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政治试题(静海四中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政治试题(静海四中等)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卷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0分,其中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1个正确答案)‎ ‎1.全聚德、同仁堂、吴裕泰、狗不理……在这些传承绵长、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中华老字号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品质.诚信、精益求精等“匠心”的坚守,是百年老店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竞争中凝练而成的品牌文化。这表明工匠精神()‎ ‎①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②是产品质量提升的软实力所在 ‎③能够直接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 ‎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物质力量,而不是精神力量; ②④正确,诚信、精益求精等“匠心”的坚守,是百年老店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竞争中凝练而成的品牌文化。这表明工匠精神是产品质量提升的软实力所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错误,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故选D。‎ ‎【点睛】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战狼2》上映以来,几乎场场爆满,凭借良好口碑产生的“自来水效应”,《战狼2》接连打破国内多项电影票房纪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生产力日趋重要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④文化消费更加丰富多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战狼2》接连打破国内多项电影票房纪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①符合题意;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生产力日趋重要,故②符合题意;③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3.“国学教育指导师”项目首期研训班的开办能够悄无声息地影响和改变我们,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表明 A.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B. 文化对人的影响应顺其自然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 文化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A不合题意。‎ B: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我们要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不应顺其自然,B错误。‎ C:“国学教育指导师”项目首期研训班的开办能够悄无声息地影响和改变我们,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符合题意。‎ D:D错误,优秀文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故本题选C。‎ ‎【点睛】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每一个节气对应不少诗歌,比如“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歌谣曰: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等。这些诗歌记载着四季变换,书写着农事与民生。这说明 ‎①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受文化的深刻影响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着文化 ‎ ‎③“二十四节气”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丰富成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告诉人们不同的季节该从事何种农事,这表明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受文化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着文化,①②选项正确。‎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错误。‎ ‎④: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坚韧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文人雅士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这表明 A. 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 B.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 优秀文化能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 D. 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文人雅士以“岁寒三友”的品格来激励自己,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故C正确;A与题意不符,排除;B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D错误,文化有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故本题答案为C。‎ ‎6.《中华好家风》节目邀请拥有着“好家风”的典型“家庭”,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好评如潮。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华好家风》的成功经验有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③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④富有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中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中华好家风》节目邀请拥有着“好家风”的典型“家庭”,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好评如潮。《中华好家风》充分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中的强大功能,说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①:《中华好家风》没有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不合题意。‎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2016年7月15日,中国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5项世界文化遗产。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遗产不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 ‎②: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错误。‎ 故本题选D。‎ ‎8.“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坚持 A. 兼收并蓄,全盘吸收的原则 B.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用世界文化改造中国文化的原则 D. 用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即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进步,B适合题,排除C、D;全盘吸收说法错误,排除A。故本题选B。‎ ‎【点睛】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9.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微博时代”。微博以其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名人”和“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这表明 A. 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B. 科技进步促进了优秀文化的发展 C. 文化决定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D. 旧的传媒正逐渐被新的传媒替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微博以其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名人”和“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说明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B不合题意,材料只强调了文化的传播,未涉及文化的发展; C表述错误,文化不能决定只能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D表述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在发挥作用。 故选A。‎ ‎10.每年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 )‎ ‎①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吃粽子、赛龙舟属于传统习俗而不是传统文艺; ②符合题意,‎2016年6月9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③符合题意,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说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表述错误,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故选B。‎ ‎【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 ‎11.《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是指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里只有不变的内容,没有提到它们变化的内容。②符合题意,春节是中国人的情怀,是联系他们的精神纽带。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年夜饭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体现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选B。④表述错误,必须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12.“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所著的《汉书》,本指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形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材料说明 A. 文化继承就是全部承袭 B. 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C.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D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文化继承是批判地继承传统,而不是全部承袭; B说法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符合题意,“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形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说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D说法错误,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之分。 故选C。‎ ‎13.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 A. 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B. 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 C.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 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题中托尔斯泰的观点强调古为今用,并没有强调洋为中用,A错误。‎ B:题中托尔斯泰的观点强调古为今用、继承传统,并不是专指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B错误。‎ C:题中托尔斯泰的观点强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正确。‎ D: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D错误。‎ 故本题选C。‎ ‎14.大型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得专家、学者与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主创人员深入基层,几易其稿,生动再现了宁波市的传统民风、民俗。这说明(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 C.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D. 我们要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大型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主创人员深入基层,几易其稿,生动再现了宁波的传统民风、民俗,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A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错误;C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5.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A.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C.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完全脱离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实现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旧的文艺形式,不能全盘否定旧的文艺形式,B错误;文化创新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合理成分,不能脱离传统文化,D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错误;“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启示艺术工作者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A正确。故选A。‎ ‎【点睛】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是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是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合理成分,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6.近年来,专家们呼吁城市面貌在日新月异的同时,整体规划上的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城市建设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要有历史文化保护底线。对此,有下列不同看法你赞成的是 A.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城市建设中要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破坏了文化遗产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C. 每个城市的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签,城市的遗迹都应该保留 D. 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时代在发展,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护优秀文化遗产,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要有历史文化保护底线,这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A正确。‎ B:文化遗产的破坏不意味着全部传统文化的消失,该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 C:“城市的遗迹都应该保留”的表述不当,排除C。‎ D: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予以继承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D错误。‎ 故本题选A。‎ ‎17.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朴素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由此可知 ‎①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②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④古代优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表明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②不合题意,“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深远持久的; ③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表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 ‎④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故选C。