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4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教案
(一)理清1条主线——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内容 侧重点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是非自然的 从文化与人的关系看 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侧重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强调的是文化的存在和传播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关系 表现 相互 影响 经济、政 治决定 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反 作用于 经济、 政治 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 交融 文化与 经济相 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 政治相 互交融 ①文化与国内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 内容 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形势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都面临严峻挑战 措施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用 ①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对人的影响 内容 启示 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重视文化的影响,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不同特点 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主动感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作用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接受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4.文化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体现 传统文化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 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思想 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备课札记] 1.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7年5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胜利落幕。本届文博会主会场设文化产业综合馆和8个专业馆,超过500项文化活动在文博会期间举行,展会取得了实际成交额 2 240.848 亿元,同比增长10.28%。材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解析:选A 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借“文化交易”来发展经济,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A项正确;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项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C项不选;文化有正误之分,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项不选。 2.新一届领导集体注重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是基于( ) ①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我国国际传播力已十分强大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我国国际传播力已十分强大不符合现实,②不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不符合题意;提高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竞争,①③当选。 3.美国有一位宇航员,在向太空出发之前,媒体问她:“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你带什么?”她说:“我要带书,我在宇宙中第一件事是要读书。”一本好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甚至影响其人生轨迹。可见(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②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阅读的选择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阅读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B 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甚至影响其人生轨迹,说明作为文化的载体的书籍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好书属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直接体现人的实践活动对阅读的影响,故②不选;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表述有误。故选B项。 4.“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重视家风教育是因为( ) ①家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家风影响人们的品格与素养 ③家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可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①说法错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而不是家风文化;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故排除③;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品格与素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二)把握1个线索——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体现 前提 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外文 化交流 的意义 对 自 身 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对 世 界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如何推 动中外 文化交流 态 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 则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与 手段 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要 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内容 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影响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态度 ①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体现 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重要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创新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克服倾向 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备课札记] 5.早在3 000年前,东西方舞乐艺术交流的盛会,就在新疆的天山脚下拉开序幕,流传至今的传统舞乐艺术,大多得益于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层滋养,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的前沿窗口,许多西域舞乐文化多从新疆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对我国古代音乐、舞蹈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宋词、元曲以及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表明( ) ①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可以促进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 ②对丝路沿线国家文化的认同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③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因时而变才能对个人发挥积极作用 ④文化创作必须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西域舞乐文化对我国古代音乐、舞蹈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宋词、元曲以及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①④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而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②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故③错误。故选C项。 6.“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核心价值观仍然规范着人们的是非观念和生活行为。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②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③人们在生活中创造文化,也在生活中享用文化 ④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A 先辈们的核心价值观仍然规范着人们的是非观念和生活行为,这说明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创造文化,也在生活中享用文化,①③当选;②错误,礼仪文化属于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两面性,即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排除;④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选A项。 7.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科学技术是( )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错误,②正确;技术是文化的具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③。故选C项。 8.吕剧是山东的地方剧种。一百多年来,山东吕剧始终与民众民间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李二嫂改嫁》曾风靡全国,现代的《百姓书记》因深受观众的喜爱而荣登全国十艺节开幕式舞台。这说明( ) ①文化创作必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②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④社会实践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山东吕剧始终与民众民间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说明基于社会实践的文化创作必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①②正确,故选B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④错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2道选择题保分练] 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阅读日,也是中国开展全民阅读的第11个年头。据此回答1~2题。 1.阅读使人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拓展,阅读能净化心灵、修身养性。阅读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说明(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④唯有读书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活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书籍是拓宽人的知识面、修身养性的阶梯,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③当选;②与题意不符,④错在“唯有”“才能”。 2.“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①阅读是人们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②阅读有助于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③人们从阅读中能获取精神的力量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①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错误,文化对人起影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②③正确,故选C项。 