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立足实践与追求真理(2)知识专题突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立足实践与追求真理(2)知识专题突破

本学案复习主要线索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重点理解一个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两个概念:实践、真理。三个特点:认识的三个特点。同时联系其他知识注意把握实践与物质、社会存在的关系;真理、认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真理的特点 特点 内涵 方法论 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和范围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追求真理的过程 认识过程 内涵 方法论 认识的 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 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提醒 关于“认识过程”的几个“并不意味着”‎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前挂后联] 如何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问题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2016·江苏高考,28)‎ 提示 ×。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形式具有主观性。‎ ‎2.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2015·安徽高考,‎10C)‎ 提示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经实践检验才能分辨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错误的不是真理。‎ ‎3.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2015·广东高考,‎35C)‎ 提示 ×。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一定同客观相符合,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 ‎4.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 ‎(2014·全国Ⅰ,22④)‎ 提示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5.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2014·山东高考,35D)‎ 提示 ×。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 预测一 结合科技创新或社会热点,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例1 从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放开二孩,执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人口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但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表明(  )‎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政府决策应坚持自己的态度 ③继续观察能促进谬误与真理的相互转化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②表述错误,政府决策应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③“谬误与真理的相互转化”错误;①④正确反映了材料内容。故答案选B。‎ 变式1 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世上本无对错”混淆了真理与谬误,没有看到真理是客观的,故①正确,②的判断是错误的,不选;“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强调的是主观因素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从自身的立场、观点等出发认识事物。这里没有强调影响认识的客观因素,③强调了影响认识的客观因素,与题意不符,④观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预测二 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 例2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提升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观点、新举措,凸显法治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法治思想演变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并推动依法治国理论发展。‎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法治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法治理论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法治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点拨] (1)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实际过程,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属于不可知论。‎ (3)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才能成为真理的观点,违背了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变式2 每年入冬,中国多地就会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引起公众担心,也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古人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产生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甚至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如今,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现状,我们再次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主客体两个方面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原因。‎ 答案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自然界是复杂的、无限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解析 一是注意知识范围,即认识论中有关认识发展的有关知识;二是注意从主体与客体两个角度分析认识发展变化的原因,这要结合影响认识发展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来分析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