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临高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海南省临高县临高二中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考试范围:第1-3课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道,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人类经过了漫长的童年。原始社会之所以漫长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 B. 氏族制度制约了生产力发展 C. 平均分配制约了劳动积极性 D. 石器的使用限制了劳动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人类经过了漫长的童年。原始社会之所以漫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A符合题意。‎ B:原始社会早期氏族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而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制约了生产力发展,B说法错误。‎ CD:平均分配制约了劳动积极性、石器的使用限制了劳动范围等都不是原始社会之所以漫长的根本原因,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原始社会:‎ ‎(1)生产力状况: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 ‎(2)生产关系:‎ ‎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社会氏族管理方式:‎ 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2.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下列对私有制的出现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 ‎②个体劳动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 ‎③私有制出现是剥削社会产生的前提 ‎④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决定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私有制的产生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其决定因素是生产力,①正确;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产生了阶级剥削,③正确。‎ ‎②: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②错误。‎ ‎④: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分化的重要因素,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④错误。‎ 故本题选B项。‎ ‎3.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判定,约公元前2900年,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建立 ‎①是奴隶主与奴隶阶级斗争的产物 ‎②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的重要保障 ‎③是人类步入阶级社会的根本标志 ‎④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判定,约公元前2900年,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建立是奴隶主与奴隶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的重要保障,①②符合题意。‎ ‎③:金属工具开始广泛使用是人类步入阶级社会的根本标志,③说法错误。‎ ‎④: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4.在奴隶社会,奴隶不仅付出的是自身的全部劳动及劳动成果,而且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的边缘。用自己的血汗丰衣足食的供养着奴隶主。下列对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奴隶主占有所有的生产资料  ‎ ‎②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进行劳作 ‎ ‎③奴隶主支配奴隶的部分产品  ‎ ‎④奴隶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相应报酬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生产关系。①②: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有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主占有所有的生产资料,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③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5.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下列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认识错误的是 ‎①它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它是在确立之初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它导致了农民失去自由,成为了地主的奴隶 ‎④这一制度造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土地所有制它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而不是主要方式,①说法错误,但与题意要求相符。‎ ‎③:土地所有制使得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并没有使农民成为了地主的奴隶,③说法错误,但与题意要求相符。‎ ‎②④: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它是在确立之初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制度造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②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时的总根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6.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社会是非常落后的社会 B. 资本非常肮脏,应该予以抛弃 C. 资本主义建立所需的大量原始资本都是通过野蛮的杀戮和掠夺而来的 D. 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答案】C ‎【解析】‎ ‎【详解】C: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说明资本主义建立所需的大量原始资本都是通过野蛮的杀戮和掠夺而来的,C说法正确。‎ A: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非常发达的社会,A说法错误。 ‎ B: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对资本要具体分析而不是一味抛弃,B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史,不体现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7.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不再像封建社会里的农民对地主一样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但还是不能完全摆脱对资本家的依附关系。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是(    )‎ A. 工人拥有人身自由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 B.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工人无法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 C. 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 D. 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身自由是徒有虚名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拥有的人身自由只是表象,并未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A错误。‎ B: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是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工人无法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B正确。‎ C:材料强调的工人无法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没有提及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此与题意无关,C错误。‎ D:材料中也没有提及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身自由是徒有虚名,D错误。‎ 本题选B项。‎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A. 生产过剩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 剩余价值 D. 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但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A正确。‎ 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A。‎ ‎9.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 A.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工人运动的兴起 C.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A: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A正确。‎ BCD: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A。‎ ‎10.《共产党宣言》被美国教育部门指定为中学生必读的十五本书之一。关于《共产党宣言》,以下说法不妥当的是 A. 它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 它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C. 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D. 它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ABD均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C:《共产党宣言》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社会的变革寄托于一种理想,或者寄托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注定其必然要失败。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弊端是 ‎①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④认为资本主义不会被取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论的弊端是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因此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②③符合题意。‎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但他们将社会的变革寄托于一种理想,或者寄托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注定其必然要失败,①说法错误。‎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通过社会改良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终将会被理想的社会所取代,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12.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共产党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A. 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 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 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 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这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故排除A。‎ B:该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 C:《共产党宣言》因其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C项错误。‎ D:依据材料中“1892年”、“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可见,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工人运动得到发展,《共产党宣言》以其科学性、革命性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D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表明(    )‎ A. 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B.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 C. 科学社会主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动力 D. 社会主义社会在力量上已超过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通过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见证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A正确。‎ B:材料中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B错误。‎ 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错误。‎ D: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旧占据主导,D错误。‎ 本题选A项。‎ ‎14.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第一次被西 方国家打败 B. 封建专制受到冲击 C. 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一次遭到破坏 D.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之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而非因为我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A错误、‎ B:通过时上述解析可知,封建专制受到冲击不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原因,B错误。‎ C:通过上述解析可知,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一次遭到破坏也不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原因,C错误。‎ D: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D正确。‎ 本题选D项。‎ ‎15.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提出这一论断的原因不包括 A. 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B. 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C. 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不允许 D.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B: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原因不包括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B符合题意。