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3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Word版(教师备课版)
www.ks5u.com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核心素养 术语必背 1.政治认同: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 3.公共参与: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4.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知识体系 考点一 文化的多样性 1.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比较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区别 地位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态度 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要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联系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产生 原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经济形式、政治运行等因素各有不同,所以每个民族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多种多样 不同国家的民族节日,表达了不同的民族情感,也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1.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可以体现文化多样性,但文化多样性也可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 2.传统习俗≠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 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区别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成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联系 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文化的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能认为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错误倾向 割裂文化的个性与共性:一是只看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看不到普遍规律;二是只看到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却抹杀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中为世界各地所接受。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并不意味着任何外来文化都可为我所用。任何民族的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有适合我们的,也有不适合我们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吸取先进的、积极的外来文化,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重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明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1.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并不是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样对待。发展文化,首先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中,我们要学习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反对盲目自大地贬低、排斥异族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族文化的错误倾向。 3.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认为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命题角度 文化多样性 【典例1】 (2019·全国卷Ⅱ)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材料中,意大利把我国流失在他们国家的文物,归还给了我国,而这些文物是承载我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可见,这说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①②正确;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但不是其根本动力,故③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不是途径,排除④。 【答案】 A 【典例2】 (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①错误,红色文化是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非主导因素。④错误,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不是由红色文化规定的。②③正确切题,故选C。 【答案】 C 【典例3】 (2017·全国卷Ⅲ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材料中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写的有关长征的著作引起强烈反响,说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80多年来,长征精神一直吸引和鼓舞着世人,说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②正确。③④表述错误,因为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在革命过程当中和当代实践中确立的,革命文化本身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故选A。 【答案】 A 【考向点评】 高考对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考点主要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的。常常通过中外文化的具体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分析;关于文化的多样性,常常通过以下几个角度考查:一、单独考查文化是民族的,即考查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鲜明的民族性,尤其是结合传统文化考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单独考查文化是世界的,即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比如不同国家人民对同一种文化作品会产生共鸣。三、结合文化交流考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考点二 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 文化传播不局限于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这三种途径,而是无处不在地发生于日常生活中。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传媒方式被淘汰。大众传媒是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越来越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促进世界信息的汇集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应看到,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兴媒体 1.新兴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短信、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2.新兴媒体具有超强的互动性、渠道广泛、覆盖面宽、精准度高、方便快捷等特点。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新兴媒体蕴含的巨大能量对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加强规范管理,缩小负面影响,是保证新兴媒体健康发展的必要内容。 ●命题角度 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及意义 【典例1】 (2019·天津卷)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自2008年起开设中文课程,目前选修人数已拓展至11个班。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该校学生,勉励他们为增进中美人民友谊作出贡献。此前,该校学生用中文写信给习近平,表示他们喜爱中国的语言文字、音乐和美食,希望有机会来中国参观访问。这说明( ) A.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中华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D.教育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 美国的高中开设中文课程,并且选修人数不断增多,体现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A选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侧重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两者都体现文化交流,但方向不同,排除;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侧重对本民族内部而言,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不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B错误;材料强调汉语教育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C犯了夸大的错误,并且侧重政治意义,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的高中开设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汉语并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互动,有利于增进美国青年人对中国的了解,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贡献,说明教育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典例2】 (2019·浙江选考)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国粹之美、非遗之妙、民乐之雅。由此可见,现代传媒( ) ①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 ②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体验文化之美,说明了现代传媒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从侧面说明了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和③说法正确。社会实践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① 夸大了现代传媒的作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说明现代传媒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的作用,故④排除。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典例3】 (2018·全国卷Ⅰ)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中“新现象”的出现,“新兴词汇”“新时代政治词汇”受到国外高度关注等,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这得益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③④正确,故选D;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决定文化的价值,①观点错误;材料不单单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②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D 【典例4】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②④正确,故选C;本题材料只涉及文化的交流问题,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与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等观点不符合题意,①③排除。 【答案】 C 【典例5】 (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讲述了三层意思:中国铁路“走出去”、中国企业为他国培训员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将以上信息转换为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并从对我国、对他国的意义角度分析即可。具体分析如下:中国铁路“走出去”、中国企业为他国培训员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商业贸易、人员交往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引进来”,让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也有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让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考向点评】 本考点属于命题重点,常结合文化交流的事例考查文化交流的手段、意义、途径等。