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______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 A. 170 B. 200 C. 260 D. 300‎ ‎【答案】B ‎【解析】ACD错误,三个选项错误,排除; B正确,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故选:B。 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本题考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求考生必须关注重大时事,主动地关注生活,积极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国际视野。 ‎ 2.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  )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答案】C ‎【解析】ABD不符合题意,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正确,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故选:C。 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18年设立(国函[2018]80号),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本题为时政题目,考查对社会相关知识的识记。要求考生必须关注重大时事,主动地关注生活,积极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主人翁意识。 ‎ 3.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____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A. 德智体 B. 德智体美 C. 德智体美劳 D. 综合素质 ‎【答案】C ‎【解析】ABD错误,三个选项错误,排除; C正确,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故选:C。 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题考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求考生必须关注重大时事,主动地关注生活,积极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国际视野。 ‎ 1.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______于2018年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 A.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B. 《习近平用典》 C. 《习近平讲故事》 D.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答案】A ‎【解析】A正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2018年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BCD错误,三个选项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2018年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本题考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求考生必须关注重大时事,主动地关注生活,积极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国际视野。 ‎ 2. ‎2018年10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______.习近平指出,中日是近,两国利益高度交融。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 A. 安倍晋三 B. 小泉纯一郎 C. 野田佳彦 D. 鸠山由纪夫 ‎【答案】A ‎【解析】A正确,2018年10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习近平指出,中日是近,两国利益高度交融。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BCD错误,三个选项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2018年10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习近平指出,中日是近,两国利益高度交融。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本题考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求考生必须关注重大时事,主动地关注生活,积极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国际视野。 ‎ 1. 钱学森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中科院院士沈鸿说:“谈发展,一定要讲哲学。”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总结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哲学是爱智慧或者追求智慧,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则是哲学家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2)联系: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和世界观都是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②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是“科学之科学” ④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②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说法错误,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见(  ) ①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总和 ②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③物质可知,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共性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 ②不合题意,题目观点体现不出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③④符合题意,“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表明物质可知,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也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故选:D。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2. 在中国举办的2019男篮世界杯,其会徽以中国京剧脸谱为设计灵感,在整体造型上与篮球的形象相呼应,同时融入了双龙戏珠的元素,如同两支球队争夺奖杯。这一创意表明(  ) ①艺术来自于创作者的灵感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艺术创作是再现与创造的统一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艺术来自于创作者的生活实践; ②③符合题意,男篮世界杯会徽设计的创意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艺术创作是再现与创造的统一; ④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如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反映;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男篮世界杯会徽设计的创意”为背景,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理解掌握情况。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2018年1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了给跨境电商企业一个稳定预期,继续扩大开放,更大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延续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政策并扩大适用范围。这表明(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B. 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上升之中 ‎【答案】C ‎【解析】A错误,如果错误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反而阻碍事物的发展; B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C正确,依据题意,“稳定预期”体现的是相对静止,“继续扩大开放,更大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因此,材料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都处于发展上升之中”说法错误,过于绝对; 故选:C。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从唯物论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外部环境对事物有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意思指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从唯物论角度看,这启示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不合题意,该项是从辩证法角度作答,与题干“从唯物论角度看”规定不符; ④错误,“决定作用”说法错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故选:B。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本题考查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 1. 历时9年多、耗资数千亿、克服了水质、天气等各种世界级难题,2018年10月24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开通后,珠海、澳门与香港将首次实现陆路连接,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表明(  ) ①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变规律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突破规律对人类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港珠澳大桥开通,珠海、澳门与香港将首次实现陆路连接,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表明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错误,“改变规律”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④错误,“突破规律对人类的制约”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故选:A。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 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猕猴桃在种植过程中备受病虫害问题的困扰。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新发现了3种猕猴桃致病菌,这为猕猴桃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材料表明(  ) ①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唯一途径,人类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取正确的认识; ②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④符合题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新发现了3种猕猴桃致病菌,这为猕猴桃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材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要仔细阅读与分析题干,明确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出发点。