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方法与指导:把握命题改革方向优化政治备考策略课件(全国)(10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方法与指导:把握命题改革方向优化政治备考策略课件(全国)(103张)

把握命题改革方向 优化政治备考策略 互动空间 —— 为什么要研究高考?旨在了解高考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把握备考规律、优化策略与方法,那么,我们的研究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 把握课程标准,解读高考大纲,研读考试说明,研究试题特点,预测命题方向。 2017 年全国政治试题有哪些特色? 2017 年试题对今后命题方向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命题改革背景下,如何优化政治备考策略与方法? 第一部分 2017 年高考全国政治试题的特色 一、 整体 稳定 局部创新 二、 着力聚焦立德树人 三、 彰显核心价值 引领 四、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第二部分 2018 年政治备考的思路与建议 一、把握命题思路与方向 二、优化备考策略与方法 CONTENTS 纲目 第一部分 2017 年高考全国政治试题的特色 一 整体稳定局部创新 二 三 着力聚焦立德树人 彰显核心价值引领 四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一 整体稳定局部创新 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一) 试卷局部有所创新 (二) 3 题型、题量、分值相对稳定 6 整卷呈现方式基本稳定 5 非选择题保持学科内综合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4 选择题仍考查单一模块 2 考查内容范围基本稳定 1 整卷结构、组卷方式稳定 7 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稳定 ( 1 )结构相对稳定 2017 年全国文综能力测试,全卷分为第 Ⅰ 卷和第 Ⅱ 卷两部分。涵盖地理、政治、历史三个学科,满分 300 分,各学科分别为 100 分,仍然保持不变。 第Ⅰ卷 为选择题,含地理、政治、历史共 35 道,其中政治 12 道 48 分,仍然保持不变。 第 Ⅱ卷 为非选择题,含地理、政治、历史三科共 2-3 道大题。卷 Ⅲ 非选择题仍然设两道大题,与上年一致。卷 Ⅰ 、卷 Ⅱ 政治科,除 38 题、 39 题外,增设第 40 题,略有调整。 1. 整卷结构、组卷方式稳定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 2 )组卷方式保持一致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 。 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 。 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按照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进行排列。 总之,与近几年文综试卷相比,整卷结构稳定,组卷方式一致。 1. 整卷结构、组卷方式稳定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2. 考查内容范围基本稳定 年份 内容范围 2015 经济 政治 文化 哲学 年度重大时政 2016 经济 政治 文化 哲学 年度重大时政 2017 经济 政治 文化 哲学 年度重大时政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3. 题型、题量、分值相对稳定 年份 题型题号题量 分值分布 2015 年 (两套) 选择题: 12-23 ( 12 道) 共 48 分 100 分 非选择题: 38 、 39 (两大题) 共 52 分 2016 年 (三套) 选择题: 12-23 ( 12 道) 共 48 分 100 分 非选择题: 38 、 39 (两大题) 共 52 分 2017 年 (三套) 选择题: 12-23 ( 12 道) 共 48 分 100 分 非选择题: 38 、 39 (卷 Ⅰ 、 Ⅱ 增设第 40 题) 共 52 分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4. 选择题考查单一模块 年份卷别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2015 卷 Ⅰ 12-15 题 17-19 题 20 题 16 、 21-23 题 2016 卷 Ⅰ 12-15 题 16-18 题 19 题 20-23 题 2017 卷 Ⅰ 12-14 题 15-18 题 19 题 20-23 题 卷 Ⅱ 12-15 题 16-18 题 19 、 20 题 21-23 题 卷 Ⅲ 12-15 题 16-18 题 19 题 20-23 题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5. 非选择题保持学科内综合 年份卷别 38 题考查 39 题考查 40 题考查 2015 卷 Ⅰ 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2016 卷 Ⅰ 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2017 卷 Ⅰ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卷 Ⅱ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 卷 Ⅲ 经济生活 文化生活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 文化生活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6. 呈现方式基本稳定 年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5 卷 Ⅱ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最佳 单选 2016 卷 Ⅱ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2017 卷 Ⅰ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2017 卷 Ⅱ 两两 组合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2017 卷 Ⅲ 最佳 单选 最佳 单选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两两 组合 ①选择题 : A. 最佳单选; B. 两两组合; C. 一材两用。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6. 呈现方式基本稳定 年份卷别 38 题考查内容 39 题考查内容 40 题考查内容 2016 卷 Ⅰ 一路一带: 政治、经济 守护英雄: 文化、哲学 2017 卷 Ⅰ 消费品生产与消费: 经济(供求矛盾、企业对策) 香港基本法: 政治(全国人大地位及行使权利的意义 ) 诗词大会: 文化传承、历史主体、传统文化教育 卷 Ⅱ 玉米收储改革: 经济(价格与供求;政府经济措施) 群众文化: 政治(政府、人大、人民关系,政府职能) 科技领航者: 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文化作用 卷 Ⅲ 中铁:经济、文化( 走出去战略、对策,文化传播意义) 共同体理念:政治、哲学、文化 (国际社会,整体与部分,文化) ②非选择题: 一材多用,同一材料考查不同知识点和模块,穿插重大时事政治。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难度相当,信度、效度、区分度相对稳定 效度保证 区分度保证 信度保证 难度持平 7. 