复习时,要注意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知识结合起来,要注意区分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区分文化交流的“进”与“出”。 【方法与规律】 如何解答有关文化交流的问题 (1)常见设问角度 ①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 ②如何正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如何增强其他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2)涉及知识要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交流的任务。 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提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混淆。 2.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 ) 提示: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其社会价值。过分重视经济价值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3.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承认文化的同一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促使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 ) 提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不可能同一;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创新与融合,但不会使文化差异性消失。 4.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世界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可以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 ) 提示:各国的文化遗产不一定是世界遗产。各国的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并予以保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5.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 ) 提示:商贸、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6.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 提示: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7.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 ) 提示:现代传媒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8.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和途径。( × ) 提示:立足实践不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关键;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9.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 提示: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方式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 10.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既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 提示: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从民族文化发展看: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从文化传承看: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3)从民族发展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沉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是通过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措施 (1)进行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对文化发展的意义: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③对国际政治的意义: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①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3)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进行文化交流,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④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考向一 文化的多样性 1.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D )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A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借鉴,排除A。不能说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B说法错误。实践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C说法错误。故选D。 2.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C )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对待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反对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项符合题意。A观点中“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观点。B、D两项持赞同观点,显然错误。 3.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B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文化的多样性等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③正确。①④观点错误,排除。故选B项。 4.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C )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体现了文化的个性,“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体现了文化的共性,C切题。A、D不符合题意。B说法不准确,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要扬弃。故答案选C。 5.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本题以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和世界共性文化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等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既展示自己特色的文化,又寻求与世界的共鸣,体现了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项正确;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题干无直接关系,B、C、D三项不选。 ●考向二 文化传播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D )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说法错误,不选A项;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所以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手段,D项符合题意。 7.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C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说明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正确;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被主流媒体采用,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①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B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传播等知识,旨在考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首先是因为中华餐饮文化自身孕育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其次借助电视等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故①③正确,选B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故②错误。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不能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故④错误。 9.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D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以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发起万人共读书为背景,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等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未涉及“深远持久”和思想道德素质,①③不选;“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②④当选。正确选项为D项。 10.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 B )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认识。②中的“现代化”、④中的“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在材料中没有涉及,都不选;“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因此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①③符合题意,都入选。故选B项。 11.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传统社区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血缘、地缘、感情为纽带,身边都是亲人、熟人,人情交往密切。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加快,社区已近乎一个“陌生人社会”,个人权利得到更多尊重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分明,居民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助和互动,甚至出现“对门不相识”的状况。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已逐渐成为时代潮流,这为建设新型“熟人社区”提供了新思路。社区通过建设“云平台”,公示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社区业务办理流程、活动通知等,实现信息共享。此外,还在“云平台”上专设“邻里互助”“邻里商圈”等专栏,使玩具、图书等闲置物品顺利置换,实现物品共享;私人厨房、书房、车位临时出借,实现空间共享。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还通过“云平台”与居民加强互动交流,实现共同治理……共享、共治使得“邻里之间不再陌生”成为可能。 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共享”会给社区带来哪些改变? 答案:从经济上看,“共享”将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社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文化上看,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社区的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等知识。设问要求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共享”带来的改变,属于意义类非选择题。从经济上看,“共享”让社区居民通过“云平台”上的“邻里商圈”专栏可以实现闲置物品顺利置换,从而合理利用资源,这种绿色消费的做法将促进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文化上看,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社区建设“云平台”可知是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12.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 答案: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的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解析:本题以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为背景材料,要求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知识范围确定为《文化生活》。根据材料,可先分析鲁迅与雨果文化作品的共性,再具体分析文化交流在促进文化合作与发展、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