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政治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晚年的牛顿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③轻视和否认哲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没有哲学指导就永远没有科学发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①不符合题意。晚年的牛顿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最后导致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说明了哲学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说明了轻视和否认哲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③符合题意。“没有哲学指导就永远没有科学发现”说法太绝对,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 ①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是对其概括和总结, 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②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2.“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下列选项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致的是 ①形有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③人病则优惧,忧惧见鬼出 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字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体现的是物质的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形有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①符合题意。“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现的是意识决定物质,②不符合题意。“人病则优惧,忧惧见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③符合题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字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现的是意识决定物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点睛】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 它们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 他们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是先于人类,先于事物的,客观精神产生了万事万物。 3.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 ③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形成了四个基本派别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不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①表述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正确。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形成了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不是四个基本派别,③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④正确。故本题选D。 4.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从哲学的角度不难发现,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都会经历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而每一次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光辉。这体现了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都会经历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而每一次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光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导,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③符合题意。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5.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要素是物质的 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④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二者不可分割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保护自然,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发展,②不符合题意。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所以我们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③符合题意。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二者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6.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但是,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这体现了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③静止是运动的种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但是,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对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分析,体现了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②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③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的,而不是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深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风景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的创作体现了 ①诗歌是人脑对大自然如实的描摹 ②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人们的意识活动离不开客观存在 ④诗歌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诗歌在本质上属于意识范畴,因此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反映过程是能动的,不是机械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①表述错误。“这首风景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体现了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②符合题意。“这首风景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说明了人们的意识活动离不开客观存在,③符合题意。诗歌能反映诗人的情感,但不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的,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8.2018年11月14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项研究,科学家们在一颗恒星的轨道上,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颗“超级地球”的质量超过地球的3倍,气温约是零下238度。“超级地球”的发现表明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有关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③意识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探索起着推动作用 ④科学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发现,说明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符合题意。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的,科学认识不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②表述错误。意识具有两面性,正确的意识才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探索起着推动作用,③表述错误。“科学家们在一颗恒星的轨道上,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颗‘超级地球’的质量超过地球的3倍,气温约是零下238度。”,说明了科学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9.据英国《每日邮报》2018年11月14日报道,乔治敦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与路易体的累积和消亡紧密相关的微粒,而路易体正是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的元凶。通过抑制这一~微粒,可以有效清除大脑内的路易体并确保其不会再生。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对这种微粒的发现起决定作用 ②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原本没有的东西 ③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是个永不停步的过程 ④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形式,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了这种微粒,体现了实践对这种微粒的发现起决定作用,①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原本没有的东西,②表述错误。“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是个永不停步的过程”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③不符合题意。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形式,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路易体正是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的元凶”,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0.2018年12月13日,英国《自然》杂志发文指出,温室效应下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的变率增加,对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和农业带来了显著影响,该研究解决了一个困扰着科学家们长达几十年的重大科学问题。材料表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②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④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普遍联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①表述错误。“温室效应下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的变率增加,对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和农业带来了显著影响”,说明了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说明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②③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普遍联系,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11.益生菌作为肠道的健康卫士成为不少广告宜传的噱头,甚至有的酸奶或保健品也宣传其产品中含有百亿千亿的乳酸菌。对此,专家表示,益生菌虽对人体有益,但在食品中的含量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体现了 ①物质的运动决定了世界不存在稳定联系 ②人类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因立场不同而不同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具有多样性,既存在稳定联系,也存在不稳定的联系,①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意识的产生,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生产者与专家对益生菌的看法说明了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因立场不同而不同,③符合题意。“益生菌虽对人体有益,但在食品中的含量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2.2018年10月通车运营的港珠澳大桥,可有效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通网络的“任督二脉”,从而促进入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高水平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材料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港珠澳大桥,可有效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通网络的‘任督二脉’”,说明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①符合题意。“可有效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通网络的‘任督二脉’”,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②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没有体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③不符合题意。