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反复阅读题干材料,吃透题干精神。 ‎ 2.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动物保护这一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动物应和人一样享有生存、自由以及免受痛苦的权利,不应被人类使用和视为财产。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动物没有承担人类的义务,因此也就不享有所谓的权利,但人类在利用动物过程中应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尊严,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可见(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 ③认识无对错之别 ④认识受条件制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正确,材料“一部分人认为,动物应和人一样享有生存、自由以及免受痛苦的权利,不应被人类使用和视为财产。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动物没有承担人类的义务,因此也就不享有所谓的权利,但人类在利用动物过程中应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尊严,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说明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认识受条件制约;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影响认识的因素,未涉及认识具有上升性; ③错误,认识有对错之别; 故选:B。 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 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这表明(  )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 ②整体统率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③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其功能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④部分与整体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这表明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整体统率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③错误,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错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二者的地位不同。 故选:A。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2018年11月5‎ 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③符合题意,“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体现了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该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该题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事例,考查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运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 1.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目前也出现了过度投放、随意停放、退押金难等问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要抓住主流,共享单车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是主要的 ②不忽视支流,对共享单车所带来的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 ③要抓住重点,目前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主要依靠共享单车 ④坚持两点论,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乱象属于次要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材料中对共享单车的评价认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这说明要抓住主流,共享单车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是主要的;“目前也出现了过度投放、随意停放、退押金难等问题”说明要不忽视支流,对共享单车所带来的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而不是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④错误,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乱象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分清主流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忽视矛盾次要方面。 本题以“对共享单车的评价”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 知识点,让学生具有感性认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 1.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多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 A. 既要侧重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B. 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不能否认相对静止 C. 既要看矛盾特殊性,又要把握矛盾普遍性 D. 既要立足事物整体,又不能忽略部分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而不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与运动和静止问题无关; C正确,材料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价值公约数”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因此,材料主旨启示我们,认识事物既要看矛盾特殊性,又要把握矛盾普遍性; D不合题意,该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漫画(如图)《新乌鸦喝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寻找新思路 ②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的思想 ③要勇于突破成规陈说,适时地调整方法策略 ④要恪守规矩,尊重传统,不要轻易改变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漫画《新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找到了喝水的新方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寻找新思路、要勇于突破成规陈说,适时地调整方法策略; ②不合题意,漫画未涉及要反对片面强调客现条件、安于现状的思想; ④不合题意,漫画强调了要敢于创新,而不是恪守规矩。 故选:A。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②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 1. 近五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这表明(  )‎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C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故选:A。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 ‎)创新的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文化角度看,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说法错误和不符题意的选项,选出正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 1. 我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了专项附加扣除概念,即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 ①主观应该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国与完善; ②说法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③说法错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本题以个税法调整为背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 2.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全力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设置国家监察委员会,加强党对反腐败统一领导等,这些制度化、法治化的改革成果,有利于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该项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靠改革来实现的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监察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不是生产关系; ②说法错误,“都是靠改革来实现的”的说法过于绝对,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③符合题意,之所以要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是因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④符合题意,“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因为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 1. ‎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时谈到:“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体现了(  ) 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必须坚持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②④正确,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时谈到:“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③错误,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2. ‎23年来,杭州人李耀仅用一张褶皱的地图、一本发黄的地名集和一部随时在线的电话,帮助4260名滞留人员找到了回家的路。近日,李耀进被授予“中国网事•感动2018‎ ‎”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荣誉称号。这启示我们(  ) ①价值是主体满足事物需要的本质属性和功能 ②衡量人的价值主要应看精神贡献 ③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②错误,衡量人的价值主要看贡献; ③④正确,23年来,杭州人李耀仅用一张褶皱的地图、一本发黄的地名集和一部随时在线的电话,帮助4260名滞留人员找到了回家的路。近日,李耀进被授予“中国网事•感动2018”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荣誉称号。这启示我们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故选:D。