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考押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考押题

高考押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 ‎【考法点评】一般以诗词、名人名言、谚语、漫画等为背景材料来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都有所呈现。非选择题形式的考查与现实结合紧密,依托热点、焦点素材,如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具体事例等,从多角度综合考查。考查的角度有“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对……的看法”“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要依靠人民的哲学依据”等。题型有依据类、说明类、认识类、启示类等。‎ ‎1.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 【考法提示】分析材料,若材料信息涉及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人民的作用等,一般可以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来分析回答。应用时如果是单一考查方式,要根据知识点逐层分析;若本部分只作为知识点之一综合考查,则要简略表述。要遵循“原理表述十方法论”的思路。‎ ‎【易错提示】(1)不能说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人民群众主要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实践源泉和物质条件。‎ ‎(2)注意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典例1】中国共产党要凝聚民心,就得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系在心里,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一切利益都是天然合理的 D.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答案】B 考法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考查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往往提供一些名言、诗词、漫画、热点事例等素材,进行单一考查,或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往往作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方法论单独运用,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观点一起用来分析回答问题,涉及启示类、依据类、说明类、措施类等题型。‎ 要全面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地位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 【理论示例】关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多关注党和政府的有关决议,如: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典例2】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200多次听到“人民”一词,字里行间,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再度宣示其初心与使命。这基于 ‎①人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 ‎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的动机、目的决定了历史发展 ‎ ‎④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1.民以食为天,人们的膳食营养观与自然环境、生产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食物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膳食营养观念也在经历着较大的变化。材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意表明,一方面,膳食观念受社会生活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①符合题意。另一方面,国人的膳食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故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故②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代精神的每一次凝聚和升华都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次胜利。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时代精神号角响彻我们的社会,拥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D ‎ ‎3.在当前社会主义条件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早已消失,但是,封建意识还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早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就已经诞生了,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作出了科学的预见。上述现象共同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故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社会意识的相互对独立性,排除AC;B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4.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答案】D ‎5.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题肢①对应错误,因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不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故排除;题肢②对应错误,因为(a+b)2=a2+2ab+b2体现的是联系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故本题选B。‎ ‎6.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①注重的是个人的回报,说法错误;“心态”影响商业活动,而不是决定,③错误;心态不同,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就不同,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以公益的心态从事商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中获得商业回报,体现了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②④‎ 正确,本题选D。‎ ‎7.语言是社会、生活、文化、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语言印证了历史,也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这说明 A.每次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文化在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答案】B ‎8.著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①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②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③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经济因素决定歪曲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④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说明该观点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说明该观点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故①②属于错误观点的表现;该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单一及因素作用的结果,否认了多重因素,排除③;该观点没有说明社会意识总是起着消极作用,故排除④。故本题选A。‎ ‎9.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与“国家管理”主体单一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管理,这样更多地依靠人民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体现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②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历史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先导 ‎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10.“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确立的重要方针。这一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文化发展中起主体作用 ‎②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A体现是辩证法观点。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运动和静止的对立。D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C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改变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选C。‎ ‎1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了“牛鼻子”,把握住矛盾观点的精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12.西部某省针对本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等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15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盘活了文化资源。同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实施“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文化人才培训”等五个重点工程,让城乡群众共享更多公共文化成果。‎ 依据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说明该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合理性。‎ ‎【答案】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盘活了文化资源,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动力。 ‎ 真题再现 ‎1.(2017·江苏政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答案】D ‎ ‎【解析】绘画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属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内容,故A、B项均不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指使经济基础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点,C项不选;花山岩画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说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本题选D。‎ ‎2.(2017·全国卷3文综)“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 ‎3.(2017·天津文综)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 ‎【解析】本题是以编纂民法典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科学整理、修改完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定”,因此材料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材料中提到的是民法典的编纂,注意关键词,“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因此,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而②④的说法都是不妥的,也不符合材料,因此本题选C。‎ ‎4.(2017·江苏政治)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 ‎5.(2016·江苏政治)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C ‎ ‎【解析】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A、B与材料无关;D说法错误,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目的;正确答案是C。‎ ‎6.(2016·全国卷1文综)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 ‎7.(2016·江苏政治)0.015~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控铣项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张志坤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这是因为 A.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B.劳动群众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D ‎ ‎【解析】仔细研读“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之所以要呼唤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2017·全国卷1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 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解析】此题考查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角度作答。‎ ‎9.(2015·海南政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 ‎【答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 ‎10.(2015·浙江文综)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 ‎【答案】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有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