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江苏省苏北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试题(选择考)(解析版)
江苏省苏北县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试题(选择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具有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积极进取;有人自以为看破红尘,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冷漠无情,毫无爱心,无所作为。这反映出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世界观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概括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A 【解析】A:有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具有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积极进取;有人自以为看破红尘,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冷漠无情,毫无爱心,无所作为。这反映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符合题意。B: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不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概括,B错误。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而不是影响世界观,C错误。D:哲学不一定是科学,D错误。故本题选A。 2.“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论断说明 A.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是对哲学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只要改变形式就能促进具体科学的发展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D:“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论断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D符合题意。A:材料体现的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B: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说法错误。C:哲学只要改变形式就能促进具体科学的发展的说法太绝对,C错误。故本题选D。 3.2019年1月,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赵博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与分子三体系统之间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见于理论探讨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质,解决了超冷量子化研究领域10余年来未解决的一个难题,这证明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不可知论的荒谬性 ③思维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 ④人类终究能够彻底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题中,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赵博教授带领的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是荒谬的,①②正确。③: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③错误。④:人可以认识世界,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终究能够彻底认识世界”表述不科学,④错误。故本题选A。 4.《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下列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 A.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D.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万事万物由阴阳和合而成,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项观点与题意一致;BC项均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体现的是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两者绝对对立起来,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5.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不合理之处在于 A.否认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B.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C.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D.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问题无关;B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根据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据此,得出物质是可以改变的结论,该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CD不合题意,这两项是材料观点的合理之处,故与题意主旨要求不符。故选:B。 6.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无产阶级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能够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科学之科学”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故①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不是“科学之科学”,故②错误;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无产阶级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③④入选。故选D。 2019年8月3日,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滚烫的“橄榄球”状系外行星,它是一颗“热木星”。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研究人员说,这颗行星因为距离恒星太近而被撕扯、加热,大气正在加速逃逸,并且还发现该行星大气中的镁和铁等元素正在以气流形态逃逸,这是首次在“热木星”中观测到此类现象。这一发现表明 ①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②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意识能如实的反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研究人员认为,这颗行星主要由氢元素构成,较轻的氢和氦如河流一样向外流出,镁和铁等较重的金属元素也随之而去,它能帮助天文学家更全面地了解行星大气的化学元素构成、研究大气流失的动态过程等。这说明 A.世界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这颗行星的运动没有规律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 【答案】7.C 8.B 【解析】本题以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 “热木星”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7题详解】②④:这一发现表明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意识能如实的反映世界,②④符合题意。①:事物运动的方式不是永恒不变的,①错误;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③错误。故本题选C。 【8题详解】B:这颗行星主要由氢元素构成,它能帮助天文学家更全面地了解行星大气的化学元素构成、研究大气流失的动态过程等,这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符合题意。A:世界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不属于哲学,排除A。C:这颗行星的运动有规律,C错误。D: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错误。故本题选B。 9.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体现了 A.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答案】C 【解析】C:“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A: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错误。B: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B错误。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排除D。故本题选C。 10.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北京2022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晓。本次冬奥会吉祥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这反映出意识活动 A.是对事物真实的反映 B.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C.具有主动创造性 D.具有客观物质性 【答案】C 【解析】C:次冬奥会吉祥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这反映出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符合题意。A:意识不一定是对事物真实的反映,A错误。B: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排除D。故本题选C。 11.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所展示的大陆对台政策最重大的调整在于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这一政策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利益和感情,使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台政策的这一调整 ①归根到底是对台湾客观现实情况的反映 ②根源于对台湾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创新思维 ③正确预见了台湾问题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④决定了两岸关系及和平统一的发展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对台政策的调整,归根到底是对台湾客观现实情况的反映,正确预见了台湾问题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题肢①和③说法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创新思维,题肢②排除;题肢④中“决定”的说法错误。本题选择B选项。 12.天地逆旅之间,唯有诗词酬尽人生百态。远离家乡时,遥望见“星垂平野阔”;送别好友时,正路过“月生楼外天”;踌躇满志时,满心是“晓战随金鼓”;闲适漫游时,却只想“静听松风寒”。由此可见 ①诗人对人生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诗词是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主观感悟 ③诗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 ④诗词的内容来源于诗人的需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C 【解析】诗人作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说明了诗人对人生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①符合题意;诗人作的诗词均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主观感悟,②符合题意;诗词的内容来源于诗人生活实践,③错误;选项“真实再现”的表述错误,诗词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④错误。本题选C。 13.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是指人的情绪会对人的生理器官产生影响,这表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作用,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全部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D项说法正确但没有C项准确,排除。