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相对稳定 (一)全卷整体相对稳定 20. 民族歌剧 40. 科技创新 12. 智能手机 18. 民族节日 23. 纪念长征 39. 开放场馆 19. 红色旅游 1. 文化要素明显增加(卷 Ⅱ 为例) (二)试卷局部有所创新 2. 主观性试题内容模块组合变化较大 2017 年 经济、文化 组题 2016 年 政治、经济 组题 卷 Ⅲ -38 2016 年 文化、哲学 组题 2017 年 政治、哲学、 文化组题 卷 Ⅲ -39 (二)试卷局部有所创新 3. 打破主观性试题一题考查两个模块的惯例 2017 年 经济模块 两问 2016 年 政治、经济 组题 卷 Ⅰ 卷 Ⅱ-38 2016 年 经济、文化 组题 2017 年 政治模块 两问 卷 Ⅰ 卷 Ⅱ-39 (二)试卷局部有所创新 卷 Ⅲ 第 39 题 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 文化生活 4. 首次出现同一试题考查三个模块的大胆尝试 (二)试卷局部有所创新 5. 追求试题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情景建构、 图文设计、 呈现方式, 追求新颖完美 试题立意、 素材选择、 问题设置, 体现高考内容 改革精神 完美 统一 (二)试卷局部有所创新 (二)试卷局部有所创新 小 结 大题增加(卷 Ⅰ 卷 Ⅱ ),设问增加,这是非选择题的第一个重大调整。 一道大题只考查单一模块的相关知识(卷 Ⅰ 卷 Ⅱ ),这是今年非选择题的第二个重大调整。 增设一道大题(卷 Ⅰ 卷 Ⅱ ),综合考查 2 个模块(哲学、文化)的相关知识。 同一试题考查 3 个模块相关知识(卷 Ⅲ ),是今年试题的重大突破。 二 着 力聚焦立德树人 (一) 立德树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 聚焦时代使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 注重思想政治方向引领,是政治科的基本理念 基本依据: 一是 《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精神;二是 2017 年新修订的 《 考试大纲 》 核心功能 : 立德树人、服务选 才 、引导教学 (一体) 查考内容: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四层) 考查要求: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四翼) 以“一体、四层、四翼”为引领, 科学设计 考试内容, 关注核心 素养,着力提升育人功能 。 二、着力聚焦立德树人 概述 三 彰显核心价值引领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 (二)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三)凸显 优秀文化 的 育人 功能 中国革 命文化 长征精神、奋斗精神、理想信念 科技报国 当代先 进文化 民主、自由、法治权利、创新、 新年俗 国外进 步文化 马列主义、红场 文化、长征 史诗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爱国、仁义、团结友善、民族精神 文化遗产等 感受、体验 、感悟 文化 融入背景材料 使 文化具象化 全面、准确 认识时代价值 增强文化自信 启发文化自觉 (三)凸显 优秀文化 的 育人 功能 传承 弘扬 发展 借鉴 文化 育人, 增强文化自信 2. 文化育人,经典题例分析 [ 题例 ] 卷 Ⅰ 第 40 题 —— 聚焦爱国、 仁义、友善等 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 文化大餐 强烈反响 满足文化需求 央视播出中 国诗词大会 主题内容 背景材料 活动目的 活动效果 四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一)指导思想明确,坚持命题改革导向 (二)服务科学选才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把“立德树人”作为命题改革的总目标 01 以 《 实施意见》 作为命题改革的指导原则 02 以新 考纲 作为命题改革的直接依据 03 契合新课标政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04 一 (一)指导思想明确,坚持命题改革导向 1. 重视“关键能力” 服务科学选才 关键能力 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 的能力 对 所学 知识的 运用能力 独立思 考 能力 交流与 合作 能力 分析、解 决问题的 能力 (二) 服务科学选才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2. 关注考查要求 提升选拔功能 考查 要求 B C D A 创新性 综合性 基础性 应用性 (二) 服务科学选才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2. 关注考查要求 提升选拔功能 D. 创新性 B. 综合性 A. 基础性 C. 应用性 (二) 服务科学选才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选拔基础扎实 , 知识广博的人才 选拔具有较强综合概括能力的人才 选拔具有较强知识与方法应用能力的人才 选拔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今年 文综政治 试题, 几乎每道题都 同时 兼 具多方面考查要求 ,兼 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特 点 。 每一道主观性试题,在“四性”方面都有充分体现。 主观性试题,在综合性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特别提示 —— (二) 服务科学选才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在知识上的综合性表现为: 一是综合运用同一模块不同知识; 二是综合运用不同模块的不同知识; 三是综合运用教材知识与时政相关知识; 四是综合运用学生长期积累的相关知识。 在技能与方法上综合性表现为: 每一道高考试题都可能运用多种技能与方法。 根据试题设问要求,综合运用解读提取信息、比较鉴别、知识迁移、理解说明、描述与阐释、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论证与探讨、归纳演绎、综合评析等多种技能与方法,这些都是高考解题必备的基本功。 特别提示 —— (二) 服务科学选才 全面提升选拔功能 第二部分 2018 年政治备考的思路与建议 一 把握命题思路与方向 二 优化备考策略与方法 一 把握 命题思路与 方向 (二) 关注考查要求,以学科“三基”考查为主 体 (三) 重视关键能力,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为重点 (一) 注重 立德树人,以学科核心 素养 考查为主导 一、把握命题思路与方向 通过对 2017 年全国卷政治试题特色的分析,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政治高考命题 总的 趋势 是: —— 以考试大纲为指导纲领 —— 以教材为基本依据 —— 坚持相对稳定与探索创新的有机统一 —— 重视关键能力 (知识运用、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 关注考查要求 (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 —— 着力培育学生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 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具体地说,今后高考政治命题有三大 基本方向 —— (一)注重 立德树人,以学科核心 素养 考查为主导 2017 年全国 政治 高考, 体现 “一体、四层、四翼”新的高考评价体系 。 ( 一体 : 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 ) 确立“立德树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 。 (四层) 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 (四翼) 试题反映思想政治学科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 把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追求,作为考查的主导方向。 ( 二 ) 关注考查要求,以政治学科“三基”考查为主体 2017 年 新考纲在“总纲”中指出,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学科考纲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在考查的总体要求上,由原来的“双基”变成了“三基”,明显提升了基本方法的地位。 显然对“三基”的考查仍然是今后政治试题的主体。 2017 年全国卷政治试题, 明确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四翼”), 把“基础性”放在“四性”首当其冲的位置。 考纲中“三基”的考查要求,就是指的基础性。 因此, 更加注重“三基”的考查,体现政治高考命题改革的思路。 ( 二 ) 关注考查要求,以政治学科“三基”考查为主体 ( 三 ) 重视关键能力,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为重点 关键能力 主要包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突出体现在: 知识的运用能力 A 独立思考能力 B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 ( 三 ) 重视关键能力,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为重点 综合运用能力,既指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指对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 在政治科高考中, 具体体现在 ——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A 解读 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B 解读 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特别是演绎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C 解读 描述和阐释事物、进行综合评价的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D ( 三 ) 重视关键能力,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为重点 结论 —— 显然,关键能力是综合运用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因此,涵盖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是今后考查的重点。 特别提醒 —— 根据近年特别是 2017 年政治试题的研究,不管关键能力的考查,还是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都不只限于主观 性试 题,几乎每道题 (当然包括选择题) 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 优化备考策略与 方法 (二) 注重提高“三基”掌握程度 (三) 侧重 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一) 着重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明确政治科备考的总体思路 1 . 政治备考总体思路概述 ( 1 ) 按照“理论——实际”的路径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专题知识整合,强化重点考点, 并 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联系实际 ) 。 (一)明确政治科备考的总体思路 1 . 政治备考总体思路 概述 ( 2 ) 按照“实际——理论”的路径 (第二轮复习的重点) 以重大 时政热点 专题为载体, 侧重培养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 内容构 成 : A. 热点综述 ; B. 内容分析 ; C. 精编试题 认真筛选重大时 事 政 治 和重 大现 实问题相关材料,在 理论 与实际结合的 基础上 进行解析 ,找准这些实际问题在理论知识上的切入点和运用点 ,并简要加以分析说明,然后 精 编 全新模拟试题进行强化 训练 ,切实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重大时政热点专题精选的 原则 —— 时间、空间、内容、形式、正面(形象)、 关注度 高、 适度(内容、分量 )、淡化敏感(钓岛、朝核、南海、中东等) (一)明确政治科备考的总体思路 附: 2018 年备考可供选择的重大热点(仅供参考,需作调整) 贯彻落实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 方略 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 贯彻 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 健全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坚定 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兴盛 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 治理 加快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 中国 坚持 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 坚持 “ 一国两制 ” ,推进祖国 统一 坚持 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坚定不移 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明确政治科备考的总体思路 1 . 政治备考总体思路概述 ( 3 ) 构建知识网络,强化综合运用 (第二、三轮复习都应作为重点) 在夯实“三基”的基础上,重点提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整个三轮复习中,提升综合能力应当贯穿始终,但在第二、三轮复习中应当更加侧重。 ( 一 ) 着重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1 )培养政治认同 在政治科教学和备考中,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取得的重大成就,帮助学生发展和提升政治认同的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 一 ) 着重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2 )培育理性精神 在政治科教学和备考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他们能够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 一 ) 着重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3 )树立法治意识 在政治科教学和备考中,要联系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 一 ) 着重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4 )引导公共参与 在政治科教学和备考中,要结合社会和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公共参与,能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过程中,让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 注重提高“三基”掌握程度 1. 夯实基础知识 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在备考中,首先要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学科基础知识( 保证知识上的 覆盖面) 。 在此基础上,要求把握学科的重点知识、核心知识(解决 知识上的 重点和难题)。 2. 培养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一般能力,从考试角度讲,基本技能通常是指审题、答题技巧和能力。 政治学科的基本技能,是指掌握政治学科知识和运用政治学科技巧的基本能力。比如,阅读理解,提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说明;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等。 运用政治学科及长期积累并掌握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政治学科基本技能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政治科教学和备考中,要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基本技能。 (二) 注重提高“三基”掌握程度 3. 掌握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普遍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政治学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而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是最重要思维方法。 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将成为今后政治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基本方法是教学和备考的重点。 (二) 注重提高“三基”掌握程度 (二) 注重提高“三基”掌握程度 与您分享 —— 科学思维方法是人生智慧的载体,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是思维方法的精髓和核心,它们在一 定 意义上决定你所拥有观念的品质与高度。 —— 覃遵君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是政治教学与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 1. 知识上的综合运用 ( 1 ) 整合考点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 综合测试的能力要求和政治试题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政治科复习备考必须对考点进行综合性知识专题整合。综合性知识专题是对同一主题的相关知识进行 的专题式、综合性的整合。 政治 科 综合性知识专题是对政治科考纲某一主题的相关考点按照教材内容和时政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的专题。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近年政治科考纲规定四个必修模块考点约 250 个,可以整合成 36 个综合性知识专题 ( 经济 13 + 政治 9 + 文化 5 + 哲学 9) , 基本上 相当于考纲中每个模块的一级标题。 以 《经济生活》 模块为例, 13 个综合性知识专题为: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生产与消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与融资;个人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征税与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对外开放。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 生活与 哲学 》 模块 的 9 个综合性知识专题,与考纲中的一级标题差距较大,因为哲学模块的一级标题与四个单元标题基本一致。 根据近年命题的思路和试题设问,重新整合了 9 个综合性知识专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派别;辩证唯物论;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发展观;辩证法的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人生价值观。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对考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有助于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考生把握知识概念之间特别是相关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考生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 ——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A. 理论知识 的综合性 关于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发展生产的意义 : (分析从略)。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对象、方式、质量与水平、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拉动、导向作用、带动新产业、创造新劳力 )。 —— 可见,“生产与消费”这一综合性知识专题,实际上是对教材第三课和第四课相关内容的整合,涵盖 8 个考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在整合中,内容上有可能跨课、跨单元、甚至超越模块,顺序排列上也可能有所调整。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 —— B. 联系实际 的综合性 结合不同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分析消费类型和结构的合理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 结合现实生活中各种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我国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决定消费快速发展。 