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荀子认为:“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奇荣辱》“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荀子儒效》“夏”就是“雅”。就是说,一个人到了某个地方,就要适应当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学习当地语言,不然就很难与当地人交流,也很难欣赏当地文学艺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不同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 ③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障碍 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引言是说,一个人到了某个地方,就要适应当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学习当地语言,不然就很难与当地人交流,也很难欣赏当地文学艺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说法错误,地理环境影响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决定”; ③说法错误,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前提,而不是重要障碍。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园冶注释》被评为2018“世界最美的书”。出版社希望通过古书新作,做出明清时期古书的感觉,追求“雅”的品质。对此,该书设计者沿用竖版繁体直排方式进行排版,体现古风古韵,版面布局节奏富于变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材料说明( ) ①颠覆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方向 ②创新设计是文化传播的关键 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颠覆传统并不是文化创新的方向; ②说法错误,创新设计并不是文化传播的关键; ③④符合题意,出版社希望通过古书新作,做出明清时期古书的感觉,追求“雅”的品质。对此,该书设计者沿用竖版繁体直排方式进行排版,体现古风古韵,版面布局节奏富于变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材料说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北京大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教育史的范畴,它成了中国历史的缩影,社会精神状况的标尺。在与时代的共振与抵牾中,北京大学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传统。材料说明( ) ①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叠加过程 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透过人们的精神生活可看到历史上的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北京大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教育史的范畴,它成了中国历史的缩影,社会精神状况的标尺。在与时代的共振与抵牾中,北京大学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传统。材料说明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②错误,文化的发展不是历史的叠加过程;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透过人们的精神生活可看到历史上的文化。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及无关的选项。 2. 习近平多次强调,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在于( )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②焦裕禄精神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③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④焦裕禄精神是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在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焦裕禄精神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③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④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有4153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保护传统村落( ) ①旨在挖据经济价值,发展旅游产业 ②为记住乡愁提供了物质载体 ③有助于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 ④可以让民族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保护传统村落目的不在于挖据经济价值,发展旅游产业; ②④符合题意,保护传统村落为记住乡愁提供了物质载体;可以让民族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③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有助于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在博整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文化合作与文明交流。他表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这是因为(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前提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保证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但不是前提; ②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文化创新,但不是文化创新的保证; ③④符合题意,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是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且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故选:D。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③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法家是战国时期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他们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材料说明( ) ①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④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法家是战国时期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他们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材料说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说法错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④说法错误,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文化传承与创新 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文学创作既要拥抱世界,也要具备本土意识,书写中国人的经验。这启示我们,文化创作必须( ) ①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②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海纳百川,熔铸百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创作必须正本清源,独树一帜,也不能表明必须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④符合题意,文学创作既要拥抱世界,也要具备本土意识,书写中国人的经验。这启示我们,文化创作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海纳百川,熔铸百家。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能够突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 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少国家掀起了“汉语热”,汉语拼音成为了解中国的必修课。在最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Jiaozi(饺子)、Renminbi”(人民币)赫然在列,拼音化的汉语词汇逐渐被世界接受。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 ②汉语拼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语拼音见证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④汉语拼音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少国家掀起了“汉语热”,汉语拼音成为了解中国的必修课。在最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Jiaozi(饺子)、Renminbi”(人民币)赫然在列,拼音化的汉语词汇逐渐被世界接受。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汉语拼音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说法错误,汉语拼音见证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该说法夸大了汉语拼音的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也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说法错误,文化交流并没有消融世界文化多样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由此可见( ) ①传承传统文化要创新传播手段 ②文化发展应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要创新传播手段;文化发展应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大众文化 (1)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另一基本途径。 ④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发展大众文化 ①含义: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要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1. 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国情之“的”,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这启示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需要( )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提倡文化多样化多层次发展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国情之“的”,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这启示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提倡文化多样化多层次发展。 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因此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3)弘扬主旋律,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习近平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这要求文化工作者必须( ) ①深入实践,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满足群众各种文化需求 ③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实再现社会生活场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启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实践,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②说法错误,应该是满足群众合理的合法的文化需求; ④说法错误,文化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真实再现社会生活场景”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文化创新要着眼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改造落后文化 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③加强自律,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④坚持崇德向善,树立正确价值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未涉及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改造落后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③④符合题意,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自律,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持崇德向善,树立正确价值观; 故选:D。 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①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②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途径 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 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英勇奋斗中经受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不移,始终“不忘初心”。