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河北省新乐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新乐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 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从文化的本质来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 人类的文化比动物的文化要高明 B. 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C.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D. 文化是人类预先设计的精神产品 【答案】C 【解析】C: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人与蜜蜂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创造文化且可以用这种文化指导实践,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故答案选C项。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存在文化问题,A说法错误。 B:材料强调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不体现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与题意不符。 D: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不能说文化是人类预先设计的精神产品,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2.“贵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新时期这一思想又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充分证明 A.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 D. 发展文化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答案】C 【解析】C:“贵和”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证明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C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起的作用,不体现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与题意不符。 B:材料强调文化的作用,不体现文化的产生,B与题意不符。 D: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材料表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侧重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①②符合题意。 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成长的催化剂,③错误。 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属于文化的特点,不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原因,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 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A:经济是基础,文化不是基础,A错误。 B: “政治是基础”说法错误,B排除。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C正确。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未必就能搞好,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发展,(此处红字为新增加内容)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节目,因其较高的收视率,不仅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更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宣传载体。这主要说明 A.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 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A错误。 B: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成为了商家必争的广告宣传载体,侧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而不是政治,B不符合题意。 C:《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文化节目的成功,成为了商家必争的广告宣传载体,既传播了文化,又能创造经济价值,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C符合题意。 D: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C。 6.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也应作出新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地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 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B. 文化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D. 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答案】A 【解析】A: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也应作出新的改革,说明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文化更好地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说明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A项符合题意。 B: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说法错误。 C:文化既有优秀的、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腐朽的,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C项说法错误。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D项说法太绝对。 故本题选A。 7.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这种观点 A. 是文化实用主义的观点 B. 符合世界多极化的要求 C. 说明文化具有经济功能 D. 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D: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这种观点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D符合题意。 A:材料中的观点是文化霸权主义观点,不是文化实用主义,A错误。 B: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相违背,B错误。 C: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不具有经济功能,C错误。 故本题选D。 8.山东省青州市以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挥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书画古玩交易中心,把文化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这是因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④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②:把文化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这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①②符合题意。 ④:山东省青州市以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挥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这是因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而未涉及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③。 故本题选C。 9.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①:“孟母三迁”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自觉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①符合题意。 ②:“耳濡目染”强调的是不知不觉受到了影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符合题意。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符合题意。 ③:“东施效颦”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具有潜默化的影响, 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应选B。 10.创作了《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作品的作家王海鸥被誉为“婚姻第一写手”。她认为婚姻会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我国的情况是,结了婚,对方就不能有隐私了,只要有隐私,就是不忠诚了。在美国,夫妻双方都有人格上的尊重,给对方心灵保留很大的空间,夫妻双方如查看对方的手机,他们会引以为耻。这说明 A. 文化决定家庭婚姻幸福 B. 西方的交往方式更透明、更独立 C.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答案】D 【解析】D: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材料中中国和美国人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的不同,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D适合题意。 A:文化对人、对家庭能产生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A说法错误。 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西方的交往方式更透明、更独立”说法是片面的,B应排除。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通常见诸交往时使用是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是行为举止,与题意无关,C应排除。 故本题应选D。 11. 海南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A. 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 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 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 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答案】A 【解析】A:材料中东西方用语和习惯的不同会使不同国家得人产生误解,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说明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A项正确。 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故B说法错误。 C: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因此,文化的差异不一定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故C项错误。 D: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说法绝对,故排除D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 潜移默化的特点 B. 深远持久的特点 C. 自身传承的特点 D. 有形强制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B: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答案B正确。 A:材料没有体现潜移默化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CD:自身传承的特点、有形强制的特点,这些都不属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 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 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 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B: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能够使人们心静平和;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这告诉我们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故B正确。 A:文化活动有有益的和无益的,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排除A。 C:文化活动有有益的和无益的,不一定使人高雅,排除C。 D: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4.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之一——郭明义的颁奖词是: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郭明义入党30年来,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表明 A.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B.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 C.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D. 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答案】A 【解析】A:郭明义30年来不断为别人、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彰显着平凡的伟大,说明他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对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人的终身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B项夸大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说法错误。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C项说法错误。 D: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本题选A。 15.某校开展了以“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现人生追求,②正确。 ④: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现人生追求,这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④正确。 ①: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说法错误。 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的说法太绝对,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6.2011年9月下旬,“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开启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序幕。某校为庆祝“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展了“弘扬航天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征文大赛,下列观点在征文中可能用到的是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优秀文化能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从征文的主题可以看出,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②③正确。