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文科政治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要求,请选出来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80分)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周末“打虎”到两会“打虎”,从党政部门反腐到国企掀反腐风暴,大批重量级人物落马。相对于历数“政绩”时的滔滔不绝,贪官们在谈及腐败的根源时却千篇一律,几近雷同,说得最多的是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受到了腐朽思想的侵蚀,理想信念动摇。这说明( ) ①世界观是影响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因素 ②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③世界观决定了人的前途和命运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知”与“智”是一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智慧便无从谈起;没有相应的智慧,知识再多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哲学是“智慧之学”,要将具体知识转化为哲学智慧,应该( ) A.用哲学取代其他的具体知识 B.坚持哲学对具体知识的指导 C.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 D.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具体知识 3.《人民日报》报道,上海交大一科研团队宣布,首次发现脊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可产生有效镇痛作用,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性镇痛靶点分子。事实证明( ) A.人能够为自然“立法” 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世界观对方法论有决定作用 D.科学发现受益于哲学的正确指导 4.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哲学命题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 ①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②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③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④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6.哲学的性质注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哲学成为“事前诸葛亮”,体现在( ) ①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③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④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中国几千年社会是“明儒实法”,它们在构建社会和谐上的逻辑自洽性、历史合理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学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性体现了( ) A.哲学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10.近年来,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上游地表补给河流被大坝截流,下游湖区则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湖水面积较鼎盛时期缩小近半,水量减少造成湖中17种野生鱼相继绝迹,也影响了周围人们的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这启示我们( ) A.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自然生态的规律 C.人应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只有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是客观的 11.“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2.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 ) ①就是绝对的不运动 ②与运动相互依存 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④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1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5.“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本杰明·惠奇科特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遵循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16.“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运动是有规律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17.《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1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体现了( )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B.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C.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D.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 19.中科院何祖华研究组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发现拟南芥内源小分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抗病性明显降低。更有意思的是,温度引起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其抗病性解除在接下来的22℃种植后代中也能观察到,即表现出后代记忆的效应。植物后代记忆的效应进一步证明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生物都具有意识 ③意识对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一窝蚂蚁多达数万只,却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 )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D.肯定了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 22.中国古代无数优美的诗篇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诗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上述诗句能反映景随情迁的心境,从哲学上看其原因是 (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认识的主体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梦境是人的一种潜意识,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上述研究结果说明( ) A.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的主观映象 C.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D.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4.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 ①错觉的客观存在表明了其具有物质性 ②意识有时并不是物质的反映 ③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5.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研究发现:宇宙的密度可能由70%的暗能,5%的发光和不发光物体,5%和热暗物质和20%的冷暗物质组成。这体现了( ) A.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维是存在的前提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26.《中国日报》报道,一种常被用作安眠药的药物对脑部受损伤、处于植物人状态好几年的病人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服用这种药物后,这些病人被唤醒,一些病人甚至能够和家人交谈。这说明( )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B.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C.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 27.2018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的主题为“我可以,我们都可以”。通过全球范围的宣传活动,旨在帮助公众消除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癌症早诊水平,降低癌症病发率;对癌症患者加强康复指导、心理关怀,帮助患者重找社会角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说明( C ) ①真诚的心理关怀决定着癌症者的生活质量 ②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战胜癌症 ③健康生活方式有赖于对癌症发病规律的认知 ④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战胜病魔起着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金牌。央视《新闻联播》呼吁:我们要弘扬女排精神,可以被打败,却始终无法被打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这体现了(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29.新闻工作者也是公众人物,天天要和读者、观众见面,希望从业人员加强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修炼,在全社会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工作者加强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修炼是因为(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0.科学家发现,如果你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无论是拥有一个贴心的伴侣,拥有一定的成就,还是自己还活着这个事实本身,这种感激之情都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压,令整个身体的康复速度加快。由此可见( ) 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反作用 ②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③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客观对象 ④意识能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句诗说明( )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型实现诗歌的创作 B.正确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诗人的实践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 D.意识活动在诗歌创作中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2.2016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进行了达10767米的深潜。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记录。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无法获得万米海底数据和样品的空白。为揭示深海深渊生态环境演变、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本。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深海深渊科学研究的发展。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②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认识的不断深化决定了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④认识只有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3 .随着人口从高出生、高增长到低出生、低增长模式的转变,原来的计生政策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从只准一胎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计生政策通过动态调整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说明( ) A.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被否定和推翻 B.各种条件限制使真理具有反复性 C.真理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谬误是走向真理的必经阶段 34.“地震预报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5.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个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这告诉我们( ) A.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B.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 C.自在事物的联系往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千差万别的 36.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 ) ①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②联系是多样的,应该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7.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你把木桶倾斜放置,并且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规律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C.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认识的创新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38.“幻日”是大气层中出现的一种光学现象,只有同时具备了风雪、薄云和零下30摄氏度以下等条件,才能出现这种阳光折射的现象,因此这一景象十分罕见。“幻日”这种现象( ) ①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说明了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③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一种错觉 ④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39.在肇庆东站汇合的南广、贵广高铁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广东、广西和贵州三省区顺应高铁带来的契机,共同建设旅游文化走廊,谋划沿线经济布局,推进三省区域旅游与金融融合发展。材料告诉我们( )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③我们要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0 .