故本题选C。 14.“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说明该地 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 ③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该地发展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立足本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既利用了本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上富裕道路,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③④符合题意;“客观与主观相统一”表述错误,排除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表述错误,排除②。故选D。 15.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日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里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①正确,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000oC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说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正确,“纸包不住火”、从此“纸里也能包住火”,体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③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④错误,夸大意识的作用。故选:A。 16.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题肢①:该题肢强调知行要统一,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观点与题意不符合,不选;题肢②:该题肢意思是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入选; 题肢③ :该题肢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入选;题肢④:该题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与题意不符合,不选;故选:C。 17.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这说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社会历史性 C.能动性 D.客观物质性 【答案】B 【解析】B: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符合题意。AC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在材料中未体现,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选B。 18.《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因此,认清流言 ①要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 ②必须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统一 ③坚持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④要发挥意识能动性揭示事物本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认清流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说法错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而不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③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坚持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④符合题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选:D。 19.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应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 ④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①④:“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这一自白告诉我们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①④符合题意。②:谬误转化为真理是需要一定条件下的,因此不是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②错误。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说法过于绝对化,③错误。故本题选C。 20.“霸座”现象接连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究其因: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分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有观点认为,此问题折射的是霸座者法律意识薄弱有观点认为,列车管理力度不足是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对“霸座"现象的不同认识表明 ①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思维和存在之间不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从材料可以看出,对“霸座"现象的不同认识表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不涉及真理问题,③与题意不符。④: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1.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业在经济升级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关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而不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是存在的--规律即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说法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符合题意,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符合题意,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故选:D。 2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事交化,生产农家情趣。“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人为创造新的具体联系有利于促进事物发展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④先进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①④: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事交化,生产农家情趣,“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这一观念表明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也隐含着先进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哲学道理,①④符合题意。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人为创造,②错误。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③错误。故本题选C。 23.建成后的港珠澳大桥,有效促进了香港、澳门、珠海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这体现了 A.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C.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 D.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A 【解析】A:建成后的港珠澳大桥,有效促进了香港、澳门、珠海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这体现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符合题意。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而不是自身的需建立新的联系,B错误。C:部分的功能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的功能,C错误。D: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错误。故本题选A。 24.“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这熟悉的歌词体现的哲理是 A.部分影响整体 B.整体统率部分 C.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 D.部分决定整体 【答案】C 【解析】C:“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这熟悉的歌词从哲学角度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C符合题意。AB:A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D错误。故本题选C。 25.“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习近平主席在70年国庆庆典上的讲话能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是 A.运动是相对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D 【解析】D:“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习近平主席在70年国庆庆典上的讲话能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符合题意。A:运动是绝对的,A错误。B: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B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排除。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属于世界观,而不是方法论,排除C。故本题选D。 26.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水墨留白,虚实相生,惜墨如金,计白当黑,寥寥数笔丹青,于方寸之地勾勒天地,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留白的绘画技法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 ④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①错误;水墨留白,虚实相生,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正确;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错误;留白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说明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④正确。故选C。 27.下列名句与漫画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②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④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着才知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漫画中“鱼儿一旦想变成蝶,它便苦恼”,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痴心妄想,应从实际出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因此:①不合题意,该项中“乱生于治,怯生于勇”,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不能入选;②④符合题意,这两项均强调了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条件,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③不合题意,该项项中“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强调的是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故选:D。 