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清北组)
清北组高二月考政治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习近平指出:“谋划‘十三五’规划建议,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世界观是内容,方法论是形式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 ④世界观是哲学,方法论是实践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题干中“发展理念”属于世界观,而“政策举策”属于方法论,因此“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故①③正确。 ②: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所以两者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故②不选。 ④:④说法错误,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故选B。 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这告诉我们: 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是科学研究之母 ②哲学和科学产生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选项表述错误,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总结不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④选项表述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题目表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产生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③入选。故本题选C。 【点睛】易错点---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B:心远地自偏,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这是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的主观唯心主义,B符合题意。 ACD: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B。 【点睛】注意掌握判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技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2)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 (3)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之外有神、上帝。 4.某哲学家认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这一观点认为( ) A.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 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C.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C: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该哲学家的观念不能体现世界的本原什么,故AC不选。 B: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故B正确。 D: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故D不正确。 故选B。 5.“以往的一切哲学都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墓碑上刻的这句名言旨在说明 A. 只有解释了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B. 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脱离实践的主观想象 C. 离开了改造世界,解释世界就没有意义 D. 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以往的一切哲学都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该观点旨在说明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即离开了改造世界,解释世界就没有意义,C选项正确入选。A选项强调解释世界,故排除。B选项“都是脱离实践”的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选C。 6.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植根于中国实践,以实践需要为导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中心,是立足中国现实、关注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这说明,真正的哲学( ) ①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②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是与客观实际完全吻合的理性思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以实践需要为导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中心,是立足中国现实、关注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体现了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①③符合题意。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说法错误; ④:④中“完全吻合”说法错误。 故选B。 7.2016年3月18日,北京遭遇近来最严重、时间最长的一次雾霾侵袭。空气质量指数已经达到Ⅵ级重污染,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警示我们应该( ) A. 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B. 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的存在和发展 C. 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 认识极端天气,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的说法错误,A排除。 B:主宰自然的存在与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B。 C:材料强调,北京大气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这警示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C正确。 D: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的说法不妥,D排除。 故本题选C。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C.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 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这三个选项都说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但不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排除ABC。 D: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故D正确。 9. 通过太空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以此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使人类在科学揭示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 ①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②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 ③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说明追求终极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通过科学实验,我们发现是暗物质的能量推动了宇宙的膨胀,进一步证实了宇宙是物质的这一论断,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②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 ③符合题意,人类通过科学实验扩展了自己对于宇宙的认识,说明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源于实践; ④说法错误,真理是发展的,没有终极真理。 故选C。 10.唐朝诗人李商隐《谒山》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下列观点与该诗所蕴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意思指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这充分说明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 ①符合题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尧的圣明或者桀桀的暴虐而改变。说明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题干蕴含哲理具有一致性; ②不合题意,该项强调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与题意主旨不一致; ③符合题意,“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成荫”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体现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题干蕴含哲理具有一致性; ④不合题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这与题意主旨不一致; 故选B。 11.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 ②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表述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④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 故选A。 12.每大约四五天,地球上的人口就要增加100万,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至96亿。在地球演进的过程中,一旦一个生物物种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可承受的极限,它的数量就会出现急剧下降。有学者告诫人类:要么我们通过我们愿意的方式控制这个进程,要么是自然替我们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大自然能够主动修复人与环境的关系 ②人口繁衍受自然规律和生态条件制约 ③尊重规律人类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④环境状况取决于人类选择的发展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大自然不具有主观能动性,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大自然的作用,①错误。 ②③:材料强调,人口繁衍过多会,超过了环境可承受的极限,它的数量就会出现急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要么我们通过我们愿意的方式控制这个进程,要么是自然替我们做,这体现了人口繁衍受自然规律和生态条件制约,尊重规律人类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②③正确。 ④:人类选择的发展方式会影响环境状况,而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3.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 ) A. 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 B. 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C. 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D. 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B:该选项是观点中的合理之处,与题干不符合,AB排除。 