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才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13.2018年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时强调,中美双方在经贸领域存在一些分歧是完全正常的,关键是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妥善管控,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央办法,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②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美双方在经贸领域存在一些分歧是完全正常的,关键是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妥善管控,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央办法”,体现的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不能体现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不符合题意。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③表述错误。“中美双方在经贸领域存在一些分歧是完全正常的,关键是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妥善管控,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央办法,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说明了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4.《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下列选项与这段话体现的哲理相近的是 ①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 ③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④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①不符合题意。“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符合题意。“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符合题意。“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观点,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5.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新出现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旧事物不符合客观规律,必然走向灭亡 ③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其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④新事物的成长需要人们的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新事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①表述错误。材料体现的新事物的成长,没有涉及旧事物的灭亡,②不符合题意。“新竹高于旧竹枝”,说明了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其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③符合题意。“全凭老干为扶持”,说明了新事物的成长需要人们的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点睛】“排除法”的运用: 1、排除误项,特别是组合形式的题更适合此做法。一般情况下排除一项答案基本上就出来了;如果一次性排除不完,再结合题干分析,把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掉,选择符合题意的。 2、选项中如果出现“只要„„就”、“全部”、“所有”、“总”、“一切”、“唯一”、“完全”、“任何”、“肯定”、“必然”、“一定”、“确保”等词往往说法太绝对,一般都是错的。 3、要注意题干与选项主体表述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能选。 4、审清题干提问的角度,是正向提问还是逆向提问。如果要求选“不是”或者“错误的”,就属于逆向提问,故不能选择正向或者正确表述的选项 16.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 A.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 B.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理解是否定的、必然走向灭亡的理解 C.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相对运动中去理解的 D.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不继承过去的一切东西 【答案】A 【解析】 【详解】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A符合题意。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B表述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存在相对运动,C表述错误。“不继承过去的一切东西”说法错误,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17.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不讲继承,搞历史虚无主义,民族的长处和特征就难以保持。上述观点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 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C.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答案】B 【解析】 【详解】“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说明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没有涉及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A不符合题意。“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说明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体现了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不能体现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不能体现“扬弃”,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8.新时期,“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几乎成了各个社会利益阶层的共识。这一“共识”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依赖改革才能实现的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状况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而在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①表述错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符合题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③表述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9.《诗经·大雅·文王》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支持新事物促使其成长 ③要敢于突破一切成规陈说,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④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树立创新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要求的是辩证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属于唯物论,①不符合题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即使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支持新事物促使其成长,②符合题意。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而不是一切成规陈说,③表述错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即使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体现了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树立创新意识推动社会发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必修四四大板块的划分。板块一是唯物论,是教材第四、五课内容。板块二是认识论,是教材第六课内容。板块三是辩证法,是教材的第三单元内容。板块四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教材的第四单元。 20.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只有劳动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才是实践的主体 ③坚持群众观点就要以人民为中心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不完全等于人民群众,①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而不是党和政府,②表述错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1.对许多人来说,乌榄核无非就是吃完榄果就吐的无用之物,但在榄雕艺人眼中,却是无珍宝,精雕细刻之下,可变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榄雕深受人们的喜爱,鸟榄核的身价也随之飙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鸡榄核的价值取决于乌榄核自身的属性 ②榄雕艺人的雕刻是乌榄核实现增值的重要条件 ③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对乌榄核价值判断的变化 ④人们对乌榄核的价值判断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鸡榄核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乌榄核自身的属性,①表述错误。“榄雕艺人的雕刻”耗费了人类劳动,鸟榄核的身价也随之飙升,说明了榄雕艺人的雕刻是乌榄核实现增值的重要条件,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地位的变化,③不符合题意。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人们对乌榄核的价值判断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2.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美好生活常劳动创造。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者通过劳动取得劳动报酬,实现社会价值 ④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其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项从劳动的地位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尊重劳动,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是自由时间,而不是劳动贡献,故②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劳动者通过劳动取得劳动报酬,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③表述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其自身的价值就越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3.在2018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等,向全世界传递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理念,传递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坚定立场。这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③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能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①不符合题意。“向全世界传递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理念,传递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坚定立场”,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②符合题意。通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向人们传递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坚定立场,体现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③符合题意。文化具有两面性,优秀文化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错法。即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将题干选项内容联系起来,作分析判断,排除含有错误选项的题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排异法。即找出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不统一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题肢。3 . 综合法。即解题过程中,往往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解题较为困难,而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效果则较为理想。 24.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被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个藏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个藏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没有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没有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25.