;材料强调中法文化相互交流、借鉴,A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特色,不选;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相关内容,C不选;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也未体现中法文化纵贯古今,D不选。‎ 考向二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主观题]‎ ‎2.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上讲话指出,繁花春满园,群生则锦绣。亚洲各国都有古老灿烂的文化,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亚洲文化更为丰富的色彩、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理解和尊重亚洲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 ‎②认同和包容亚洲各国的特色民族文化 ‎③积极拓展中华文化对亚洲各国的渗透 ‎④推动亚洲文化在平等基础上相互交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亚洲各国都有古老灿烂的文化,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亚洲文化更为丰富的色彩、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这启示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亚洲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亚洲文化在平等基础上相互交流,①④正确;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②错误;我国不进行文化渗透,③错误。‎ 核心考点三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20)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不符合题意,该市建立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并没有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夸大了该市做法的影响,②排除;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对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③正确;该市在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过程中,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播中医药文化,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④正确。‎ ‎2.(2017·高考全国卷Ⅱ,T20)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该剧在保留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时尚元素,进行了新的探索,受到观众欢迎,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通过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3.[2019·高考全国卷Ⅰ,T40(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解析:(1)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生活”。材料观点中涉及的关键字眼有“经济社会”“传统村落”等,首先根据关键字眼可以提取教材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其次结合材料中的信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得出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这一结论。最后结合材料中“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说明要对传统村落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使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属于开放性试题,所提建议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即可。可从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民俗节庆活动等角度提出建议。‎ 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1.是什么——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4)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前挂后联                                     ‎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 角度 表现 文化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文化强国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历史文化养料 思想道德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3.怎么做——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继承发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影响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文化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主体力量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交流传播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错误倾向 ‎“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时政术语必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剖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剖析: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继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3.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剖析:科技影响文化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剖析: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5.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 剖析: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它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传承包含着文化继承,但不等同于文化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必考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涉及。2020年高考可能结合传统文化进课堂、习近平主席引用的古诗词等材料对以上知识进行单独或综合考查。‎ 考向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预测题型:选择题]‎ ‎1.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解析:选A。孔子、老子、庄子的一些思想,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社会发展起不同作用,B错误;C与题意无关;D表述不科学,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考向二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主观题]‎ ‎2.2019年上元之夜,紫禁城“灯光秀”上演(如图)。350盏红灯为9米多高的城墙涂上一抹胭脂,灯光为笔,在金色琉璃瓦上绘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现了山河壮丽和市井繁华。请为这则报道确定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重檐之上的月光,曾照进古人的宫殿;城墙上绵延的灯彩,映出了角楼的瑰丽。今夜,一群博物馆人将我点亮,我在北京的中央,献给团圆的你们,一座壮观的城。”‎ ‎——故宫博物院微博 ‎ A.创新文化的时代内容,使传统文化“新”起来 B.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传统文化“走”出去 C.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动”起来 D.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使传统文化“沉”下去 解析:选C。题干中“350盏红灯为9米多高的城墙涂上一抹胭脂,灯光为笔,在金色琉璃瓦上绘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现了山河壮丽和市井繁华”,题干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影响,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内容创新、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A、B、D不选。‎ 核心考点四 文化创新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喜欢以鹤自喻;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另一个高度来欣赏丹顶鹤,这说明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①正确。随着实践的发展,鹤的寓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③正确。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②‎ 说法错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④中“趋于一致”说法错误。‎ ‎2.(2019·高考全国卷Ⅰ,T19)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①正确。《流浪地球》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说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正确。②中“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说法错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发展,而不是融为一体,③说法不正确。‎ ‎3.(2018·高考全国卷Ⅲ,T19)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思路创新,对“经典诗词”的传承说明要传承优秀文化,②正确;深受观众喜爱、获得网民广泛点赞,体现了文化传承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③正确。开发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①错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不是文化传承的前提,④错误。‎ ‎4.