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GAC)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GAC) 试题 一、选择题 1. 企业家穿金戴银不是文化,心灵纯净才是文化;钱赚多了不是文化,钱用好了才是文化;开宝马不是 文化,在斑马线停车才是文化。这告诉我们( ) A. 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 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中变成物质力量 C.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D. 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 2. 文化是指( ) A.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B.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产品 C.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纯粹“自然”的东西 3.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④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4. 受封建礼教的影响,《红楼梦》中元春回家省亲,她的奶奶贾母也要向她跪拜行君臣之礼。由此可见 ( )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 D. 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为标志的。( ) A. 口语交流 B. 文字发展 C. 印刷媒体的推广 D. 网络出现 6. 在中国,酒经常被当做一种工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缺乏对酒本身的品评;在西 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酒而饮酒。透过酒文化的差异可以看出 ( ) A. 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 B.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C. 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D. 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 7. 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A. 思想运动 B. 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发展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8.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中华文化具有比血更强的 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不尊重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这主要是因为( ) A.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 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C.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 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语》《礼记》等传入西方,启示和鼓舞了西方启蒙思想家。中国儒家的自然 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文化创新 需要( ) A. 立足于社会实践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D.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文化也取得巨大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 ) A. 社会发展 B. 文化传播 C. 文化创新 D. 文化继承 11. 送红包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江苏红包侧重经济价值、人情交往,而广东红包更侧重文化 内涵、象征祝福,称发红包为“派利是”,取其“利于市”“利于事”的好意头。材料说明中华文化 ( ) A.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 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C.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 能够借鉴其他民族积极成果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 ) A. 古代科技 B. 汉字、史书典籍 C. 文学艺术 D. 人民群众 13.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深刻体现中国 人民是具有的( ) A. 伟大创造精神 B. 伟大团结精神 C. 爱国主义精神 D. 伟大梦想精神 1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 ) A. 爱国主义 B. 创造精神 C. 奋斗精神 D. 梦想精神 15. 《我是演说家》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平均排名同时段全国第三。节目通过理性的思辨、感性的陈述、 语言的碰撞和一个个热血励志的人生故事,把综艺节目的风骨情怀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这说明,文 化创新要( ) A. 奏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 D. 克服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16.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 ) A.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B.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C. 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D.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7.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 A. 新中国建立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改革开放 D.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8. 央视推出《记住乡愁》获得广泛好评后推出第二季,以家风中蕴含的“仁”、“义”、“礼”、“信”、 “孝”等儒家传统美德,陶冶了市民情操,提高了公民修养,提升了城市文明,受到广泛好好评。假 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 A.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文化包容性 B. 文化传承 文化融合 文化竞争力 C. 文化影响 道德修养 文化建设 D. 色彩斑斓 尊重差异 文化创新 19. 2016 年 12 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召开。受表彰的文明家庭反别于一般家庭的重要表现就 是,他们更注重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告诉我们( ) ①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 ②文化氛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文化决定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传承家庭美德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 我国文化建设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C.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D.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简答题 21. 简述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做? 三、论述题 23.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中华文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原因,也有其历史原因。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如行如流水的丝竹之声,清秀柔弱的江南文学,小巧精致的江南 园林,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 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云贵高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变,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 滇黔文化含有特定的多样性和民族个性。 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形成于战国中期。燕赵文化具有高度包容的胸襟,燕赵文化的先驱 们游学各地,博收广纳,学术活动遍及齐、楚、秦、赵等国,广泛吸收了道、墨、名、法各家思想。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 1.D 【解析】 A 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 说法错误,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是变成物质力量; C 不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D 符合题意,企业家穿金戴银不是文化,心灵纯净才是文化;钱赚多了不是文化,钱用好了 才是文化;开宝马不是文化,在斑马线停车才是文化。材料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这告诉 我们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 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 载体体现出来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C 【解析】 A、B 不合题意,文化既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产品; C 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说法错误,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 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熟记很关 键,只需回忆书本知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 案。 3.A 【解析】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 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 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 4.C 【解析】 A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 符合题意,受封建礼教的影响,《红楼梦》中元春回家省亲,她的奶奶贾母也要向她跪拜 行君臣之礼。由此可见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 D 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的人们交往方 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 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 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5.C 【解析】 ABD 不符合题意,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 正确,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 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 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 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 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6.A 【解析】 A 符合题意,在中国和在西方对饮酒的不同认识表明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 B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不是共性; C 说法错误,“根本不相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同文化有个性,也有共性; D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差异,不涉及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 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 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 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7.C 【解析】 ABD 不符合题意 C 符合题意,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 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 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 础。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以避免失分。 8.D 【解析】 ABC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作用,未涉及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多样性和相对稳 定性; D 符合题意,不尊重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 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 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 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 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 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 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 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9.B 【解析】 A 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 B 符合题意,题干中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 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即通过学习外来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C 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D 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文化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 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 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 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0.C 【解析】 ABD 不合题意,均排除; C 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文化也取得巨大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 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重要保证。