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题

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9月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节日,是时间的隘口,更是心灵的驿站。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华民族节日所承载的民族情感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项与题意不符;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台湾风物图卷》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表明《台湾风物图卷》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未涉传统文化的作用,③与题意不符。‎ ‎④:“走向统一”说法错误,夸大了《台湾风物图卷》的作用;而且两岸文化本来就是同根同源,是统一的,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3.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文化创新时,必须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 ‎③克服“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 ‎④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文化创新时,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克服“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传承与创新:‎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 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近平对“去中国化”的批评,其依据在于( )‎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 ‎②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吸收外来文化会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 ‎ ‎④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习近平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其依据在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说法太绝对,应排除;应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5.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数字阅读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字化阅读方式 ‎①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数字化阅读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数字化阅读方式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说法错误。‎ ‎④: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在农历“龙”年,普天下炎黄子孙赛龙舟、舞龙阵、唱“龙的传人”,沉醉在“龙”的世界之中。这主要说明 ‎①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民族节日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作用。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①观点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④观点错误;自古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农历“龙”年,普天下炎黄子孙赛龙舟、舞龙阵、唱“龙的传人”,沉醉在“龙”的世界之中说明文化对人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B。‎ ‎7.2017年7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歌剧《鉴真东渡》登陆日本,演出吸引了大批日本观众。现场观众表示,本次演出将进一步增进日本民众对“鉴真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希望以后在日本有更多机会欣赏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该歌剧演出成功启示我们 ‎①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要认识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传播的相关知识。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歌剧《鉴真东渡》登陆日本,演出吸引了大批日本观众,进一步增进了日本民众对“鉴真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该歌剧演出成功启示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④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没有涉及我们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内容,②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内容,③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8.戏剧小品是戏剧的一种,是19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它以短小、形象、活泼、贴近生活、表演灵活的形式活跃在我国戏剧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材料说明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资源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戏剧小品是19世纪80年代初对戏剧的创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表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社会实践的作用。③符合题意,材料提到戏剧小品这种创新增加了人们对戏剧的喜爱,表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表述错误,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故选C。‎ ‎【点睛】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的意义在于: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9.《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带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引起巨大反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大众传媒为文化的即时传播与创新提供了不竭之源 ‎②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能增强经典诗词的感染力 ‎③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得到传承 ‎④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便具有生机与活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带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引起巨大反响。这启示我们给古老诗歌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元素,能增强经典诗词的感染力,文化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得到认同和传承。②③符合题意。‎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而不是大众传媒,①说法错误。‎ ‎④:文化创新是使文化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便具有生机与活力,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0.《兵马俑探寻记》介绍了陕西和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明之根,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教育、城市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影片一经播出引起了罗马尼亚人民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兵马俑探寻记》走出去旨在 ‎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彰显文化多样性,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兵马俑探寻记》走出去旨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兵马俑探寻记》走出去与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之间没有直接关系,②与题意不符。‎ ‎④:材料主旨不涉及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或意义:‎ 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增强各国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有利于各国相互尊重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 ‎11.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给出“京剧”“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等十二个“中国关键词”,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呈你所认识的中国。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对应合理的是 ‎①广场舞——主流文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②京剧——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华美食一—饮食文化——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文化遗产——长城一—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可通过京剧这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文艺表达你所认识的中国,也可通过长城这一中华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中国,②④符合题意。‎ ‎①:广场舞属于流行文化而不是主流文化,①对应不合理。‎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对应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12.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 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答案】A ‎【解析】‎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 ‎13.共产党员微信、共产党员易信是中央组织部贯彻中央要求创办的两个党员教育新平台,是以党性教育为重点开展党员教育的新阵地。这体现了 ‎①中央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 ‎②中央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 ‎③教育决定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共产党员微信、共产党员易信……思想理论的新载体”,体现了中央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也表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①④与题意相符。‎ ‎②:材料不体现文化内容的创新,②与题意不符。‎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14.香港迪士尼度假区设计并建设的全球首个“加勒比海盗”主题园区成为其最大亮点。这一根据华特·迪士尼旗下真人电影系列《加勒比海盗》创意形成的园区,将对游客提供多项全球前所未有的高科技体验。