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活处处皆文化:喝茶循“茶道”,饮酒讲“酒德”,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戴帽守服饰文化,就连吃药都体现中药传统文化这表明 ①文化是后天学习的产物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即生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载体。①:材料并不是阐释文化的产生,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生活处处皆文化:喝茶循“茶道”,饮酒讲“酒德”,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戴帽守服饰文化,就连吃药都体现中药传统文化,这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将生活与文化完全等同是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的内涵与形式:(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3)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与进步;③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血”,只有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 A.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B. 文化实力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的地位 C. 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动力 D. 文化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A:只有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A符合题意。 BD: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BD错误。 C: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动力”说法不合题意,C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的作用:(1)文化的总体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对外) ③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作用)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3.晋代傅玄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但有人质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音杂更刺耳,“身正影子斜”更是常见自然现象。这对我们理解“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给予的启示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②人们往往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 ③文化氛围在文化影响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④人们接受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②④: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①④正确,②错误。 ③:文化氛围在文化影响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3.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4.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 ①改变了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提供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③便于师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④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校内外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校园文化建设改变了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说法夸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①排除。 ②: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这反映了校园文化能提供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②符合题意。 ③: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这说明便于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校园文化未涉及校外,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5.理想是灯塔,信仰是指南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主要告诉我们 A.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B. 文化决定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 C.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D.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AD: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也不是强调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AD排除。 B: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不是决定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B错误。 C:“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主要强调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6.出自西域的矿石,史学家关注的是能否揭开“楼兰古国”消失之谜;矿物学家关心的是有没有开采价值;地质学家探究的是古地质的变迁;美学家欣赏的是造物之美。这说明 A. 人的认识取决于人的知识结构 B. 知识结构不同会影响人的认识 C. 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认识 D. 知识结构不同,得出的认识一定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AC:实践决定认识,AC错误。 B:史学家、矿物学家、地质学家、美学家关注矿石的不同价值,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知识结构不同会影响人的认识,B符合题意。 D:知识结构不同,得出的认识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①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②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7.“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走进世界文学殿堂,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歌颂生命,探究人性,推动社会发展,则是世界文学共同的永恒主题。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既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 ③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交流互鉴 ④文化具有包容性,“大同”是人类文化的不懈追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文化交流、文化包容性。①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走进世界文学殿堂,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歌颂生命,探究人性,推动社会发展,则是世界文学共同的永恒主题。这启示我们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交流互鉴,①③符合题意。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错误。 ④:一则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一则各民族文化均应保持自己民族的个性,而不是“大同”,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4)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8.2019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及相关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举办进口博览会的文化意义在于 A. 展示中国自信 B. 体现中国精神 C. 引进先进技术 D. 提供文化交流平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D: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及相关活动,这说明举办进口博览会的文化意义在于提供文化交流平台,D正确。 AB:进口博览会强调了方向性,侧重于进口,AB不符合题意。 C: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未直接体现引进先进技术,C排除。 故本题选D。 9.比较报纸(传统大众传媒)与互联网(现代大众传媒)。推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互联网将完全取代报纸 ②各自适应不同受众阅读 ③传媒的发展非常有必要 ④传统大众传媒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①:错在“完全取代”,①排除。 ②③:从报纸(传统大众传媒)与互联网(现代大众传媒)的优缺点来看,二者各自适应不同受众阅读,也启示我们传媒的发展非常有必要,②③符合题意。 ④: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现代社会中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①口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②报纸、杂志、书籍——便于携带保存,经过处理可能在互联网上更广泛的传播 ③电视——动画、色彩,生动、形象、真实 ④互联网——同网、全球、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⑤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兼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回味无穷 10.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春风不改旧时波”;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1984年香港“民族歌手”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它们共同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①继承性 ②极强的稳定性 ③鲜明的民族性 ④特有的包容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①③:从贺知章《回乡偶书》到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到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继承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是极强的稳定性,②错误。 ④:中文化具有包容性,但包容性并不为中华文化所特有,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1.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近年来,5G不仅成为通信业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而且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中之重。5G的发展来自于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人到移动网络中,新的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移动数据流量的暴涨将给现有网络带来严峻的挑战,而5G通过各种网络体系可以满足大数据量传输、自动驾驶等实时应用、物联网通信等各类需要,使移动通信从以技术为中心逐步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 A. 为推动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基础 B. 带来文化传播与发展手段和方式的变革 C. 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 D. 推动思想运动的变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A:错在“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不是“物质基础”,A排除。 B:5G通过各种网络体系可以满足大数据量传输、自动驾驶等实时应用、物联网通信等各类需要,使移动通信从以技术为中心逐步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文化传播与发展手段和方式的变革,B符合题意。 C:试题限定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不符合试题规定性,C排除。 