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芝华中学19-20上高二年级政治科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 ‎1.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艺术的一种自然表现形式 ②《庐山图》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③《庐山图》是自然美在文化上的反映 ④《庐山图》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艺创作属于文化活动,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故题肢①表述错误;《庐山图》体现的是独特的自然文化,故题肢②表述错误;题目中,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说明了《庐山图》是自然美在文化上的反映,而就这幅画《庐山图》而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 ‎【名师点睛】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文化的实质不是物 质现象,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不是仅指向意识形态范畴,而是包括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两部分。‎ ‎2.2017年3月5日,是第五十四个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促进全人类的发展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④说法错误,夸大了雷锋精神的作用。‎ 故选B。‎ ‎3.从下边漫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 ‎③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④文化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漫画中,“打开书,你能开拓世界,甚至撬动地球”,可见该漫画充分反映了文化作为一种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故②④入选。①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是与漫画主旨不符。③选项在漫画中没有体现。选C。‎ ‎4. 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精神文化能否接近社会生活本质不能以产生的时间作为依据,排除①;悬棺岩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场景,表明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入选;精神文化的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排除③;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通过悬棺岩画反映出来,表明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④入选。排除①③,②④入选,故答案为C。‎ ‎5.《巴黎圣母院》《卡门》《流浪者之歌》等都是以罗姆人为原型的。罗姆人历史上就是流浪的民族,如今他们仍然拒绝其他文化与改变,保守着内心对于流浪的浪漫向往。这说明 ‎①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②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民族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巴黎圣母院》《卡门》《流浪者之歌》等都是以罗姆人为原型的,说明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①符合题意。‎ ‎②:罗姆人历史上就是流浪的民族,如今他们仍然拒绝其他文化与改变,保守着内心对于流浪的浪漫向往,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符合题意。‎ ‎③:民族性不是文化的本质属性,③错误。‎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④。‎ 故选A。‎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④古蜀道是巴蜀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②符合题意。‎ ‎③:③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④:古蜀道有利于展示巴蜀文化,但不是全方位展示,④错误。‎ 故选A。‎ ‎【点睛】把握文化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 ‎(1)物质载体:强调文化离不开文化产品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文化产生: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3)文化素养:强调人们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并且这些文化还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7.“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涌莫愁。”莫愁村位于“世界长寿之乡”湖北钟祥,是湖北首个可以深度体验“地道乡土民俗、浪漫荆楚民艺、多元文化风情”旅游目的地。各色非物质文化饮食老店、民间小吃传承大家、传统老式作坊和荆楚地方戏曲演艺等汇集于极具荆楚韵味的古市集和老街巷为游客带来寻觅乡愁、回归本真的别样旅游体验。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人们对古市老街等乡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③符合题意,“各色非物质文化饮食老店、民间小吃传承大家、传统老式作坊和荆楚地方戏曲演艺等为游客带来寻觅乡愁、回归本真的别样旅游体验”,表明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对古市老街等乡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故选:C。‎ ‎【点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素养也并非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够获得,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莫愁文化承载于饮食老店、民间小吃、古集市和老街巷,给游客寻觅乡愁、回归本真的体验,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对乡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8.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拾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一观点说明 A. 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 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C. 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D.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答案】B ‎【解析】‎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所起的作用。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在解答本题时要准确审题,把握题干意思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强调文化的力量对民族的影响(,即民族凝聚力,故B符合题意;此题并没有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A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CD。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解题方法】选择题解题方法之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9.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符合题意。‎ ‎④:经济是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④正确。‎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中“基础和核心”的说法错误;‎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影响力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影响力,②中“同步”的说法错误。‎ 故选D。‎ ‎10.在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来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臣下当上皇帝。这些服装文化字眼折射出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②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用不同的服装穿着来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③不合题意,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和题意无关;‎ 故选:B。‎ ‎11.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交流等活动,把西方的价值观念渗透到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达到和平演变之目的。如今,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学术交流,在正常的信息互动活动中谋求灌输、渗透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价值观念。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标志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要反对中外文化交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学术交流,在正常的信息互动活动中谋求灌输、渗透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价值观念,这告诉我们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①③符合题意。‎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②;‎ ‎④:要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说法错误,④错误。‎ 故选B。‎ ‎12.有调查显示,许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喜欢上了中国。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表示,不仅在于中国的“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还在于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有两位外国歌手还根据自己行走中国的体验,创作了歌曲《I'm going to China》并走红网络。由此可见 A. 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B. 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 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优秀文化提高人的审美素养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喜欢上中国,不仅是因为中国“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还因为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这表明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属于文化塑造人生,B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优秀文化提高人的审美素养,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 ‎【点睛】‎ 区分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强调优秀文化通过特定的环境或者一定的形式活动,使人的知识领域不断拓宽,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侧重于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人的主观精神感受;文化增强精神力量强调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主要表现为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侧重于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的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3.