材料表明( )‎ ‎①商业贸易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主题乐园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途经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大众传媒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①错误;《加勒比海盗》园区将提供多项全球前所未有的互动娱乐及高科技体验,有利于文化交流,故②符合题意;香港迪士尼度假区的建设与运营,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上海经济的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故③符合题意;④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作用,故排除④。故选B。‎ ‎【点睛】(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决定反作用)‎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人和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 ‎15.梁祝传说被誉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聪明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纯美爱情的美好追求。一千多年来,它经由口头故事、戏曲及各种说唱文学等传遍大江南北,还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国外,使海外观众为之倾倒。这表明 A.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B.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C. 梁祝故事对外传播是一个不同文化竞争与合作的过程 D. 梁祝故事广为传颂说明各民族文化具有共通的价值追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梁祝传说这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国外,使海外观众为之倾倒。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具有共性。说明梁祝故事广为传颂说明各民族文化具有共通的价值追求。故本题选D项。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点评:此类考题,考查学生对于所给材料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材料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类型经常出现在高考题型中,应引起重视。‎ ‎16.“没有永边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19世纪的名言,已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华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外交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致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A.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B.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C. 一定的文化影响一定的经济政治 D. 文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武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一定的文化影响一定的经济政治,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使得两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理念不同,行为准则不同,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影响,不体现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一定的文化影响一定的经济政治,不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粹,也不体现文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武器,B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17.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新时期之所以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是原因 A.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B.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C.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D. 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时期之所以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C适合题意;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健康的文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A、D均是不科学的;B是强调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8.“书香飘万家’2017全国家庭亲子阅读夏令营活动充分利用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资源,通过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家文化阵地参观,让广大家长和儿童感知古老历史,品味经典文化,促进家长和儿童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成长。材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参加文化活动丰富了人精神世界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历史文物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材料没有涉及人的交往,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中,“让广大家长和儿童感知古老历史,品味经典文化,促进家长和儿童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成长”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③正确;题干中,“利用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资源,通过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家文化阵地参观,让广大家长和儿童感知古老历史”更爱历史文物为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故④正确。故选D。‎ ‎19.2018年4月2日《焦点访谈》“垃圾分类、减量变宝”,讲述了浙江金华如何成功进行垃圾分类的事例。当地的做法是通过宣传示范、党员带动、评比考核、奖励优秀,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这说明 ‎①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②正确;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不选;当地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这说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④正确,故本题选D。‎ ‎20.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与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纯粹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 ‎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③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特点知识。根据材料“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与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可以判断选项①④正确。选项②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21.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与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无法抹去的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④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②选项表述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但无法抹去的表述错误。④选项表述错误,文化有健康、优秀与落后、糟粕之分。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与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材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①③入选。选A。‎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22.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却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代表了喜庆、祥和、热烈、奔放,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这主要表明)‎ A. 红色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B.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 文化影响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故A错误;中国红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世代”传承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故排除D。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住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台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3.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世界级非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14个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蒙古族长调民歌等文献300余种,以及相关音像视频,供广大观众参观、欣赏、阅读。举办此次展览有利于 ‎①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促进文化创新 ‎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发展 ‎③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④推动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③符合题意。‎ ‎①:该展览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没有体现文化创新,①与题意不符。‎ ‎④:此次展览属于我国民族文化展,不涉及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24.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从北京出发赴荷兰。习近平此次出访的着装以中山装为来源,同时借鉴西方元素进行了当代改良和设计创新。改良版中山装有望成为中国的“国服”,是因为其 ‎①坚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征 ‎②秉承海外元素,体现创新精神 ‎③继承优良传统,融入世界民族 ‎④凸显中国特色,平添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改良版中山装有望成为中国的“国服”,是因为其以中国传统的中山装为基础,既凸显中国特色,平添中华文化的自信,又借鉴西方元素进行了当代改良和设计创新,坚持了与时俱进,彰显了时代特征,①④符合题意。‎ ‎②:中山装是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不是海外元素,②说法错误。