新的消费热点(平板电脑、 3G4G 手机、宽带、网购、 QQ 、微博、 微信、 物联网、刷卡消费、“农家乐”休闲旅游等)出现,带动了一个个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 —— B. 联系实际 的综合性 ( 续 ) 结合 2017 年 《 政府工作报告 》 理解“生产与消费关系”。 —— 坚持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 , 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 “ 三去一降一补 ” ( 去产能 、 去库存 、 去杠杆 、 降成本 、 补短板 ) (生产的决定作用) —— 通过 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 。 (生产决定消费)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 —— B. 联系实际 的综合性 ( 续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 2017 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 ;二 是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三 是 着力振兴实体 经济 ;四 是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强调了 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 即生产侧改革,体现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 —— 会议指出 , 推动 供需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 , 进一步 释放国内需求潜力 。 这里 主要体现供需关系理论、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 —— B. 联系实际 的综合性 ( 续 ) —— 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我国内需潜力巨大,扩内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关键是找准发力点。要围绕改善民生来扩大消费,着眼补短板、增后劲来增加投资,使扩内需更加有效、更可持续,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 ”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 —— 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强调发展生产是第一位) —— 在中高端消费 …… 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消费拉动生产) —— 完善 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 作用 。 (消费对生产有重大的反作用 ——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供应与需求的关系)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 —— 1. 知识上的综合运用 ( 2 ) 强化综合性知识专题中的重点(核心)考点 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学会抓住重点,选定重点考点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必须明确,在综合性知识专题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重点,只有核心知识、常考点才是重点。同时,还必须处理好核心知识与主干知识的关系。所有考点都有主干知识,但只有核心知识的主干知识才是重点。 在第二轮复习特别是临近高考的最后一段时间,对这 36 个综合性知识专题,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其中的重点考点。 以“生产与消费”为例,其核心、重点知识为: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1. 知识上的综合运用 ( 3 ) 重点考点的选择 ① 重点选择的依据 一是考点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在学科中有突出地位 。 二是这一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 运用 性 。 三是本年度热点问题容易涉及的基本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 上年度在本考区考查得比较彻底的知识或原理 , 本年度可以淡化处理 , 但常考点应当例外 。 (附: 2017 年全国卷 Ⅱ 考查的重点考点)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附: 2017 全国卷 Ⅱ 考查的重点考点 模块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经济 生活 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汇率;贸易区域化全球化 ; 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 供需关系 ; 政府和种植户 (发展生产) 措施 ; 政治 生活 基层群众自治;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宗旨;我国民族关系 人民、人大、政府三者关系; 政府 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特点 ; 文化 生活 文化资源的内涵、特色及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及传承 文化作用 生活 与哲学 实践标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理论的正确性及社会作用;正确价值观的最高标准及树立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② 重点考点 (仅供参考!) 《经济生活》 模块 (8 个重点考点 ) Ⅰ . 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 2017 卷 Ⅱ 考过价格变动对供需的影响) Ⅱ .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Ⅲ . 企业经营与发展 ( 2017 卷 Ⅱ 考过部分措施) Ⅳ . 效率与公平 Ⅴ . 财政的作用 Ⅵ .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Ⅶ . 贯彻落实新的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Ⅷ .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② 重点考点 (仅供参考!) 《政治生活》 模块( 6 个重点考点) Ⅰ . 公民 的政治 参与 (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及意义 ) Ⅱ . 政府的宗旨、职能及作用 ( 2017 卷 Ⅱ 考过宗旨、公服职能特点 ) Ⅲ . 政府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 Ⅳ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017 卷 Ⅱ 考过人民、人大、政府关系) Ⅴ . 