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如今,随着“旅居”海外的中国大熊猫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有着浓郁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大熊猫的影响力也走出动物园,演变成全球独有的熊猫文化,从熊猫电站到熊猫债券,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开始以熊猫命名。同时,以熊猫为原型开发的影视、设计等领域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得到全世界“熊猫迷”的喜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情况下纯粹“自然”的东西也能称为文化 ②熊猫成为文化符号源于它的稀有性 ③“熊猫迷”印证了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熊猫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在成功举办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的30年后,韩国人用两个多小时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传递奥运精神的永恒主题--和平。朝韩代表团第四次手举“朝鲜半岛旗”并肩入场,并组成联合冰球队。这让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韩关系得到缓和,给了双方难得的对话契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奥运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一定的政治关系决定的 ②要充分发挥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③奥林匹克精神借助奥运会这样的物质活动得以传承 ④奥林匹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故宫博物院大力推动“数字故宫”建设,让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立无墙的博物馆,“数字故宫”建设 ①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②能够促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③有利于消除时空的局限,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 ④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现因时而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中国人的气质与素养。而今,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材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③中华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 ④要继承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的优良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这说明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可以直接推动社会发展 B.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C.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6.如今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这表明 A.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D.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7.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中央档案馆陆续公布了一些受审日本侵华战犯的亲笔供词,包括笔供的中英文内容提要、笔供原文和译文等。其他国家也纷纷通过摄影、雕塑、论坛、影视等活动和作品反思战争、呼唤和平。从文化角度看,这表明 ①通过这些文化载体,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引导人们反对霸权强权,维护和平秩序 ③文化反映政治并将对政治产生反作用 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某校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通过评选活动学生自信心越来越强。这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④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民族的语言文字 C.民族文化遗产 D.庆祝民族节日 10.截至目前,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周易》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12.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13.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舌尖上的中国2》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对饮食的深厚情感。同时采取了国际化叙事手法,通过镜头直接引发观众对饮食文化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2》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②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通过借鉴、融合、取长补短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5.汉字形体优美,表义性强,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某校开展以“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倡议活动。下列选项能支持这一活动的是 ①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系列活动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该活动通过多民族歌舞演出、图片唐卡展、电影展映、专家交流等活动展示中国西部文化魅力。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①独特性 ②区域性 ③综合性 ④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被世界潮流淹没,一个没有伟大精神贯穿的脊梁必将被外力折断。中华民族虽然屡遭外敌入侵,但我们依靠刚强的精神脊梁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文化冲突的主心骨 ②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将人工智能专业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首批建设资格。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生活意义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重视科技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硬实力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重视发展科技,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 ④文化影响人,重视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8年10月8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既有“原声微视频”,又有“思想解读”,既有“经典释义”,又有“现场访谈”,理论把握有底气,思想传播接地气,在舆论场中引发多方好评。该节目成功的原因在于 ①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②坚持了文化多样性的创作导向 ③注重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 ④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抑或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就能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为此,作为青年学生 ①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②要发扬团结精神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 ③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④要锤炼坚强意志,弘扬伟大奋斗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这是给2018感动中国人物——钟扬的颁奖词。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从钟扬教授身上我们感受到 ①在奋斗中创造,在创造中奋斗,中华民族在砥砺前行中展现民族之魂 ②伟大的梦想离不开艰苦的努力,“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扎实努力 ③自觉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实践走向成功的主心骨 ④树立为人民服务远大理想,就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3.唐宋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伊始,“学习强国”平台的文化课堂就推出了某教授的系列讲座——《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该教授通过唐宋诗词,为我们展现了诗词描绘的时代风采和时代精神。学习唐宋诗词 ①有助于我们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 ②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 ③推动了古典诗词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④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始于我国古代的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紧密连接,不再分离,使普通的木头有了生命。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这表明 ①榫卯展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我国科技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 ④榫卯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和记忆。筷子起初称为“挟”,又称“著”,明代开始称“筷”。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这表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C.筷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6.2019年央视春晚将设立的三个分会场及主题分别是:江西井冈山——回首来时路、昂首新时代;吉林长春(一汽)——奋力推动东北振兴、展开时代新篇章;广东深圳——青春时尚、科技未来之城。晚会将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终端多渠道播出,力争为观众打造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共同描绘举国同庆新春佳节的图景。这样的设计能够让我们感受到 ①大众传媒服务春晚舞台,现代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②一城一故事一曲一传奇,传统文化是创新的根基与源泉 ③百花齐放才有春色满园,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相映生辉 ④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自然因素差异决定了文化特色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7.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队。百年前的“五四运动”,点燃了中国青年探索国家前途、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火种,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新时代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应该 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献身人民的事业 ②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③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④培养开放精神和国际视野,吸收外来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 A.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D.文化具有继承性 30.电视节目《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把精美文字用平实的情感朗读出来。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第一季同名图书销量突破160万册,海外版己签订8个语种的协议。《朗读者》成功的原因有 ①作品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②中华文化已经走出去并获得海外民众强烈认同 ③精彩内容与新颖传播方式相结合増强了吸引力 ④朗读是人们表达情感和自发接受熏陶的主要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1.(8分)近期某学校举办第二届“阳光体育月”活动,开展了多种运动项目比赛、书画展等一系列体育艺术活动。该艺术活动全面展现了各班学生的体育艺术风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凸现出校园文化生活的独特韵味,展示了艺术教育的成果。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节活动的重要意义。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阐述我国应如何处理中外文化间的关系。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电影人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推出了一部部精品电影。《流浪地球》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月20日,由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专家们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主创人员潜心创作、追求卓越的硕果。影片传颂家国情怀,弘扬中国价值观。它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电影向高峰迈进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好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感人的故事、起伏的情节、饱满的人物。对《流浪地球》来说,这部影片的好口碑很大程度还源于其“硬科幻”特点,即科学、严谨的设定与底蕴。同时也是中国、德国和韩国特效团队合作的成功。《流浪地球》彰显了中国电影人的文化自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影片成功的原因。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梅花香自苦寒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升华的文化精华。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女排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材料中“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弘扬和培育这一精神? 参考答案 1~5:DBACB 6~10:ACCDC 11~15:BBDAB 16~20:DACBA 21~25:DABDD 26~30:CAABB 31.(8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是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2分)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修养。(3分)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青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分) 32.(10分)①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外文化间应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3分)②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中外文化间应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3分)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2分) 33.(10分)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影片创作遵循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规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②影片继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注入时代精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观众耳目一新。③影片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内容形式上积极创新,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④影片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时代贴近群众发展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可以)。 34.(12分)(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4分) (2)(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⑤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