‎ ‎③:改良版的中上装有望成为我国的“国服”,并不是因为其融入了世界民族,而是因为其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③概括不准确。‎ 故本题选B。‎ ‎【点睛】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二.非选择题(共5题,合计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择校热”是目前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问题之一。在分析“择校热”问题发生的原因时,有专家指出:20世纪以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传统文化中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影响,老百姓望子成龙、追求高学历的心态,是造成社会性的“择校热”的重要社会原因。‎ 同时,在家长看来,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以为进了名小学,就离名初中不远了,一只脚踏进了名高中就等于踏进了大学的门槛。家长一味重视名校的优质教育教学环境也是造成“择校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择校热”。‎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评析家长对待择校的态度。‎ ‎【答案】(1)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传统思想观念和心态的延续造成了今天“择校热”现象的存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择校热”折射了传统思想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难以抹去。‎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择校问题上,家长看到了教育环境对子女的影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上,而忽视学生的主观努力使不科学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家长看到了优质教育环境对子女潜移默化影响熏陶的作用,但忽视了这些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择校热”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传统思想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难以抹去,这种观念和心态的延续造成了今天“择校热”现象的存在。‎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方面,说明家长看到了教育环境对子女潜移默化影响熏陶的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上,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努力是不科学的。‎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择校热”。‎ 从材料可以看出,传统思想观念和心态的延续造成了今天“择校热”现象的存在,而“择校热”折射了传统思想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难以抹去。‎ 可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为什么会产生“择校热”。‎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评析家长对待择校的态度。‎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择校问题上,家长看到了教育环境对子女潜移默化影响熏陶的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上,但忽视了这些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忽视学生的主观努力是不科学的。‎ 可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等方面,评析家长对待择校的态度。‎ ‎【点睛】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是什么?‎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4、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启发:我们应主动向上的学习优秀文化,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远离避免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知识对我们的影响。‎ ‎5、如何理解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9月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须做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跳出贫困陷阱,根本要靠教育、靠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要加强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养更多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教育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 ‎【答案】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质量,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重要的人才支撑。‎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注重教育扶贫工作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中教育的有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发展教育可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重要的人才支撑等方面,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的原因。‎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教育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 从材料可以看出,扶贫工作要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须做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把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跳出贫困陷阱,根本要靠教育、靠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要加强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人才。‎ 可运用文化生活中教育的有关知识,,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可以为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重要的人才支撑;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等方面,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 ‎【点睛】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原因、要求)‎ A、原因:a.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能推动经济建设;同时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提高更高文化素养。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作用。d.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e.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纽带作用。‎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乡风文明建设在发挥优势、摒弃陋习的基础上有利于文化创新。‎ ‎③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乡村文明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摒弃传统陋习促进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 从材料可以看出,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摒弃传统陋习促进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可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 ‎【点睛】文化传承与创新:‎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广泛认同和深切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好故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好故事的创作和传播需要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我们既要坚持用好媒体力量,又要调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文化企业、普通公民参与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创造性,扎根人民,扎根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人人讲好中国好故事的生动局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如何更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探索各国文化发展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握国外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创作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能为其他民族人民所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④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国际传播的手段和途径,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如何更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从材料可以看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创作出能为其他民族人民所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同时不断创新国际传播的手段和途径,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立足社会实践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尊重文化多样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谈谈该如何更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点睛】我们应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1)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或途径),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媒体),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在全社会发展科技、培育创新意识的意义。‎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在全社会发展科技、培育创新意识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是企业赖之以赢的重要因素,发展科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在全社会发展科技、培育创新意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技使人民生活更美好,在全社会发展科技、培育创新意识有利于培育公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解析】‎ 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在全社会发展科技、培育创新意识的意义。‎ 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本题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