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深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 )‎ ‎①因其悠久的历史方成就其世界性,向宇宙传播 ‎②通过人们的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③不受历史条件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代表,增强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古琴音乐不是因其历史悠久而成就其世界性,而是因为其独特的价值内涵而成就其世界性,①不选;古琴音乐通过人们的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②正确;古琴音乐也受历史条件限制,③错误;《流水》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这说明《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代表,增强影响力,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14. 吸毒严重损害健康,危害社会,但在某些小圈子里却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够酷够嗨。个别“偶像”级演员也深陷其中,聚众吸毒,令众多粉丝失望不已,自己锒铛入狱追悔莫及。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非常重要 ‎③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吸毒在某些小圈子却被认为是时尚,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题中个别演员吸毒,自己锒铛入狱追悔莫及,说明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故入选。③选项观点错误,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积极主动的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提高对不良文化的辨别和远离,故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干信息并没有涉及纵向上文化对人的影响持续的时间长短问题,故排除。‎ ‎【考点定位】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公民应对文化市场的举措 ‎15.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通过“大主题与小切口”“大时代与小故事”的有机结合,呈现“大美中国大爱中国”的视觉总基调,激发了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记录。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③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④经济越发展,文化越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激发了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记录,这说明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③符合题意。‎ ‎②:文化有先进、健康和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文化才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②错误;‎ ‎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传承性、相对独立性,④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 ‎ 故选B。‎ ‎16.“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意游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 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D. 喜闻乐见的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尘心渐息”,“俗气潜消”,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故B符合题意;我们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而不是各种文化活动,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故C不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所有的文化,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拓展】文化之所以会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因此会对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17.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这说明 A.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B.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 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 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经济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B正确,“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错误,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D错误,文化交融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 故选B。‎ ‎18. 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 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 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 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 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氛围通常都是无形的,A项不选;文化也不是一定反映人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B项不选;文化素养是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C项不选;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人们的社会行为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D项正确。‎ ‎19. 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内心浮澡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你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你会觉得整个人都属于正义,内心充满坚定。这表明( )‎ A. 文化与精神相互交融 B. 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属于精神力量,故A说法错误;书是人编写的,由人所创造的,人们阅读书籍,感受文化的影响,说明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着文化,B说法正确;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C说法错误;人们阅读书籍受到影响,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人的关系。‎ ‎20. “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 只要有优秀文化的影响,就能够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D.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优秀的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强调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不是只要有优秀文化的影响,就能够带来人的全面发展,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其他方面,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21.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一首好的歌曲、一部好的影视剧,往往能唤起亿万群众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对美好情操的追求。这表明 ‎①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②文化塑造完美人格 ‎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④文化具有教育感化人的功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一首好的歌曲、一部好的影视剧,往往能唤起亿万群众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对美好情操的追求,这表明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具有教育感化人的功能,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不仅包括精神产品,还包括精神活动,①错误;‎ ‎②: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塑造完美人格,②错误。‎ 故选D。‎ ‎22.“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之所以“更久远”“更深刻”,是因为 A.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B. 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C :“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之所以“更久远”“更深刻”,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符合题意。‎ 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A错误。‎ B: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B错误。‎ D: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设问的原因,排除D。‎ 故选C。‎ ‎23.某白领女性,退出职场后结识了一帮牌友,靠打牌消磨时光,结果书没读,花没养,人也颓废了许多,后来加入了一个写作圈子,一年下来,不仅赚了点稿费,还因为读书丰富了精神生活,人也开朗了许多。这启示我们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慎重选择朋友圈 ‎②文化塑造人生,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 ‎ ‎④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材料表明不同的圈子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同,这启示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慎重选择朋友圈,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错误;‎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③。 ‎ 故选C。‎ ‎24. “你幸福吗”“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等,是2012年网络上的流行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①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②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②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③选项错误,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疯狂打call!扎心了,老铁!