C: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纸箱、树木、家具、纸张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可见,材料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故C正确。 D: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主要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该观点并没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存在状态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14.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基于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④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基于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①②选项入选。选A。 15.玄幻小说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约束,可任凭作者自由发挥。虚拟世界架构和人物经历都是玄之又玄,天马行空。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意识是主观内容与客观形式的统一 B. 玄幻创作是作者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具体形式 C. 玄幻内容是作者凭空发挥的,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D. 因其“玄幻”,故其对现实社会不起能动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A说法错误,排除。 B:“玄幻创作”属于意识,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具有能动作用,B正确。 C:玄幻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作出的虚幻的反映,C错误,排除。 D:无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玄幻”作为一种意识,对现实社会仍然具有能动作用,D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16.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意识的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但不是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A说法错误。 B: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而不是意识,因此B不符合题意。 C:材料中“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答案C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7. 2015年6月2日深夜,湖南刘大爷家的空调自燃引发大火,家里人熟睡毫不知情。家里的泰迪狗发现火情后拼命挠门叫唤,将主人惊醒,全家人才幸免于难。泰迪狗英勇救主人的行为 ①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②经过了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③说明动物心理具有能动作用 ④体现了一切物质都具有相应的反应特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动物的本能反应并非具有能动性,只有人的意识才具有能动性,故排除;题肢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8.密歇根理工大学物理学家兰吉特帕蒂曾经说过:“我看到你,结识你,与你交谈,并听到有人在走廊上行走,所有这些都是瞬间发生的,即使是最快的计算机,这对于它来说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按照顺序进行的,而大脑则是一个复杂的网。大脑中的电脉冲随着神经网络进行这多个复杂并发的操作,而计算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这进一步证明了 A. 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意识,其内容都来自于人脑 B. 计算机的意识活动比人脑的意识活动要慢很多 C. 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 D. 人类的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兰吉特帕蒂的话进一步证明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机能,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C项符合题意;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意识,其内容都来自于客观世界而非人脑,A项说法错误;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计算机没有意识活动,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人脑在产生意识过程中的作用,D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人工智能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无法形成意识。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物质工具,是对人的智能的延伸,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赢家都是人类”,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只能接受人的指令,其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水平。 19.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梦想是生命中无形的翅膀,唯有梦想,我们才会更加卓越。这说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够成功 ③凡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会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梦想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 ①④: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唯有梦想,我们才会更加卓越。从唯物论角度看,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表明梦想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①④正确。 ②:梦想对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意味着只要有梦想,我们的实践活动就一定能够成功,②说法绝对化,排除。 ③: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③中的“直接转化”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20.下面漫画启示我们(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克服不利条件的影响 B.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材料未体现不利条件的影响,故A不选。 B:题意未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故B不选。 C:漫画中的文字: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越繁茂,体现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C正确。 D:D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故选C。 21. 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了“正能量”标签。从哲学的角度看 ①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②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质决定意识,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是不存在的,①错误;材料表明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这说明正能量也是一种正确的意识,而是意识就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②正确;意识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活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③正确;人们的愿望是否能变成现实不仅需要正确意识的指导,还需要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④表述过于绝对,不选,故本题选C。 22.由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因此,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时,经济发展总体仍是健康的,不用担心其增速会出现大幅回落。这说明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④我国能够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在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时,经济发展总体仍是健康的,这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故①②③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人所创造,故④ 错误。故选C。 23.石家庄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智慧城市”的创建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城市”的创建说明( ) A. 实践具有能动性 B. 实践具有反复性 C. 实践具有无限性 D.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智慧城市”的创建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可见,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实践具有能动性,A符合题意;BC表述错误,排除;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以把人脑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而是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建设“智慧城市”不符合直接现实性的概念,故D排除。故本题选A。 2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么?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列诗句与上述观点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话强调了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的属于认识,躬行是实践,近水和近山是实践,知鱼性和识鸟音是认识,故①③正确;②强调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④体现了实践检验认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撰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调研工作,从实践观点看,是因为( ) ①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无限反复的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 ①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 ②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从实践观点看,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④正确。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说法错误,排除。 ③: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③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D。 26.