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建瓯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建瓯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合格性测试)‎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A. 哲学总是自觉地影响着生活 B.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 学习哲学可以使人更聪明 D.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生活、哲学的任务。D:“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表明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D符合题意。‎ A: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生活,A错误。‎ B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更聪明”均不符合题意,BC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1.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任务:学习真正的哲学,从而使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黑与白,直线与斜线,点与面……绘画中蕴涵了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辩证的画家,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说明(  )‎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C. 具体科学为哲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D.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不懂辩证的画家,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符合题意。‎ ABC: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D。‎ ‎3.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一论断说明( )‎ A.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 具体科学的进步和实践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科学之科学”; C符合题意,“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一论断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和实践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不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故选:C。‎ ‎4.中国气象局对国庆天气的准确预报,保证了举国的亿万群众载歌载舞,欢呼无忧庆祝祖国70华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准确预告了日全食、月偏食、英仙座流星雨等天文奇观轮番“登台”,给人无限的视觉享受。人类对气象与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共同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 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A:人类对气象与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不反映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 B:人类对气象与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表明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B正确。‎ C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也不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C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意: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不等于哲学的基本问题。②不能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与 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 ‎5. 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如“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斗争( )‎ ‎①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 ‎②属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 ‎③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 ‎④是哲学史上最高形式的斗争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古今异俗,新故异备”的观点从朴素的社会进化论出发,认为社会在进化变化,用以治世之道也应随之而变,既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运动变化,属于辩证法;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这两种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②不合题意,材料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无关;   ‎ ‎ ④不合题意,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并不是哲学史上最高形式的斗争。 故选:A。‎ ‎6.漫画(文字为:书上说摘苹果要用梯子)主要讽刺了 ‎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象 ‎②脱离生活实际而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现象 ‎③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现象 ‎④书本知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题中漫画强调照搬照抄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②符合题意;漫画中的照搬书本,没有涉及其是否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③不符合题意;④选项观点表述错误,并不是所有的书本知识都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排除。本题选A。‎ ‎【点睛】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早期人类的活动、工业革命后人类的活动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人们基于现实情况作出追求彼此的和谐决定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②错误。‎ ‎③:早期、工业革命后、今天,人们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不同,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③符合题意。‎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直接现实性活动。‎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注意:区分实践的四大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活动。‎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8.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在很多领域,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大脑功能,比如网络搜索引擎,它有无限的存储量,有极快的运算速度,它的能力让人类望尘莫及。这说明 ‎①人工智能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 ‎②人工智能能够模仿人的思维,让机器拥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③人工智能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推动实践发展 ‎④人工智能终将代替人类,改变其“工具”属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的思维,让机器拥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推动实践发展,②③项符合题意;主动创造性是意识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不具有主动创造性,也不可能最终代替人类,①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人工智能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无法形成意识。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物质工具,是对人的智能的延伸,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赢家都是人类”,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只能接受人的指令,其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水平。‎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④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④是正确的。所有的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故③项错误。本题答案选C项。‎ ‎10.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下列与这句名言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有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③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不符合题意,①排除。‎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特殊性等,但未体现实践,不符合题意,②排除。‎ ‎③④:“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均强调了实践,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11.《庄子秋水》里说道“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知北游”篇里也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此即言生命瞬息即逝,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任何事物都处于刚生即死,刚存在即不存在之中,下面观点与庄子观点结果一致的是 A.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 飞矢不动 C.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庄子的观点是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了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与庄子观点一致,D符合题意;A、C都强调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与题意不符;B属于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错误。所以本题选D。‎ ‎12.饿了么创始人之一张旭豪在谈到产品开发时曾说,“你今天做产品,做开发可能有这个需求那个需求,有些需求是变来变去的,但是他的本质有很多东西是一样的。我们反而在本质上没有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创业以来最大的问题。”这体现的哲理是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C. 绝对运动是相对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错误。‎ B:材料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而没有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错误。‎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正确。‎ 故本题选D。‎ ‎13. 《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名篇,从哲学角度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 A. 尊重客观规律,善于按规律办事 B. 承认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C. 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事物 D. 善于发现规律、改造规律并为己所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庖丁解牛》其要害在于其熟悉客观规律、懂得顺势而为,既没有破坏原有机体的框架,又让自己的刀刃不受损伤,同时,又完成了骨肉肝脾心腿蹄等各个器官的分离,以便在避免浪费、串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每个组织的作用,因此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是因为他尊重客观规律,善于按规律办事; ‎ BC不合题意,《庖丁解牛》并没有涉及承认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也没有涉及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事物; D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规律。 