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瀛海学校等校)(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瀛海学校等校)(解析版)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瀛海学校等校)‎ 一、选择题 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随着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都与过去发生很大变化,对于中医药来说,照搬古代典籍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代的很多问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此来促进祖国中医的大力发展。据此回答下列两道小题。‎ ‎1.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的变化推动中医药不断地与时俱进。这告诉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2.上述材料说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中医应该 ‎①大力保护、全面复兴中医 ‎ ‎②大胆突破传统中医的束缚,逐步用西医代替中医 ‎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④批判继承,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A 2.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材料充分表明中医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的,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待传统中医即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③④正确;①②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C。‎ ‎3.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故A不选;B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上述引文的意思,抓住关键信息“吴楚慷慨悲歌”“北人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南人江南草长,洞庭始波”,这说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排除A,B适合题意;C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指导思想一元化;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故选B。‎ ‎4.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④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故本题选A。‎ ‎5.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③错;区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不可能融合统一,④错;故答案:A。‎ ‎6.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①《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 ‎②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 ‎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 ‎④“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①②: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②符合题意。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科技成果,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④:“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但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7.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影响最大的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①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影响 ‎②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④决定了各地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地理、经济、风俗等的不同,会造成文化的差异,①正确;正因为文化之间有差异,才需要文化相互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②不选;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③正确;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差异,④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故本题答案选择B。‎ ‎8.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不会成就今日的苏绣。这表明 ‎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这说明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①符合题意。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对苏绣文化的独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③:“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苏绣”,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③符合题意。④:材料不涉及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9.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这幅对联既体现了刚性美,也体现了柔性美,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②表述错误,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可以体验审美意境,还对经济、政治、对综合国力、对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③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冀北和江南两种不同的美,可见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④表述错误,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不决定文化,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故选D。‎ ‎10.‎ 在安徽,由于长江、淮河两条大河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理板块,它们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发展和居民观念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亚文化板块。由此可见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②中华文化能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区域性 ‎④中华文明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由于河流把安徽分为不同的版块,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版块,不同的文化对人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②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③符合题意,不同的地理版块,有不同的文化,体现了文化具有区域性;④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故选:A。‎ ‎11.“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乡愁 ‎ ‎①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反映了文化对个人生活的持久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这表明乡愁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故①符合题意;“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体现了文化对个人的持久影响,故④符合题意;题中材料未将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比较,未体现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故②不符合题意;题中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12.“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是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惯常俚语。这表明“地名”‎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延续性、地域性、一元性的特征 ‎③是一种潜在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 ‎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这表明“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蕴藏着个人情感,故③④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①错误;地名不具有一元性的特征,故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3.2017年10月,“长城研学实践”第一课《相约长城大海》正式启动。活动以长城为载体,通过长城研学实践的方式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中创造性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材料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 ‎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只有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②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③④符合题意,上述活动“通过长城研学实践的方式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中创造性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这说明文化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故选:D。‎ ‎14.首支绿色中国梦公益广告《中国梦——库布其治沙篇》在央视多频道播出后,库布其人绿化沙漠的奋斗精神使人们深受震撼,沙漠变绿洲的中国梦让全社会的正能量再次积聚。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 ‎②核心价值凝魂聚气,人人践行 ‎③中华美德源远流长,指引方向 ‎ ‎④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库布其人绿化沙漠的奋斗精神使人们深受震撼,沙漠变绿洲的中国梦让全社会的正能量再次积聚。这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①④适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是从哲学角度回答,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生活,排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引方向,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15.自从仰韶文化带有纵横交错棋盘图形的陶器出土以来,围棋的发展历程已拉伸逾5000年,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经验。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对围棋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记载了文化发展的轨迹 ‎③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字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错误;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错误;根据材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可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围棋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16.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始终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 错误,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②③正确,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要始终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④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故选:D。‎ ‎17.“获得感”是广大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种切身感受,带有沉甸甸的民意分量,是检验党和政府工作“含金量”高低的一把重要“标尺”。要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就应该 A.增强文化软实力,抵制外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B.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与文化活动 C.以大众利益为出发点,以大众文化为发展方向 D.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验真假文化作品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抵制外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的说法过于绝对,外来文化中优秀成果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B符合题意,“获得感”是广大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种切身感受,因此要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就应该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与文化活动;C说法错误,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发展方向;D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真假文化作品的唯一标准。故选:B。‎ ‎18.(2017·辽宁六校联考)弹幕,是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很有趣,很生动。但是弹幕中也有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低俗文化等。