上述事实进一步印证了( ) ①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占据理想信念制高点 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③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④民族复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未涉及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占据理想信念制高点;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不移,始终“不忘初心”。”印证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民族复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③错误,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影响事业成败;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原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措施: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弘扬新风尚,坚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公民个人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 1.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二者都( ) ①将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③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④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题中荀子、赫拉克利特的观点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因此,二者都将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错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点; ③错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其观点只是一种猜测,不能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故选:B。 本题考查:朴素唯物主义 1.主要观点: (1)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2.评价: (1)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其观点只是一种猜测。 (2)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2. 英国物理学家斯带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知(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 ④唯心主义者在理论和行动上是不一致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意识的产生与发展”问题; ②错误,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而不是主动创造性; ③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是唯心主义者,“这些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说明声称者的“行”会考虑实际情况,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唯心主义者在理论和行动上是不一致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解答此题需要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学原理,然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 1.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下列选项对《论语》中部分言论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事物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子不语,怪、力、乱、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不合题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强调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符合题意,“子不语,怪、力、乱、神”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④符合题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主动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思”与“学”的关系体现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故选: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意识的能动作用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1. 唯物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②物必有衰,万事必有弛张 ③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④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A. ④→③→① B. ④→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④→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唯物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 ④排在第一位,“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③排在第二位,“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排在第三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②不合题意,“物必有衰,万事必有弛张”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必然是有兴盛也有衰亡,有松弛也有紧张。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 因此,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①; 故选:A。 本题考查: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朴素唯物主义 (1)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本题属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确定。即在传导过程中,前后必须要有因果关系或时间先后的逻辑关系,否则就是错误表达,后面基本就不用看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要非常熟悉。 1. 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上述论断告诉我们( ) ①要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 ②大数据战略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根本动力 ③要不断推动大数据突破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大数据发展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这告诉我们要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数据发展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②表述错误,大数据战略可以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但不是根本动力; ③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说突破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故选:B。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 1863年1月10日,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设计这条地铁的灵感竟然源自老鼠洞。材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现映象 ③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的 ④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设计地铁的灵感竟然源自老鼠洞。材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现映象; ③表述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 ④表述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 故选:A。 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该题以“设计地铁的灵感竟然源自老鼠洞”这一事例,考查学生对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理解、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1. 新经济时代,传统行业不进则退,互联网+、智制造、居家办公等的出现,让很多以往走俏的工作岗位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市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技术如何一日千里地发展,“人”这一核心因素永远不会被完全取代。这是因为( ) ①意识活动的反映是主动的,人工智能的意识缺乏自觉选择性 ②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脑的机能 ③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科技成果,无法将人类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④人的意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独创思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人工智能无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②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无论技术如何一日千里地发展,“人”这一核心因素永远不会被完全取代。这是因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脑的机能;人的意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独创思维; ③错误,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科技成果,可以代替人类从事一些复杂的脑力劳动;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用“人工智能”为命题载体,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 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捆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这说明( ) ①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④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的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说明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②错误,意识活动的能动性能够反映外部世界; ④错误,“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说法错误,过于绝对,因为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不仅在于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本题以“感兴”为素材,考查考生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的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某著名艺术家谈雕塑创作时讲到:“每一次接到任务自己都要学习很多东西,你必须了要知道它,要知道它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底蕴,才会考虑出到底用什么来专门设计它。”材料告诉我们(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②艺术创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③艺术创作的内容根源于客观存在 ④有什么样的反映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②③符合题意,:“每一次接到任务自己都要学习很多东西,你必须了要知道它,要知道它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底蕴,才会考虑出到底用什么来专门设计它。”这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艺术创作的内容根源于客观存在; ④错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内容。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用雕塑创作为命题载体,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最大的“病毒”,谣言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会在真相公开后逐渐淡去。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真理是具体的,网络谣言在特定条件下是合理的 ②人们对谣言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③敢于坚持真理,不信谣、不传谣 ④网络谣言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反映 A. ①② B. ①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网络谣言任何时候都是不合理的; ②错误,人们对谣言的认识应该不信谣、不传谣,而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④符合题意,材料“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最大的“病毒”,谣言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会在真相公开后逐渐淡去”说明敢于坚持真理,不信谣、不传谣;网络谣言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反映; 故选:D。