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1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例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重点 实践的三个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学习难点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预习范围: P42--46 预习任务:(一)实践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 改造 的 活动。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 、 ,他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的过程,这个过程及结果是受 制约的,也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 。实践是人 的活动,在改造 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中原来没有的 ;在改造 过程中,人创造出 。 (3)实践具有 。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 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 各不相同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 ,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 实践活动。二是 ;三是 。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1)认识产生于 。实践不断产生 、提出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高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人类的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 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 。 (1)为什么? (2)如何? 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 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 【课堂活动】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 (1)实践的特点有 、 、 (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 (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一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1.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 2. 讨论:“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4页虚框二,分析: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5页虚框,分析: 1.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6页虚框,分析: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 总结: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 2.方法论:坚持 第一的观点,重视 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地 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检测巩固】 一、【易混易错】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6.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7.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8.科学理论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③工人做工 ④教师讲课 ⑤学生学习 ⑥经 济体制改变 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平板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这表明( )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4.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 5. 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 ) 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7.(2014·江苏)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4年8月,浙江义乌华溪小学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促使小学生在农事实践中健康成长。其哲学依据在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受实践能力制约 D.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人们获得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的 D.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三、问答题 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获得了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澄清了模糊认识。中国的探月工程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三步接力完成,“嫦娥三号”执行的是着陆的任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参考答案: 1-5ABCDB6-10AAABD 1.①发射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相继发射“嫦娥”系列卫星,不断获取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通过探月活动,澄清了模糊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我国实施探月工程计划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学习反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