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但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对就业的影响应高度重视。必须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实施就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促进就业创业,强化培训服务,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和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国务院印发该意见的合理性。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见》是国务院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实际提出的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见》准确地判断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见》所提出的促进就业意见能够确保就业局势稳定。尊重各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意见》提出的措施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就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国务院印发该意见的合理性。本题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属于中观知识考查。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但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和就业局势持续稳定”,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国务院印发该意见既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必修四四大板块的划分。板块一是唯物论,是教材第四、五课内容。板块二是认识论,是教材第六课内容。板块三是辩证法,是教材的第三单元内容。板块四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教材的第四单元。 26.2018年10月23日,十三届企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进行了分组审议。草案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已经不适应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容作出修改,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更好地适应当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更好地把多年来农村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产生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也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需要解决。真理是具体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也变相应进行调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坚持了与时俱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实践、真理、认识等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本题知识范围是“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题型设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更好地适应当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说明依据当前问题进行农村土地法的修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草案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已经不适应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容作出修改”,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依据当前形势,对农村土地法不断进行修改,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点睛】解答“依据类”主观题,主要包括四步:(1)“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2)“分”,即对确定的原理、观点进行分解;(3)“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4)“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材料进行有机结合,规范组织答案。 27. 国际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的主张在国际舞台和外交场合的权重与影响力。它事关对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捍卫,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讲故事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方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生动感人的故事,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故事及其涉及的事件和主张的认同,进而提高讲速者的话语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讲故事、话友好,有利于拉近中外听众的心,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结合材料,用“文化与生活” 的知识,说明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以及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因。 【答案】(1)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国际话语权事关对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捍卫。②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我国的国乐话语权有利于提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故事及其涉及的事件和主张的认同,进而提高话语权。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通过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拉近中外听众的心,从面提高国际话语权。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国际话语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用“文化与生活” 的知识,说明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以及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因。本题知识范围是“文化与生活” 的知识,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知识,属于中观知识考查。本题题干设置包括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指向性是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的原因。材料中“它事关对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捍卫,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知识进行回答。第二个小问的指向性是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因,需要提取材料信息。“生动感人的故事,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故事及其涉及的事件和主张的认同,进而提高讲速者的话语权”,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讲故事、话友好,有利于拉近中外听众的心,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说明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点睛】在解答“原因类”主观题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1)审设问析原因。通过审读设问,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有效性。(2) 联系教材找原因。“原因类”主观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某个问题或现象的原因,有不少此类题能够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某个具体知识加以解决。(3)分析材料找原因。在背景材料中往往蕴含有关“原因”的若干信息,所以要对材料内容充分重视,逐字逐句仔细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8.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国家针对“ 三农”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解决方案也不断升级。乡村振兴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藏而就,但也不能消极懈急坐等时机,要以只争朝少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努力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会遇到艰难险阻,需要“三农”工作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用智慧和行动逐步将蓝图变成现实。 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及实施的理解。 【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看到。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乡村振兴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顽强拼搏不断积累才能实现。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用折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乡村振兴前进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时我们也要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奋斗,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量变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及实施的理解。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发展观,属于中观知识考查。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有效信息与发展观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消极懈怠坐等时机,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努力逐步实现”,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乡村振兴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会遇到艰难险阻,需要‘三农’工作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用智慧和行动逐步将蓝图变成现实”,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9. 在当令创业创新风起云涌的影势下,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专利保护提出更高需求。现行专利法对侵权处罚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侵权者的利益永受触动,侵权成本低,改头换面继续侵权,使被侵权企业有苦难言,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专利法第四次修正案的草家。与2008年专利法对比,此次专利法的修改,一方面,为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显著提高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数额和假冒专利的行政处罚数额。另一方面,为鼓励发明创造的热情,对于发明人、设计人所做出的职务发明创造产生的利益,明确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权合理地予以分享。 结合材料,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专利法修改的合理性。 【答案】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创业创新的大形势,要求必须修改和完善我国的专利法.以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现行专利法对侵权处罚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侵权成本低,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所以必须修改专利法以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专利法,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发明创造,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专利法修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专利法修改的合理性。本题知识范围明确,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材料,把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分析其合理性。“在当令创业创新风起云涌的影势下,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专利保护提出更高需求”,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行专利法对侵权处罚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侵权者的利益永受触动,侵权成本低,改头换面继续侵权,使被侵权企业有苦难言,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此次专利法的修改,一方面,为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鼓励发明创造的热情”,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