我国的政党制度 Ⅵ .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② 重点考点 (仅供参考!) 《文化生活》 模块 (6 个重点考点 ) Ⅰ . 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塑造功能 (卷 Ⅱ 考过文化的作用) Ⅱ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Ⅲ . 文化的继承 与发展 (卷 Ⅱ 考过文化资源特色、优秀文化传承等) Ⅳ . 文化创新 ( 主要包括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 Ⅴ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Ⅵ .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② 重点考点 (仅供参考!) 《生活与哲学》 模块 (10 个重点考点 ) Ⅰ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方法论 Ⅱ . 规律的客观性及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Ⅲ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方法论 ( 2017 卷 Ⅱ 考过实践标准、认识辩证发展过程) Ⅳ .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 Ⅴ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Ⅵ . 矛盾观及方法论( 特别是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方法论、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Ⅶ . 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 Ⅷ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方法论Ⅸ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及方法论 Ⅹ .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价值的主观条件。 ) ( 2017 卷 Ⅱ 选择题考过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和树立)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 4 ) 整理综合性知识专题要作适当拓展 必要性 : 由于近年来高考试题提供的是新材料,设置的是新情景,提出的是新问题,在试题设问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往往具有拓展性,同时提供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也具有拓展性,因此,在教学与备考时,很有必要对重点考点(或常考点)作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如何拓展 : 一是依据相关教材、教参,进行适度补充;二是概括最新理论成果,进行适当拓展;三是对相关考点的时政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遍地开花”,只在重点考点上做文章。不是“多多益善”,只需抓住精要,点到为止。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 5 )综合性 知识专题整理的主要方法 一是层级式(或序列式) 把知识专题分成层级清晰地展示出来。这种方法让人感到层次分明,便于把握要点和层次。 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为例 ——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层级式(序列式)整理示例 ——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 1 )世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物质的含义。 ( 2 )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3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A. 能动认识世界; B. 能动改造世界; C. 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 ( 4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②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③ 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6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表格式 采用表格形式进行整理,可按原理(观点)一列(原理又可按一级原理、二级原理分栏)、对应的方法论(意义)一列、联系实际举例分析一列展示出来。这种方法让人感觉一目了然,做成挂图,便于随时浏览。 以“辩证否定观”为例 ——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基本原理 方法论 联系实际运用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 辩证否定,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树立创新意识; 把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 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三是结构式 对于知识专题中包括多个考点、而且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采用结构图形式将其内在联系展示出来。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在于,能揭示知识专题内部各个概念或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专题,但制作的难度较大。 以政治科的四个必修模块为例 ——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模块 1 : 以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为依据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决定 决定 决 定 影 响 相互影响 相互影响 最终目的 动力 反作用 影响 模块 2 : 以我国四项政治制度为主线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外交政策 决 定 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和职能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 策和宗教政策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内容、形式 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模块 3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及 其作用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化 (是什么) 文化的作用及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发展大众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为什么) (怎么看) (怎么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模块 4 :哲学总复习宏观结构 辩证唯 物论 唯物辩 证法 辩证唯物 主义 认识论 唯物史观(价值观) (世界的本质 ) 侧重于客观世界 1. 