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4第3单元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4第3单元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最新考纲]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考点1| 联系及其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第231页)‎ 全国卷5年6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7·卷Ⅰ·22,4分 ‎2017·卷Ⅰ·23,4分 ‎2015·卷Ⅱ·22,4分 ‎2015·卷Ⅰ·23,4分 ‎2014·卷Ⅰ·21,4分 ‎2013·卷Ⅰ·23,4分 本考点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结合名言、漫画、哲理故事等素材,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理解;同时,主观题中常作为答案要点之一出现。复习过程中,务必注意细化把握各个特征的具体内涵和表现。‎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唯物辩证法 ‎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和②发展的观点。‎ ‎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③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④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提醒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 (1)联系的普遍性 ‎ ①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⑤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2)联系的客观性 ‎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⑥人的意志为转移。‎ ‎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⑦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提醒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或内容。‎ ‎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唯物辩证法”,主要用于各种题目的各个知识范围的限定,务必理清其范围内外的知识点。‎ ‎ (2)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主要是运用联系的各个特征的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和自然发展中的典型事例或现象。‎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准确把握联系的各个特征 ‎[问题导引]‎ ‎ 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其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上述材料体现出联系的哪些特征?‎ ‎[提示] 从外国引入中国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先期作为饲料的好处和后期产生污染的问题体现出联系的多样性。‎ ‎[规律总结]‎ ‎1.对比理解联系的各个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 义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表 现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 法 论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 ‎ (1)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2)对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要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 (3)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 ‎ 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3.区分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 ‎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区别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联系 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联系的基础,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 要求 都具有客观性,因此都应从其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能随意无视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联系及其特征 ‎1.[真题体验](2017·全国卷Ⅰ·22)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  )‎ ‎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 B [该油气田的做法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实践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表现,①正确。该油气田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从而创造新的价值,④正确。“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②错误。材料强调了人们根据联系的多样性进行实践活动。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客观的,而不是由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的,③错误。]‎ ‎2. [真题体验](2015·全国卷Ⅰ·23)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 ‎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 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D [材料表明人们可以利用事物的特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同时表明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③④符合题意。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特性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①说法错误;“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排除。]‎ ‎3. [真题体验](2015·全国卷Ⅱ·22)“‎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B [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谈谈对苏轼的《琴诗》的理解。首先,琴声是人为事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①正确;②否认了人的主观世界对琴声的感受与影响,排除;琴、指、琴声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正确;美妙的音乐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④只看到了指与琴的关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 ‎4.[真题体验](2014·全国卷Ⅰ·21)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C [本题的题眼是斯班瑟的“胶水”发明与弗雷“不干胶记事贴”的发明,“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符合题意;发明创造要改变事物的状态及联系的方式,①错误;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事物的偶然性无法排除,③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符合题意。]‎ 高考失分点:不能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提示: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也是客观的;人类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建立新联系,这也没有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人类是根据固有联系去建立新联系,人类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也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建立新联系。‎ ‎[纠正训练] 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由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  )‎ ‎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关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D [格拉塞“受此启发”“不断实验”,最终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这个过程强调了在充分利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建立新的人为联系,所以②④符合题意;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都是联系的具体形式,①错误;③说法错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是事物及其联系的客观性,而不是创新意识。]‎ ‎5.[高考预测]“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动“互联网”与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对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 ‎(  ) 【导学号:97300164】‎ ‎ ①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着联系的具体形式 ‎ ②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联系的积极作用 ‎ ③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联系 ‎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断取代自在事物的联系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 A [材料说明,“互联网+”带动多种资源的对接,即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着联系的具体形式,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联系的积极作用,故①②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排除;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可能取代自在事物的联系,④排除。]‎ 考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对应学生用书第233页)‎ 全国卷5年1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7·卷Ⅲ·39(2),10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方法内容和要求的理解,并常与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结合起来考查;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注意与联系的特性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我国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各项改革的系统推进等热点问题。‎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①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②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③主导地位,整体④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⑤被支配的地位,部分⑥服从和⑦服务于整体。‎ ‎ b.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⑧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 (2)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⑨全局观念,立足整体,⑩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⑪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⑫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 (1)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由⑬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⑭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⑮优化趋向。‎ ‎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⑯整体性;要注意遵循⑰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⑱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 提醒 在一定程度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但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原则。‎ ‎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用于分析我国当前各种发展措施和改革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分析其中的“大”和“小”的关系。‎ ‎ (2)知识点“系统优化方法”,主要用于分析我国当前各项结构性改革、协同式发展等现实问题,强调一种优化中的有序性和综合性。‎ ‎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细化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问题导引]‎ 上面的漫画《只顾一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提示]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去解决问题。