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政治人教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018年高考题 题组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2018天津文综,4分)天津市蓟州区的郭家沟,东临梨木台、西邻九山顶,以前主要靠种庄稼,村民收入不高。后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精品村建设,请专家对村子进行规划,提升改造农家乐,吸引来大量游客,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郭家沟的成功转型表明 A.专家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市场需求 2.(2018江苏,2分)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 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题组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2018全国卷Ⅰ,4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8北京文综,4分)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5.(2018天津文综,4分)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6.(2018江苏,2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2018全国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题组三 真理和认识过程 8.(2018全国卷Ⅲ,4分)〖ZK(〗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8江苏,2分)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2017年高考题 题组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 1. (2017天津文综,4分)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2.(2017全国卷Ⅰ,4分)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组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2017全国卷Ⅰ,4分)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7全国卷Ⅱ,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 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①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②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③发展理念变革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7北京文综,4分)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揭示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题组三 认识过程 6.(2017全国卷Ⅱ,4分)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7全国卷Ⅲ,4分)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2016年高考题 题组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1.(2012浙江文综,4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组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2.(2015天津文综,4分)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5江苏,2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2江苏,2分)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题组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5.(2012安徽文综,4分)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题组四 物质决定意识 6.(2016全国卷Ⅲ,4分)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5福建文综,4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8.(2015重庆文综,4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9.(2013江苏,2分)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0.(2012天津文综,4分)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A.人的主观随意性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题组五 意识的能动作用 11.(2016江苏,2分)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2.(2015新课标全国文综Ⅰ ,4分)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15重庆文综,4分)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拓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14.(2015重庆文综,4分)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 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5江苏,2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6.(2014天津文综,4分)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17.(2014四川文综,4分)观察右图。从哲学角度看,图中之人 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14江苏,2分)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9.(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分)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4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 友皆呼“萌”。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萌态”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59.(2013江苏,2分)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60.(2013浙江文综,4分)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2012山东文综,4分)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63.(2012浙江文综,4分)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4.(2015新课标全国文综Ⅰ,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 2018年高考题 1.D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郭家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精品村建设,又请来专家进行规划,提升改造农家乐,吸引大量游客,既发展了旅游业,又实现了经济转型,更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这是该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的结果,实现了科学发展,故选D。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仍是农民,A错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前提是要尊重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然后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说法绝对。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C错误。 2.B 本题考查意识、运动和静止等知识。守护感和参与感属于意识的范畴,传统手工艺能够“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传统手工艺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文化的发展变化,A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了静止的观点,但题干没有强调静止的条件性和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D不选。 3.C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创新等知识。①错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理论,源于实践;材料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是“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说明该思想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②正确;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形成的,③正确;④中的“完成了”否定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错误。 4.B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的相关知识。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与詹天佑创造设计的“人”字形铁路相比,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B入选。詹天佑创造设计的“人”字形铁路与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不是新旧事物的关系,A错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C错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错误。 5.C 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霍金的“黑洞理论”没有得到验证,这是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这说明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C符合题意。 6.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各种新型地图产品的出现及从事地图服务单位的变化,对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修订的要求,这体现了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A与题意无关;题干中没有涉及把观念转变为现实,C与题意无关;题干强调的是实践推动认识发展,而不是认识指导实践,D不符合题意。 7.【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要求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对此,首先要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后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中课题组根据社会需要选题、解决群众需求、进行应用推广等内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目的,课题组不断突破、解决各种关键性难题,推动水稻亩产不断提高,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推动作用。 8.A 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认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①正确;党的十九大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需要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体现了实践的自觉性和创造性,②正确。