哲学基本问题及派别 2. 辩证唯物论 (世界的状况) (认识世界) (认识社会) 1. 联系观 2. 发展观 3. 矛盾观 4. 辩证否定观 侧重于主观世界 (两者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 实践观 2. 真理观 1. 社会历史观 2. 人生价值观 ( 6 ) 宏观把握与微观切入相结合 政治 高考试题 的设问, 既有宏观设问,也有微观切入。 在把握知识内容时,既要系统把握宏观知识结构体系,又要准确理清考点的微观层面的具体内容,从宏观把握与微观切入的相结合上建构知识体系。 以哲学的“发展的观点”为例 ——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判断 : 这三道题 的答案,能看出 宏观、中观和微观吗? 2. 技能上的综合运用 ( 1 )内涵 技能的综合性,就是把审题答题的各种技巧与能力综合运用到一道试题解题过程中。 ( 2 )类型 解题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大体上包括审题和答题两 个 方面的 方法、 技巧与能力。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① 审题 —— 从审题来说,先审什么,后审什么,这就有技巧。如果按照先设问、后材料的顺序审题,思考的指向性更集中、更明确,能够快捷进入答题通道,因而能够大大节省解题时间。 审题时,从哪些方面去审也有技巧。一般来说,应当先审设问中涉及的知识、运用的方法、附加条件等,然后结合设问要求有针对性地审材料,找出材料中与知识方向一致的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此外,还要审试题的提示语、注释(说明)、赋分等,这些信息对编制答案也一定的影响。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② 答题 —— 答题技巧的综合性,主要是综合运用选定的相关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编制答案要点, 力求 观点正确、层次清晰、符合逻辑、术语规范、书写工整。 主观性试题答案构成(来源)分析 —— 以 2017 全国卷 Ⅰ 第 40 题为例: ( 1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10 分) ( 2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2 分) ( 3 )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4 分)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 1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根据材料提炼) 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结合教材概括) 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结合教材和背景材料引伸出来) (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 (教材知识概括) 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 (结合材料点明方法论)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 (结合教材和背景材料进行提炼)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 结合 教材 和背景 材料 所作的引伸 ) ( 3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结合教材知识、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进行概括)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主观性试题答案构成(来源)分析 一是根据教材知识进行的概括; 二是根据背景材料进行的概括; 三是同时结合教材知识和背景材料进行的提炼; 四是结合背景材料,根据多年知识积累和社会生活现实所作的概括和引伸。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3. 方法上的综合运用 (1) 基本含义 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就是把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到一道试题解题过程的能力。 解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思维方法。具体到解题中,解答选择题运用的直选法、排除法(排误法、排异法)、比较分析法等;解答主观题用到列举法、比较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等。这些方法需要灵活 地 加以综合运用。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 2 )思维方法例析 其中,分析的方法运用较多,一般来说,分析的方法又分为: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动态与静态结合分析;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等,每套高考政治试题,总有两问 以上 是专门考查分析这种思维方法和能力的。 演绎思维方法是近年来文综论述题经常考查的思维方法。它是从抽象到具体,即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的思维形式。其思维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由于其推理过程由三个部分构成,又称为“三段式”。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模式 1 :大前提 —— 小前提 —— 具体结论(三段式) 【 示例 1】 大前提 : 一切 金属都是导电的 小前提 :铁是金属;铜是金属;铝是金属 … 结 论 :铁导电; 铜导电; 铝导电 … 【 示例 2】 大前提 —— 世界具有客观物质 性 小前提 —— 自然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结 论 —— 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 ; 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 性 演绎推理的 实例 —— 2017 年 三套全国卷,都有主观性试题运用演绎思维方式编制的参考答案。 比如, 卷Ⅰ第 40 题( 2 ),卷Ⅱ第 40 题( 1 )( 2 ),卷Ⅲ第 39 题( 2 )。 2017 年这几道试题,主要采用了两种演绎思维的范式,后面将作分析和说明。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2017 年 全国 卷 Ⅱ 第 40 题( 1 ): 运用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 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 大前提 —— 唯物辩证法 小前提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 识 A. 