‎ ‎[规律总结]‎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部分 区别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2)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1)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3)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3)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3)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 方法 论要 求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关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 ‎ (1)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 ‎ (2)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 (3)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细化理解系统优化方法的内容 ‎[问题导引]‎ ‎ “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以“明灯”比喻亚洲国家,寄语各国只有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才能共同编织和平、富强、进步的亚洲梦。‎ 材料中习总书记希望各国互联互通以编织亚洲梦,这蕴含了什么样的哲学要求?‎ ‎[提示] 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目标。‎ ‎[规律总结] ‎ 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方法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准确认识 有序性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真题体验][2017·全国卷Ⅲ·39(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 【解析】 本题的知识范围限定为“整体与部分的知识”,答题的角度是“为什么”,围绕的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 ‎。结合材料和设问要求,我们既需要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局意识的重要性,又需要看到各国积极参与的必要性。‎ ‎ 【答案】 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高考失分点:不能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功能或地位 提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可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纠正训练] 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 ‎ 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③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D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故①错误;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功能并非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故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2.[高考预测]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从饮食、服务、居住、生命、生态、教育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任何一个方面的明显改进,都会提升公民的生活幸福感,而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对整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这表明(  )‎ ‎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②搞好局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 ③工作要重视发挥事物的整体功能 ‎ ④关键部分有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 C [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或改进对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影响,体现出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也体现出整体与部分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故①④正确;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②错误;③强调整体的作用,背离题意指向,排除。]‎ 命题点2 系统优化的方法 ‎3.[高考预测]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体积不变的木桶,先放满小砾石,大石块很难再搁下;如果换个顺序,小砾石就能填满石块间的缝隙。实验有力地证明 ‎(  ) 【导学号:97300165】‎ ‎ ①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使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转变 ③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④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事物的特性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 A.①② B.①④‎ ‎ C.①③ D.②④‎ ‎ C [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影响事物整体的功能 ,但不是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转变,故②错误;事物的特性是客观的,不能为人们所创造,故④错误。在体积不变的木桶里,放大石块和小砾石的先后顺序不同,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有力地证明了人们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甚至可以使事物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①③正确。]‎ ‎[热点聚焦] 改革发力供给侧 建设时代新乡村 ‎(对应学生用书第235页)‎ ‎[新闻点击]‎ 材料一 ‎2017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①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②要加强财政支农政策顶层设计,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③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 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④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切实提高国家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⑤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⑥各地政府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服务体系,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信息提取]‎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②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③要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④创新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⑤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⑥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思维发散]‎ 问题一: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分析: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所以,我国要站在国家全局角度来规划和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树立改革上下一盘棋的思想。②‎ 部分影响着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所以,我国要通过搞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改革来推进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 问题二: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分析各地政府如何制定出乡村振兴的正确决策。‎ 分析: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乡村振兴的决策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当前发展形势或现状。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乡村振兴的决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各地乡村的发展特点、发展条件等。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既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又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所以,决策的制定必须既立足于整个乡村的全局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等领域的具体情况。④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乡村振兴决策的制定要站在本地总体发展的高度来制定,注意各个环节发展的协调一致。⑤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乡村振兴必须适时建立起乡村与城市、乡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新联系。‎ ‎[命题猜想]—————————————————————————————‎ 猜想1 “互联网+现代农业”,一是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相通,解决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的问题;二是利用智慧物流、网上信息发布等手段,解决物流难题;三是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 ‎ ②要善于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 ③新生事物总是不可战胜的 ‎ ④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 A.①②    B.①④   ‎ ‎ C.②③    D.②④‎ ‎ A [新生事物并不等于就是新事物,③说法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④与题意不符。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相通就是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问题,题干中的三个措施体现出联系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故①②符合题意。]‎ 猜想2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征,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抓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这是因为(  )‎ ‎ ①善于突破事物的表面联系,把握其本质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主观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启示作用 ‎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直接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 D [“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征,另辟蹊径”说明透过事物表面联系,把握了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故①正确;“捕抓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变废为宝,说明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②正确。③说法错误,主观联系违背联系的客观性,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故排除。]‎ 猜想3 某省推进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现场会强调,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非常高。推进改革过程中,部门之间要协调好平行关系,上下之间要协调好纵向关系,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系统思维,强化战略谋划、联合攻关、协调推进,努力实现各项农业改革的同频共振。‎ ‎ 结合材料,说明该省实现各项改革的同频共振是如何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的。‎ ‎ 【解析】 首先,明确知识要求,即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其次,细化剖析系统优化的方法的方法论要求,从整体性、有序性、优化趋向、综合思维方式等;再次,结合材料信息来分析措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答案】 ①强化大局观念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强化系统思维,是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符合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③强化联合攻关、协调推进,是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促进该省全面深化改革向前发展。④强化战略谋划,是用综合思维方式,做到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对全面深化改革完整准确的认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