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可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③观点错误;认识的发展并不是对旧认识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吸收旧认识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发展,④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错误的。 9.C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克隆技术,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克隆猕猴与美国克隆羊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克隆猕猴技术的突破性并不大,这说明主客观条件影响认识主体认识的正确性,C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客观条件和人们自身的知识积累影响了人们得出正确结论,没有涉及克隆技术要用于改造世界,A与题意无关;真理不会被推翻,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B不选;题干强调的是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D与题意无关。 2017年高考题 1.A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专家通过对考古发掘的陶塑人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身份,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够认识现在,还可以追溯过去,解开社会历史之谜,A正确。物质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排除B;材料主要说的是人们取得了一项研究成果,体现的是认识的前进性,而C说的是认识的反复性,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时代、不同主体对陶人价值的判断,排除D。 2.B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符合题意。“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体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符合题意。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客观实际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②说法错误。正确的认识顺序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③说法错误。 3.B “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体现了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①符合题意。“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即创业者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④ 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4.C 本题从哲学角度考查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的原因。材料中的五大发展理念属于正确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发展理念的变革指推陈出新,并不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④排除。 5.C 太空干细胞实验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意识的产生,A排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说法错误。实践的发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D说法错误。 6.B 测产验收中,攻关品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宣告失败,既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说明正确认识的获得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①④符合题意;真理性认识的获得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③说法错误。 7.B “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人类的认识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主客观条件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①正确;②观点认为人达不到真理性认识,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人的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并非是封闭式的循环运动,③错误;④正确说明了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当选。 2012—2016年高考题 1.A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规律的普遍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要重视防灾减灾,①正确;防灾减灾要“科学”,说明防灾减灾要遵循和利用地质气候变化的规律,②正确。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错误。防灾减灾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④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A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等知识。“新常态”的“新”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常态”体现了相对静止,故①正确;新常态经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力的转变,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正确;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③说法错误;④中“根本否定”说法错误。 3.A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对立统一等知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是要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故①②符合题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立统一的问题,故④不选。 4.B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否认了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也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不选。 5.D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A体现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C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D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6.C 本题考查意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更不会有意识的任何内容,②符合题意;中国旧体诗内容之所以变化,是因为现实生活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社会实践的变化是意识内容变化的根源,④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变化,①观点错误;意识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有目的的,意识内容是客观的,但和反映对象不完全一样,③观点错误。 7.A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教材,意识的起源大致经历的过程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一切生命物质的感应特性→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对应①→②→④→③,故本题选A。 8.A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认识具有无限性、辩证否定观等知识。科幻电影所描绘的场景表达的观点是机器人可以产生意识,而实际上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单纯的机械不可能产生意识,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是人脑的机能,B认为机器人有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C不符合题意,科幻电影描述的是机器人的智能发展,而不是人类认识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事物自身的否定。 9.A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音乐中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体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正确。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0.A 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现象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正确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楼盘文化”无视客观实际、夸大宣传,具有主观随意性,是错误的,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11.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说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说明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C 本题主要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而不是决定人的实践活动;④错误,意识不能决定实践结果的性质。安全意识的强弱是能否安全生产的关键,体现了意识对实践发展趋势和结果的影响,②正确;缺乏安全意识往往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表明安全意识是促进实践中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③正确。 13.B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A错误,虚构的世界是主观的,现实世界是客观的,虚构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能动的反映,而不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想象的世界,科幻文学正是人类意识活动创造性的表现,故B正确;科幻文学是对世界的合理想象,它无论多么奇幻都来源于现实世界,故C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科幻文学作为人对世界的想象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D错误。 14.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①错误,琴乐是人为事物,对人心志的影响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②夸大了琴音物理特性的作用,听琴者的情感体验受琴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影响,更受弹奏者的艺术水平、弹奏的内容、欣赏者本身的经历和感受艺术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琴音对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影响不同,说明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古琴制作和琴曲创作作为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15.A 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正因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所以才要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故选A。