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文化不是物质基础,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7.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③ 【答案】D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文化塑造人生。本题中的校训是说文化对人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故①.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这些校训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选D项。 18. 中国和美国饮茶习惯迥然不同,中国人喜好喝热茶,而美国人则偏爱冰茶;中国重视茶叶质量,高档茶叶有市场,而美国则偏爱快速和方便的茶。这表明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B. 两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迥然不同 C. 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D.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B说法错误,不同国家的文化既有个性,也存在共性,两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迥然不同; C符合题意,“中国和美国饮茶习惯迥然不同,中国人喜好喝热茶,而美国人则偏爱冰茶;中国重视茶叶质量,高档茶叶有市场,而美国则偏爱快速和方便的茶”,这表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而没有强调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共性:C。 19.2012年3月11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陈福今作了题为《传承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国》的发言,建议我国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②③符合题意,之所以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说法错误。 ④:保护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人类文明的趋同”不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展现。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0.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的高亢美声、巴西人的热情桑巴、“非洲脚印”的鼓点、柔美的江南“茉莉”、曼妙的侗族大歌、多彩的羌族文化,舞台表演、街头巡游、广场活动、音乐、舞蹈、古典、时尚等,这些艺术形式充分说明 ①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④:题干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文化的形式也丰富多彩,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①②④正确。 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强调文化的作用,而题干是说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排除③。 故本题选A。 21.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饰物——首饰、绣晶、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说明吉祥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①正确。 ②:“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说明在文化交流中,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正确。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性文化”表述不正确,③错误。 ④:中国的吉祥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这体现了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2.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聪明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纯美爱情的美好追求。一千多年来,它经由口头故事、戏曲及各种说唱文学等传遍大江南北,还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到国外,使海外观众为之倾倒。这表明 A. 文化多样性是人们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 B.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特征 D.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D 【解析】D: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梁祝传说被誉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国外,使海外观众为之倾倒”,这表明梁祝故事广为传颂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符合题意。 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而不是人们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A说法错误。 B: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而不是在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B说法错误。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唯一特征,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3. 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这说明 A. 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冲击 B. 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外来文化 C.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 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延续 【答案】C 【解析】C: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题中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故C正确。 A:本题并未讲外来文化的问题,同时,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需要外来文化的冲击,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D: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本民族的实践发展。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都是区域文化,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而岭南文化并不是中原文化的延续。故BD项错误。 故本题选C。 24. 广东省的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中原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这说明 ①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得到发展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中原移民文化是先进文化而本地原住民文化是落后文化 ④潮汕文化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②:广东省的潮汕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中原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这说明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得到发展,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①②正确。 ③:中原移民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说是先进文化;本地原住民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哪些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才是落后文化,③错误。 ④:潮汕文化与其他文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5. 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当前年轻一代对“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 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 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 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的选项。 A不合题意,“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强调了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正确的; B不合题意,古人通过书信等来传播消息,今天,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微信来实现,表明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说法是正确的; C符合题意,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因此认为“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说法错误的; D不合题意,“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微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表明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C。 26.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等。假如让你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事例不胜枚举,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①②符合题意。 ③:题干要求的是“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文化渗透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推销自己价值观的行为,③不符合题意。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④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A。 27.2011年10月21日,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国与东盟十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于 ①有利于吸收各国文化成果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①:各国文化成果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是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①表述错误。 ④:“趋同”的说法错误,不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展现。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28.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和自然交流,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A.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体现了封建主义落后的思想 C. 只有在继承中才能不断发展 D. 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D 【解析】D:材料内容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符合题意。 A:材料内容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未体现变化发展。A不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中国古代建筑也有外向开放的一面。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未涉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9.广东早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直到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这种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 相对稳定性 B. 鲜明民族性 C. 创造性 D. 鲜活时代性 【答案】A 【解析】A:广东早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直到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这种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A适合题意。 BCD:材料强调早茶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创造性、鲜活时代性均未体现,B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 30.“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学有所教”的政策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表明文化具有继承性,也说明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说法错误,材料中的传统思想并不是文化复古主义; ④符合题意,现在提出的“学有所教”的政策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故选:C。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1.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这在世代相传中基本未变。这说明传统文化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是凝固不变的 ④是不会消失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这在世代相传中基本未变,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不对,传统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④说法不对,有些传统文化也会消失。故本题答案选A。 32.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包括海外同胞的心田。不尊重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主要是因为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 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C.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D 【解析】“一个忘记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D正确。材料的主旨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多样性,A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与民族的关系,未涉及历史继承性,C不合题意。本题选D项。 33.