[2017·高考全国卷Ⅰ,T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解析:要抓住材料中“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 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等关键信息,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全面理解文化创新 是什么 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为什么 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怎么样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创新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时政术语必背]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1.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剖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剖析: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剖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之一。‎ ‎4.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就是指文化的趋同。‎ 剖析:文化的融合是指借鉴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融入本民族的发展中,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不是对外来文化的照搬,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趋同。‎ ‎5.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必须坚决抵制。‎ 剖析:这是一种“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必须坚决反对,应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本考点是高考的必考点,主要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意义。2020年高考可能结合文化创新的具体事例,考查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尤其注意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考向一 文化创新的意义 [预测题型:选择题]‎ ‎1.2019年2月5日,由中国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联合制作的实验京剧《图兰朵》在罗马上演。该剧改编自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融合了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让西方观众在他们熟悉的故事中领略中国京剧艺术魅力。这说明(  )‎ ‎①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重要途径 ‎②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共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助于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④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实验京剧《图兰朵》改编自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融合了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让西方观众在他们熟悉的故事中领略中国京剧艺术魅力,这说明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助于世界文化繁荣发展,①③正确;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错误。‎ 考向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主观题]‎ ‎2.香港邮政于2019年10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套4枚纪念邮票。这套邮票以象征团结、吉祥、和谐的中国结作为设计亮点,构图精巧细致,寓意70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及环境各方面取得的卓越发展与成就,这套邮票(  )‎ ‎①在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贯通 ‎②新颖独特的设计说明设计者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传承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④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①③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这套邮票在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贯通,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传承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是对题干的重复,不符合题意。‎ 认识类主观题探析  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 ‎【题型示例】‎ ‎ [2017·高考北京卷,T41(3)]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某校学生参观“一带一路”展览,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参观学习手册的内容。‎ 元青花传奇 元青花“浣翠淌蓝逸海韵”的艺术特色,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一开始是为西亚地区制造的,订购外销瓷的是波斯和叙利亚的商人。‎ 中国元代以前的彩绘瓷,普遍疏朗,写意手法居多。但元青花以一种伊斯兰式的标准手法,将中式动植物造像予以扁平化、抽象化,得以无尽连续重复,几乎看不到留白。‎ 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中国青花瓷,发展到15世纪已经非常成熟,并成为埃及、叙利亚与波斯陶工模仿的对象。这些穆斯林国家的陶工们,慢慢地采取了更自由、解放的手法,增加了律动和空间感,他们的图案逐渐开放,融入中式特有的某些生命力与自发性。‎ ‎“元青花传奇”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通”“融”“荣”的特点。请从以上特点中任选一个或多个,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8分)‎ 参观学习手册 ‎[命题立意] 本题以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为背景,涉及的考点主要有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阐述文化现象,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题流程                                     ‎ ‎■评分细则                                     ‎ 知识角度:文化多样性;文化借鉴与融合;文化创新等。‎ 等级水平 等级描述 水平4‎ 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某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水平3‎ 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或能就某点分析;知识运用比较准确、贴切;逻辑性较强,有条理 水平2‎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 水平1‎ 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 ‎■考题感悟                                     ‎ 认识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此类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1)“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2)“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①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②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③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④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⑤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3)“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针对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坚持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并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塑造人生、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特点。本题属于认识类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中国传统文化。根据题意主要分析的是大禹治水精神,所以可以考虑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同时,也要看到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艰苦奋斗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大禹治水精神引起大家共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等思想共同构成了大禹治水精神。(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大禹治水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大禹坚持的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推行垃圾分类 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1.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行垃圾分类,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 ‎2.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推行垃圾分类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体贴。‎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是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体现。‎ ‎1.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但是也有市民对垃圾分类不理解,认为小题大做,意义不大,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推进任重道远。这体现了(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③理性分析是指导实践走向成功的基础 ‎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也有市民对垃圾分类不理解,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①②符合题意;③中“基础”错误;④与材料不符。‎ ‎2.常州某社区增设了新型再生资源回收柜,居民只需要将垃圾分类打包,贴上二维码,投进回收柜,即可获得“绿色账户”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电话卡等。这一举措(  )‎ A.减少了社区生活垃圾的总体数量 B.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分类问题 C.