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线来无线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④人类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无线电波传输的弊端推动了人们继续实践,寻找更好的传输设备,在实践中发现了新型的网络信号传输方式,说明人的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存在,①②适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该题选B。 27.寒冷刺激会导致关节炎吗?央视科普节目《是真的吗?》结合志愿者的参与体验,最终得出关节炎是一种因增龄、肥胖、劳损等诸多因素引起的退行性病变的科学结论。这说明 A. 人的认识都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D.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过程来说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普节目《原来如此》创新科学实验的“实证”表现手段,最终给出科学、正确的解答。这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适合题意;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都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A是错误的;C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B。 28.纵观我国经济建设历程可知,60余年不断探索中,我们党对市场的认识经历了市场和计划相对立、计划与市场相辅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最终确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四个阶段。这一认识过程 ①是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不断接近终极真理的过程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目中,我们党对市场的认识经历了市场和计划相对立、计划与市场相辅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最终确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四个阶段。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故②④表述与题意相符入选。认识过程不一定就是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①表述错误。“终极真理”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D。 29.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地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历的三个阶段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客观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②④适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①说法错误,排除;认识的发展既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又受认识主体的主观因素影响,③中的“与认识主体无关”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0.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B、D,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故本题选A。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40分) 31.材料一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金融业为主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仍然坚持把金融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材料二M市是我国西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城市。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该市市委深入调研,确立了“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积极节能减排、加大治污力度。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具有物质性)。W市和M市不同的发展成果 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体现了这一点。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W市的做法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失败体现了这一点。 ③人是可以能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M市调整思路,利用客观规律限污治污,实现了科学发展这一点。 【解析】 本题以W市以及M市在处理本市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不同,取得了不同的经济效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的限定。然后从材料的表述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结合相关的哲学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即可。材料中,M市与W市不同的发展成果,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故可以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W市的做法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失败,故可以从规律的特点以及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M市调整思路,利用客观规律限污治污,实现了科学发展,可以从人是可以能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2.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一桥飞架三地,将香港和珠海、澳门的陆路四小时压缩到30分钟,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促进三地的贸易投资、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和发展。 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环境保护”以及“行车安全”等的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形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建设者们克服恶劣的海洋施工条件等困难,发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港珠澳大桥精神,奋战8年,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 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如何发挥了意识的作用? 【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建设港珠澳大桥加强了三地联系,大桥设计及建成体现了建设者的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在科学设计蓝图的指导下,通过建设者的实践活动。大桥顺利竣工;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港珠澳大桥精神的激励下,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世纪工程。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的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如何发挥了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范围是意识的作用。考生在分析材料中主要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过程入手。 【详解】“将香港和珠海、澳门的陆路四小时压缩到30分钟,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促进三地的贸易投资、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在设计蓝图的指导下,港珠澳大桥顺利完工,体现了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者们克服恶劣的海洋施工条件等困难,发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港珠澳大桥精神,奋战8年,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体现了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3.材料一 201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科研体系日益完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创新效率的提升相结合,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材料二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我国面向2030年部署了15个重大科技项目。目前,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已经启动。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都已经开始,预计两年内都要启动实施。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的客观必然性。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我国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我国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推动科技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因此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质飞跃具有客观必然性. ③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经过我国科技人才的不懈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具有客观必然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的客观必然性。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即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可以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可以从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点睛】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34.延迟退休是指国家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等情况,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延迟退休政策将在“十三五”期间出台。因为关系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延迟退休政策仍在反复研讨和斟酌。很少有一项公共政策的酝酿和讨论,能够像延迟政策这样,在公众中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延迟退休政策需要反复研讨和斟酌。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和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延迟退休政策是否符合中国目前的发现实际,什么时候实施,怎样实施关系到社会群体的利益,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必须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反复研讨,逐步实施。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延迟退休政策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解析】 【详解】本题以是否延迟退休为话题,从哲学的角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属于解析型题目。考生在分析时首先注意限定知识点认识论的知识点,因此考生要结合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决定,然后经过反复实践和认识,最后决定是否推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