3.“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已进化为生产型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进行融合创新,新兴技术和模式中既蕴含着大量市场商机,又蕴含着大量未能认识、容易忽视的信息安全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表明(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④网络信息是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题干不强调文化现象的普遍性,故排除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④说法错误。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 4.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 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②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文化交流 ④必须增强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题目旨在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①②当选;③错在“抵制文化交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经济、科技等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④错误。故选A项。 5.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对于如何实现“碎片化阅读”由浅到深的转化,有学者提出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说明( ) ①文化传播方式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②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 ③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只有“深阅读”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碎片化阅读”以电子终端为文化传播载体,这使得阅读受到多方局限而很难进行深度思考,因此有些阅读内容不适合采用这种阅读方式,②正确。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数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利用电子终端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阅读方式之一,因此文化传播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③正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①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错误。故选B项。 6.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采用表明①符合题意;主流媒体采用网络语言,使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网络语言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排除②;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种多样,比如民主的发展进步、人权的尊重与保障、科技的进步等,网络语言有先进、落后之分,其出现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错误,应排除;故答案选C项。 7.江苏省徐州窑湾古镇,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该镇有1 300 多年历史,“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鼎盛时期有古建筑一万多间,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但由于人为破坏,千年古镇遗存缺失,致使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徐州无缘运河遗产名录。这启示我们(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要处理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③保护传统文化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保护文化遗产目的在于发挥其经济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不是要“注入时代精神”而是要加强保护,③与题意不符;④ 观点错误,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材料强调必须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处理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8.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D.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所以要充分挖掘利用,③④符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故①错误;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②说法错误。故选D项。 9.“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始终把“尊老”奉为立身处世的大德,相沿成习。如今,“尊老”这一传统美德摒弃了其中的封建成分,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材料表明( ) ①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能够因时而变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只有认同传统文化才能发展传统文化 ④对传统道德规范要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尊老”这一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摒弃了封建成分,表明了②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但其基本特征相对稳定,①说法有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表述不妥。 10.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解析:选D “老树”指漫画中的《红楼梦》等传统文化,“新芽”指漫画中的《公关学》等新文化,故“老树发新芽”寓意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D项正确。A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C两项观点偏离漫画的主旨。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一论断强调的是( ) 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②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 ③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④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①错误;②说法过于绝对;“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表明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③正确;“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说明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④正确。故选D项。 12.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这表明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②当选;材料表明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正确;①说法过于绝对,不选;④说法错误,文化有性质之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考什么] 考查 范围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②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 ④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⑥文化创新 考查 重点 ①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②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③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④文化创新 [怎么考] 选择题 ①结合各地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②结合互办文化年,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③结合具体文化事件,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主观题 ①结合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实例,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等知识 ②结合文物保护、重大科研成果的发现和应用,考查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综合国力 1.(2015·全国卷Ⅱ)2015年1月,由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播出,引起热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 )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表明了韩国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两国文化的交流,①不符合题意;一个国家或民族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并不能表明②。故选D项。 2.(2017·六安模拟)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世界范围内看,动漫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发展的文化支柱性产业。这说明( ) ①文化决定经济社会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①错误;③中“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说法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项。 聚焦文化竞争力 (1)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2)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一定的文化对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系,对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及其能力的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文化与经济(主观题常考点) [典例] (2016·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尝试答题] (先做后比对答案,找差距学规范)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知识限定 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设问方式 意义类 内容限定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的合理性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从“2013年11月”到“重要思想和要求” 第2层 从“十八洞村是由”到“同村不同心” 第3层 从“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到“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 第4层 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到“精准扶贫经验” 第5层 从“2015年12月”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 从设问角度看属于无效信息 第2层关键词句:观念相对保守、存在“守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 由关键词“保守、等靠要、不同心”→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第3层关键词句: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激活内生动力 由关键词“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激活内生动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健康有益的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4层 从设问角度看属于无效信息 第5层 从设问角度看属于无效信息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1)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2)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变式拓展] 本题还可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十八洞村是如何做到扶贫先扶“精气神”,实现精准脱贫的?