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新教材·新理论·新提法]‎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原教材 新教材 ‎(第61页)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第62页)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考点一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2019届高三·烟台期末)年底了,赵某一家人盘点一年来的家庭收入,乐不可支。赵某自己承包了五亩责任田,收入3万元。赵某的妻子在马路边开了个小吃店,收入4.5万元。赵某的儿子是水利局职员,除工资、奖金、津贴收入8万元,还投资债券,赚了2万元。赵某的女儿在某国企担任工程师,除了工资收入9万元,还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收入3万元。赵某一家按劳分配和按技术要素分配的收入各为(  )‎ A.20万元 5万元       B.17万元 4.5万元 C.17万元 3万元 D.20万元 3万元 解析:选D 赵某自己承包了五亩责任田,收入3万元;赵某的儿子是水利局职员,工资、奖金、津贴收入8万元;赵某的女儿在某国企担任工程师,工资收入9万元,这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共20万元;赵某的女儿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收入3万元,这是按技术要素分配所得。故选D项。‎ ‎2.(2018·天津模拟)‎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取得巨大成效。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意义在于(  )‎ ‎①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②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③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④改变财富分配不合理,消除居民收入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①②符合题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不符合题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与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无关;④说法错误,“消除居民收入差距”的说法过于绝对,会导致平均主义。‎ ‎3.(2019届高三·南宁质检)‎2018年1月25日,南宁日报报道,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广西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调整后,南宁市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为:全日制用工最低工资标准为 1 680 元/月,非全日制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为16元/小时。该标准自‎2018年2月1日起执行。南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 ‎①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客观上有利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③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④是再分配更加强调公平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错误,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并不只是针对公有制范围内,不能说它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②正确,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客观上有利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③正确,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④错误,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领域的问题,不属于再分配范畴。‎ ‎4.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7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安排》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上述措施(  )‎ ‎①表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是基于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有利于促进公平、推动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旨在激励效率的提高,②正确指出了其中的原因。“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符合题意。①④强调的是公平,不符合题意。‎ ‎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 ‎①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 1 160 元调整为 1 320 元 ‎②某公司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200元财政补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中的措施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但其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②中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效率,没有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问题,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③④重大措施既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而且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符合题意要求。故本题选D项。‎ ‎1.掌握1个方法——分配方式的判断方法 ‎(1)依据范围(所有制):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但公有制经济中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还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 ‎(2)依据分配尺度: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劳动所得(公有制经济中属于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属于按劳动、管理、信息要素分配);凭借资本、土地等获得的收入是非劳动收入所得。‎ ‎(3)依据形式:工资、奖金等是劳动收入;利息、股息、红利等是资本要素收入;土地、房屋租金收入等是土地要素收入。‎ ‎2.突破1个难点——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因 角度 具体经济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效率与公平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分配与消费 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分配政策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根本目标 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发展理念 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经济发展方式 维护公平有利于理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3.把握1个重点——注重社会公平的措施 角度 具体措施 根本途径 生产决定分配、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要举措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4.辨明2个概念——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考点二 财政收支与财政作用 ‎6.(2019届高三·承德摸底)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61 748 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税收收入 136 072 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79 560 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2 751 亿元,增长15.7%;节能环保支出 4 506 亿元,增长16.7%。由材料信息可以推断出(  )‎ ‎①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②1~11月,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盈余 ‎③我国财政支出侧重改善民生、生态建设 ‎④1~11月,我国可能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正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61 748 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36 072亿元”说明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③正确,“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 751亿元,增长15.7%;节能环保支出4 506亿元,增长16.7%”说明我国财政支出侧重改善民生、生态建设。②④错误,2017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 748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 560亿元。表明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赤字。说明我国可能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 ‎7.(2016·全国卷Ⅲ)下图反映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  )‎ ‎①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 ②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 ③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 ④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本题首先要对题中的图进行解读,通过解读明确两个主要信息:一是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长率自2011年开始下降,二是GDP增长率自2010年开始增速放缓。