辩证法对现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B. 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具体结论 —— A.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B.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C. 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 D. 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 E. 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2017 年 全国 卷 Ⅱ 第 40 题( 2 ):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大前提 —— 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 小前提 —— 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结论 —— 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淡化已形成的演绎思维两种模式,避免模式化。 模式 2 : 大前提 —— 原理标题(往往省略 ) 小前提 + 结论 小前提① + 结论① = 答案要点① 小前提② + 结论② = 答案要点② 小前提③ + 结论③ = 答案要点③ 演绎推理的 实例 —— 【 典型 题例 】 2017 年卷Ⅲ第 39 (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大前提 小前提 具体结论 整体与部分 是 辩证 统一的 小前提 A —— 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结论 A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 小前提 B ——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具体结论 B —— 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模式 3 : 大前提 —— 原理标题(往往省略 ) 材料 具体分析 + 点明小前提 —— 材料具体分析① + 点明小前提① = 答案要点① —— 材料具体分析② + 点明小前提② = 答案要点② —— 材料具体分析③ + 点明小前提③ = 答案要点③ 演绎推理的 实例 —— 3. 方法上的综合性 ( 3 )主观性试题分类及解题方法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分类 卷Ⅰ 卷Ⅱ 解法与思路           限 定 型   概括式 第 38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第 39 : 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依据教材概括要点   解释原因式 第 39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主要是结合教材解释原因 阐明 意义 ( 作用)式 第 39 :结合材料,说明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第 40 ( 2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主要是结合教材知识阐释意义或作用   分析说明式 第 40 ( 2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 39 : 分析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特点 进行分析、说明,或运用演绎方法推出具体结论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分类 卷Ⅰ 卷Ⅱ 解法与思路       限 定 与拓展结合 型   列举 式 第 38 :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结合教材和背景材料概括列举    说明原因式 第 40 ( 1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第 40 ( 1 )运用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 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 结合教材和背景材料说明原因 分析影响式   第 38 ( 1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结合教材和背景材料分析说明影响   提出 对策式   第 38 ( 2 )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结合教材和背景材料提出对策 3. 方法上的综合性 ( 3 )主观性试题分类及解题方法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分类 卷Ⅰ 卷Ⅱ 解法与思路   拓 展 型   提出建议式 第 40 ( 3 )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第 40 ( 3 )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请围绕主题提出两个观点。 发散式、开放式提出建议(重新整合提炼教材内外知识) 3. 方法上的综合性 ( 3 )主观性试题分类及解题方法 总之, 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贯穿复习过程始终。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备考中,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热点专题,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对各模块相关知识、时事政治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既注重微观切入与宏观概括相统一,又做到主干知识渗透与思维方法运用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习惯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在综合运用时,要打开思路,灵活运用,不拘泥于教材;要有开放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从总体上讲,提升 综合运用能力 ,力求做到“三强化、两淡化、一关注”: —— 强化“三位一体”: 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 —— 强化 关键能力 :知识运用、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 强化 考查要求 :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 淡化“两式”: 固定的呈现方式;固定的答题模式 —— 关注“三性”: 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 (三) 侧重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谢谢倾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