珊瑚礁之所以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得益于珊瑚虫和藻类的共生,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通常情况下,失去了共生藻类的珊瑚虫会因为死亡而导致珊瑚礁逐渐“白化”,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将锐减,从而造成系统的崩溃。上述现象说明了( ) ①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认识世界要运用综合思维的方式 ④系统优化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及优化趋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41.(11分)中国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妇女经济生活的独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国人生育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对子女数量的追求由多变少,对孩子质量的追求提高了。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1971年,“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3年12月,提出,“晚、稀、少”的政策。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问题等开始显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 42.(9分)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处于“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是“一带一路”通往非洲和欧洲的支点,又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国同三国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对接各自发展战略,谋求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受到中东三国人民高度关注和舆论广泛赞扬,认为这是中国与地区国家共同奏响的“一带一路”新乐章。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对中国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的认识。 哈六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科)答案 1.解析:D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部分党政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受到了腐朽思想的侵蚀,导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由此可见,世界观是影响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因素,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③夸大了世界观的作用,说法错误。答案为D。 2.解析: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A说法错误;哲学要将具体知识转化为哲学智慧,需要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C符合题意;B、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3.解析:B 科学家发现新镇痛靶点分子证明世界具有可知性,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B。A属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D材料未体现,不选。 4.解析:A ①③强调“气”是世界的本原,具有唯物主义倾向。②④强调理在气先,理主宰气,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 5.解析:B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意。 6.解析:D “事前诸葛亮”强调哲学的引领功能,体现在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②④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①说法错误;实践而非哲学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③说法错误。故选D。 7.解析:B 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了儒学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意义,B符合题意;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体现了世界观,不能决定世界观,D表述错误。 8.D9.B 10.C解析: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故选项A说法错误;人不能改造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故选项B说法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故选项D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因为人的一些行为导致淡水湖危机的问题,这要求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11.B12.C 13.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项与其寓意相近。A项强调立足点不同,人们的认识和感觉就不同;B项强调动与静的对立统一;C项强调意识能动作用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B、C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14.D解析: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是人民群众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的体现,D正确;A中的“人定胜天”说法错误;B中的“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材料未体现;C与材料无关。 15.C解析:A项错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为客观实在性;D项颠倒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6.A17.C 18.C题干古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体现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意不符。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项说法错误。 19.B解析:科学实验发现植物具有后代记忆的效应,证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①正确。这种记忆效应是在外部温度变化后出现的,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正确。②③观点错误。 20.C解析:②④符合题意: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①③错:“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和“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1.B解析: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某些动物配合默契的行为是其本能,不是意识。认为某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2.B解析:不同的人,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可能相同,A、C两项错误。D 项不符合题意。 23.A解析:梦作为潜意识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身体状况等有关,说明意识离不开物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正确;B错误,正确的意识才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的主观映象;C、D与题意不符。 24.D[解析]①说法错误,因为错觉属于意识的范畴,其不具有物质性;②说法错误,因为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有错觉也是物质的反映;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25.B[解析]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而不是思维,A错误。题干中现代天文学通过一系列手段研究发现,宇宙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符合题意。C错误,存在是思维的前提。D错误,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故选B。 26.B[解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D项说法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项说法错误;故选B。 27.C[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真诚的心理关怀会影响而非决定癌症者的生活质量,①错误;对癌症发病规律的认知有助于而非决定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③错误;该宣传活动旨在帮助公众消除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说明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战胜癌症,②符合题意;“对癌症患者加强康复指导、心理关怀,帮助患者重找社会角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战胜病魔起着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 28.C[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我们要弘扬女排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这强调了精神的作用,体现了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C正确;A强调了意识活动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表述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D表述错误。故选C。 29.B[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读懂读透材料。新闻工作者加强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修炼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树立良好的形象,进而带动社会风气的进步,这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30.C 31.D解析:康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作者用笙箫的响声、夏虫的沉默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体现了意识活动在诗歌创作中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故答案选D。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客观存在的反映,A项错误;B、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32.B 33.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超越不是否定、不是推翻,A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不是真理,B错误;谬误不是走向真理的必经阶段,D错误。 34.D解析:人的认识可以达到真理,同时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所以①②本身错误。③④正确。 35.B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个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体现了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 B正确;A、D材料未体现;C说法 36.B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人生中与我们联系的事很多,最合适的最好,因此,要把握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适合自己的联系,答案为B;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①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又有偶然联系,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错误。 37.C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条件不同,木桶的容量取决于不同的木板,说明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 38.A【解析】 ①不符合材料信息;②正确说明了“幻日”现象出现的原因;“幻日”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是人的错觉,③错误,④正确。 39.D解析:本题材料中“广东、广西和贵州三省区顺应高铁带来的契机,共同建设旅游文化走廊,谋推进三省区域旅游与金融融合发展”启示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求我们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④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①是错误的;联系是客观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是错误的。该题选D。 40.B解析: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珊瑚虫和藻类的共生,体现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世界要运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故入选。②④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强调关键部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故排除。该题选B。 二、主观题 4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我国形成了对人口政策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口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人口政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唯一标准。当人口政策与我国客观实际不相适应时就需要适当作出调整。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目的是为了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人口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错误的人口政策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调整人口政策,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42.(1)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扩展对外开放的空间。 (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可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 (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中国经济发展,既存在着科技不断进步等有利条件,也存在着资源短缺等不利条件,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可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中资源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