为此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强调,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国家网信办上述要求的依据是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 ‎②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消除文化的商业性 ‎ ‎④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①‎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些弹幕偏离主流价值观,传播低俗文化,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①项符合题意。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加强实时管理,有利于保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②项符合题意。③:文化的商业性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可以统一的,③项观点错误。④:“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必须发展文化产业”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 ‎19.近年来,某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已形成市级支中心——区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格局,基本达到基层服务点资源全覆盖。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A.有利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 B.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C.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D.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某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已形成市级支中心——区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格局,基本达到基层服务点资源全覆盖。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故C选项入选。A选项强调的是文化产业,与题意无关。B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夸大了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20.2017年央视重确推出主题为“中华骄做”的《开学第一课》大型公益节目,共分“字以测源、武以振魂、文以载道、棋以明智、丝绸新路”五个板块,吸引全国中小学生广泛收看。这一节目的播出旨在 ‎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国自信 ‎②发挥大众传媒在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方面的强大功能 ‎③引导中小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④发挥教育作为文化传播中的主要手段在传承文化中的传递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据主题为“中华骄傲”的开学第一课的板块内容可知,该节目的播出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中小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①③两项符合题意。②‎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众传媒不具有此功能,②项观点错误。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21.某市图书馆在人口集聚的居民区建成的城市书房,是一种小型、时尚、便利、免费、不打烊的图书馆,适应了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优雅阅读环境的需要。截至2018年底,该市已建成了30多家城市书房,产生的服务效益相当于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中型图书馆,后被其它城市不断推广。城市书房的出现和发展 ‎①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厚度 ‎②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统一 ‎③保障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和均等化 ‎④根植于实践需要,推动了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城市书房是一种小型、时尚、便利、免费、不打烊的图书馆,适应了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优雅阅读环境的需要,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厚度,其根植于实践需要,推动了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①④选项正确。②:题目中没有阐述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②错误。③:该观点过于夸大了城市书房的作用,③排除。故本题选B。‎ ‎22.中华民族素有讲究诚信的传统美德,“徙木为信”“一诺千金”等诚信故事千古流传。今天,诚信在我国依然备受推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 ‎①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完整保留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徙木为信”“一诺千金”等诚信故事千古流传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适合题意;诚信在我国依然备受推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④适合题意;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继承,①‎ 是错误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23.某社区从居民身边事做起,从你我做起,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观望,不是喊口号,是与自己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从而形成社会风气,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群体意识与个人的自觉行为。这表明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 ‎ ‎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③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 ‎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才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④选项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某社区从居民身边事做起,从你我做起,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群体意识与个人的自觉行为。这表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故②③入选。故本题选D。‎ ‎24.[“科学精神”素养]新闻媒体应当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愿望。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要求新闻媒体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③坚持用文化一元化代替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②④:新闻媒体应当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愿望,因此新闻媒体要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②④正确。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属于政治生活内容,且主体为政府,①不符合题意。③:文化具有多样性,③错误。故本题选B。‎ ‎25.‎‎2018年8月21日 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启示我们当前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 ‎①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从核心处精准发力 ‎②准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主流入手 ‎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④引领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追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启示我们当前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从核心处精准发力,引领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追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主要矛盾而未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排除②;③错误,错在“决定作用”。故本题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 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于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 材料二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等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戏曲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特征。②‎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其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等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④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本题以中国戏曲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以自身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中国戏剧充分吸收了过往戏剧的精华得以充分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材料中,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多年兴盛史,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为背景材料,故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声腔剧种和5万多个剧目,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故可以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角度进行分析。‎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长征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精神是走好新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力量。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些数字:中央红军在历时一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km 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长征的伟大实践凝聚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如何体现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 ‎【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就是我们永恒的民族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长征精神,就是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体现。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战胜的长征精神,体现了伟大的梦想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长征精神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 ‎【解析】本题以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长征精神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影响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如何体现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如何体现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考生可思考民族精神的内涵,又包括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团结精神。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民族精神的内涵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就是我们永恒的民族精神。对应材料: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长征精神,就是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体现。‎ ‎②梦想精神角度:对应材料: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战胜的长征精神。‎ ‎③奋斗精神角度:对应材料: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 ‎④创造精神角度:对应材料: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长征精神。‎ ‎⑤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角度:对应材料: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但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得到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新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较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引;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⑤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⑥弘扬主旋律、正能量,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解析】此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背景材料,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知识。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进,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相关信息分别从坚持党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