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新版(1)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文科) 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 每题2分) 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是( ) A.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之科学” B.哲学源于具体科学又高于具体科学 C.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我国古代也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演化而来的。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 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肯定了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D.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没有科学依据 B.历史观是唯心的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D.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5.“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 8 -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7.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8.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9.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10.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人至深。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③工人做工 ④教师讲课 ⑤学生学习 ⑥经济体制改变 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 8 - 12.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而实践 1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告诉 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16.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 8 -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 17.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在总结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测控任务的经验时指出,参与测控任务的数十个单位,加强科学统筹,注重协同配合,科学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良好局面。这启示我们( ) ①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②整体的功能就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③要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④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9.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0.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8 - 21.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①对症下药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下列选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观点的是( ) A.既看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又承认“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B.要学会“弹钢琴”,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 C.既承认有“近墨者黑”的可能,又肯定“近墨者未必黑”的道理 D.要善于纵观全局,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3.“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 D.要善于解决特殊矛盾 24.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 ) 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上:“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材料题(共2题 每题10分) - 8 - 26.安徽省某县地处皖西大别山区,人均耕地0.5亩。过去长时间人们把眼睛只盯在传统的粮食种植业上,农民收入很低,该县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他们根据本地实际,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成熟期正赶上城市蔬菜供应的淡季。他们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他们组织起上万人的销售队伍,前往周边大中城市进行销售。该县农民因此而脱贫致富,人均收入4000多元。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27.青藏铁路的设计和修筑注重环保,保护植被,为动物让路;修通后采取切实措施限制进藏游客人数,对于引进的矿产企二『眨加强管理,留住拉萨的碧水蓝天,并关注社会效益;同时,修通后很快就显现出对青藏地区经济强劲的拉动势头,还实现了西藏与青海等省区的联动,孕育并催生“青藏高原经济带"。 分析上述事实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三.材料分析题(共2题 每题15分) 28.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决定》指出,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 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全党同志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请用矛盾分析法解读材料上述材料。 - 8 - 平遥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 每题2分) 1-5 DDDDB 6-10 BCACD 11-15 ADCBC 16-20 ACCAB 21-25 BBABB 二.材料题(共2题 每题10分) 26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该县农民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是他们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该县根据本地属于山区的实际,解放思想,大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这是该县农民能够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5分)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他们注重用现代科技进行生产,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5分) 27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青藏铁路的修筑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与资源、社会、环保协调发展,并注意与周边省区实现了联动 (3分)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而且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了科学发展。(3分) (3)树立了创新意识。注重环保,保护植被,为动物让路的理念,以及采取切实措施关注社会效益等体现了创新意识。(4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2题 每题15分) 28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4分)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分) - 8 - 29 ①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这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我党敢于承认和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4分) ②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谐社会的提出基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分) ③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前形势总的是好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和谐因素的存在,并应居安思危。(3分) ④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我党对目前形势有着清醒的分析,既抓住了主流,又没有忽视支流。(4分) - 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