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08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含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08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一、熟能生巧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 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 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 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 5.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 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的特点。 7.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9.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 律平等的原则。 10.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聚会、旅游,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 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 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1.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 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 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 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3.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1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 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5.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 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6.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 族虚无主义”。 二、点石成金 1.文化有什么作用? (1)文化作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 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对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 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 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参 与能力,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文化塑造人生。加强优秀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2.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 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 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4.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是要立足于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2)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原则。 (4)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文 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5)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 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提醒: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 态的部分。)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提醒: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 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3.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 核心和标志。)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 永久不变的影响。(提醒: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 5.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提醒: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 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 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醒: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 作用。) 7.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提醒:经济发展是文 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相对独立性,这种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8.不能准确区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醒:“相互影响”强 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相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 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9.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提醒: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综合国力的 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10.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提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 行为的评价也可能相同。) 11.不能正确理解交往方式。(提醒:交往方式分为劳动中的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方式。 前者主要指劳动协作的方式,而后者又叫交际方式,包括人们之间交往的仪态(言谈举止)、交 往中的程序(风俗礼仪)、交往的工具和手段等。) 1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 高的文化修养。(提醒: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向 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1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提醒: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 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文化对人的 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但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 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14.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提醒: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 味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 15.混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提醒:“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 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 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 16.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醒: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 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优秀、健康的文化,才能丰富人 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活动则会腐蚀人的精神, 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17.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提醒: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18.混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作用。(提醒: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促进全面发展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的提高,从而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19.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提醒: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 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提醒: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重要标志。) 21.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提醒:保护文化遗产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血脉。) 22.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提醒: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 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 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 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3.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醒: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 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4.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醒: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 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5.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醒: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 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 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6.文化是民族的,所以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完全不同。(提醒: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 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7.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提醒:文化交流的重 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28.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提醒: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 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媒介,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29.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提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30.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 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 统文化。) 31.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 醒: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人 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32.传统文艺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提醒: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 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34.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5.混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与鲜明的民族性。(提醒: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 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 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36.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提醒: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 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7.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一味认同。) 38.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 继承的必然要求。) 39.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 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 承,又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0.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提醒: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 41.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提醒: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4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提醒:教 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 功能。) 43.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 力。) 44.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醒: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45.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想像力、创造力,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工作者是 文化创造的主体。(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 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6.不能正确区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的不同。(提醒: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能是 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继承与创新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关系角度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是从文化交流和传播 的角度讲,要吸收、借鉴与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7.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提醒: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 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 基。) 48.混淆文化创新的源泉、根基和主体。(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根基是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49.不能正确分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提醒: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入的外国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 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消化了外来文化就变 成了传统文化。) 50.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醒:对传统文化和外 来文化,都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高考真题再现 1.(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 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 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答案】B 2.(2016 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34)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 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① “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 “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 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政 府和企业建设“文化车间”这样做的理由。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说明“文化车间”建设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②不 选;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实践,而不是物质载体,③的说法错误。 3. (2016 年高考江苏卷)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 年 5 月 12 日,第十二届中国(深 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 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答案】A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 济密不可分。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文化创客馆的设立,多种元素与 文化联动的新业态集中亮相,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说法错误。 4.(2016 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26)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 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 各山顶之间的衡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采用绘画形 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答案】A 5.(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1)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 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 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科学家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 子,这告诉我们材料的主旨是谈文化对人的影响,①②观点均正确;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不同民 族的文化各有其特点,这和材料无关,③不选;材料没有指出科学技术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关系,④不选,故本题选择 A。 6.(2016 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11)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 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 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 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B 【解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 不选;用 4D 技术来展示甲骨文 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有效地吸引观众,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B 项正确;C 的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 互交融,不选 D。