思考角度如下: (1)结合村民思想实际,转变村民落后观念,改变他们“等靠要”的心理,加强先进文化的指导,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使扶贫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增强村民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和技能,激活内生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精准脱贫。 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 (一)记答题公式不漏点 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背答题术语保规范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用时政术语很靓眼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备课札记] 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2013·全国卷Ⅰ)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由题干可以看出,“道德之星”的光荣称号让小薇摆脱了自卑心理,促进了其健康成长,这是优秀文化影响人的体现,①③入选;②中“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优秀文化只能影响人。故选B项。 2.(2017·临沂联考)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获得冠军,再次诠释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中国女排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海内外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说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优秀文化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优秀文化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中国女排精神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现了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②符合题意,当选。故选A项。 准确区分“丰富精神世界”和“增强精神力量” 方法 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标志 词法 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常用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会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词语 文化“增强精神力量”常用增强、鼓舞、激励、振奋、促进等词语 侧重 点法 “丰富精神世界”强调文化对主观领域的作用 “增强精神力量”强调文化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考点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多样性 [例1] (2017·全国卷Ⅲ)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因长征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优秀作品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说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②正确;③④均表述错误。故选A项。 [答案] A [深化·点拨] 全面把握文化的多样性 1.(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两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实践的发展,①不选;两国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因而推动了两国之间红色旅游的发展,②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因而能吸引两国游客,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③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本身并不能规定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项。 2.(2017·常德模拟)“我只怕盛宴易散,良会难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英国的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中国的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都曾发出韶华易逝的感叹。在两位戏剧巨匠逝世40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了“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系列演出活动,广受好评。在这一活动中( ) ①中英戏剧文化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②要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 ③应通过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证明经典文化的价值远高于流行文化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 系列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戏曲与英国歌剧的独特魅力,中英戏剧文化应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①③正确;②强调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不符合题意;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各有各的价值,不能笼统比较大小,且材料没有涉及流行文化,④判断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文化传播(主观题常考点) [例2] (2017·全国卷Ⅲ·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0分) [尝试答题] (先做后比对答案,找差距学规范)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知识限定 文化传播 设问方式 意义类 内容限定 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分值定点 本题10分,一般需回答3~4个要点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从“中国铁路项目”到“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 第2层 从“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由上述关键词→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层关键词句:中国企业在当地和中国培训员工、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移交 →通过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2层关键词句:中国铁路“走出去”,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纽带 由上述关键词→商业贸易和人员往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促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全面掌握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记答题公式不漏点 文化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 (二)背答题术语保规范 (1)对文化发展的意义: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2)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3)对国际政治的意义: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备课札记] 考点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典例] (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融入了现代艺术形式和科技,对杂技艺术进行了创新,故③④入选;材料中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排除;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不能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而是要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故②排除。故选D项。 [答案] D [深化·点拨]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在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1.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国家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高考中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畴。针对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有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化解传统文化危机;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投入过多精力学习传统文化会影响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赞成者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反对者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③传统文化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 ④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畴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①错误,传统文化不是文化发展的根源,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源。③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排除①③,故选D项。 2.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党治国理政实现强国梦想指导思想的来源 ②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材料说明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③④当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党治国理政实现强国梦想指导思想的来源,①说法错误;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②错误。故选D项。 考点五文化创新 [典例] (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③说法过于绝对,不选;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项。 [答案] B [深化·点拨] 正确把握文化创新 一个主体 人民群众 一条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 两条基本途径 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角度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两条重要意义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两个克服 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到艰苦的地方定点生活、到田间地头慰问演出、到农村基层结对帮扶……近年来,一场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已在中国大地繁花似锦。只有做到了把心贴向人民群众、把脚伸向基层一线、把眼睛瞄准优秀的文化传承,才能创作出让群众满意的传世之作,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文化创作必须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主体、源泉和动力。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及不同文化的交流问题,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每年春晚出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与演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入各行生活、扎根各族人民”实践活动有关。春晚前剧组各导演纷纷深入全国各地民间基层,汲取各种艺术养分,挖掘创作素材。