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四课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四课学案2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编号:3——4 编制:宋文慧 审核:孙道新 时间:2012-12-20 一.考纲点击: 1.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特点、影响 考点二: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考点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考点四: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辨正误,说道理】 1.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 包袱? 2. 因为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所以我们要原封不动的 继承。请评析上述观点。 三.巩固练习 1.“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收获节”、“欢乐节”、“感恩节”。2010 年 4 月 16 日,海南黎族苗族大型歌会“放歌三月三”在海南省琼中广场举行,以表达黎苗人民丰收的喜 悦,表达对大自然和对社会的感恩,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表达和海南各族人民一起建设美好和 谐家园的愿望。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仍存在于现实中 ②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③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传统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0 年 4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新华保险河南分公司推出“孝行天下,慈惠中原”慈孝感恩 百日行动。活动以“慈、孝”为主题,在全省 18 家地市同时开展“万家慈孝人,幸福和谐家” 慈孝家庭评选、“孝心慈意大调查”活动、慈孝家庭联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表明( ) A.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弘扬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稳定不变的 C.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人们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3.2010 年 4 月 8 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充分吸纳各种有益文化资源,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依据主要是(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逐步增强 D.传统文化需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在北京、上海、广州、山 东、河北、海南等地已经相继出现了“孔子馆”、“孔子学府”、“讲经堂”、“孟母堂”等, 广泛向人们宣传、讲授传统文化。据此回答 4~5 题。 4.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应( ) A.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沿袭古代成熟的教学模式 C.把经典名著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 D.大力弘扬孔孟所创立的儒家思想 5.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 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 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 ) ①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 求 ③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传统文化 影响人们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2010 年 4 月 15 日,上海世博局举办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新闻发布会,介绍 首批亮相的重点演出剧目,“茶圣”陆羽的传说变成多媒体杂技剧《CHA》;少林功夫融合现代 舞蹈,演绎“达摩面壁”的佛教传说。这主要说明( ) ①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②中华传统文化借世博舞台接轨世界 ③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 中发展 ④有了文化交流,就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 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 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 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这一现象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传统文化 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不应干预 ④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0 年 5 月 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 字工作方 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注重发展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 能 ③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 ) ①承袭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教育方式 ②舍弃传统教育方式,发展全新的教育模式 ③对传统 教育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④对传统教育中的糟粕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2010 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于 6 月 13 日隆重开幕,端午节期间,龙舟竞渡百舸争 流,精致香囊纳福避邪,大街小巷粽香四溢,巡游方队载歌载舞。端午节热闹非凡、节庆场景 异彩纷呈,数千年来这一古风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事实说明( ) ①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我们之所以切实推进中国端午节的民俗传承,挖掘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丰富资源,是因为 ( ) ①端午节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其消极作用基本消失 ③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是发展的 必要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2010 年 3 月举办的上海清明文化节,通过人文纪念、文化展览、短信大赛、社区推广等多 种活动方式,广泛传播传统的清明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特点,赋予清明节更宽、更深的现代内 涵。这说明( ) A.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传统文化存在于历史中 13.右图中“网上祭先烈”活动的开展( ) A.说明传统祭祀方式已经过时 B.说明针对传统文化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能够全面消除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D.表明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14.2010 年 4 月 18 日,中国邮政发行《成语典故》第二组特种邮票。这套邮票以励志为主题, 全套 4 枚,图案分别为愚公移山、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闻鸡起舞。成语典故植根于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成语典故 的邮票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喜爱并收藏。上述材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②传统文 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③传统文化渗透在 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④传统文化具有固定性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5.每当冼星海创作的,雄浑激越的《黄河大合唱》 旋律响起时,总会让人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号角。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作用 ③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产生积极的影 响 ④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北京市西城区 2012 届高三期末考试】走进首都博物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京城旧事·老 北京民俗展”:中秋节拜“兔儿爷”、冬至日的“九九消寒图”、过小年“糖瓜祭灶”……,大家 赞叹之余,也不禁惋惜传统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逝。有同学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 展大繁荣,不能丢掉我们的“根”,应当把这些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你赞同把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吗?请说明理由。 17.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 些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 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 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 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 可不加选择的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二.【辨正误,说道理】 1.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史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批 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它就是财富;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加 分析的照搬,传统文化就会成为包袱。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正确 地对待。 2.(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2)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所以文化继承必然要继承传统文化。 (3)但这种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在继承的过程 中,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从而使文化 得到发展。 三.巩固练习 1——5 ADDAC 6——10 CAABC 11——15 BABAB 16. 17.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 用。措施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 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 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 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 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育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 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包括传统风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 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 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 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考点二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 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 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三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 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 化,推出体现时代精华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 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是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 能够因时而变,是文化的发展。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只 有在发展中,传统文化才能够与时俱进,得到发扬,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考点四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外在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 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 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 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内在因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 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 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 播、继承与发展。 (2)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3.教育因素 (1)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 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 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考点归纳 考点一、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 (2)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 ①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 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 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 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③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 化财富。 (4)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 界文化。 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分为三类,即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和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 (1)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异同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区别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 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 志,并非所有的文化 遗产都能成为世界文 化遗产 有着世界意义的文化 遗产,一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遗产只有通 过一定的程序确认之 后,才能成为世界文 化遗产 世界遗产的范围最 广,它包括世界文化 遗产、世界自然遗产 和同时含有文化与自 然两方面因素的世界 双重遗产三个方面 联系 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除世界遗产中的自然遗产之外,都有着厚重的 文化价值,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 意义。 (2)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 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考点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3.