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019-2020-1高二期中政治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网络曾出现“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以下关于文化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这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书法艺术作品中“散”到什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表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到达的程度。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通过书法作品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新一届领导集体注意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是基于( ) ①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我国国际传播力已十分强大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读在个体发展、民族和国家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人民都能沉浸在醉人书香之中,把阅读经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会得到大力提升。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推动全民阅读是基于( ) ①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来源:学。科。网Z。X。X。K] ②人们被动地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 ③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能提高文化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等新的业态。这反映出(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6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看,关注网络安全( ) ①有利于捍卫国家“信息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②有利于清朗网络环境,营造洁净的网络空间 ③有利于发展网络经济,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④有利于防范西方的价值渗透,抵制文化霸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却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代表了喜庆、祥和、热烈、奔放,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这主要表明( ) A.红色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8、唐初盛世,“贞观之治”,也是文学的“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为辉煌。王维、李白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一时期的诗歌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即使是一些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漫、光彩熠熠。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至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文学日衰,诗歌也呈现出忧时嗟生、消极悲观的特点。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①文化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 ②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④一定的文化依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 A.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10、“阅读应该像健身一样,深入生活,我们期待人们在健身的同时,更要健脑和健心”。之所以要重视阅读,是因为( ) A.书籍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消极被动的特点 C.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11、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反映了( ) ①加强文化融合,能促进文化趋同 [来源:学_科_网]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共促文化繁荣 ③不同文化可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④文化对经济社会有积极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回忆诺贝尔医学奖成功背后的曲折,屠呦呦说,在经历上百次的试验无果时,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使她获得了灵感,用“绞取汁”而非“水煎”的方法,成功地提取了中国传统中草药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成为如今最有效的疟疾防治药物。东晋葛洪的医药著作《肘后备急方》给了屠呦呦的灵感,这启示我们( ) ①要高度重视古代医药学,它是我们灵感的来源 ②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要重视对古代医药学的继承 ③批判继承古代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现代科学家的成就是建立在古代科学家贡献的基础上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目前,我国已有郑国渠等13处世界灌溉遗产。世界灌溉遗产的遴选标准比较严格,建筑年代必须在百年以上,在工程设计、建筑技术等方面领先于时代。保护好我国的世界灌溉遗产( ) ①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 ②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独特魅力 ④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来源:Z#xx#k.Com] 15、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安徽黄梅戏最早起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都是黄梅戏的源头。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包容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提倡文学创作要努力学习屈原、宋玉的作品,不要步齐梁诗风,一味讲求辞藻华丽的后尘。这说明文化发展要注意( ) ①文化的独立性 ②文化的传承性 ③文化的创新性 ④文化的时代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要将其和现代时尚与生活在今天的个体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利用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本国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开发与转化,形成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本国文化更好地传承。这表明( ) ①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 ②博采众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③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④体现时代精神和满足群众需求是文化创作的重要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多少的笑,多少的哭”。春晚创作的主题曲《回家的路》以归乡思乡的情愫打动着无数国内外的游子,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说明( ) A.文化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B.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发展大众文化是文化强国惠民的必由之路 D.发展先进文化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0、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电脑”比“计算机”运用更广泛,因为“计算机”是外来词而“电脑”不是。“计算机”与英语的“computer”具有意义和构词上的对应关系,而“电脑”则是我们认识了“computer”后根据“人脑”仿构的本族词。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应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发展 ②文化创新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文化发展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 ④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统一[来源:Zxxk.Com]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二、主观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医学成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医学开始碰撞与交流,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 有的中国医家尝试“中西医汇通”,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医家朱沛文广泛阅读当时翻译的西医书籍,并到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 有的中国医家则主张“废止中医”。1917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批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医锢于岐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后提出“废医存药”。 1930年代,中医界兴起“中医科学化”运动,改良中医。“以我国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确有精义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或包容另一方,或者说中西医简单的统一,而是通过充分发展融合到更高级的形态当中。 (1)有人认为“发展中医必须研究原典,同时再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的特点,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某中医院开展“中医为民”主题活动,请你围绕该主题写三条宣传口号。 27、(12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带一路” 战略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 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多样化、多元性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在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文件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战略也是重要的文化战略。 (2)结合材料,为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三条建议。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6日,媒企融合新成果“人民国肽号”高铁列车组G309/G310发车仪式盛大举行。 中国高铁列车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图腾之一,被形象地誉为中国新时代四大发明之首。作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飘香名片,中国高铁以其高速、创新、开放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国家“高铁外交”新速度和形象新高度。技术成为高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国高铁以“产品、服务、技术、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不断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世界舞台上一路领跑,铸造属于十三亿国人的中国骄傲。[来源:Z,xx,k.Com] 2018年是人民国肽集团的品牌战略升级元年,通过高铁的人群定位,是品牌高端的无声表达。伴随着“人民国肽号”高铁专列将成为传播新时代健康理念的播种机,把“国肽相伴,精彩无限”的健康品牌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让更多旅客朋友在高铁列车上领略祖国美好风景的同时,真正感受到健康生活“肽”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人民国肽号”高铁专列通车的意义。 29、(8分)习近平主席在伦敦演讲时,讲述了自己阅读莎士比亚剧本的一段经历,“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从习主席的演讲中,你得到怎样的文化感悟? 30、(8分)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结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ACCBA 6—10CCCBC 11—15DCCDB 16—20BBBAB 21—25DBCDB 26、(10分)答案 (1)①发展中医必须继承中医的优秀遗产。研究中医原典,发掘利用其中的优秀成果,才能不断推陈出新。②发展中医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医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特点,推动中、西医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中医和西医都是世界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若回答“文化具有多样性”,亦可)促进医学发展需要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答案示例:服务百姓健康,发展中医中药;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传承中医国粹,共享健康和谐。 27、(12分)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的重要内容。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通过贸易往来进一步深化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沿线各国吸收、融汇外来文化。③“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化产业开拓提供了历史机遇,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和广阔的市场。④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创新促进文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①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②考虑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消费习惯和风俗,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品牌,使中华文化“走出去”。③推进各种国际化、外向型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发挥贸易平台的带动作用。(言之有理,亦可) 28、(12分)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建设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高铁列车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图腾之一。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中国高铁以其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国家“高铁外交”新速度和形象新高度。③高铁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宣传,“人民国肽号”高铁专列有利于传播新时代健康理念。④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国肽号”高铁专列通车有利于中国高铁持续引领中国品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29、(8分)答案 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学习优秀文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 30、(8分)答案 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