这表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优秀作品来源于文艺作者的才能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每年春晚出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与演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入各行生活、扎根各族人民”实践活动有关,这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正确;春晚前剧组各导演纷纷深入全国各地民间基层,汲取各种艺术养分,挖掘创作素材,这表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③正确;②说法错误,优秀作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 本专题命题热点常着眼于——“文化科技”领域 热点聚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文化经济政策体系框架,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速。随着“互联网+”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文化产业+”也成为时下热门话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纲要》提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材料二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新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要培育文化产业多元市场主体,积极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资体制,在文化产业中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坚持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强传统文化产业改革,加快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关联知识]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本热点可以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创新及其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先进文化等知识。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本热点可以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联系的观点,矛盾分析法等知识。 1.从近1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看,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卓越。文化强国,必是文化产业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文化产业硬实力来支撑。这说明( ) 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错误;③ 认为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错误的,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实力。②④正确阐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故选D项。 2.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智谷产业”正蓬勃兴起。“智谷产业”旨在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快速增长的文化创意生产、创意成果数字出版、文化类产品和产权交易的生态产业链。发展“智谷产业”的意义在于彰显( )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创新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文化产业的消费渠道实现 ④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成果应该得到扶持和倡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智谷产业”的兴起,体现了科学技术对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①②正确;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实现,③错误;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新力,要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 ) ①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 ②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③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 ④发展文化产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故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4.材料一 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规划》明确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材料二 S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非文化企业以及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S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析:第(1)问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背景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反映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主要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思考。第(2)问考查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材料信息可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把握实际及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角度阐述。 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正是要发挥优秀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振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有利于应对文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自信心。 ③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促进作用。 (2)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扶持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 ②正确把握本市的实际情况,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③在立足市情的基础上,对老城资源进行盘活,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3”高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近年来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整合区内各类红色旅游资源,串联全区特色旅游资源和景区,为市民精心策划推出了4条红色旅游线路: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王家山惨案旧址、清水镇黄安坨村。之所以重视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是因为( ) ①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②红色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可以带来社会效益 ③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能带来经济效益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观点错误;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观点错误;材料中门头沟区发展文化产业措施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能带来经济效益,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项。 2.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说明( ) ①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被动的 ②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能促进人的发展 ③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学习文学、历史和伦理知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内涵、提升品德和素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材料说明学习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们自身素质,故②④正确;学诗、学伦理等表明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①错误;③与题意不符,排除。 3.神农架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可以结合其自然特点,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只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必定带来当地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④的说法过于绝对;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 4.(2017·吉林摸底)与西方直露表达不同的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说明( ) ①人的精神世界总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②中国人民善于在实践中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④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托物言志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总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①符合题意;②与材料的主旨内容无关;与西方直露表达不同,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③符合题意;④材料没有涉及,故本题选B项。 5.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人们的常备装备,利用各类电子终端阅读电子书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对于一些真正爱书的人来说,在读有意义的书时还是愿意选择纸质版。他们认为,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 ) ①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电子传媒将取代印刷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D “平板电脑等成为人们的常备装备,利用各类电子终端阅读电子书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纸质书都利于促进文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排除①;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 6.(2017·广州联考)中国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值得大加推广的。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充分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引发了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思考。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②文化创新应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成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引发了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思考”说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①入选;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让人们对成语有了更多深入的理解,④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排除③;②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 7.