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政治学科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34 题,共 100 分,共 4 页。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注意事项: ⒈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年级、班级和考号代码在答题纸上的装订线内填 写清楚。 ⒉涂卡时,必须按要求使用 2B 铅笔准确填涂表头信息。 ⒊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 上无效。 ⒋保持卷面、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本题共 30 小题,每 题 2 分,共 60 分)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A. 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 哲学是从人脑中凭空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 适合题意,D 是错误的;A、B 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之相适应 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人人都有哲学思想 ④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因此哲学并不都是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 统一,①观点错误。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之相适应,②观点正确。 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因此 并不是人人都有哲学思想,③观点错误。 ④: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④观点正确。 故本题选 C。 爱因斯坦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 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回答 40-41 题: 3.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是指 ( )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 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 论 4. 【小题 2】“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 研究之母。)这说明 ( ) A. 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 B.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C.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 D.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3. B 4. D 【解析】 ` 本题以爱因斯坦的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 题详解】 根据题目 表述,“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是指哲学的发展要以各 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故 B 选项入选。A 选项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 关系。C 选项错误,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D 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的 点睛:易错点---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该观点错误。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整个 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 题详解】 根据题目的表述,“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这句话强调了哲学对各 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故 D 选项正确入选。A 选项错误,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 选项中“相互决定”的表述错误。C 选项本身错误,排除。 5.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A. 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C.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 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C: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符合题意。 A: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A 与题意不 符。 B: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没有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 与 题意不符。 D: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没有指出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C。 6.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③按图索骥 ④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⑤画饼充饥 ⑥人是万物的尺度 ⑦气者,理之所依也 A. ①②⑦ B. ②⑤⑥⑦ C. 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⑥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 金、木、水、火、土和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气者,理之所依也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①②⑦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 符合题意。 B: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画饼充饥、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⑤⑥不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 与题意不符。 C: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按图索骥、画饼充饥、人是万物 的尺度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③⑤⑥不属于唯物主义观点,C 题意不符。 D: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意识是世界 的本原,⑥不属于唯物主义观点,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A。 7.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富贵在天,生死由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即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 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A 项符合题意;BCD 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A。 【点睛】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黑 格尔的“绝对精神”。 8.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哲学具有时代性 B. 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 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 D.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说明哲学具有时代性,A 属于正确认识, 与题意不符。 B: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说明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B 属于 正确认识,与题意不符。 C: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并不是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C 属 于错误认识,符合题意。 D:真正 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说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D 属于正确认识,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C。 9. 被推翻的法国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B.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C. 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错误,哲学不起决定作用; B 符合题意,伏尔泰和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对法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 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哲学可 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C 错误,文化发展没有顶峰; D 错误,哲学不是物质基础。 故选 B。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 ) 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结 合和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④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的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据此 ①②正确;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故③不符合题意;哲学上的本体论是相对 于认识论而言的,本体论是人对物的看法,即世界的本原始不依人的意志、神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世界、物质世界。认识论是人的世界对物的世界主管反映。哲学上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的结合和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内容上的变革,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应 为 C。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理论化的成果是( ) A.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A: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理论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 与题意不符。 B: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理论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 与题意不符。 D: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理论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 与题意不符。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理论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C 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C。 1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 50 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 46 亿年之久,由此可 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 展的。可见 A. 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 均不符合题意,与题意主旨无关,都不选; B 符合题意,“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展的”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故选 B。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 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 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14.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事实说明( ) A.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 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13. C 14. B 【解析】 本题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为背景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 系等知识的把握。 【13 题详解】 C: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 平决定的说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C 符合题意。 A:材料没有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A 与题意不符。 B: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B 与题意不符。 D. 材料没有强调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C。 【14 题详解】 B: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B 符合题意。 A: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认为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是错误 的,A 排除。 C:材料没有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没有强调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 与题意不符。 D: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没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B。 15. 下列概念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 ①③⑤ B. ③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⑤符合题意,人脑、生产关系、国家都属于物质范畴。 ②④⑥不合题意,基本路线、思想观念、辩证唯物主义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不属于物质范 畴; 故选:A。 16.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 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 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知识点。两方面物质对意识,意识对物质。故 ABC 项不全面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本题选 D 项。 17.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B.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活。”说明一切物质只有在运动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D 符合题意。 A:材料没有强调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而是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A 与题意不符。 B: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 观点错误。 C:运动不是物质的派生物,C 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 D。 18.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 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 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这首诗体现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选项 A 正 确。选项 B、C 虽然说法正确,但是与题目没有关系,故排除。选项 D 虽然是正确的,但不是 哲学观点,故排除。答案选 A。 19.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程序,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宇宙飞船能够自动导 航。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 ①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否认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④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 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电脑的操作依赖于程序,而 电脑程序是人编写的,认为电脑有意识是错误的,②③说法正确;①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 A. 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 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符合 题意。 A:材料没有体现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A 与题意不符。 C:材料没有涉及意识的起源问题,C 与题意不符。 D:人脑可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也可能错误地反映外界事物,D 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 B。 21.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 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③:“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意思是 德行不足以适应所承担的重任,遇到的祸患必定是严酷的,这句话意在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 强调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说明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 用,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强调 是意识对改造世界的作用,未强调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也未涉及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A。 