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练习

高考专题练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已经修订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一些省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制度已经作出了修改完善,不会实行一刀切。社会抚养费相关规定的调整表明(  )‎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③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不同省份,结合本地实际对社会抚养费作出不同的修改完善,说明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说法错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直接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答案:D ‎2.在自然界中比92号铀元素更重的元素基本不存在,只能通过人工合成。美俄研究团队通过让质量较轻的核子相互撞击,并跟踪其后产生的放射性超重元素的衰变情况,合成了115、117和118号元素,并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认可。这表明(  )‎ ‎①人类借助科学实验的手段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新元素的发现是对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辩证否定 ④人的创造能力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新元素的合成,说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符合题意;人的这种创造能力是在承认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人类可以创造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但是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因此不能被创造;③说法错误,新元素的发现是对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肯定,而不是否定。‎ 答案:D ‎3.科学家发现,在已知最大病毒——潘多拉病毒的基因组中,有93%不能追溯到自然界已知的任何生物演化支系中。而这些独特的基因很可能成为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个生命域之外的“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有力证据。这一新发现佐证了(  )‎ ‎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②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也有可能被推翻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 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显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科学家的这一发现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这一进步是实践的深化、客观事物本质的逐渐暴露以及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④符合要求;科学家推断这可能是“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证据,并没有准确肯定,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符合要求;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但并不意味着人类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①说法错误;被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真理不会被推翻,只会不断超越自身、向前发展,②说法错误。‎ 答案:D ‎4.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须传输载体本身。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科研成果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对量子隐形传态的认识是人类对量子态运动规律的把握,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符合要求;在上述认识指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说明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错误,意识不能直接创造出客观事物,意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答案:C ‎5.1711年,科学家牛顿投入约7000英镑购买股票。股票很快升值,谨慎的牛顿在两个月后卖掉了股票,但后来股票价格暴涨。牛顿在后悔中加大投入,但没过多久股票价格一落千丈,牛顿亏损2万英镑,相当于他10年薪水。牛顿感慨地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这一故事告诉我们(  )‎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与天体运行规律相比,股市规律具有不确定性 ③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意识对事物的反映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干反映牛顿后来的投资是盲目的,①不符合题意;依据规律含义,②‎ 说法错误;牛顿后来盲目投资而导致巨亏,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③正确;股市的变化、对股票市场规律的把握,影响了牛顿后来的认识,④正确。‎ 答案:D ‎ ‎6.“司汤达曾经把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移动的一面镜子,这话听起来很有意思,却不够完整:这是一面‘扭曲’的镜子。”彼得·盖伊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因素 ②物质决定意识,文学作品应该严谨地反映现实世界 ③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本质上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题干材料中“司汤达曾经把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移动的一面镜子,这话听起来很有意思,却不够完整:这是一面‘扭曲’的镜子”中的小说意喻为意识,但不是“完全沿着公路移动”,而是有“扭曲”,说明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说法错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文学作品不应该都要求严谨地反映现实世界,也可以夸张、虚构等。‎ 答案:C ‎7.“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联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这说明历史研究(  )‎ ‎①是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③是运用综合思维不断求索历史真相的活动 ④是检验被误读历史秘密真实性的客观标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历史研究揭示历史秘密,是一个探究历史事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②符合题意。历史研究将历史碎片串联拼合起来组成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③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历史研究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①排除。实践是检验历史秘密真实性的客观标准,④错误。‎ 答案:B ‎8.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日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里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③‎ 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③错误,人不能改变规律;④错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答案:A ‎9.阿尔法围棋Alpha(b)作为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日前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热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电脑战胜人类只是时间问题。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说,我们面对新生事物要放宽眼界,毕竟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机器学不会的。材料表明(  )‎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人工智能将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最终取代人类 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题干材料中对电脑战胜韩国棋手的评论是不同的,究其原因,是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①观点正确;人类与人工智能各有自己的优势,而且人工智能是人类制造的先进工具,因此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是错误的,②不选;人工智能只是模拟人的思维和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或早或迟反映社会存在以及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工智能发展与社会意识无此关系,③不选;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类意识的特点表明人能够继续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④正确。‎ 答案:B ‎10.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重大,依照科学家的说法,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听”到宇宙的“声音”,犹如一个失聪的人突然获得听觉,从此获得感知世界的新能力。探测到引力波,人们将为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理论找到更有力的证据。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许多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这表明(  )‎ ‎①客观事物的本质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②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③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根本目的 ④通过认识个别事物能够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会随认识的变化而变化;③说法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会不断发展、超越,没有终极真理,并且探索自然奥秘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不仅仅停留在追求真理上;探测到引力波,说明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②说法符合题意;“‎ 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许多谜团”,说明④符合题意。‎ 答案:C ‎11.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和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由于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这段话告诉我们(  )‎ ‎①人生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你的心态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这段话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②正确;①不选,人生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实践而非你的心态;③正确,材料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④不选,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和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答案:B ‎12.《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因此,认清流言(  )‎ ‎①要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 ②必须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统一 ③坚持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④要发挥意识能动性揭示事物本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认清流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符合题意;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②错误;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运行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 材料二 ‎ 据测算,我国老年人口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老龄化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给老龄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并且老年人权益保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对1996年制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了全面修改,‎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新老法)正式施行。‎ ‎(1)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11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国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过程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5分) ‎ 解析:回答第(1)问,可从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作答。回答第(2)问,要注意知识范围“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可迁移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 (1)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4分)②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而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分)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障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改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5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认识的目的。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对老龄事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是对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索。(5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体现。(5分)‎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2016年端午节前,中国内地微信朋友圈却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这则消息是以“普及知识”名义开始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传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适宜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端午节和清明节确实有约定俗成的主题,但这些传统节日的设立还和民间注重时令节气相关,并在千年演变进程中衍生出许多娱乐性活动,被赋予了更多喜庆色彩。在纪念先人之余,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祝快乐又有什么不可以?‎ ‎(1)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探究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10分)‎ ‎(3)某地组织以纪念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座谈会,‎ 请就挖掘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拟出发言提纲。(两条,每条10~30个字。)(4分)‎ 答案:(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于端午节和清明节的问候语的使用出现分歧。(4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部分人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4分)‎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分)端午节和清明节“互祝快乐”,在一定意义上曲解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2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既保留了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又可以因时而变。(3分)传统文化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应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2分)‎ ‎(3)岁岁清明,缅怀先人,寄托哀思。(2分)年年端午,纪念先贤,莫忘报国。(2分)(围绕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