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推动陕北民歌艺术的发展,陕西省第三届民歌大赛于2017年2月16日至9月17日举行,本次大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参赛者年龄、职业、唱法均无限制,同时鼓励创新、改编的歌曲参赛,分享民歌之美,感受民歌之趣,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举办民歌大赛( ) ①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②动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借助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体制创新 ④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民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举办民歌大赛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动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选①②;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体制创新,民歌与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无关,排除③④。故答案选A项。 8.(2017·徐州模拟)记忆中,爆米花是道流淌的风景线:一个简易的小火炉、手摇吹风、旧式葫芦形的铸铁炒锅中间粗两头小,一头还连着一块压力表、自制的长筒麻袋……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手艺虽然已经渐渐消失,但是依然被我们眷恋和守望。这是因为( ) ①老手艺能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老手艺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老手艺承载着民族情感的传承 ④老手艺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也因为老手艺承载着民族情感的传承,所以,许多老手艺虽然已经渐渐消失,但是依然被我们眷恋和守望,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老手艺的世界性,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老手艺的创新问题,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项。 9.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让大家聚在一起,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依据为( ) A.人们总是自发地接受着古诗词的熏陶 B.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C.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 解析:选B 人们往往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但并不是总是自发进行的,A项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C项错误;《中国诗词大会》并没有丰富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D项无关。 10.(2017·南昌联考)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重点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该片总策划、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指出:“文物修复切忌‘创造性修复’,科班出身的新晋学徒们要摒弃艺术教育所赋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恪守‘修旧如旧’的准则。”这说明文物修复要( ) 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③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民族的历史文脉 ④批判继承历史文化,展现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新晋学徒们要摒弃艺术教育所赋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文物修复恪守‘修旧如旧’的准则,这说明要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也要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民族的历史文脉,②③符合题意;恪守“修旧如旧”的准则,并不能丰富传统文化内涵,①不符合题意;修复文物并不能体现“批判”继承历史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11.一窗一世界,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嫁到海外,掀起海外投建江南园林的热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全球化不断深入,近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 ) ①依托经贸,在往来中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 ②体现尊重,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③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 ④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以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符合题意;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还需要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④符合题意;①中“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说法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②错误。故本题选D项。 12.(2017·深圳调研)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传统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 ②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 ③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 ④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C 家书主要记述的是家庭生活、家人亲情等内容,不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①判断错误;传统家书记载了古代家人之间的真情,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警示借鉴意义,所以传统家书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②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家书没有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的功能,③判断错误;通过传统家书,能让人们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④正确。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8届高三·山东联考)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体现了中国人浓浓的“家”的观念。新春佳节,家人团聚,共叙亲情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不变的过春节的方式。如今过年的花样多了,但年味淡了:本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却有人外出旅游;本想放鞭炮辞旧迎新,有关部门却颁布了禁放令;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一些远隔千里的亲友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增加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速度和密度,然而似乎并没有增加人们之间情感的温度和厚度,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亲情的距离拉远了。 为弘扬春节文化,各级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改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为限放;注重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猜灯谜、闹元宵等活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对春节文化中的“传统”和“现代”进行正确取舍。 解析:通过审设问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由“应如何……正确取舍”看出类型为措施类,指向性为对传统和现代进行正确取舍。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的拜年方式被大家接受,我们要肯定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传统文化要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精神纽带。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依然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年味”越来越浓。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春节文化的繁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在孙中山诞辰151周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着“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既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 解析:设问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等,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及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文化具有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中山装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山装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新中山装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广泛吸收欧美服饰并糅合中国传统意识,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了中式服装文化的发展。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色气质是革命战争年代忠贞不渝、慷慨赴死的战士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是建设发展时期舍身忘我、一心为民的公仆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爱戴和支持;是改革开放时期扎实肯干、无私奉献的先锋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以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历练的“红色气质”,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保持多久,能够薪火相传,人民的江山就能世代永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弘扬红色气质。 (2)有人认为,“有了红色气质,人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请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评析这一观点。 (3)班级召开“青年学生与红色气质”主题班会,请就如何传承红色气质列出发言要点。 (两条,每条10~30个字) 解析:第(1)问限定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可从文化的实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等方面阐述。第(2)问属于辨析题,要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其合理及不合理之处,最后还要点明正确的观点。第(3)问属于探究类题目,但要点要切合主题和题目要求。 答案:(1)①红色气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红色气质作为先进健康文化,密切了党和人民血肉联系,使党永葆生机活力,是人民政权巩固、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③红色气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红色气质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2)①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红色气质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②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③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有了红色气质,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犯了唯意志主义的错误。 (3)答案示例:①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②把“红色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