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故B说法有误。 16.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而不是简单直观的反映,故选B,不选D。完整的反映不等于本质的反映,A不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C说法不准确。 17.C 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意识活动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漫画的能力。害怕犯错误,实际就是害怕挫折,即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有看到曲折中的前进性,②正确;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漫画中的人没有看到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从而减少实践中的失误和挫折,③是对漫画的正确认识;①④对漫画的认识错误,漫画体现了人们意识活动的选择性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害怕犯错误而选择什么也不干,就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选择,体现错误意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18.C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苏州园林的设计源自江南风景,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 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题干没有体现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D不选。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B本身说法错误。 19.C 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错在“只有”上;③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人不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客观事物;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20.C 本题主要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①把意识的作用夸大为“决定”,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的作用。莫言作品对家乡百姓生活的反映体现了意识反映方式的多样性;莫言小说特色的形成与莫言的个性、能力和素质有关,这体现了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主体的特质,因此②④符合题意。 21.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说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人的影响,说明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B正确;A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实践活动,D不符合题意。 22.C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相关现象的能力。A夸大了想象力对文学创作的作用,错误;B错误,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实践的社会性;“深层经验”的来源——社会历史和现实是物质的、客观的,“深层经验”是经过“提炼”得出的、“富有张力”,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主观性,C正确;D错误,文学创作对历史和现实的“提炼”受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客观的描述。 23.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落叶的看法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C入选。A与题意不符。B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D说法错误,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24.【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意识能动作用的两个层次,然后分析材料,明确抗战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起着激励、激发和鼓舞作用,由此得出材料强调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25.A 本题考查规律等知识,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材料反映了时间、雨水、农作物、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说明了①。由题干中谷雨节气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并利用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②说法正确。③中“征服”说法错误。④错在“完整” 一词上,材料并没有体现人们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26.D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矛盾的同一性等知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底线思维强调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立足最低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最大期望值,③④符合题意。①中“尊重经验”是正确的,但“崇尚权威”违背了辩证否定观的要求;②没有体现底线思维,排除。 27.D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诗句主要强调人们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设定自己的目标,故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28.B 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规律的可知性,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①④当选。②错在“无条件的、必然的”上,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③说法错误,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29.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含义。漫画中,左边没有羊和右边有羊的围栏都出现了漏洞,而漫画中的人却一味坚持“亡羊补牢”的原则,先去补没有“羊”的围栏,这说明此人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且漫画中的人把“亡羊补牢”理解为“羊丢了才去补羊圈,羊不丢就不去补羊圈”,实属生搬硬套,故C正确。A、B、D均与漫画主旨不符。 30.B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是不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体现,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说明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 31.C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漫画讽刺的是破坏文化故居的错误做法,启示人们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蛮干,选C。 32.D 本题考查实践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漫画主要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要只停留在纸面上,要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D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入选。A强调的是做事情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量的积累,B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C强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均与题意不符。 33.B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潘建伟团队在安全的通信方式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现了①。潘建伟团队十多年来一直为提高信息安全而努力,体现了③。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说法错误。 34.B 本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帮助研究获得成功,其原因是该团队立足于实践探索,并改变了实践手段,故B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强调认识的作用;C说法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改变条件建立新的联系而不能创造联系;D说法错误,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消除。 35.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老马的识途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人的发现,①说法错误;人利用老马识途的功能,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解决了迷路问题,②③符合题意。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马不能进行实践活动,老马之“智”源于实践说法错误,④不选。 36.A 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分三个时间段说明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成分的认识不断变化和发展,但这些认识都体现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从而超越以往的认识,①②正确。③④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37.B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知识。①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体现了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强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很显然①④符合题意。 38.C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材料蕴含的哲理一致。A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B强调了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和思考的重要性,D强调了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都与材料蕴含的哲理不一致。 39.D 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漫画中的人们企图拉动影子是在错误认识指导下的错误行动,“即使人再多,也拉不动影子”,这从侧面启示我们,认识只有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D符合题意。主观愿望如果符合客观实际,是可以变成客观现实的,A错误。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B错误。C与漫画寓意不符。 