‎ ‎18.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儒家文化的发展( )‎ A.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 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 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正确,“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C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关。 故选B。‎ ‎【点睛】正确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不会走向衰微,才会创造新的辉煌。‎ ‎19.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渗透在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③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④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优越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正确,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渗透在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③错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④错误,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而不是优越感。 ‎ 故选A。‎ ‎【点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说:不是不可以娱乐,但不能低俗,娱乐节目也可以做到高雅.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 A. 娱乐文化都是我们倡导先进的大众文化 B. 应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C. 应借鉴外来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D. 应倡导经典文化,抵制和拒绝流行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发展方向的相关知识。题干强调娱乐节目不论是高雅还是通俗,但都必须健康有益,为此,应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故B符合题意;A错误,我们倡导的先进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健康的有益的,而娱乐文化也有低俗的;C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D错误,不论是经典文化还是流行文化,健康有益就行。故本题答案为B。‎ ‎21.有专家在论坛上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电影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仍存在着文化滑坡、票房造假、艺术片生存艰难等种种问题。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是 A. 国家对文化市场的直接干预过少 B. 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C. 人的思想和行为易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D. 文化市场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国家对文化市场要进行宏观调控,但不是直接干预。‎ B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易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D符合题意,题目中,有专家在论坛上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电影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仍存在着文化滑坡、票房造假、艺术片生存艰难等种种问题,这有可能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造成的。‎ 故选D。‎ ‎22.以“让遗产融入生活”为主题的央视特别节目《2018中国记忆》,邀请资深主持人,组成体验团,结合纪录片式的纪实段落与文化体验式拍摄,挖掘出七个“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精彩故事,首次使用网络直播的方式,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文化类节目新样态。这一节目 ‎①创新文化形式,把大众传媒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立足于人民生活实践,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③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故①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故②错误;材料强调,以“让遗产融入生活”为主题的央视特别节目《2018中国记忆》,通过挖掘出七个“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精彩故事,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文化类节目新样态,可见,这一节目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故③④正确。故选D。‎ ‎23.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 ‎②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④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举世无双 B. 包罗万象 C. 多元并存 D. 充满自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A: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举世无双,A不合题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包罗万象,排除B。‎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是多元并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C错误。‎ D: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5.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妄称“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面对上述言论,青少年要 A.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B. 博览各家之言,自由选择 C. 拒绝上网,保持纯洁 D. 勇于尝试,大胆前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A: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妄称“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面对上述言论,青少年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A符合题意。‎ B: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青少年不能自由选择,排除B。‎ C:拒绝上网,保持纯洁过于绝对,C错误。‎ D:面对西方反华势力的言论,青少年不能勇于尝试,大胆前行,D错误。‎ 故本题选A。‎ 二、主观题(共3题,26题10分,27题6分,28题9分,共25分)‎ ‎26.农村的扶贫工作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正如贫困地区农村干部所说的,“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某地文化扶贫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即建起一座小型图书室,并向每座图书室赠书100种。向农村捐赠图书,培养了当地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应用写作能力,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大大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结构的优化。‎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作用有关知识,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或先进文化促进作用)②“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其实质就是肯定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或教育和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扶贫工作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或文化产业发展;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万村书库”工程,能够丰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文化扶贫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作用的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物质转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其实质就是肯定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扶贫工作能够丰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或文化产业发展。‎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作用有关知识,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 从材料可以看出,实施“万村书库”工程,能够丰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可文化作用有关知识,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 ‎【点睛】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7.广东省惠州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主动适应当今中国文化建设新常态的要求,探索旧城改造的新模式。在惠州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年间)改造过程中,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传统中式为主,近代西洋式为辅”为设计师原则。改造后的水东街将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恢复古城风貌,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惠州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 ‎【答案】①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主题实践活动,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入时代精神。改造后的水东街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他展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新水东街的设计借鉴了部分西洋风格。‎ ‎【解析】‎ ‎【分析】‎ 本题题目类型体现类,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创新”的知识,要求谈谈惠州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故考点可定位为文化创新的途径,答案主要涉及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 ‎【详解】本题以广东省惠州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背景,考查文化创新的要求。属于典型的内涵式主观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细节把握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文化创新的措施和要求。然后结合材料中关于旧城改造中的传统文化保护,主要运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作答即可。注意分析材料,实现材料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另外,本题是措施类主观题,注意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的要求。‎ ‎【点睛】内涵式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内涵式主观题是设问知识指向明确,一般只考查一个主干知识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细节把握,要求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上有较高能力。回答此类主观题,对题目设问的主干考点要有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这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前提。然后具体分析,结合题目给出的背景材料,有针对性的组织答案。‎ ‎28.“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拿破仑这句话揭示出上层建筑拥有比物质力量更深远的影响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主要包括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大思路。为了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有人说,坚持文化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请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角度批驳之。‎ ‎【答案】①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以坚持文化自信,不一定会妄自尊大,一样会与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平等相处。 ‎ ‎②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所以坚持文化自信不会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 ③ 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④ 坚持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从而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担负文化发展的重任。所以不一定妄自尊大,观点太绝对化。 ⑤‎ ‎ 如果盲目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忽视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就会导致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盲目排外,就违背了包容性,也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每点2分,共10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角度对题中观点进行批驳,属于评析类主观试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要批驳的观点为“坚持文化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本题知识限定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知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 积极成分;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 化的特征之一;坚持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如果盲目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忽视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就会导致封闭 主义、守旧主义、盲目排外,就会违背了包容性,也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详解】有人说,坚持文化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本题请从考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角度批驳之,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问题指向是对“坚持文化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一观点进行批驳,既然是批驳,表明题中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考生解答本题可从“求同存异”含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角度来分析说明坚持文化自信,不一定会妄自尊大,一样会与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平等相处;从“兼收并蓄”角度来分析说明坚持文化自信不会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角度来分析说明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最后还要指出如果盲目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忽视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就会导致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盲目排外,就违背了包容性,也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