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 阅读料料,完成下列要求。 港珠澳大桥(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于200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8年10月24日上午九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总长约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建设者们整整花了4年时间,创造了“一年十管”中国速度,“半个月内连续安装两节沉管”,“最终接头毫米级偏差”,港珠澳大桥的奇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多年心血,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此庞大的工程得以完成,背后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全体建设者付出,几千个日夜……可以说,全体参与设计和建设的人员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汗水,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港珠澳大桥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全体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紧密相连,正是这些可爱的人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 结合材料,谈谈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历时几千个日日夜夜,它的成功通车,是全体参与设计和建设人民辛苦完成,其中贯穿着爱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大桥的设计,“半个月内连续安装两节沉管”,“最终接头毫米级偏差”。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前所未有的迸发出来,推动我国走在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前列。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③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在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多年心血,是中华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港珠澳大桥是港珠澳三地,同心同德,同向努力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⑤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通车,中国人民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首先,学生要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其次,分析材料中的具体做法,把材料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组织答案即可。材料中“大桥建设者们整整花了4年时间,创造了‘一年十管’中国速度,‘半个月内连续安装两节沉管’,‘最终接头毫米级偏差’”,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材料中“港珠澳大桥的奇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多年心血”,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材料中“如此庞大的工程得以完成,背后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全体建设者付出,几千个日夜……可以说,全体参与设计和建设的人员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汗水,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题”,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材料中“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通车,中国人民心怀梦想,不懈追求”,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总的来说,港珠澳大桥历时几千个日日夜夜,它的成功通车,是全体参与设计和建设人民辛苦完成,其中贯穿着爱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非常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问题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我国各地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表演戏曲名段,课堂讲授戏曲基本知识,让学生养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起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培养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戏曲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戏曲演员、戏曲爱好者在网络微视频录播中,自编自导自演,模仿演绎和激情创作,逐渐让互联网戏曲演唱和点赞形式雅俗共赏,真正走向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人的心田,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依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戏曲微信公众号在戏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答案】【小题1】(1) ①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讲授戏曲基本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戏曲素养。 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助于不断非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讲授戏曲基本知识,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优秀戏曲文化。 (2) ①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传播。 ②通过微信平台采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戏曲走进人们生活,使人们能修主动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 ③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戏曲文化的影响。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不明确,学生需要结合材料来分析。根据材料“通过表演戏曲名段,课堂讲授戏曲基本知识,让学生养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起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可知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讲授戏曲基本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戏曲素养;根据材料“培养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可知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助于不断非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材料“让学生养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起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可知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根据材料“通过表演戏曲名段,课堂讲授戏曲基本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讲授戏曲基本知识,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优秀戏曲文化。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戏曲微信公众号在戏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文化传播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分析。根据材料“戏曲演员、戏曲爱好者在网络微视频录播中,自编自导自演,模仿演绎和激情创作”可知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逐渐让互联网戏曲演唱和点赞形式雅俗共赏,真正走向普通老百姓”可知通过微信平台采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戏曲走进人们生活,使人们能修主动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根据材料“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戏曲文化的影响。 (1)“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5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力争经过5~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规划》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传統文化传承发展的法律制度,在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中,研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 结合材料,运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的理由。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答案】【小题1】(1)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能够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使法律法规更好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程,有利于保证立法的价值导向。 (2) ①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小题2】 【解析】(1)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的理由。本题考点明确,切开较小,学生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根据材料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传統文化传承发展的法律制度,在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中,研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说明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 (2)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阐释事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解答时要注意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有针对性的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作答即可。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也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40周年,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被否定,“实践标准”获得肯定,1982年至1984年,围绕商品经济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最终确立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真理标准产生争论的原因。 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两次讨论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小题1】(1)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导致人们对真理标准产生争论。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真理标准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决定了人们对真理标准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一个不断反复的争论过程。 (2) ①要反对思想僵化,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要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真理标准产生争论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认识论,切入点较大。“人们对真理标准产生争论”是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导致人们对真理标准产生争论;“最终确立了‘三个有利于’”说明真理标准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决定了人们对真理标准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一个不断反复的争论过程。 (2)本题要求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两次讨论给我们的启示,属于启示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追求真理,切入点较大。材料中“‘两个凡是’被否定、最终确立了‘三个有利于’”启示我们要反对思想僵化,要以实践为基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要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答题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同时,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的原则,并做到从原因、意义角度分层次书写。意义表述时可用“有利于”、“有助于”等表达方式。 (2)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材料+应该怎么办”,需要根据材料层次逐条去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