D:材料未涉及思想运动的变革,因而也就未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否推动思想运动的变革,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决定文化);(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现代人来说很难把握。2019年12月5日至10日召开的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吕梁展出的24个孩童陶俑《节气偶像》,用传统泥塑手法,将二十四节气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组二十四节气标识已经被联合国收录。这说明 A.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才会有生命力 C. 传统文化走出去才能被国际认可 D. 文化只有与经济深度融合才有竞争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作用。A:吕梁展出的24个孩童陶俑《节气偶像》,用传统泥塑手法,将二十四节气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组二十四节气标识已经被联合国收录,这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A符合题意。 B:材料为涉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B不符合题意。 CD:“传统文化走出去才能被国际认可”、“文化只有与经济深度融合才有竞争力”说法均具有片面性,CD排除。 故本题选A。 13.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获颁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1964年,袁隆平正式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挑战当时的国际权威理论——“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白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几十年来,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攻克水稻杂交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刷新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启示我们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敢于挑战权威才能实现创新 ③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想信念 ④创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①:“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攻克水稻杂交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刷新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立足于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挑战权威的问题,②排除。 ③:“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启示我们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想信念,③符合题意。 ④:“创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说法过于绝对,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 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凸显。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继承传统文化,反对“虚无主义” ④博采众长,推崇外来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①②:做好中外文化交流,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味继承,③错误 ④:“博采众长”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文明成果和有益成分,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5.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 ①树立“学习促进步、知识求事业”的理想 ②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 ③确保建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 ④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文化事业。①:试题规定的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②④正确。 ③:“确保建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一是说法过于绝对化,一是学习型社会不仅仅是教育,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6.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打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汉字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有内涵相契合的“哲学”“形而上学”,有“中西合璧”的“感恩节”“父亲节”,有音韵相同的“吉普”“博客”,还有“另类”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这种现象说明,中华文化 A.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 坚持多样化发展 C. 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 尊重和认同外来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B: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未体现中华文化是否坚持多样化发展,AB排除。 C:中外文化的“交融”、“中西合璧”,这些体现了中华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C符合题意。 D: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D错误。 故本题选C。 17.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的共同体,诞生了许多优秀民族文学,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三大英雄史诗。由于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又呈现为“南腔北调”多种多样的景观。下列表述能够与此相对应的是 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②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②:材料的主旨并不是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也不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8.中央电视台频道由单一的“CCTV”不断扩容为“CCTV-I综合、CCTV-2财经、CCTV-3综艺…CCTV-14少儿、CCTV-15音乐…”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如下特点 A. 大众化、多元化 B. 实用性、娱乐性 C. 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 D. 民族性、先进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需求的特点。C: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的特点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C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不是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的特点,ABD排除。 故本题选C。 19.互联网——有人视之如“洪水猛兽”,有人视之为“挚爱”。漫画《禁果》告诫青年学生要 ①提高眼力,拒绝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的污染 ②拒绝诱惑,自觉抵制互联网 ③辨别不同性质文化,自觉奏响主旋律 ④关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重视大众传媒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①③:互联网中的“淫秽”、“诈骗”现象,启示青年学生要提高眼力,拒绝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的污染,启示青年学生要辨别不同性质文化,自觉奏响主旋律,①③符合题意。 ②:“自觉抵制互联网”说法错误,②排除。 ④:漫画寓意并不是关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重视大众传媒,④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20.现代社会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白媒体时代。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必须坚持的根本要求是 A.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B. 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C.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统一 D. 思想建设和科技建设相协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ACD:试题指向的是“根本要求”,ACD不符合题意。 B: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必须坚持的根本要求是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B正确。 故本题选B。 2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下列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是 ①坚守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以中国共产党为指导,具有科学性 ③面向世界,坚持多元化发展 ④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大众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①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①④正确。 ②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多元化发展,②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指导原则:要坚持以马克思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5)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外来文化,既要反对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排外主义”论或“历史虚无主义”,面对传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面对外来文化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熔铸百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即在继承的基础上, 培育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大繁荣。)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在生活实践中广泛参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⑤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⑥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2.2019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 ①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时代新人 ③继承传统美德,培育征信体系 ④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文化繁荣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②: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这说明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时代新人,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弘扬志愿精神与征信体系、文化繁荣没有关系,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③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做到“百花齐放” ④坚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①④符合题意。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是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②错误。 ③:材料的主旨不是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做到“百花齐放”,③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4.