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 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 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4.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考点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1)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如何做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 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重点分析 1.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 性。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形 成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形成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的景象,因而文化首先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 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 2.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有人 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每天都有大量 具有古老渊源、蕴涵独特文化特性的遗产在消逝。而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的保 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一 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既 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目前,全世界共有 550 多处世 界级文化遗产,其中,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是名列前茅的文化遗产大国,而它们 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文化遗产同样 丰富的中国学习和借鉴。 但是,不可否认,在世界各地,因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或以开发的名义破坏文 化遗产的行为比比皆是,对待文化遗产缺乏科学态度的做法也屡见不鲜,为一己私 利毁灭文化遗产的做法也偶尔有之。前阿富汗塔利班当局以非伊斯兰文化为借口, 把文化遗产当作政治工具来要挟和讹诈国际社会,悍然炸毁了有着 1 500 多年历史的 世界最高石雕巴米扬大佛,制造了一出人类文明的悲剧。他们毁掉的绝不仅仅是一 处景观,毁掉的是自己民族的一段历史文明。 在历史与现代、发展与继承的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让人感到 沉重的话题。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古文化文明,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 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文化古国和她的人民去思考和探索。 3.怎样认识和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透 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②文化遗产是一 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多样 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 个方面。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 构成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没 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 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 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 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 化的多样性。②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 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 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 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 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易错明辨 1.文化多样性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 [明辨] 文化多样性不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文化有内容、形 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 性除了可以体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 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2.文化遗产就等同于世界遗产。(×) [明辨]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 成为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确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给予保护。 3.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明辨] 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 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 [明辨]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性,但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 5.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明辨]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求各民族各国家增强对本民族本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 [明辨]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 要求。所以,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考点四、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 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商业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考点五、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大众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 展阶段。 3.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4.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 5.大众传媒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六、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现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 重点分析 1.全面理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 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其途径主要有: ①商业活动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 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 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 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确定教育的内容,实 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 图示如下: 途径 商业活动 人口迁徙 教育 地位 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 式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 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 一重要途径 意义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 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 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 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 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 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 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 时当地的经济、政治、 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 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 的文化知识。各国互派 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 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 化传播方式 [注意] 文化传播的途径决不只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而是无处不在地发生于日 常生活中。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 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如今,依托 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文 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 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即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不同传媒共同存在,在文化传播中 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提醒]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 的发展并不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即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不同传媒共同存在,在文化传播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传播媒介与大众传媒 (1)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根据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传统传媒和大众传媒。传 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是指现代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其真正 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 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 3.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传统的传媒方式是否意味着将被淘汰 (1)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 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同时也应看到旧的传媒其功能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中华文化的 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 发展。 4.文化载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化载体对文化的传播有重大的影响。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载体是文化 传播的桥梁和媒介。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来说有物化的载体和人化的载体。 典籍、器物等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形式;思想、语言、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是文 化的人化载体形式。 从文化的传播角度来看,文化传播物化的载体形式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从结绳 记事到鸿雁传书再到信息高速公路,从实在具体的文化传播载体到抽象虚拟的载体, 都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播规模呈加速发展态势,文化传播 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这一切都取决于文化传播载体和手段的革命性变 革,特别是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 当然,文化传播中的人化的载体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与古代的人相比,现 代人的文化承载内涵要丰富得多,交往领域和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展,从而大大地促 进了文化的传播。物化的文化传播载体对于文化的传播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也有 很大的局限性,它很难传神,很难全面表现出一定文化的活的生命力。最为有效、 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应当说是人化载体,因为人是文化的活化身,在人身上充分体 现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在跨地域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最能直 接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特征。频繁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传播和交流文化,而且 有利于创造文化,在跨地域、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中,不同文明、文化相互碰撞,会 出现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也会出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且能实现文化的整合与超越。 易错明辨 1.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广泛的,有三种传播途径:一、商品贸易,二、人口迁徙, 三、教育。(×) [明辨]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广泛的,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具体表现 为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不能仅仅理解成只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还 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外交政治活动等)这三种。就普通人而言, 亲朋聚会,外出旅游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明辨]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 手段。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明辨] 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 失。 4.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明辨]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等环境中形 成的,不是能适合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的,所以不能盲目交流与借鉴。各国 的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都渗入了“糟粕”,所以不能不分好坏地随意借鉴。 5.文化交流,有时是单向的,有时是双向的。(×) [明辨] 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既包括引进外来文化,也 包括向世界推广本民族文化。 6.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有利无弊。(×) [明辨] 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 与融汇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就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各民族文化, 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华文 化在向世界传播的同时,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撞。在当前,一些外国文化以 强劲的跨国资本为后盾,对民族文化进行强势入侵,妄图以一种文化、一种观念、 一种制度来统一世界,我们要提高警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