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状况下,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②③符合题意;①中“提高企业税费”和④中“减少财政赤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应排除。‎ ‎8.(2019届高三·聊城调研)‎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这表明(  )‎ A.国家理顺分配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B.政府抓住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D.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解析:选D A项不符合题意,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表述错误,政府抓住主攻方向,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C项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D项符合题意,“加大财政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表明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9.(2018·沈阳二模)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2017年我国赤字率或不低于3%,我国财政政策要适度扩大支出规模,调整支出结构,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推出(  )‎ ‎①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需要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以拉动经济增长 ‎②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扶持的精准性 ‎③我国赤字率过高,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来缩小收支差额以化解债务风险 ‎④我国财政赤字规模大,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可能得到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B ①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通过实施财政政策,扩大支出规模来拉动经济发展,“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因此,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②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我国财政政策要适度扩大支出规模,调整支出结构,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说明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扶持的精准性,我国财政赤字规模大,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可能得到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③‎ 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0.(2019届高三·长春摸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8年赤字率拟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3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 300亿元。中央财政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  )‎ A.说明我国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 B.意味着财政收支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C.说明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选D 财政赤字的出现,意味着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A项错误;适当的财政赤字并不说明财政收支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和严重的通货膨胀,B、C两项错误;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供需平衡,D项正确。‎ ‎1.理解1个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突破1个难点——财政政策与经济形势的关系 ‎3.掌握1个方法——侧重点法辨别财政的作用 凡是强调国家在民生方面投入的材料,都说明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凡是强调国家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类方面投入的材料,都说明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凡是强调增加或减少税收的材料,都说明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认清1个现象——我国的财政赤字 ‎(1)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说有害还是无害。一般来说,出现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在一定条件下,国家通过一定的财政赤字对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近年来我国扩大财政赤字是我国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体现。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旺。所以,在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一定限度的国债与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问题,增加税收,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的能力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 ‎(3)目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一些财政赤字搞建设,只要能确保资金的投向,不搞重复建设,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这主要是因为:①现在银行储蓄存款比重较大,通过财政债券将一部分储蓄转化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没有过量发行货币。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应充裕,价格比较稳定。③目前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完全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④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不会出现供需的严重失调。‎ ‎5.深化1个认识——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合理调节财政收支结构,在经济过热时应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下行时要减少财政收入,加大财政支出。‎ ‎(2)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维护社会公平。‎ ‎(3)通过财政支出促进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 ‎(4)合理调节国债发行规模,保持合理的财政赤字率。‎ ‎(5)加大财政对公共设施、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考点三  税收调节与经济发展 ‎1.正确认识税收 项目 阐释 与财政收入 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作用 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种类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 依法纳税 对公民而言,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国家而言,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违反税法表现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纳税人意识 依法纳税,增强纳税人权利与义务意识,行使纳税人权利 ‎2.全面理解依法纳税 ‎(1)是什么 纳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的条件是取得应税收入,发生应税行为 负税人 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为什么 从税收性质看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决定了公民必须依法纳税 从税收与财政关系看 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从权利义务关系看 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从税收的强制性看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违反税法必然受到法律的追究 ‎(3)怎样做 公民 公民个人既要增强纳税人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的义务意识,又要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 国家 国家要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11.(2019届高三·日照调研)‎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进行调整,在此前降税的基础上,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范围涵盖食品、药品、文化娱乐、日杂百货等各类消费品。