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2、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最根本的价值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包括两个方面: 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价值的创造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价值的享受者。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1. 如果在路上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戴着胶手套、拿着垃圾袋,一边跑步,一边捡垃圾,请不要惊讶,他们正以风靡全球的健身方式“Plogging”锻炼。Plogging是瑞典语中“捡垃圾”(plocka)和“慢跑”(jogga)两个单词的合成。在边跑边捡的路上,拾荒慢跑者不再是简单的过路人,而是城市的改变者,公益的践行者,他们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慢慢让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世界成为更好的世界。拾荒慢跑能让世界更好是因为(  ) ①聚沙成塔的力量能让事物发生质的改变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决定实践活动发展的趋势 ③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 ④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他们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慢慢让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世界成为更好的世界。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是量变,慢慢让生活变得更好是量变引起质变,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聚沙成塔的力量能让事物发生质的改变,其中“聚沙”是量变,最后“成塔”是质变,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 ‎ ‎②说法错误,实践活动要遵循客观的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不能决定实践活动发展的趋势。 ③符合题意,捡垃圾体现了环保理念;慢跑体现了健康理念。捡垃圾和慢跑都是在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影响下的行为选择,所以体现了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 ④说法错误,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一定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观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注意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1.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 孟子和朱熹的说法分别属于哪一种唯心主义?者有什么共同点?‎ 对王夫之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评价?‎ ‎【答案】【小题1】(1)孟子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朱熹把理性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王夫之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认为“气”是万物之源,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回答孟子和朱熹的说法分别属于哪一种唯心主义,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属于简答试题,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共同点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 ‎)本题要求对王夫之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评价。属于简答试题,材料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1)(2)均属于简答试题,回答两个小问只需要将书本知识的和材料匹配,能够快速组织答案。这启示考生需要加强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1. ‎2018年11月18日,袁隆平院士获颁“生命科学奖”。 表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此,袁隆平奋斗了一生,并且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1964年到1965年之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发现了天然不育株,并且于1966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文章,这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起点。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主持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亩产一次次刷新记录,水稻去锅的技术获得突破,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如今,业已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这种甘于寂寞、爱岗敬业的科研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谈谈袁隆平在科研探索中一次次取得突破的原因。‎ ‎【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袁隆平为了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通过奋斗取得了一项项技术突破。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袁隆平取得的各项成果得益于他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得益于他的科研精神和坚强意志。‎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谈谈袁隆平在科研探索中一次次取得突破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意识的作用的知识。首先,学生要明确意识的作用的内容,主要包括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大方面。其次,从题中袁隆平的事迹入手进行分析。材料中表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材料中强调这种甘于寂寞、爱岗敬业的科研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这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 2. 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到发布支付宝、并购雅虎、推出天猫、造物节“双十一”,在美国上市,并购百胜中国业务,从点滴积累中,人们可以看到阿里巴巴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谈及未来规划时,马云说:“阿里的下一个目标是整合生态圈,布局农村市场,线下实体店以及国际化战略落地。”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阿里巴巴公司的经营发展。‎ ‎【答案】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阿里巴巴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为其质变创造了条件。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阿里巴巴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商机,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阿里巴巴的每一次突破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阿里巴巴公司的经营发展,属于分析说明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从点滴积累中,人们可以看到阿里巴巴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材料中“阿里巴巴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这表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材料中“阿里的下一个目标是整合生态圈,布局农村市场,线下实体店以及国际化战略落地”,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 本题为分析说明题,作答时首先:定点,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回顾相关知识点。其次:联系,审读材料,在材料分析时要注意分层次,抓关键句。最后:梳理、作答。将材料信息与考察知识点对照,作到观点与材料结合。 ‎ 1.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2018年春节,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被梁俊老师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给了观众最深的感动,激励人们不要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活的勇气。 节目播出后,梁俊老师的故事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梁俊曾从事过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乐器行店长、吉他老师、义工等工作。2013年,他来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石门坎的孩子,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希望教给孩子们演唱,让他们可以感受到诗的美好。在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他共教会孩子们100多首古诗词,其中50首被他谱成曲。2014年春节,梁俊推出一个叫“童书乌蒙”微信公众号,把学生的作文和小诗放了上去,这些纯真的文字吸引了不少关注。2016年底,苗寨孩子的诗文集《乌蒙山里的桃花源》正式出版。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支教教师梁俊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答案】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梁俊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苗寨的孩子健康成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做出了贡献。 ②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梁俊老师根据社会的需要,在做公益、支教等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主观努力,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梁俊老师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离不开其良好的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支教教师梁俊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价值观的知识。学生解答本题要从材料中梁俊老师的具体做法入手进行分析。材料中梁俊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苗寨的孩子健康成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做出了贡献,这启示我们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要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材料中梁俊老师根据社会的需要,在做公益、支教等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材料中梁俊曾从事过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乐器行店长、吉他老师、义工等工作,说明他有良好的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主观努力,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