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1寻觅社会的真谛讲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寻觅社会的真谛 【突破点1】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呢?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4)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图示如下: 【高考警示】 不能准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017·全国卷Ⅲ·T21题肢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对于北京来说,改革过去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其难度比其他城市更大。因为很多农民认为其宅基地是未来生活的保障,因此对转为居民存有顾虑。农民顾虑的存在说明 ( ) ①农民缺少大局意识,不能立足整体看问题 ②人民群众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同步性 ④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价值观不一定符合群众利益 A.①② B.②③ - 9 -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存在顾虑的事实说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同步性,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有一个过程,②③正确。农民顾虑的存在不能说明农民没有大局意识,①排除。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价值观从根本上符合群众利益,④表述错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直以来,北京核心城区那段古色古香、威武大气的红墙,因为其厚重的历史感、独特的神圣感为人们称道。现在,从它演化而来的“红墙意识”同样值得称道。 “红墙意识”,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基于中南海周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自朴素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而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红墙意识”的核心要义是“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2017年,“红墙意识”因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点赞”而走向全国,被广泛学习。 试用一个最恰当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材料分析“红墙意识”的产生及其影响。 【解析】首先从“红墙意识”我们可以判断出恰当的哲学原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其次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阐释“红墙意识”的产生。最后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阐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红墙意识”是西城区人民对中南海周边特殊地理位置、厚重历史文化传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反映;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突破点2】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试问如何理解?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 9 -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高考警示】 误认为生产关系越先进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6·江苏卷T3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2018·江苏单科·T33)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 ) A.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D.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题干材料“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可引申为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基础,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生产力,D不符合题意。 4.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编织自己理想的梦。终于历尽磨难,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步入了现代文明的殿堂;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世界,进入了登月探险的太空时代。这些变化表明 ( ) ①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9 - ③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历尽磨难,步入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表明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正确;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世界,进入了登月探险的太空时代,表明人类通过实践推动社会发展,④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方式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 【突破点3】 习近平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 1.含义 (1)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可分为意识形态、制度和设施两部分。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某些管理科学没有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即非意识形态或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2.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方法论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高考警示】 误认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同 (2017·浙江卷T31)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不同于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 9 - 5.产权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明晰产权是改革推进的基本前提。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上山入林”,促成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空间,开辟了林业发展的新天地。材料表明 ( ) ①改革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改革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 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解放农村生产力,②正确,①不符合题意。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不属于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的改革,③不选,④正确。 6.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可取之策。但是,目前我国城镇化仍然面临城镇管理体制等级化、传统户籍制度日趋僵化等社会问题的制约。因此,有效推进我国城镇化需要 ( ) ①变革上层建筑中不利于城镇化的过时部分 ②消除制约城乡发展的因素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③通过改革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④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传统户籍制度、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属于变革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城镇化的发展,①入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③正确。消除制约我国城乡发展的因素错误,②不选。传统户籍制度、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④不符合题意。 【突破点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结合改革谈谈你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认识。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 - 9 - 社会历史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高考警示】 误认为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根 本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2016·江苏卷T31)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7.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增速换挡期、调整阵痛期,新老矛盾交织,各种问题叠加。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转型升级、不调整结构,经济就无法健康持续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改革 ( ) ①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调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③彻底否定以往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体制 ④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引起的,因此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②正确;③中“彻底否定”,违背了辩证否定观;④混淆了改革与革命,革命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而改革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 9 - 8.“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主席的判断,是中国过去30余年发展腾飞的切身体会。之所以说改革能够促进中国的发展腾飞是因为,改革 ( )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社会制度的羁绊 ③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④是进一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改革之所以能够促进我国发展腾飞,是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①③正确。改革并不是要根本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②错误。在阶级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④表述绝对化。 突破点5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 观点 地位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9 - 群众 路线 地位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基本内容 【高考警示】 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1·海南卷T16)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在于 ( ) ①群众路线是处理好一切社会矛盾的最佳选择 ②在人民群众中,既有普通个人又有杰出人物 ③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④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社会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群众路线可以用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但是不能用于解决敌我矛盾,①错误。②与题干中设问指向不存在因果关系,不选。③④正确。 10.(2019·全国卷Ⅱ·T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往返1 208公里、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它是沟通藏区与内地的邮政主动脉,党中央的声音和各种邮件通过邮车送上雪域高原。 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出车经验,克服缺氧、“风搅雪”、孤寂等困难,驾驶邮车奔驰在白雪皑皑的“生命禁区”,服务藏区30年,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给雪域高原的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希望。“ - 9 -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邮车驾驶员,但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样子,心里就开心。”2018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的康巴汉子们安全行驶62.49万公里,向西藏运送邮件41万件,运送省内邮件37万件。他们用奉献、忠诚与生命铸就了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的雪线邮路精神。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邮路被交通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 其美多吉被评为“时代楷模”和“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1)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是分析说明型试题,限定知识是社会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可分别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邮车驾驶员们是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藏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用奉献、忠诚和生命熔铸的雪线邮路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