此次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的主要目的是(  )‎ ‎①丰富国内消费选择,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②平衡进出口贸易,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③根本解决国内供需矛盾,刺激消费需求 ‎④优化产品消费结构,倒逼供给转型升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①④符合题意,此次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有利于丰富国内消费选择,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优化产品消费结构,倒逼供给转型升级;②‎ 不符合题意,该项不是此次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的主要目的;③表述错误,此次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供需矛盾。‎ ‎12.(2018·全国卷Ⅱ)某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进口国。2018年3月该国决定将进口钢铁关税大幅度提高至25%。不考虑其他因素,短期内上调关税对该国钢铁制成品消费的影响路径是(  )‎ ‎①钢铁进口成本上升 ②国家关税收入增加 ③钢铁制成品价格上涨 ④钢铁企业利润增加 ⑤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⑥消费者的利益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该国关税上调,该国钢铁进口成本上升,从而导致钢铁制成品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多的钱,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故传导顺序为①→③→⑤。题目考查对钢铁制成品消费的影响,②是对国家关税收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④排除,企业利润不一定增加。⑥错误,关税上调会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13.(2018·长春模拟)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该税法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将排污费转换为环保税,现行的排污费由原来中央和地方的1∶9分成调整为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这一变化产生积极影响的传导过程可能是(  )‎ ‎①完善国家税收制度→增强税收的强制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②增强政府执法的规范性→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③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 ‎④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加强对污染企业调节力度→倒逼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①正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该税法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将排污费转换为环保税”。说明完善了国家税收制度,增强了税收的强制性,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②错误,增强政府执法的规范性与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无直接关系。③错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与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无直接关系。④正确,“将排污费转换为环保税,现行的排污费由原来中央和地方的1∶9分成调整为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加强对污染企业调节力度,从而倒逼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 ‎14.(2019届高三·武汉摸底)2018 年3 月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国人民送上了量大分足的“民生礼包”,其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的表述备受瞩目。从民间广泛提议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一轮提高个税起征点即将启动。就个税改革带来的影响,下列传导合理的是(  )‎ A.个人所得税改革→国家税种结构不断优化→扩展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B.个人所得税改革→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家增发货币弥补财政赤字 C.个人所得税改革→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个人所得税改革→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解析:选D 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没有涉及税种结构的优化;B项说法错误,个人所得税改革后,国家财政收入不一定会减少;C项说法错误,个人所得税改革与居民财产性收入没有直接关系;D项符合题意,个人所得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因此个人所得税改革后,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增加,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一)先研高考经典—知从何处来(考题源于何处,满分源于何处)‎ ‎[典例] (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3~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2017年)‎ 材料二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实施了全面推行营改增等内容的降税减负政策,截至2017年底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2018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为企业降税减负,全年要再减税8 000亿元。‎ 近两年,国家在为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2016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4.8%,2017年比上年增长7.4%。‎ ‎(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10分)‎ ‎ ‎ ‎ ‎ ‎ ‎ ‎[研透一题·胜做百题]‎ 一、研题目,看命题源于何处————————————‎ ‎1.看设问貌“离”而神“合”‎ 本题有两个设问,第(1)问要求说明材料一中包含的经济信息,第(2)问要求分析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两个设问看似不相干,但实质都围绕一个共同点展开——即财政收入增长。只要抓住这一点,两个设问之间的联系也将建立起来,答题思路也将更加明确。‎ ‎2.品设问“明”“暗”相结合 第(2)问考查“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此为“明”,转化设问方式,即可理出一条“暗”线:税负降低→企业提质增效→税收增长→财政收入增加。由此可见,该设问实际考查的是企业,同时也切合了党的十九大“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重要论断。‎ 二、研答案,看满分源于何处——————————————‎ ‎[命题人提供的参考答案] ‎ ‎(1)近5年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均逐年增长①;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比重②。‎ ‎(2)降低税负,能增加企业所得,扩大生产规模③;能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④;能激励创新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⑤。最终能够扩大税收来源和规模,增加财政收入⑥。‎ ‎(一)学层次——答案呈现要做到清晰条理 本答案分两段,分别针对两个设问,卷面清晰明了。第(1)问4分,第(2)问10分 ,从分值设置来看,第(1)问包含2个答题点,第(2)问包含3~4个答题点。各答题点之间用分号或序号隔开,让阅卷人一眼就能看到采分点,从而提升阅卷人的感情分。由此可见,考生在解答主观题时,根据分值的设置揣摩答题点的个数非常关键,只有这样,在作答过程中才能做到轻重有别,从而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二)析要点——既要全取显性信息,更要深挖隐含 ‎①‎ 该得分点来源于对材料一中数据的横向趋势的概括和总结 ‎②‎ 该得分点来源于对材料一中数据的纵向对比分析 ‎③④⑤‎ 该得分点需概括材料主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逐步推导,考生不易答全 ‎⑥‎ 该得分点源于对材料中“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的概括总结,即减税促进了企业发展,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 ‎(三)重细节——考场常见易失分点指正 ‎(1)考生在答第(1)问时,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忽视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只是点明了税收和财政收入都在逐年增加,即只答出了答案点①;第二,受教材观念的影响,只是简单重复了教材观点“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而没有对图表进行客观分析,缺乏概括总结能力,达不到“绝大比重”这一高度。‎ ‎(2)考生在答第③④⑤个得分点时,缺乏逻辑推理能力,考生多能从降税推导出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但对于降税如何促进企业发展这一推导过程缺少逻辑推理,找不出降税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答案泛泛而谈,缺乏有力的推理,没有高度。‎ ‎(3)考生在答第⑥个得分点时,对于材料中“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的原因考生联系不到降税促进企业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源”。即未能有效对接该题的核心——降税的根本目的,造成答案漏点。‎ ‎(二)再拓命题思维—看到何处去(还可能怎么考、用什么考)‎ 一、经典变式,本则材料还可这样考——————————————‎ 结合典例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实施全面推行营改增等内容的降税减负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回答本题主要从国家财税制度、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企业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 ①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②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更好地优化和完善税收制度,减税红利也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要求。