利用激励机制,引导居民环保行为 D.因为源头分拣,增加了垃圾处理成本 解析:选C。题中这一举措利用了激励机制,有利于引导居民环保行为,C符合题意;这一举措不会导致社区生活垃圾总体数量的减少,也并未体现垃圾处理成本增加,排除A、D;B中“根本上”的表述错误。‎ ‎3.某公司通过项目合作,自带资金、技术等要素下乡,回收农村垃圾(含农作物秸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出工业原料、生物营养液、新型建材,获得可观的效益,且使乡村“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回收农村垃圾使之变废为“宝”反映了(  )‎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②事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③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回收农村垃圾使之变废为“宝”, 获得可观的效益,且使乡村“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这反映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4.《焦点访谈》“垃圾分类、减量变宝”一期,讲述了浙江金华如何成功进行垃圾分类的事例。当地的做法是通过宣传示范、党员带动、评比考核、奖励优秀,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习惯。这说明(  )‎ ‎①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习惯”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②正确;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不选;当地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习惯,这说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④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自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正式实施。该《条例》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确定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四分法”。‎ 推进垃圾分类首先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认同,更要普及相应的知识。为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上海构建了从线下到线上、从社区到学校,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无缝对接的垃圾分类习惯培养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构建垃圾分类习惯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2)某地也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请为该地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1)可从“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等方面组织答案。(2)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方法论角度、市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法治精神等方面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构建垃圾分类习惯培养体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采取自觉行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2)借鉴上海经验,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提高市民素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理。‎ 专题强化训练(八)‎ 一、选择题 ‎1.对于一棵古松,木商考虑其制器或价值是谓实用态度,植物学家考虑其叶、果、纲、科是谓科学态度,画家观其盘虬苍劲、昂然气概可谓审美态度,人们看待身边事物大凡离不开这三种态度。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深刻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 ‎③人们的实践活动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④人们的思维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会受到自身知识构成的影响,且文化会影响人的认识活动,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排除③。材料只是揭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没有反映共性,④不符合题意。‎ ‎2.汉代彩绘茧形壶、汉代陶马和陶俑、唐代陶骆驼……流失到意大利的796件考古发掘文物被归还给中国,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开创了中意文化遗产合作的新里程。此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  )‎ ‎①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一定关系 ‎②体现了中意交往过程中的良好互动 ‎③表明中意两国坚守共同的文化根脉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流失到意大利的796件考古发掘文物被归还给中国,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开创了中意文化遗产合作的新里程。这些文物的回归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一定关系,体现了中意交往过程中的良好互动,①②正确;中国人民与意大利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民族文化,③不选;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内容,④不选。‎ ‎3.近年来,不少有中国血统的中式英文词汇如qigong(气功)、tuina(推拿)、addoil(加油)等陆续被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它们在不断创造新词的同时,重新发音,改变了既定的语法规则。这一现象(  )‎ ‎①显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逐步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同 ‎②反映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③表明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体现中华文化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实现创新性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中华文化并未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同,①错误;不少有中国血统的中式英文词汇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反映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②符合题意;“它们在不断创造新词的同时,重新发音,改变了既定的语法规则”表明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吸收借鉴我国文化,④不选。‎ ‎4.中宣部倾力打造的“学习强国”平台,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和学习平台,依托手机客户端和PC客户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全媒体形式,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说明媒体融合发展(  )‎ ‎①关键在于加快各类媒体叠加,实现一体化发展  ‎ ‎②通过新兴媒体代替传统媒体实现传播技术更新 ‎③能够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 ‎④通过媒介资源的联动与整合实现了资源集约效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题目中强调“学习强国”平台,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和学习平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能够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通过媒介资源的联动与整合实现了资源集约效应,③④符合题意;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是各类媒体的简单叠加,①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代替传统媒体”的说法是错误的,②错误。‎ ‎5.《都挺好》涉及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子女婚恋、养老等多重社会问题,该剧一开播便受到广泛关注,网络、电视都播放或转播,成为继《欢乐颂》《大江大河》之后又一爆款神剧。《都挺好》的成功在于(  )‎ ‎①内容来源于实践,找准了打动观众心灵的契合点 ‎②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③借助了大众传媒这一更迅捷的传播方式 ‎④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都挺好》涉及多重社会问题,一开播便受到广泛关注,说明其内容来源于实践,找准了打动观众心灵的契合点,①符合题意;题干不体现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②不选;网络、电视都播放或转播,使《都挺好》成为爆款神剧,说明其借助了大众传媒这一更迅捷的传播方式,③符合题意;《都挺好》的成功不涉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不选。‎ ‎6.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加强合作,采用游戏、动漫、人工智能等文创业态与前沿技术,先后推出展现国宝文化价值的主题漫画《故宫回声》、通过音乐创作表达中国古画文化内涵的《古画会唱歌》音乐专辑、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知识的功能性游戏《故宫:小小工匠》等多款优秀作品。这有利于(  )‎ ‎①改变传统文化特征,使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留存 ‎②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 ‎③改善展览和服务设施,营造出更好的观展体验 ‎④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生动诠释文物内在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题干中“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加强合作”并未改变传统文化特征,文化遗产不能永续留存,①错误;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加强合作,采用游戏、动漫、人工智能等文创业态与前沿技术推出多款优秀作品,表明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实现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生动诠释文物内在价值,②④符合题意;“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加强合作”推出漫画《故宫回声》、《古画会唱歌》音乐专辑、《故宫:小小工匠》等多款优秀作品,均不属于展览和服务设施,③不选。‎ ‎7.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并借鉴丝绸之路多民族歌舞元素。