故本题答案选择 B。 7.(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3)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 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D 8.(2016 年全国高考全国 1 卷 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 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 年,华阴老腔演 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华阴老腔”的成功说明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才能呈现出强大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生命力,①②适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③是错误的;传播手段和形 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不是前提,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 A。 9.(2016 年全国高考全国 2 卷 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 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 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考点: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播 10.(2016 年全国高考全国 3 卷 19)2015 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 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 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 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体现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信息技术推 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②的说法不正确,文化创 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③的说法不正确,故本题选 B。 11.(2016 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25)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 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 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 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12.(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 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B 【解析】“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体现了传统文 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仍被人们所运用,这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但赋予了‘礼’平等、 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性” 特征,故材料整体是想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 项正确;ACD 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题 答案选择 B。 五、一试身手 1.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 年 5 月 12 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 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 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答案】A 【解析】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充分体现了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 符合题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 说法错误;文化由经济所决定, 但并非经济的派生物,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C 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 才能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D 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 2.2016 年涌现出很多网络热词,老司机、套路、A4 腰、你咋不上天呢、洪荒之力等上榜,互联 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介绍十三五规划制订过程的《十三五之歌》在网上迅速流行。 歌曲采用说唱音乐的方式,让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变得通俗易懂,不但深受年轻人喜欢,连广 场舞大妈也连连“点赞”,被称为红色主题的“网络神曲”。这表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④大众传媒的发展扩大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引起了全国各族观众的共鸣, 人们把这首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也说明了人们在实践 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故①②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的说法否认了文化的 多样性,故排除③ ;材料没有体现大众传媒的作用,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 A。 4.2016 年 9 月 12 日,第十三届齐文化节在临淄开幕。作为本次齐文化节的最大亮点,新落成 的齐文化博物馆也在齐文化节期间进行惠民免费开放。让广大民众感受到历史、文化、艺术等 全方位知识的熏陶。这样做是因为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经济决定文化,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答案】C 5.最近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引起广泛关注。它让公众更加关注和思考父 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这说明文化 A.对人的影响是有形、但不强制的 B.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能够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答案】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并非强制的,A 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但没有 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入持久的特点,排除 B;“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让公众更加关注和思 考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 符合题意; 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并非所以的文化都能够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D 错误。 答案选择 C。 6.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流行语,浓缩了我国政策的变迁与百姓的喜怒哀乐,它们或转瞬间即逝, 或经久流传,或潜入一个国家的肌理,成为社会发展的体征。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所特有的 ②一定的文化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 ③文化影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④文化随社会实践发展而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时代 群体的集体记亿,这说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时代生活在物质上的反映,随社会实践的 发展而变迁,③④适合题意;文化反映所处时代的特征,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②错误;③没 有体现,排徐;故本题答案选 C。 7.2016 年 6 月 11 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 活(口号有 5 条:“保护文化遗产 创造美好生活”“文化遗产无价宝,需要你我呵护好”等。 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对于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 要意义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 演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8.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开播以来,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2016 年 2 月 1 日,在冠军决 赛当晚收视率位居全网第一。该节目在央视热播的同时,在互联网上也掀起了成语狂欢。关于 成语,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②表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具有独特的语境之美,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感召力 A.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9.2016 年 10 月 20 日至 22 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中国广西桂林举办。据统计,中国、 东盟双方人文交流方面,双向留学生达到 18 万。根据计划,到 2020 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 将双双超过 10 万人。这反映了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A.商业贸易 B.教育 C.人口迁徙 D.外出旅游 【答案】B 【解析】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这体现了教育是文化的 一个重要途径,故 B 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没体现商业贸易、人口 迁徙、外出旅游进行文化传播,故排除 ACD;故本题答案选 B。 10.据民政部统计,2016 年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期间,我国 150 个祭扫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 1338.7 万人次,比 2015 年同期增长 3.7%,从文化角度看,清明祭扫属于 A.传统文艺的继承 B.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答案】C 11.2016 年 4 月 19 日,四川省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交流座谈会举行。 艺术工作者们表示,将继续从人民群众生活中汲取艺术养料,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做到“身入” “心入”“情入”。艺术工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化创作,是基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 ③繁荣文化市场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美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扎根生活的画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解析】“深入生活”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扎根人民”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 创新的主体,文艺工作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①②正确;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 社会实践的发展,③错误;美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 12.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 和协作精的个人或组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④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慕课”的产生,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 发展,①正确;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途径,②不选;现代信息技术的 发展,慕课的出现,使教育手段及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③正确;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 文化的特定功能,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没有这个功能,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 A。 13.中国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值得大加推广 的。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 思,充分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引发了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②文化创新应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成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14.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如《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 里”,《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荷塘月色》中的“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 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这种风格的创作 说明 A.古今整合都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中外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作品创新 D.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答案】C 【解析】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使之焕发出了新的魅力,说明文化创新需 要在继承在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故 C 符合题意。 A 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故 B 与题 意不符。D 错误,社会实践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15.“2016 巴黎欢乐春节、中国风格猴年生肖珠宝设计发布暨展览活动”以珠宝为载体,展示 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猴文化所包含的活力、进取、承担等明晰的正能量取向,受到国外公众的关 注和欢迎。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走出去要善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公约数 ②突出文化公共性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价 值取向 ③把握文化的相通性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维护人类文化 多样性特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各国文化所具有的活力、进取、承担等正能量是相通的,所以受到国外公众的关注与 欢迎,这启示我们文化走出去要善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公约数,①正确;文化公共性不是 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②不选;材料表明坚持文化正能量在各国都是相通和受欢迎的,故 ③说法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我国文化走出去,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④不符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择 A。 16.中国是养蚕大国,丝绸的故乡,丝绸始终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密技术和看家产品之一。 “silk”的发音,显然是汉语的音译,这个词代表了中国高超的工艺和贸易强势,这表明 ①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②中华文化始终引领着世界文化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17.每逢传统节日,人们借传统习俗、文人墨客通过吟诗作域寄托情感。下列传统习俗与诗句 对应正确的是 ①元宵观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中秋赏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③登高赏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爆竹辞岁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描述的是中秋赏月的习俗,故①排除。“月上柳梢头,人 约黄昏后 ”描述的是元宵节的习俗,故②排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描述的是重阳节登 高赏菊的习俗,故③符合题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是春节爆竹辞旧岁 的习俗,故④符合题意。 18.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历时 5 年,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目前已经进入 实验室考古阶段,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不能长时间搁置,需要利用科技手段让文物进入稳定状 态再进行科学研究。这主要说明 ①文物的保护比研究更重要 ②科技是影响文物保护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使文物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④科技使文化资源的收集、储蓄更加方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不能比较哪一个更重要,①不选;“需要利用科技手段让文物进入稳 定状态再进行科学研究”说明科技是影响文物保护的重要因素,②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要利用 科技手段使文物得以进行保护,不是利用科技使文物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③不选;“运用科技 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需要利用科技手段让文物进入稳定状态再进行科学研究”说明科技 使文化资源的收集、储蓄更加方便,④正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 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 解,中国“杂交水福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加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的 作用。 【答案】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 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 化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 机。(3 分)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3 分) 【解析】 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虚 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要反映好 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 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壁、 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繁荣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谈谈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对我国文艺发展的启示。 【答案】 ①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文 化创新。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精神, 让中国文艺发展具有民族的个性和时代气息。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的 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④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虚心向人民学习, 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⑤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艺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 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