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当今,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说明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 ‎25.2017年6月11日是第十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我国多地都准备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大餐”,让大家通过指尖、舌尖、足尖等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 ‎①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②通过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③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④继承我国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开展非遗文化大餐有利于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选D;②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材料中开展非遗宣传是文化事业,不选;④错误,我们要继承的是优秀的传统思想。‎ ‎【考点定位】文化的继承 ‎【名师点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比为情境。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注意将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相结合构建知识网络。高考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知识的考查会集中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其中需要特别关注两点:‎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不能错位。‎ ‎(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存在先后顺序、孰轻孰重的问题。‎ ‎26.2019年3月8日,是农历的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③: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这表明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错误。‎ 故选C。‎ ‎27.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人民都认同中华文化,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同时,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就说明了这一点。①④符合题意,选C。世界人民不一定都认同中华文化,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也不能成为世界性文化。②③观点错误,排除。‎ 考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8.“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C. 民族特色的文化日渐消失 D. 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符合题意,这是文化多样性的意义。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民族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考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文化多样性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人类社会来说,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比可少。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9. 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当前年轻一代对“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 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 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 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中古代的家书、现代的网络或短信都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古代和现代文化传播的媒介的不同说明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媒体的形式不断更新所以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故ABD项是正确的。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并没有逐步取代传统媒体。象书信、口语等传统媒体仍然存在且使用。故C错误。本题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知识点。‎ 点评:本题是逆向思维是让选错误的选项。所以本题审题很重要。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是作对本题对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注意C选项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是易错易混知识点,一定要澄清认识。‎ ‎30. 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人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与外方共唱“二人转”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处,这是孔子学院成功的一个基点,①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持,②不选;“中外合作,互利互享”这体现了孔子学院的成功在于遵循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④观点,故本题答案选择B。‎ ‎【考点定位】尊重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特别提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提;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二、非选择题三大题(40分)‎ ‎31.材料一 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根据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培育对象.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不盲目贪大.注重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传统,传承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茶叶文化、陶瓷文化等,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品牌的打造,增强特色小镇的文化氛围,提升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在发展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同时,陶瓷、茶叶这些带有鲜明G市印记、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产品、传统产业也随着特色小镇一起发展壮大起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了互联网民宿建设,为特色小镇、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是怎样发挥文化的作用的。‎ ‎【答案】(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G市通过文化提升了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特色小镇的建设。(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发挥科技、文化的作用,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G市经济发展。(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G市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拓了农民视野,推动了互联网民宿建设,为建设小镇、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是怎样发挥文化的作用的。‎ 从材料中可知,G市通过文化提升了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科技、文化的作用,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拓了农民视野,推动了互联网建设,为建设小镇、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等等。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文化的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方式等方面,说明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是怎样发挥文化的作用的。‎ ‎【点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乏,精神上也不能空虚,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材料一爱国,这是我们对自己祖国最质朴的感情。生活中的一系列最美:最美女孩、最美妈妈、最美少女、最美大学生、最美农民工……草根平民的最美善举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给被救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体现了草根身上的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材料二爱国是情感,更是责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动,班级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1)从文化对塑造人生作用角度,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对社会的意义。‎ ‎(2)请你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答案】(1)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社会向善的力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最美”人物和“爱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设问是“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的意义”。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2)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设问是“请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理论依据”。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设定活动主题,如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等;还可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健康文化的熏陶,来设定活动主题,如参加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阅读全部材料,并带着问题研究材料,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答案】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 ‎③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交流的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意义来回答: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可从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等方面来回答;对世界文化的意义可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回答。‎ ‎【点睛】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此类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题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相关考点分析。答案组织时,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