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 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11.C 【解析】 A 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D 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能够借鉴其他民族积极 成果; C 符合题意,江苏红包侧重经济价值、人情交往,而广东红包更侧重文化内涵、象征祝福, 称发红包为“派利是”,取其“利于市”“利于事”的好意头。材料说明中华文化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 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 行思考,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 12.B 【解析】 ACD 不合题意,均排除; B 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史书典籍。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 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 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 辉煌历程。 ②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 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13.C 【解析】 ABD 不符合题意 C 符合题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 我血荐轩辕”,意思是我怎么做也不能从心中割舍游子对祖国故土的眷恋,祖国故乡在风雨 飘摇的浓重黑暗之中,把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 我把我的鲜血敬献给祖国,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团结精 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获取及理解的能力,.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理 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 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 14.A 【解析】 A 符合题意,BCD 不合题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 结精神、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爱国主义: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 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 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 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15.A 【解析】 A 符合题意,《我是演说家》节目通过理性的思辨、感性的陈述、语言的碰撞和一个个热血 励志的人生故事,把综艺节目的风骨情怀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这说明,文化创新要奏响主 旋律,传递正能量; B 不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文化的创新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材料强调要弘扬主旋律; C 不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 D 表述错误,可以引导大众传媒,克服消极的影响,但不能克服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故选:A。 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 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这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 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 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 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6.B 【解析】 A 不符合题意,“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的措施。 B 符合题意 C 不符合题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D 错误,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部弘扬。 故选:B。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 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 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 础。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以避免失分。 17.D 【解析】 ABC 不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革开放均不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 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D 符合题意,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 传入中国; 故选:D。 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 ③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 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18.C 【解析】 A 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包容性; B 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融合; C 符合题意,“央视推出《记住乡愁》获得广泛好评”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儒家传统 美德,陶冶了市民情操,提高了公民修养,提升了城市文明”,体现了该活动提升了公民的 道德修养,是文化建设的有益举措; D 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色彩斑斓、尊重差异。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原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 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 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措施: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 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 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 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19.D 【解析】 ①表述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 能的是大众传媒; ②符合题意,“受表彰的文明家庭更注重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 表明文化氛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表述错误,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但不能决定人的实践活动、认 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符合题意,“受表彰的文明家庭更注重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 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说明传承家庭美德是提高公民 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 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 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4)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主要内容: 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④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⑤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 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0.D 【解析】 ABC 不合题意,D 符合题意,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 工程,ABC 三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 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本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根据教材知识直接选择即可。 21.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解析】 本题要求简述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属于简答试题,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考生根据教 材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本题要求简述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属于简答试题,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这需要考生 加强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2.①要坚待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 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分,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 人们的精神力量。(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文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父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文精神文明和物质 文明协调发展。 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 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或:要依靠全体人民,又要服务于全体人民。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 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 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做,属于论述题。解答时,要注意如何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涉及的是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内容,特别是要结合第九课“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容进 行作答。 本题为论述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课本知识,善于提炼和总结课本知识。 23.①燕赵文化形成于战国中期,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对江南文化的表述行如流水、小巧精致、优雅,以及燕赵文化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表明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 ③吴越文化、滇黔文化、燕赵文化分布在不同区域,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特征(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滇黔文化含有民族个性,表明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⑤燕赵文化博收广纳,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解析】 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如行如流水的丝竹之声,清秀柔弱的江南文学,小巧精致的 江南园林,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滇黔文化含有 特定的多样性和民族个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 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区域特征;“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形成于战国中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燕 赵文化具有高度包容的胸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本题为体现类试题,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 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