③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分工,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④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科技投入,激发企业活力和生产积极性,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拉动就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见微知著,此类问题还可这样考————————————‎ ‎(一)推此及彼,小材料看命题大趋势 ‎(二)化大为小,长效热点下的命题新视角 视角一 个税法修订征求意见 让个税促进社会公平 ‎[材料] ‎2018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在中国人大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时间为一个月。征求意见稿还对执行时间做出规定,修正案内容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而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工薪所得可先行适用5 000元起征点(不进行专项附加扣除),经营所得可先行适用新税率表。个税起征点的提升,有利于直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间接增加对劳动者的激励,提升就业率;无疑有助于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让个税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但值得重申的是,个税起征点并非提得越高越好,而应在公平与效率的最优处下刀。一方面,需要平衡国家财政与个人财富的比例,因为国家财政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科学理性确定,让实际经济福利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个税起征点提升的原因及如何实现国家财政与个人财富之间的平衡。‎ ‎[解析] 本题共包含两小问。第一小问为原因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个税起征点提升的原因,考生可从国家、效率与公平、刺激消费、带动生产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为措施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实现国家财政与个人财富之间平衡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需要平衡国家财政与个人财富的比例”说明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的关系;“需要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科学理性确定,让实际经济福利向中低收入者倾斜”说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答案] (1)原因:①个税起征点的提升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②个税起征点的提升有助于抑高提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减少居民税负,增加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就业,促进生产。‎ ‎(2)措施:①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的关系。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视角二 增值税再次下调 ‎[材料] 从‎2018年5月1日起,我国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工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统一上调到500万元。对于部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和电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款予以退还。据测算,全年将减轻市场主体税负超过4 000亿元。‎ 一般而言,减税政策的“宏观感受”与“微观感受”并不一致。对部分企业而言,少交的税款只是“毛毛雨”,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打造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是促使企业“练好内功”,即提高企业自身的内驱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科学评估“4 000 亿元减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说明在打造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的内驱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解析] 本题共包含两小问,第一小问,考生可以从减税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和减税对企业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通过审题可知,考查的主体是企业。回答本问,考生可运用教材上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这一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 (1)影响:①税率下降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市场主体税负超过4 000亿元,影响国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②减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2)如何提高:①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②坚持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③深入了解市场变化趋势,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活动,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环境,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视角三 国务院决定再推出7项减税措施 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 ‎[材料] ‎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7项减税措施,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为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增强小微企业发展动力、促进扩大就业,会议决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减税力度,一是将享受当年一次性税前扣除优惠的企业新购进研发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上限,从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二是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以上两项措施实施期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三是……采取以上7项措施,预计全年将再为企业减轻税负600多亿元。‎ ‎[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有人认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减税红包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请从国家财政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本题为评析类试题,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是“国家财政”,考生可运用这一知识点进行分析:减税红包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减税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企业和个人占有财富过多,会减少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从当前来看,减税红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减税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创新,从长远来看,可为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1.全面把握我国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控股)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类别 对应形式 劳动收入 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否 土地要素 土地的租金和转让金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是 劳动要素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职工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信息要素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收入 具体分析 ‎2.多角度分析财政的作用 ‎(1)从财政与宏观调控关系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从财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角度看:财政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 ‎(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角度看:正确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我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5)从分配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6)从财政与“主题”和“主线”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从财政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角度看:根据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对比法区分违反税法的行为 手段 目的 偷税 欺骗、隐瞒等 少缴或不缴 欠税 不按时 拖欠税款 骗税 欺骗 获得税收优惠 抗税 暴力、威胁等 拒不缴纳 ‎4.