28.如果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天天读书,持之以恒,读书就能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这体现了 A.主观要符合客观实际 B.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C.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此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体现的是注重量的积累,未体现主客观的关系。B不合题意,此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C不合题意,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但材料体现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D符合题意,天天读书,持之以恒,读书就能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故选:D。 29.现代经济学分析表明,政府的作用犹如“三只手”,即“无为之手”“扶持之手”“掠夺之手”(指政府的权力过大没有受到制约),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着力发挥政府“无为之手”“扶持之手”的作用,要限制“掠夺之手”。人辩证法的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强调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强调了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运用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③④: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着力发挥政府“无为之手”“扶持之手”的作用,要限制“掠夺之手”。人辩证法的角度看,以上论述运用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全面地认识政府的作用,发挥政府所长,限制政府的不足,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①说法错误。 ②:材料不涉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②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30.习主席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写到:“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改革创新要坚持 A.实事求是 B.辩证的否定观 C.与时俱进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B: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改革创新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B符合题意。A:实事求是属于唯物论,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排除A。CD: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符合题意,排除CD。故本题选B。 二、简析题 31.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先后在我国浙江温岭和山东青岛两地登陆,对我国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等省市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于是开始总结经验,逐步转变抗台防灾的观念。一方面,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预报台风,预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灾害的实时信息。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防汛水利工作,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置制度。 (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的原因。 (2)请简要说明人们在防台抗台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1)①规律是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台风灾害的形成、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防台抗台要以台风运动的规律为依据,而不能人为割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防台抗台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在防台抗台中要反对那种试图消灭台风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解析】本题以台风“利奇马”登陆造成了重大损失后,我国总结经验,逐步转变抗台防灾的观念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的原因。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所学哲学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人们曾试图削弱、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角度分析说明台风灾害的形成、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2)本题请考生简要说明人们在防台抗台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来分析说明。 32.2019年4月23日,习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讲话中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表面看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但更要看到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而最重要的是各国要付诸行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中的实践体现,也奏响了推动全球海洋合作的最强音。 (1)运用联系的特征说明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2)习主席的论断体现了矛盾观的什么道理。 【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与海洋关系密切,相互影响。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安危与共,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使世界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海洋虽然把蓝色星球分割成了各个孤岛,更要看到把人类结成了命运共同体。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各国能否付诸行动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关键。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解析】本题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讲话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联系的特征说明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联系的特征,问题指向是说明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属于材料分析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联系的普遍性角度分析人类与海洋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从联系的客观性角度分析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安危与共,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从联系具有多样性角度分析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使世界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 (2)本题要求考生习近平主席的论断体现了矛盾观的什么道理。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矛盾观,问题指向是习近平主席的论断体现了矛盾观的什么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矛盾的含义、主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等角度分析说明。 三、探究题 3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开启了建设健康中国新征程。围绕该行动纲领,某校高二(6)班同学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依据】 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家提出建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该战略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交流感悟】 健康中国战略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其中有两种观点: 甲观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乙观点:“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民事业。 (2)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甲、乙同学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 【实践践行】 《纲要》指出:“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坚定信心,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3)同学们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对《纲要》内容进行分析。请完成下表。 【答案】(1)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对当前社会出现新挑战的积极回应。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们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建设健康中国的认识。(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只有每个人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才能推动“健康中国”的实现。 (3)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人们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解析】本题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开启了建设健康中国新征程,围绕该行动纲领,某校高二(6)班同学开展探究活动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来组织答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对当前社会出现新挑战的积极回应,可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角度来回答;我们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建设健康中国的认识,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来回答。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甲、乙同学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指向是谈谈甲、乙同学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甲同学的观点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来分析说明。 可结合乙同学的观点从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来分析说明。 (3)同学们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对《纲要》内容进行分析。请完成下表。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根据表中的内容1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来回答。 可根据表中的内容2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人们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