40.C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诗句的意思是,一味信任书本会耽误自己,经历了事情后渐渐就会明白是非,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②③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符合题意。①说明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④认为获取书本知识比实践重要,不符合题意。 41.【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在分清材料层次的基础上把握有效信息,然后紧扣题目知识限定,逐一回扣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42.D 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与科学界的以往观点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这一新发现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这说明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为真理具有反复性是错误的,排除③。 43.B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不一定都正确,A表述不准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关于材料中文物图像名称的见解不同,但文物图像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其反映的内容是确定的,即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故B当选;C、D与题意不符。 44.C 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运动的规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提炼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准确运用相关知识认识问题的能力。材料旨在表明过去人们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特定环境中的一些生物的生存不依赖阳光,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当选;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生物生存是否都需要阳光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当选,答案为C;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①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否则会变为谬误,④错误。 45.C 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新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体现了②。“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体现了④。科学认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①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不取决于认识的深化,而取决于实践活动的发展。 46.A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调动和运用有关哲学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能力。牛顿力学“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反映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本题选A。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故B说法错误;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范围和过程,故D表述也是错误的。 47.C 本题考查追求真理的过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①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智库可以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进而促进决策科学性的提高,故②③正确;④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谬误不会因为认同的人多就变为真理。 48.D 本题考查认识的有关知识。画家画出与高速相机连拍照片显示的一样的奔跑的马时,却受到批评,这说明在艺术领域人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故选D。认识工具的进步对认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A说法明显错误。B中“阻碍”说法错误。C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9.A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故A符合题意;B的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能证明一些认识是真理,也能证明一些认识是谬误;实践决定认识,故D错误。 50.C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差异性等知识。面对同一客观对象,不同的人形成的认识不同,这体现了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②④符合题意;题中没有涉及建立新联系和认识能力的高低,①③不符合题意。 51.B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差异性。漫画显示受绘画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同绘画者对同一对象的描画不同,体现了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故B正确;A不符合题意;C否定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错误;D错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52.A 本题考查认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漫画主旨的能力。漫画中的两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不同,A符合题意。C说法绝对。B中“立场不同”、D中“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53.C 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9世纪以来,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即真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B否认了人类的认识能力;D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54.D 本题考查认识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哲学观点的理解能力。材料中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二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前进性,②④正确;①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把认识反复性看作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没有看到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排除。 55.A 本题考查真理、认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是一种科学的态度,①②符合题意。③中“永无定论”的说法是错误的,故不选;真理不可以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故④说法也是错误的。 56.C 本题主要考查认识运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不同时代对发展的认识不同,说明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受到时代的制约,后一个发展观念都是对以前发展观念的继承和创新,因此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夸大了认识的作用;③观点错误,认识的发展离不开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 57.B 本题考查认识和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于门槛,有的人认为是“门”,有的人认为是“槛”,这说明主体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可能不一样,也说明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规律;③说法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58.D 本题考查认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猫头鹰被人抚摸表现出傻气而乖巧的“萌”是现象,其实质是因为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故选D。A、B不符合材料主旨。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C说法错误。 59.C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选C。A、B、D均与题意不符。 60.D 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题意强调在十年前和现在的不同实践水平上,人们对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不断拓展,但现在也还不能搞清所有的此类关系,其原因就在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①③当选。②④与题意不符。 61.B 本题考查认识的途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表明总结经验教训可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④当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味着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可以知晓个人得失,深化认识,①当选,答案为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的生活不可能不犯错误,②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③错误。 62.A 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与反复性,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自发现中微子后,人们对其的研究不断深入,这说明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并呼吁进行更多实验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A正确;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B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C观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认识世界的问题,D观点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63.A 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曲折性和上升性,也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故①②正确。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③说法错误。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将不断提高,④的说法否定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64.【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认识的因素。设问限定的知识为认识论,可分别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说明不同学者对同一部纪录片有不同感受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