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3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3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最新考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第172页)‎ 全国卷5年2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3·卷Ⅰ·39(1),10分 ‎2013·卷Ⅱ·19,4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热点话题命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教材知识的正确理解,选择题和主观题兼顾。复习时,重点是正确区别中华文化两个特征的内涵和表现。‎ ‎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 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①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②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 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③文明时代 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 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 提醒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文字和汉字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能用共性代替个性。‎ ‎2.博大精深的表现 表现 形象表述 具体体现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④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既⑤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⑥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解题金手指 知识点“源远流长的见证”和“博大精深的表现”,主要用于分析我国长期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各种各样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成就辉煌的文化等。‎ ‎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问题导引]‎ ‎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其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它是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上述材料对中华文明的表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提示] 一万年和五千年等——源远流长;多个区域文明等——博大精深;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等——包容性。‎ ‎[规律总结]‎ ‎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区别和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 侧重 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联 系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问题导引]‎ ‎ 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受现实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在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习俗。‎ 从博大精深角度看,上述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什么样的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区域性特征(或者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原因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规律总结]‎ ‎1.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注意区域性和民族性在指向上的区别 ‎ 区域性指向不同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特点,民族性指向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1.[真题体验](2013·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A [《台湾风物图卷》画作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①②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④不能入选。]‎ 高考失分点:不能正确理解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提示:(1)源远流长是从时间或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或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源远流长并不意味着都是不变的,博大精深并不意味着都是优秀的。‎ ‎(3)博大精深中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各地区文化相互交融并不意味着消除差异或走向同一,各民族文化之间有共性并不意味着各方面都一致。‎ ‎[纠正训练]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②④‎ ‎ C [国画作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②③入选。①④材料未体现。]‎ ‎2.[高考预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 【导学号:97300113】‎ ‎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 B [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①符合题意;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这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命题点2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3.(2017·福建长泰模拟)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献哈达仪式,维吾尔族的舞蹈等,都极具民族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  )‎ ‎ ①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 ③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 A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故①符合题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故②符合题意;③‎ 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说法错误,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排除。]‎ 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 全国卷5年1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3·卷Ⅰ·39(1),10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文化交流的热点、文化发展的典例,考查对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中华文化的力量。而且多与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兼顾。复习时,在准确把握包容性内涵和意义的前提下,注重与其他知识的融合。‎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 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①和睦相处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③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④理解 兼收 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②积极成分 ‎ 提醒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2.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⑤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⑥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⑦民族性,又体现⑧时代性。‎ ‎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用于分析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 (2)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主要结合文化的作用分析某种具体中华文化的影响。‎ ‎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深化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问题导引]‎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上述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规律总结]‎ ‎1.包容性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 ‎ ‎2.关于包容性理解的几个细节 ‎ (1)求同存异,换个角度讲,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兼收并蓄,换个角度讲,就是文化创新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2)“求同存异”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华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全面梳理中华文化的力量 ‎[问题导引]‎ ‎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领观众走进古典诗词的瑰丽世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一经播出即圈粉无数。‎ 从上述材料信息中,你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样的力量?‎ ‎[提示] 观众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着强烈认同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规律总结]‎ ‎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 ‎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 (2)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 (4)作为文化的一种,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5)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和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 (6)其他: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的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或转化成的物质力量。如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2017·山东省寿光市质检)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就已经很发达。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国家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  )‎ ‎ ①我国多民族文化渐趋融合,逐步走向同一 ‎ ②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能兼收并蓄 ‎ ④深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D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①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说法错误。题干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包容性,故③④符合题意。]‎ 命题点2 中华文化的力量 ‎2.(2017·福建省三明市模拟)“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认知天象、物候、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二十四节气”佐证了 ‎(  ) 【导学号:97300114】‎ ‎ 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注重实际运用 ‎ ②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凝聚力之中 ‎ ③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才能走向世界 ‎ ④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 A.①② B.①④‎ ‎ C.①③ D.②④‎ ‎ B [“二十四节气”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佐证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注重实际运用,①符合题意;“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佐证了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未体现,排除。]‎ ‎[热点聚焦]  推动华夏文化传承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对应学生用书第175页)‎ ‎[新闻点击]‎ 材料一 2017年10月27日晚,首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开幕式暨颁奖晚会开幕。开幕式晚会分为“激流”“求索”“芬芳”三大诗章,为上万名在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诗词文化的盛宴,①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诗歌的长久与魅力。《出师表》字字含情,句句恳切,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到了公元227年,回到诸葛孔明书写《出师表》的那一天,②重新感受这传世名篇,千古人文诗章。‎ 材料二 2017年11月19日,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节日期间,③从天籁草原到多彩高原,从花灯戏到呼麦……一批展现我国多彩和谐民族文化的节目汇聚,其独特魅力赢得中外观众的一致喝彩。在贵州文化周的演出中,④彝族火把节欢快热烈,布依族织物巧夺天工,水族水书神秘而深刻,侗族探亲风趣幽默,苗族银器绚丽夺目,更是让人叫好称奇。 ‎ 材料三 2017年9月26日,凤凰评论刊文:⑤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源。在历史上,我们经历过多次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如佛教传入后,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其思想精髓也成为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观念注入了关键的思想资源。对佛教思想的广泛吸纳,使得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与先秦、秦汉迥然不同的面貌。‎ ‎[信息提取]‎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区域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④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各种文化能够求同存异。‎ ‎[思维发散]‎ 问题一: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  ‎ 分析: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问题二: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 分析: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命题猜想]—————————————————————————————‎ 猜想1‎ ‎ 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 ‎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特有的 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 A.①②    B.②③   ‎ ‎ C.①④    D.③④‎ ‎ C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等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说法错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不是中华文化特有的,③说法错误。]‎ 猜想2 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以大海为主线,以“扬帆未来”为主题,通过钢琴与提琴对话,在《大海啊,故乡》的乐曲中,背景呈现了中国大雁塔,埃及金字塔,巴西面包山等。由材料可以看出 ‎(  )‎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 A.①③    B.①④   ‎ ‎ C.②③    D.②④‎ ‎ A [材料不体现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④与题意不符。由材料可以看出,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①③符合题意。]‎ 猜想3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 【解析】 首先,明确知识要求,需要从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等角度思考问题;其次,结合材料,准确把握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以此调动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力量、爱好和平等;再次,答案要点要将理论与分析结合起来,做到有理有据。‎ ‎ 【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