1979年在北京首演,后又按照舞剧国际标准创排,40年来不断升级换代、常演常新,走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2 887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成功实现了“送文化”到“卖文化”的转变。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是可以统一的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统一 ‎④文化的影响力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走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符合题意;“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并借鉴丝绸之路多民族歌舞元素”表明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是可以统一的,②符合题意;③中“走向统一”的说法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文化的影响力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是强调文化对经济的影响,④不选。‎ ‎8.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精品园艺,展示出园艺、城市、自然与人类和谐相融的画卷,呈现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阐释了“让园艺融入自然 让自然感动心灵”的办会理念。由此可知(  )‎ ‎①各国园艺文化在园艺博览会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②中国园艺具有其他国家园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徜徉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可以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④举办园艺博览会是促进园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精品园艺,呈现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这表明各国园艺文化在园艺博览会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①符合题意;②中“具有其他国家园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的说法错误;“阐释了‘让园艺融入自然 让自然感动心灵’的办会理念”表明徜徉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可以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③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促进园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 ‎9.近年来,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高冷”的甲骨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甲骨文日历、书签、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被年轻人奉为时尚。打开微信,可以看到以甲骨文制作的表情包展示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创新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能够引领当代文化前进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甲骨文日历、书签、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被年轻人奉为时尚……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这说明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①③符合题意;②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创新”说法错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④错误。‎ ‎10.2019年3月14日,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首次亮相北京,赢得现场观众一致好评。山东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舞美设计浑然一体,6幕40个唱段层层递进,生动勾勒出千回百转的情感波澜和深沉厚重的史诗意蕴,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这表明(  )‎ ‎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艺作品能赢得观众 ‎②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是优秀文化发展的前提 ‎③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④革命文化因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了新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首次亮相北京,赢得现场观众一致好评,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舞美设计浑然一体,千回百转的情感波澜和深沉厚重的史诗意蕴,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这说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艺作品能赢得观众,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①③符合题意;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错误;革命文化并不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新的价值,④错误。‎ ‎11.“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给他们献上什么”,故宫负责人这样分享“故宫正青春”的理念。但服务年轻人,绝不只是“老爷爷卖萌”。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社交互动功能,吸引青年一代参与到内容产业的生产中来,文博、文创事业才有了新的源头活水。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流行文化深度融合  ‎ ‎④文化创新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社交互动功能,吸引青年一代参与到内容产业的生产中来,文博、文创事业才有了新的源头活水”说明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创新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①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未体现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流行文化深度融合,②③与题意不符。‎ ‎12.韩国国民美食——炸酱面,起源于中国。1883年仁川港开港后,漂洋过海的中式炸酱面与山东省华侨一起在仁川“登陆”,1911年,山东华侨于希光在原唐人街山东会馆开了韩国最早的中餐馆“共和春”,主营炸酱面、糖醋肉等中国料理。唐人街上的炸酱面,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意,更加具有“韩国味儿”,也成为世界闻名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 ‎①韩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文化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交融不是全盘吸收和简单复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唐人街上的炸酱面,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意,更加具有“韩国味儿”,也成为世界闻名的一道美食。这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融不是全盘吸收和简单复制,③④正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特点,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互联网目前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以其技术应用的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大大改变了人们学习、生产、生活与娱乐的方式,许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看电视、看电影、听歌曲。虽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近年来,‎ 一些网站传播色情低俗内容,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我国应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认识。联系材料,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近年来,一些网站传播色情低俗内容,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学习、生产、生活、娱乐的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网站传播色情低俗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4)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体现了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长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等亚文化的庞大文化体系。这些不同区域的文化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带是以长江经济带为基础、以长江流域城市为依托,通过生产、航运、商贸、人员往来等形式和机制形成的文化带。在国家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应高度重视长江文化带建设,使长江各区域实现文化互融互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应当如何加强长江文化带的建设。‎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应当如何加强长江文化带的建设,可结合材料“不同区域的文化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江文化”“长江文化带是以长江经济带为基础、以长江流域城市为依托,通过生产、航运、商贸、人员往来等形式和机制形成的文化带”“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角度作答。‎ 答案:处理好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立足于社会实践,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落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依托长江经济带,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长江流域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要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渐趋融合,又要保持各自特色。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长江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