的 【点睛】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 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 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 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 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 消沉、丧失斗志。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下列小题 22. 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 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 教师讲课 C. 农民种田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从“神一”到“神十”载人航天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 200 个,涉及到的单 位近 4000 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 15 万人。这说明( ) A.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B.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 实践具有社会性特点 D.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答案】22. A 23.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22 题详解】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属于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 A 不属于实践活动,符合题意。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教师讲课属于实践活动,B 不符合题意。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农民种田属于实践活动,C 不符合题意。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属于实践活动,D 不符 合题意。 故本题选 A。 【23 题详解】 A: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A 与题意不符。 B:材料没有强调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 与题意不符。 C:“神一”到“神十”载人航天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 200 个,涉及到的单位 近 4000 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 15 万人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不存在单个 人的孤立的实践活动,C 符合题意。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C。 2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 们也差不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呢?”企业家回答:“那是因为你们 仅是知道,而我是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实践具 有 A. 社会历史性 B. 客观规律性 C. 直接现实性 D. 主观能动 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句是企业家说的话,光是知道是没有用的,因为知识不能直接引起现 实的变化,只有实践才能引起现实的变化,所以实践高于理论,因此正确答案是 C,其他选项 都不符合材料。 考点:实践的特征 点评:考生既要有分析能力,也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准确的把握材 料中具有提示作用的词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确定答案。 2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 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 2000 倍 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 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 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答案】B 的 【解析】 【详解】A 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能说明该项; B 正确,材料所述的用不同的认识工具看地球,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 动认识的发展; C 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该项; D 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说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故选:B。 2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认识来源于实践 B.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A 符合题意。 B:“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 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是强调认识的指导作用,B 与题意不符。 C:材料没有认识的发展,C 与题意不符。 D:材料没有强调实践是由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A。 2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 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 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而不是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A 观点错误。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B 观点错误。 C:“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 的。”说明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C 符合题意。 的 D: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D 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 C。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8.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 灭。”这表明(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 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C. 神或上帝永远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A:“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 符合题意。 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认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 是错误的,B 观点错误。 C: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C 观点错误。 D:材料没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 A。 29. “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正确,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说明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错误,真理与实践具有统一性 ③正确,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说明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错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确定的、唯一的。 故选:B。 30.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 DDT,于 1948 年获得诺贝尔奖。DDT 因其稳定性等优点, 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人们发现 DDT 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 止使用。化学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 DDT 农药,既能杀灭 害虫,又能减少污染。从对 DDT 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论启示( )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追求真理的过程是 永无止境的 B. 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应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无所谓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对 DDT 认识的发展中给我们的认识论启示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 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A 符合题意。 B: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应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属于唯物论的知识,不是认识论 知识,B 与题意不符。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唯物论知识,不属于认识论知识,C 与题意不符。 D:真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D 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 A。 【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实践水平和各种主 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发展中 不断超越自身。(不是推翻)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40 分) 31. 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 亿吨地表 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 50 年代的 34000 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 4490 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 年 10 月 17 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 年前后, 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 2009 年至 2012 年,我国还 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答案】(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 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 分)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 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3 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 分)材料二中神六“回 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3 分) 【解析】 略 32.甲认为:“精神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东西。”乙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 是第一性的东西。”请问: (1)甲、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派别? (2)这两种哲学派别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4)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2)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 派生的,意识第一位,物质第二位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二者何者是本原,二者是否存在同一性问题。 【解析】 【分析】 考查考生对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 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学生回答:甲、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派别? 本题考查学生对 哲学的基本派别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甲同学 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观点,乙同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 (2)本题要求学生回答这两种哲学派别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本题比较简单,本题考查学 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知识的掌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 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派生的,意识第一位,物质第 二位。 (3)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 的掌握,属于识记类试题。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 知识的掌握,属于识记类试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以 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问题。 【点睛】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 客观的关系。 2、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 和不可知论。 4.思维和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33.材料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 化,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篇章。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 出、仍待解决,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的胜利完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远的 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 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一五”的光辉历程给我们哪些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启示。 【答案】唯物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充分发挥意识的反作用;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 和尊重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注重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和发展真 理,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十一五”的光辉历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 考查考生对唯物论、认识论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 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十一五”的光辉历程给我们哪些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启示。本 题考查的知识范围为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属于中观考查。学生在回答“十一五”的 光辉历程给我们带来的唯物论启示时可以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等知识来回答;在回答回答“十一五”的光辉历 程给我们带来的认识论启示时可以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方法论及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所决定的方法论等知识来分析作答。 【点睛】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 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 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 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 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 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 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 34.从十二大到十九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八大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 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 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 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九大,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 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 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 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的提出为情境,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需要从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等方面解答。 【详解】材料中,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理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基础上,十九 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隐含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理念,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材料中,从十二大到十九大,我们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证明这些理念 的正确性,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今后对我 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点睛】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