多维整合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角度 阐释 生产 调节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导企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扩大投资需求 分配 缩小收入差距,调节和实现社会公平 交换 调节商品价格,影响社会供求 消费 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宏观调控 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国家进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税收来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状况,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国家政权 税收与国家政权相互依存,国家政权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税收又为国家政权的存在提供物质条件 ‎5.税收政策的选择与运用须考虑的因素 角度 须考虑的因素 社会再生产 税收政策属于分配政策,所以税收政策的运用必须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分配 税收实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因此税收政策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 税收政策必须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效率与公平 税收政策的选用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又要有利于公平的实现 ‎“主题”与“主线”‎ 税收政策的选用必须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驾马车”‎ 税收政策的选用必须有利于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 其他要素 税收政策的选用必须综合考虑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计税标准 ‎[专题跟踪检测] ‎ 一、选择题 ‎1.(2019届高三·保定质检)小张是某国企工程师,年工资收入是60 000元,奖金12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20 000 元;其妻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年收入50 000元;家有房出租,年收入40 000元。小张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A.72 000 元 110 000 元    B.60 000 元  122 000 元 C.122 000 元  60 000 元 D.72 000 元 122 000 元 解析:选A 小张一家按劳分配收入是小张在国企的年工资收入是60 000 元和奖金12 000 元,合计72 000 元;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个人专利转让收入20 000 元、其妻在私人企业年收入50 000 元、出租房屋的年收入40 000 元,合计110 000 元;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2018·西安模拟)“以前,俺家的日子紧巴着呢。现在好了,俺在玩具厂上班,每年差不多2万元;3亩地流转出去,租金3 000元;俺对象腿有残疾,村里照顾,在村委会打杂,每年3 600元;还有一亩多地自己种,毛收入也有4 000 元。前年底,俺家总算脱贫了。”从沂蒙山区马金兰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判断是(  )‎ ‎①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大精准脱贫扶持力度 ‎④社会公平的实现必然要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 ①③符合题意,从沂蒙山区马金兰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大精准脱贫扶持力度”。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与建成小康社会,并未涉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错误,“社会公平的实现必然要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说法错误。‎ ‎3.(2019届高三·大连摸底)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持续跑赢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由此可见(  )‎ ‎①我国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趋向公平 ‎③我国坚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④合理的分配政策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①②符合题意,“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表明我国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趋向公平。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坚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错误,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故选A项。‎ ‎4.(2018·成都模拟)2018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三个方案。具体来看,本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普涨,重点是向基层倾斜。此次工资调整旨在(  )‎ ‎①调动基层人员的劳动积极性 ②缩小相关群体间收入差距 ③确定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 ④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①符合题意,国务院下发了调整工资的三个方案,重点是向基层倾斜,说明此次工资调整旨在调动基层人员的劳动积极性;②符合题意,“本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普涨,重点是向基层倾斜”表明此次工资调整旨在缩小相关群体间收入差距;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确定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的内容;④不符合题意,此次工资调整属于普涨,重点是向基层倾斜,没有涉及多劳多得。‎ ‎5.(2019届高三·惠州调研)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①用好财税调节功能,“削峰填谷”,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 ‎③增加财政支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 ‎④加强顶层设计,拓宽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①④符合题意,用好财税调节功能,“削峰填谷”,加强顶层设计,拓宽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均能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故当选;②说法错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但不能消灭差异,说法太绝对,故不选;③说法错误,增加财政支出,提高劳动报酬,属于再分配,不是初次分配,故不选。‎ ‎6.(2018·济南模拟)2018年2月,李克强总理表示,要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并向艰苦地区及特殊岗位倾斜;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此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③国家坚持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④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题干所述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国家坚持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④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与该观点无关,排除。‎ ‎7.(2019届高三·南昌质检)“补短板”是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补短板”主要是补经济发展建设的短板,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补民生服务短板。下列举措符合“补短板”的传导路径有(  )‎ ‎①降低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实现共同富裕 ‎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居民收入预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不符合题意,该路径是“去杠杆”的举措,与题意“补短板”的要求不符;②错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并不一定能“实现共同富裕”;③符合题意,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补民生短板;④符合题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补经济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短板。‎ ‎8.(2019届高三·沈阳联考)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其中对新安江流域转移支付规模已达5.6亿元。这(  )‎ ‎①体现了财政具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②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④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①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其中对新安江流域转移支付规模已达5.6亿元”‎ ‎。这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 ‎9.(2018·成都模拟)‎2018年1月17日,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不折不扣完成预算确定的减税目标。不收“过头税”、落实减免税有利于(  )‎ ‎①推动创业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②增加社会总供给,推动供给侧改革 ③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④优化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①正确,减税有利于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可支配资金数量,使企业有能力挖潜改造,推动创业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故当选;②错误,减税会对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影响,可能造成财政赤字,适当的财政赤字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增加,故不选;③正确,减税有利于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可以更好地进行技术改造,故当选;④错误,减税与“优化税种结构”无直接关系,且减税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下滑,但涵养了税源,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不选。