‎ ACD: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的原因包括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难于担当民主革命的重任,AC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打压民族资产阶级。‎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16.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 A.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 革命的前途不同 D. 革命的对象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B:区分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在于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还是无产阶级手中,B正确。‎ ACD: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革命的前途不同、革命的对象不同,都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但不是区分二者的根本标志,AC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也成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旧民主主义革命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1919年——1949年)。那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1.联系: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由于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所以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推翻了清政府,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了,这直接造成了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任务尚未完成。所以无产阶级只能先完成遗留下来的任务(反帝反封建),这样新旧民主革命的任务一样,从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 ‎2.区别:在领导力量方面: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区分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在于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还是无产阶级手中。‎ 在指导思想方面: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所以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是无产阶级领导,所以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在革命前途方面: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走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在革命发展和发动群众的深度、广度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纲领不彻底,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群众发动不充分;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紧密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 在最终结果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是遭到了失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 ‎③这两个革命阶段相互衔接 ‎ ‎④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相互衔接,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8.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是(   )‎ ‎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②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 ‎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 ‎④进行革命并建立民主国家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中国民族复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①③正确。‎ ‎②:通过上述解析可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仅仅是众多历史任务中的其中一个,本题肢表达得不够完整,②错误。‎ ‎④:通过上述解析可知,④错误。‎ 本题选A项。‎ ‎19.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③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①③符合题意。‎ ‎②:我国社会主义从1956年开始进入,②说法错误。‎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不是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辞旧”的角度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从“迎新”的角度看)‎ ‎(3)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国际”的角度看)‎ ‎20.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当时人们对它有个形象的比喻,称它“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又要有一双翅膀”。这里提到的“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 A. 总路线、总任务 B. 轻工业、重工业 C. 一化、三改 D.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C:材料里提到的“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 一化、三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符合题意。‎ ABD:ABD均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A. 发展生产力 B. 变革生产关系 C. 消灭剥削制度 D.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B:社会主义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B正确。‎ ACD: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2.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历史意义在于(    )‎ ‎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 ‎③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 ‎ ‎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①②正确。‎ ‎③: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站起来了,③错误。‎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④错误。‎ 本题选A项。‎ ‎2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什么初心?就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续向哪里前进?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列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偶然 ‎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③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③④符合题意。‎ ‎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①错误。‎ ‎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②错误。‎ 故选B项。‎ ‎2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   )‎ A. 从旧中国向新中国过渡 B.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D.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已经建立起来,A错误。‎ B: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不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错误。‎ C:通过上述解析可知,过渡时期也不是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C错误。‎ D: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D正确。‎ 本题选D项。‎ ‎25.1958年中科院计划用20年时间合成人工胰岛素,后缩短至5年,在中央领导的过问下,该计划最终在1年内完成,我国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巨大的科技突破证明了(   )‎ ‎①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 ‎ ‎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 ‎③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④照搬苏联模式是一条发展的捷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合成人工胰岛素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表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③正确。‎ ‎①:我国正在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①错误。‎ ‎④:我国国情与苏联不一样,照搬苏联模式不可取,④错误。‎ 本题选C项。‎ ‎26.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我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③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④我国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我国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①④正确。‎ ‎②: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②错误。‎ ‎③: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错误。‎ 本题选A项。‎ ‎【点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 A. 党的十九大 B. 遵义会议 C.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 党的十四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A错误。‎ B: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不符合题意,B错误。‎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正确。‎ D:通过上述解析可知,D错误。‎ 本题选C项。‎ ‎【点睛】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的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必要性)。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可能性)。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可能性)。 2、内容:‎ 思想方面 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 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政治方面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方面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 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  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8.歌曲《春天的故事》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故事。歌词为:“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了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其中“画了一个圈”是指(    )‎ A. 实行“一化三改” B.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C.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化三改”是1952年到1956年实行的,不是1979年,A错误。‎ B:新中国是在1956年“一化三改”胜利完成之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是1979年,B错误。‎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1978年开始,不是1079年,且材料中所表述的明显也不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C项错误。‎ D: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以1979年开始,以南海边上为起点,符合题意,D正确。‎ 本题选D项。‎ ‎【点睛】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9.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 B. 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C. 标志着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D. 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A错误。‎ B:材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B正确。‎ C: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步伐,C错误。‎ D: 1990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D错误。‎ 本题选B项。‎ ‎【点睛】把握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①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②基本目标: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④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要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⑤注意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从国家角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⑥从科学发展观方面: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30.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深刻改变了十几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纵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说法有误的是 A.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C.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基本形成 D.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A: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A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B: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B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C: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C错误但不符合试题要求,C符合题意。