故选:A。‎ ‎14.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分别是 A. 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 D.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的机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A对应不准确,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B符合题意,对应准确,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不符合题意,对应不准确,“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意识的内容; D不符合题意,对应不准确,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故选B。‎ ‎【点睛】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15. 老师让学生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评论贾宝玉,有的评论薛宝钗,有的评论刘姥姥,还有的评论妙玉。这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 A. 目的性 B. 计划性 C. 自觉选择性 D. 无限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B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C正确,让学生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评论贾宝玉,有的评论薛宝钗,有的评论刘姥姥,还有的评论妙玉。这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D不合题意,无限性并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 故选:C。‎ ‎16.“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 A. 主观能动性 B. 客观物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直接现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 均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体现的是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故这三项都不选;‎ C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故选C。‎ ‎【点睛】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7.下列与“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不符合题意。‎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调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符合题意,②排除。‎ ‎③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均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18.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明确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 A.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B. 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真理只有被推翻后,才能向前发展 D. 求索真理的历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与此项无关,排除; B错误,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错误,“被推翻”说法错误; D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不同的变化,这说明求索真理的历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故选:D。‎ ‎【点睛】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个具体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有且只有一个,真理具有唯一性。真理不能被推翻,它只能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超越自身。‎ ‎19.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低,更加低碳环保,且没有限行限号。整个行业近几年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因充电不方便等原因尚未完全被人们所接纳。由此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说明( )‎ A. 事物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B. 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从被拒绝到被接受的过程 C.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 发展就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能源汽车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因充电不方便等原因尚未完全被人们所接纳。由此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事物的质变,A项与题意不符;新事物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从被拒绝到被接受的过程,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事物成长的道路,不体现发展的实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20.被媒体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历时8年、耗资数千亿,终于迎来通车的历史性时刻。造桥、填海、造人工岛、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将为三地联动发展注人新动力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表明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类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利用和变革规律的基本前提 ‎④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人们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联系,①说法错误。‎ ‎②④:造桥、填海、造人工岛、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将为三地联动发展注入新动力。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表明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同时也表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变革规律”的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1.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项中“刻舟求剑”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事物的决定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故该项不能入选;  ②项中“画龙点睛”体现了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故该项入选;  ③项中“见仁见智”其寓意是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故该项不可以入选;  ④项中“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的作用,故该项可以入选。  故选B。‎ ‎22.为解决京津大城市病以及河北与两地发展差距巨大的问题,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这一决策蕴含的哲理是 ‎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以促进事物发展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改造事物之间的自在联系 ‎③抓住重点,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统帅引领作用 ‎④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这说明人们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以促进事物发展,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①符合题意。‎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改造事物之间的自在联系,②错误。‎ ‎③:整体统帅部分而不是部分统帅整体,③错误。‎ ‎④: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通过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以解决京津大城市病以及河北与两地发展差距巨大的问题,这体现了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3.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 ‎①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固有联系,建立人生的新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要善于把握有利于人生发展的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④:材料所述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②④符合题意。‎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固有联系”说法错误,①错误。‎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4.与下图漫画《变迁》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吐故纳新 C.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 审时度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的反复性、发展的普遍性。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未体现发展观,A不符合题意。‎ B:漫画表明人们对收入的认识是向前发展的,体现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吐故纳新”体现发展观,B符合题意。‎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不符合题意。‎ D:“审时度势”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未体现发展观,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25.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新雷》一诗中写道:“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其中“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可寓指 A. 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 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A:“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意思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A符合题意。‎ B:“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并未体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B不符合题意。‎ C:“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并没有反映事物发展的道路的曲折性,C不符合题意。‎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D错误。‎ 故本题选A。‎ ‎26. 下列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有 ‎①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④芳林新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辩证法发展观的掌握情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①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观点,③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与题无关,排除①③;②④都体现了发展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B。‎ ‎27.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D.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也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是“变”与“没有变”未涉及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不符合题意。