‎ ‎10.(2019届高三·连云港质检)加计扣除指按照税法规定在实际发生数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国务院决定自‎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这一政策可能产生的效应是(  )‎ ‎①实行按劳分配,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②优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调整分配关系,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④通过产品创新,增强企业竞争新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错误,材料所述政策为减税,不属于实行按劳分配。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优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无关。③正确,材料所述政策为减税,有利于调整分配关系,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④正确,“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说明有利于通过产品创新,增强企业竞争新优势。‎ ‎11.(2019届高三·威海摸底)依照《环境保护税法》规定,‎2018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对大气、水、固体、噪声等四类重点污染物征收环境保护税,多排污多缴税,少排污少缴税,税收收入全部作为地方的财政收入使用。征收环境保护税将产生的积极效应是(  )‎ ‎①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利益分配→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②提高征税比例→加大治污力度→遏制乱排乱放→改善生态环境 ‎③销售价格上涨→消费数量减少→生产规模萎缩→环境压力减小 ‎④企业成本提高→倒逼企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①符合题意,征收环境保护税就是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利益分配,倒逼企业转型,加强科技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故当选;②不符合题意,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多排污多缴税,少排污少缴税,未涉及征税比例问题,故不选;③不符合题意,题干指向是积极效应,而销售价格上涨使消费数量减少是消极效应,与题意不符,故不选;④符合题意,征收环境保护税使企业成本提高,从而倒逼企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故选B项。‎ ‎12.(2018·成都模拟)国务院决定,从‎2018年5月1日起,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的进口关税降至零,同时大幅度降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增值税税负。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①开放医药市场,引进先进医药生产技术 ②降低药品价格,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③促进市场竞争,倒逼国内药企创新发展 ④完善社保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的目的不是“引进先进医药生产技术”;②③符合题意,通过降低药品的进口关税和大幅度降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增值税税负,这样做可以降低药品价格,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促进市场竞争,倒逼国内药企创新发展;④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与“完善社保体系”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材料 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是不平衡发展的表现之一,收入分配“不平衡”仍存在“两低”“四大”和“一突出”的现象。即“两低”是指居民收入比重和劳动保障比重偏低;“四大”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然偏大;“一突出”是指居民财产分布不公的问题非常突出。未来也将更加注重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矛盾。‎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分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题目,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本问知识范围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其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分配制度;实现两个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14.(2019届高三·石家庄期末)财政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 2017年1~9月,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及时拨付下达财政资金,切实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从主要支出项目情况看:教育支出22 312亿元,增长13.3%;科学技术支出4 660亿元,增长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 946亿元,增长20%;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 834亿元,增长14.6%,主要是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助及公共卫生支出等增加;节能环保支出3 813亿元,增长33.6%,其中污染防治、能源节约利用支出分别增长51.7%、44.2%;农林水支出12 562亿元,增长4.7%,其中扶贫支出增长52%。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判断2017年1~9月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2)说明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 解析:本题第(1)问是一道简单的图表试题,考生在概括图表信息时要做到:首先要读表头,把握主旨。其次是读数据,了解内容。读数据时要坚持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的原则。再次是读小注,进行补充说明。最后得出结论:2017年1~9月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出现了财政赤字。第(2)问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案:(1)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出现了财政赤字。‎ ‎(2)①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②‎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财政增加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增加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支出,有利于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③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我国财政增加环保和农林水等支出,促进了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健康发展。④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15.(2018·南昌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的单行税法——《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征收排污费成为历史。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排污收费制度也存在缺少法律依据、强制性不足、对企业责任重视不够等缺陷。环保税的纳税人,是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谁污染谁缴税,多排污多缴税。环保税法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其实施对建立现代税收制度意义重大,也体现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环保税替代排污收费制度的原因,并说明环保税的实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解析:本题共包含两小问,第一小问为原因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环保税替代排污收费制度的原因。考生可运用税收的特点及规范的税收管理体系,克服排污收费稳定性差等方面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为意义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环保税的实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考生可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家绿色税收体制,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走绿色发展之路等方面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税收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特征。环保税替代排污收费制度可以依托规范的税收管理体系,克服排污收费稳定性差等问题。‎ ‎(2)意义:①增强社会生产的绿色导向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②构建国家绿色税收体制,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③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走绿色发展之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