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 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②④适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①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34.短短一二十年间,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国人大多是提笔忘字,传统书法日渐衰微。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 ②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 ③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书法艺术消失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D 【解析】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国人大多是提笔忘字,传统书法日渐衰微。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①说法正确。 ②: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②说法正确。 ③:题意中强调的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加以继承,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③不符合题意。 ④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一定导致书法艺术消失,“必然”说法过于绝对,且我们应该坚持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35.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繁荣书法艺术,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下列对二者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继承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②③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③④正确。 ①: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①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36.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于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首先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有有益的东西,其次也是为了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①③符合题意。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不是继承的原因,②不符合题意。 ④:传统文化影响但不能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7.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在我国也有大量的“哈韩族”。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思想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 ①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体现时代精神 ④文化产品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思想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体现时代精神。①②③正确。 ④:④中“模仿”的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8.截至2011年9月,台湾地区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协会已在大陆培养了200名以上的读经教师,长沙、珠海、苏州等地都有分班,两岸读经人口已达200万人,读经的教材包括《论语》、《老子》、《三字经》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②③: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传统文化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③正确。 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原则,①与题意不符。 ④: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同,文化有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39.随着新版《三国》、《水浒传》、《赵氏孤儿》等一批影视作品的诞生,文化市场上掀起了又一轮的名著改编热。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D.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答案】B 【解析】B:随着新版《三国》、《水浒传》、《赵氏孤儿》等一批影视作品的诞生,文化市场上掀起了又一轮的名著改编热。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符合题意。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A说法错误。 C: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说法错误。 D:面对文化市场上掀起了又一轮的名著改编热,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0.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微信、QQ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这表明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③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借助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更,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①正确。 ②: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内涵的变化问题,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④:人们表达道别之情的这些手段的出现是科技进步推动的结果,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③,选①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二、非选择题 41.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不单单表现在大力发展经济上,也表现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唯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增长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其发展才能进入更高的层次。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责任。既要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进步;又要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还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着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还需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⑤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⑥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作为背景材料,命题指向是《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等知识点进行分析。材料中“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进步”,说明文化的社会作用;“要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还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着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表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还需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了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概括而言,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点睛】主观题解题方法和能力要求: 1、解读材料和提问获取有效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准材料 和知识的结合点,将有效信息转换为学科概念和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简明扼要,学科语言;4、论证和探讨问题,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4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态在我国应运而生。广场文化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群众喜闻乐见,具有灵活性、普及性、容纳人数多的特点,而且寓教于乐。市民在参与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启迪感悟,因而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1)结合材料,说明广场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 (2)结合材料,说明广场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环境和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广场文化中的建筑、雕塑、民族艺术等都蕴含着某种风俗习惯或文化印记,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着人们的交往。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各地不同的广场文化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环境,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广场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广场文化中的特色建筑、雕塑,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主要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1)这道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要求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回答广场文化对人影响的机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广场文化会营造丰富的文化环境、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回答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广场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容纳人多,可以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广场文化人们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可以回答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这道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要求学生会运用课本知识对广场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进行解读,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在于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广场文化能够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使得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体现了潜移默化的特点;人们通过广场文化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启迪了人生,体现了深远持久的特点。 43.《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解析】本题通过对《道德经》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考察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知识点明确,属于微观考察,难度不高,关键是用材料阐释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避免失分。 从“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看出,传统道德有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反映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道德经》中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这就要求在继承《道德经》价值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内涵,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同时《道德经》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消极的道理和理论,我们也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睛】一图读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4.2012年3月7日晚,在巴黎塞纳河旁的法国外交部,中法文化交流的新平台——“艺术8”推介会隆重举行,来自法国的政商界人士以及中法艺术家200多人参加。“艺术8”文化交流活动于3月26日在北京正式启动,活动地点是由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法大学旧址改造成的“艺术8”文化创意园,活动邀请了中国和欧洲的艺术家到那里进行艺术创作、体验和展示。 (1)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2)我们应怎样为中外文化交流作贡献? 【答案】(1)①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共有两小问,知识考查在文化生活范畴。试题类型分别为意义类和措施类试题,第一小问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第二小问考查怎样进行文化交流,知识范围集中在教材“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这一课,具体作答中需要充分调动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知识限定明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中法两国通过“艺术8”这一平台进行文化交流,未直接提及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因此,答案主要调动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应该从对中华文化和对世界文化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对中华文化来说,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可以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本题考查怎样进行文化交流,知识限定明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问的是“我们”应怎样为中外文化交流作贡献,要从个人的角度分析措施。 个人既要正确对待中华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从而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措施主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