‎ C:试题的规定性是“唯物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属于认识论道理,不符合试题规定性,C排除。‎ D:试题的规定性是“唯物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属于唯物辩证法道理,不符合试题规定性,D排除。‎ 故本题选A。‎ ‎28.“今年过年你抢红包了吗?”猴年春节,亲朋相聚,大家都会问上这么一句。春节抢红包为拉近亲情增添新的沟通方式,却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人微信摇到手抽筋,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这说明 A.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 主观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 C. 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D. 新事物发展是一帆风顺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春节抢红包为拉近亲情增添新的沟通方式,却在不知不觉之中使人们忽略了亲情,这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A正确且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B说法错误;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C说法错误,错在“决定作用”;新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9.下图漫画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C.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其特点不同 D.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ABD:漫画的寓意不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也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ABD排除。‎ C:漫画反映了人的不同阶段摄入碘的数量不同,这是因为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其特点不同,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以漫画为载体的选择题。一般由题干设问、漫画和选项三个部分构成,解答时可按以下步骤思考,“图画要看全”,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30.开发海洋经济,强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这启示我们 ‎①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②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开发海洋经济,强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这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抓重点,体现了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不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①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主要矛盾)‎ ‎ 方 法 论: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31.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对成绩与错误的评判是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表现,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④适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关键,②是不科学的;③不适合题目主旨;故本题答案选B。‎ ‎32.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表明矛盾双方 A. 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B.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C.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 相互依赖、相互区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谦是从“招损”到“受益”转化的条件,因此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33.“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将中国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称之为“新四大发明”。以此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力量正在改变世界,“创新”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之所以要创新是因为 ‎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寻找新思路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创新精神决定中国的发展进程 ‎③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④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①④:之所以要创新是因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寻找新思路,也是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创新精神属于社会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错误。‎ ‎③:材料未涉及矛盾的特殊性,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3.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4. “中国式过马路”是社会文明状况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人都文明,才构成一个文明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B. 量变的总和构成质变 C. 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D. 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说法错误,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材料体现的不是整体和部分,C排除;D正确,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体现了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答案为D。‎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区分整体与部分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部分辩证关系是从事物范围的角度来说的;而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则是从事物性质的角度来说的。所以,区分整体部分辩证关系与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就是看问题提出的角度是从范围还是性质来判断即可。‎ ‎35.读漫画“清水免费供应”与“石子每枚10元”,如果乌鸦们只看到了“清水免费供应”,那么从它们的行为可以启示我们 A.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 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C. 必须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D. 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B:如果乌鸦们只看到了“清水免费供应”,而未看到“石子每枚10元”,它们的行为是片面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观点,启示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B符合题意。‎ A: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A错误。‎ CD:CD说法正确但与漫画寓意不符,排除。‎ 故选B。‎ ‎【点睛】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2019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决定设立两周年。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刻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雄安新区的规划是如何体现联系特点的?‎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雄安新区的规划考虑地理位置、基本条件以及定位体现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同时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规划建立雄安新区体现了在把握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雄安新区的规划,不仅考虑现有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各种社会环境,这体现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河北雄安新区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河北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对京津冀的影响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雄安新区的规划是如何体现联系特点的?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试题设问指向的是联系的特点,考生回顾联系特点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考生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联系的普遍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普遍性(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雄安新区的规划考虑地理位置、基本条件以及定位体现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的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同时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规划建立雄安新区体现了在把握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多样性,正确认识事物要把握本质联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雄安新区的规划,不仅考虑现有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各种社会环境,这体现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点睛】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以“……体现……”的形式呈现。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时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37.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提升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观念、新举措,凸显法治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法治思想演变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并推动依法治国理论发展;‎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法治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法治理论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追求真理是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法治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每点2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求索真理的历程就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首先明确知识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认识的过程(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然后运用上述理论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进程,实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该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法治理论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深化,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知识要点。第二步,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