‎ D: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D 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的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3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到中国“入世”,人民币“入篮”,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个个中国与世界联通的关键节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中国40年对外开放的脚步。如果以新闻稿的形式介绍上述成就,其标题可以选用 ‎①打开大门,拥抱全球 ‎ ‎②引领世界,舍我其谁 ‎③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 ‎④伟大历程,辉煌成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涉及对外开放成就,所以标题可以选用打开大门,拥抱全球。②不合题意,我国在世界上不起引领作用。③不合题意,材料是介绍改革开放成就的,与一帆风顺、前程似锦无关。④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四十年可以用伟大历程,辉煌成就来做标题。故选C。‎ ‎32.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 ‎②改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③改革的目的是让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状况 ‎ ‎④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①正确。‎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②错误。‎ ‎③:改革的目的是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③错误。‎ ‎④: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取得巨大成就原因:首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我国取得巨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第三,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国际合作。第四,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33.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通过改革(   )‎ ‎①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 ‎ ‎②消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④可一劳永逸地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使其相适应,通过改革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 ‎②:基本矛盾不能消除,②错误。‎ ‎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4.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强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①③正确。‎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保障,②错误。‎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④错误。‎ 故本题选B项。‎ ‎35.自信,这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留给世界的极为突出的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中国未来前景的乐观判断,展示了对中国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自信。下列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中国的自信来自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②中国已经走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跃升为世界强国 ‎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④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正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自信。①④:材料阐释的是中国自信,而中国的自信来自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中国愈发自信也说明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正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公认,①④符合题意。‎ ‎②: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没有成为为世界强国,②错误。‎ ‎③: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但中国不担当领导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判断型选择题。此题型要求学生对重大时事、教材的基础知识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解题方法: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经常关注时事政治,理解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判断出来。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把题肢与题干联系起来,用掌握的知识去挑选正确的、符合题意的题肢。‎ ‎3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九十多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九十多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如下图),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图中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名称,依次正确的是(    )‎ A. 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①毛泽东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D.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④毛泽东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的主题分别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A正确。‎ B:通过上述解析可知,B错误。‎ C:通过上述解析可知,C错误。‎ D:通过上述解析可知,D错误。‎ 本题选A项。‎ ‎37.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的有(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全部指导思想、全部理论和实践成果 ‎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共同坚持的指导思想,①④正确。‎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成果,但不是全部指导思想,②错误。‎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总结,③错误。‎ 故选A项。‎ ‎38.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小明同学搜集了1984年的一些资料信息,如下表所示。由这些资料可以推断出(   )‎ ‎1月 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 ‎②农村开始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 ‎③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 ‎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①③正确。‎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②错误。‎ ‎④: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④错误。‎ 本题选A项。‎ ‎39.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 ‎①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 ‎ ‎②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 ‎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个体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 ‎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私有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①②正确。‎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而不是个体农业经济迅速发展,③错误。‎ ‎④: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事实不符,④错误。‎ 本题选A项。‎ ‎40.“看中国”是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跨地区跨文化体验项目,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并通过自主拍摄来讲述中国故事。截至2019年已举办九届,共约请到美国、英国等55个国家的508位青年。举办这一活动 A.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世界、繁荣发展 B.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必由之路 C.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D. 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C:举办“看中国”活动,让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并通过自主拍摄来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C符合题意。‎ A: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世界、繁荣发展的说法错误,A错误。‎ B:举办“看中国”活动并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B错误。‎ D:选项D与题干无关,不选。‎ 故本题选C。‎ 第Ⅱ卷(材料分析题 共20分)‎ 二、简答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③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发展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的相关知识。‎ ‎【详解】本题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的题目。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结合所学习的知识,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回答。首先,改革开放让中国焕然一新,表现在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的改变;其次,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在经济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从整体上看,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最后在回答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从理论上来进行阐述,即说明改革开放的理论意义,即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点睛】意义类题目解答方案 ‎1、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回答:‎ ‎(1)针对材料中的做法(问题)分析意义。材料中一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先将做法或问题进行分层,再找出其对应的课本原理,回答意义。‎ ‎(2)针对课本上的原理分析意义。如果材料中只是单纯给了一个背景,可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很少,那么一般是回归课本,按课本上的原理分析意义。‎ ‎(3)针对主体和对象分析意义。回答某主体做某事情的意义时,不仅要考虑主体本身,更要考虑对象本身。一般用“有利于”“促进了”等进行表述。‎ ‎(4)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回答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2、注意:‎ 非选择题中,如果设问要求运用哲学的某个原理分析某事情的意义,那么要注意先回答出原理的内容,再结合材料分析。‎ ‎42.材料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材料二 “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 ‎ ——马克思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诗人李绅对哪个社会什么现象的描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 ‎(2)材料二是马克思对哪个社会什么现象的描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 ‎(3)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材料一是李绅对封建社会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这一现象的描述,其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2)材料二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一现象的描绘,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3)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人民不可能改变被剥削的地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李绅和马克思的名句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 ‎【详解】(1)本题要求材料一是诗人李绅对哪个社会什么现象的描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诗句中描述了“农夫”“春种”“秋收”等词汇,说明了材料中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而“无闲田”、“犹饿死”又在说明封建时代农民虽然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通过调动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由此得出答案。‎ ‎(2)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二是马克思对哪个社会什么现象的描绘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材料中,“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说明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无所有的现象,而“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通过调动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由此得出答案。‎ ‎(3)本题要求回答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材料一中说明了封建社会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材料二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由此可以归纳出,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人民不可能改变被剥削的地位。‎ ‎【点睛】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关知识归纳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