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析版】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测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个,计60分) 1.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h.D.,即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这表明: ①哲学是对各种知识的高度概括 ②各门具体科学的学习都应以哲学为基础 ③哲学是最高的科学 ④哲学思维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名师点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 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特定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②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的是: A.精卫填海 B.夸父追日 C. 盘古开天 D. 愚公移山 【答案】C 【考点定位】哲学的基本问题 【名师点晴】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与哲学派别划分的依据是高考对本单元知识考查的重点内容。如: (1)唯物主义思想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唯心主义则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高考中往往通过宗教与科学就某一问题的认识分歧考查哲学思想的对立。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它们之间的思想分歧只是围绕“物质是否是世界的本原”而展开,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3.2014年10月8日,全球多地现月全食景观,这也是今年中国民众唯一一次可以观察的月全食。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现在都能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C.事物是相对静止还是绝对运动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答案】D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该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材料中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体现世界的可知性,所以体现了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选D。A错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不合题意;C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考点定位】哲学的基本问题 【方法技巧】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 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 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 主要考查内容,否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 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好的 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只要我们能夯实基础,注重培养能力,善于 总结和灵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高考中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的。 4.所谓“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 A.相对主义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辩证法 【答案】C 【考点定位】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高考警示】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高考往往以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为情境材料,对唯物主义进行考查。要注意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原子论”之说,其实质是不同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多为近代西方的科学家,而中国的代表人物较少。 5.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是: ①“物是感觉的复合”与“万物皆是一理” ②“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与“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③“飞矢不动”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显示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与“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哲学的基本派别 【高考警示】考查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注意把主观唯心主义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现象区分开来。中国古代的“天命观”比较复杂,有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有时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和兰迪、德国科学家托马斯通过长期研究揭示了细胞组织其转运系统——“囊泡转运”的奥秘,为人们准确认识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而寻找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支持。这表明( ) A. 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规律 C. 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D. 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动创造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美国科学家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了“囊泡转运”的奥秘,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体现了通过“思维的眼睛”,即通过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能认识之物,选A;B错误,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错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尊重客观规律;D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考点定位】意识的特征 【易错易混】学习意识的能动性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观点:①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②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将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穷尽”;③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7.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 ①提出问题的哲学 ②解释世界的哲学 ③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 ④辩证思维的哲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时,看到的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光斑,如今它已清晰可见。历经9年多的星际旅行,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4日19时49分飞越冥王星,成为首个探测这颗遥远矮行星的人类探测器。十多个小时后,美国科学家收到了“新视野”从52亿公里之外传回的信号,整个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的高清照片。科学家对冥王星开展探测研究活动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太空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发展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总是在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步,材料中人们通过实践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的高清照片,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①正确;通过“新视野”号探测器探测到冥王星体现了太空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发展,③正确,选B;②错误, 人们的实践水平要受到条件的制约,而不是突破条件的制约;④强调了认识的目的, 与材料无关。 【考点定位】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知识总结】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 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9.国产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原著进行了大胆创新,人物造型和动作场面时尚现代,又保留了浓郁的中国元素,赢得了各年龄阶段观众的喜爱,票房突破9 亿元,成为中国内地最卖座的动画电影。这表明: A.电影创作要以观众的审美意愿为依据 B.颠覆性的创新意识符合当先客观实际 C.一部好电影应该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 D.电影作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才能成功 【答案】D 【考点定位】物质决定意识 【高考警示】正确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回答,即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除了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其次表现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能动作用的大小及其发挥程度,一刻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 10.《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现代科技则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这说明: A.认识主体不同必然导致对雾霾的认识存在差异 B.人们对雾霾的正确认识提升了改造世界的能力 C.“天怒之神”是雾霾在古人的头脑中自生的想法 D.人们对自然想象的认识过程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 【答案】D 【考点定位】实践的特征 【方法技巧】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 关键词(句)法,就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出能够体现这些关键词(句)的题肢。 方法2 归纳法,就是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做法和要求,即从个性中找到共性。 方法3 排异法,就是排除观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要求或材料没有涉及的题肢。 方法4 排谬法,就是排除观点不正确或不符合事实的题肢。 11.漫画《偏靶》(作者朱慧卿)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尊重客观实际,深入调查研究 ②重视群众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③提高认识水平,修正发展真理 ④立足社会实践,坚持正确立场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考点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 【方法技巧】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12.科幻小说《三体》的创作灵感源于经典的三体问题(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因格局宏大,立志高远,读者们对该书反映十分热烈。下列对该书评价合理的是: ①科学幻想体现了“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②科幻小说情节虚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体现 ③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④科幻作品缺乏社会实践基础只是作者的主观想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指的是人类的思维精神,所以科学幻想体现了人们的意识的能动性,体现了“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①正确;②错误,情节虚构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的能动性的反映,不一定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③正确,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④错误,科幻作品依然具有实践基础。选B。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 【警钟长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性的;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决定物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 13.日前,参与建设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1.2 万多名农民工全部加入公会,各级公会组织为建筑工人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服务,使广大农民工有尊严地生活,更体面地劳动,这有利于: A.转变农民工的思维方式,缓和城乡之间矛盾 B.缓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淡化双方劳资纠纷 C.统一农民工的价值取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D.调节农民工的精神状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答案】D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 【易混分析】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吗 错误。