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文明,是每位公民和所有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列能够体现“勇担社会责任”的是 ①某文化公司以践行社会效益为目的、坚持社会效益至上 ②讨论“高铁霸座”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作为志愿者,某中学生积极参加“保护黄河行动” ④某大学生自觉学习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①:勇担社会责任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①错误。 ②:针对“高铁霸座”这种违法现象,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②错误。 ③④:勇担社会责任,中学生可以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加“保护黄河行动”,大学生应自觉学习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浙江安吉余村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20年前,地处山区的余村依托丰富的石灰岩资源,炸山采矿,兴建水泥厂,成了远近闻名的“首富村”。由于过度采矿,余村粉尘蔽日,百姓叫苦连天。后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痛下决心,关停所有矿区。余村除了“口袋富”,还十分注重“脑袋富”,专门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礼堂,文化舞台、灯光球场、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等。文明新风尚在余村已成为另一道靓丽景色。新时代的余村是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样板。 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村成功的经验。 【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痛下决心,关停所有矿区。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余村除了“口袋富”,还注重“脑袋富”,专门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先进文化促进发展。 ③文化影响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明新风尚在余村已成为一道靓丽景色。新时代的余村是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样板。 【解析】本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浙江安吉余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举措及效果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村成功的经验。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涉及四个层次:一般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塑造作用。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一般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塑造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一般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痛下决心,关停所有矿区。 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余村除了“口袋富”,还注重“脑袋富”,专门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先进文化促进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塑造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影响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文明新风尚在余村已成为一道靓丽景色。新时代的余村是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样板。 【点睛】首先,审清“知识范围”,即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包括四部分知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其次,分析材料,概括材料揭示的基本内涵。材料揭示内容:理念引导发展;“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最后,“对号入座”,找出合适的知识,与材料相对应按要求答题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省围绕“乡村振兴”“农耕文化”“农产品十美食”三大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具有山西特色的主题活动。关于“农耕文化”,某班组织同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两种看法。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乡规民约、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进入新时代,各地加强推进传统乡村文化振兴,留住乡愁、留住特色,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重新唤起了乡村的文化活力。 (l)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评析甲、乙两种观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答案】(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甲看到了“农耕文化”代表的是农业文明,现在已是后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文化”有落后的一面,这是合理的。甲由此全盘否定“农耕文化”,认为是在抱残守缺、已不合时宜,则是错误的。 ③乙认为“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围绕“农耕文化”开展的农民丰收节活动意义重大,是正确的。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对乡村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如果传统的乡村文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影响乡村建设和发展。 【解析】本题以乡村振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评析甲、乙两种观点。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观点要作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①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分析甲的观点:指出其合理性:“农耕文化”代表的是农业文明,现在已是后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文化”有其落后的一面。分析其片面性:认为是在抱残守缺、已不合时宜,是在全盘否定“农耕文化”,是错误的。 ② 分析乙的观点:指出其合理性:乙正确地看待了“农耕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围绕“农耕文化”开展农民丰收节活动的意义。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整合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主要两个层次: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传统文化的特征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对乡村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两个方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影响乡村建设和发展。 【点睛】第(1)问,注意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入手,对观点要作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第(2)问知识限定是传统文化,题型属于原因类题目,可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入手,组织答案即可。 27.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探究中国女排,弘扬民族精神。 (1)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女排精神生动诠释了民族精神”。 (2)简要谈谈你对“站在建国70周年的新时代,女排精神历久祢新”的理解。 【答案】(1)①创造精神。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第10次在世界女排三大赛上夺得冠军等。 ②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中国女排坚持艰苦奋斗。 ③团结精神。中国女排团结协作,多次夺魁。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女排为国争光。 (2)①薪火相传,越燃越旺。2019年9月29日,中国女排成功卫冕即是明证。②书写中华民族精神新篇章或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时代性。建国70周年,中国女排更多地展现出中国在信。 【解析】本题以中国女排精神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女排的多次夺冠历程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材料与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女排精神生动诠释了民族精神”。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阅读材料关于女排精神的阐释,可以发现主要是两个层次: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具体为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爱国主义。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简要谈谈你对“站在建国70周年的新时代,女排精神历久祢新”的理解。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关键在于理解“历久弥新”,意思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新”在哪里?材料有提示——“中国自信”。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第(2)问,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知识角度的确定,考生要牢牢抓住试题设问中的关键提示:历久弥新,联想相关知识要点。然后,可以简单例证。 2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1)运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关知识,分析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要性。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请从“如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角度,拟2条自勉的座右铭。要求言简意赅,紧扣主题。 【答案】(1)①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②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重要工程。③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④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任务。 (2)例如:“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为国争光”“践行劳模精神,做大国工匠”等等。 【解析】本题以全国教育大会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节选)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关知识,分析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要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确定答题思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从“如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角度,拟2条自勉的座右铭。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考生结合教材知识和自身身份从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上分析作答。如劳模精神、为国争光的意识、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第(1)问,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知识角度的确定,考生可抓住试题设问中的关键提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教育”,联想相关的知识要点,与“立德树人”相对应。第(2)问是开放式设问,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注意宣传正能量,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形式上要有美感、有震撼力,既通俗易懂又简明扼要,避免使用长句,拗口之语。整体上符合简洁、精炼、健康的原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