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地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14.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大脑中的内置的“GPS”,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这一成果或许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者摆脱由于空间记忆受损而造成的困扰。这表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惊人的,可以破解任何难题 B.科学的发现可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 C.人的大脑承载了许多功能,有待人类去发现 D.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新的认识规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这一成果或许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者摆脱由于空间记忆受损而造成的困扰”则强调了科学的发现可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选B;A过于绝对化;C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创造规律。 【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名师点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15.近日,一段微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共鸣。“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你不变,时代在变!你不变,环境在变!你不变,市场在变!你不变,朋友在变!”“变与不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A.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D.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案】B 【考点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的普遍性 【知识总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1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认识过程 【方法技巧】选择题做题方法 方法1 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 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 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 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17.传统的电脑芯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逼近性能极限。目前由蓝色巨人IBM研发出了名为“TrueNorth”的神经元芯片,可以实时模拟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具有感知认知能力的硅芯片原型,像人脑一样具有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神经元芯片的成功研制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意识的特征、实践的特征 【名师点晴】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意味着今后“拍脑袋决策”的人休想再“拍屁股走人”。下列选项中,与“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按图索骥 照本宣科 B.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 C.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D.喜鹊叫喜 乌鸦叫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是指不去调查研究,不从实际出发,凭空想象而进行决策的表现,是主观主义的表现,按图索骥和照本宣科都是不从实际出发的表现,选A;B中国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发展的普遍性;C则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D强调了联系的客观性,不选。 【考点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 【易错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 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1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易错分析】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20.据《新闻纵横》报道,2010年以来干旱不断,云南连续4年发生干旱,四川连续3年出现干旱,西南地区干旱范围逐步从云南扩展到四川、贵州、广西,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2088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对此,有人就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西南;而专家则称,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使降雨减少、水利工程欠账过多、过快发展让需水量大增才是西南干旱的罪魁祸首。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②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哲学的基本问题 【名师点晴】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 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 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 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 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21.缺乏新药和过度用药使细菌的耐药性与日俱增。2015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近30年来第一种新型抗生素,其可以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命病原体,与其他主要攻击细菌蛋白质的多数抗生素不同,它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消灭细菌,病原体很难对其发展出抗药性,其有望成为人类打败细菌抗药性的“超级武器”。新型抗生素的发现表明: ①认识根源于矛盾的不断解决 ②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③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认识产生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考点定位】认识过程 【知识归纳】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2.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发现了特定的神经定位细胞——大脑GPS细胞,初步解决了几个世纪来困扰着科学界的“大脑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定位路径”的问题。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②意识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③探索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与规律,体现了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步解决了几个世纪来困扰着科学界的“大脑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定位路径”的问题体现了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选C;②错误,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考点定位】世界统一于物质、哲学的基本问题 【名师点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考点往往联系哲学的其他考点,如“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普遍的、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23.近期,科学家对漫画《习惯》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①思维方法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世界观是方法论的体现和要求 ③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意识的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考警示】(1)考查意识的本质:注意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不可与大脑混淆,应明确电脑不能取代人脑成为意识活动的载体。注意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的实质,如梦境、文学作品、科学、感觉,常为高考关注。 (2) 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也是高考主观试题中经常需要运用的原理,特别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更是高考的热点知识。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颠倒过来,也不能把二者放在平行的位置,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应仔细辨识。 24.北大教授周其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不以学者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人往哪儿流动是有道理的,我们还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从哲学角度看,这里的“敬畏之心”说的是: A.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尊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 D.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一个过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敬畏之心”说的是城镇化不以学者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即世界的物质的,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定位】规律的客观性 【名师点晴】有关规律的几个易错易混点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25.“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这是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这却是余光中笔下的四月天。品味名家笔下的四月天: ①能够触摸名家内心精神世界 ②能够增强精神力量引领前进方向 ③可以认识到天气变化规律因人而异 ④可以感悟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考点定位】意识的特征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人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只有人脑与客观存在相结合才能产生意识,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特别提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26.临近年关,思乡心切,归心似箭,当我们舟车劳顿,终于抵达故乡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的村镇与记忆中的故乡相去甚远,“家”已经面目模糊,嬴弱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等着归人,这让已经适应大城市的人们由此觉得故乡越显疏离。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思维活动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考点定位】意识的特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人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只有人脑与客观存在相结合才能产生意识,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特别提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27.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将海绵动物的“年龄”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而且还意味着复杂的多细胞动物起源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古生物学家的传统推测。这说明: A.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B.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制约 D.世界是物质的,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答案】C 【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名师点晴】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 关键词(句)法,就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出能够体现这些关键词(句)的题肢。 方法2 归纳法,就是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做法和要求,即从个性中找到共性。 方法3 排异法,就是排除观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要求或材料没有涉及的题肢。 方法4 排谬法,就是排除观点不正确或不符合事实的题肢。 28.《韩非子》载: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画犬马最难,是因为: ①作品要受客观实际的检验 ②人们无法表现熟悉的对象 ③作者要有实实在在的功夫 ④作者没有自由想象的余地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任何意识,不管是错误的认识,还是正确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鬼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在现实世界中能够找到其原型,但因为鬼魅根本不存在,没有客观的统一评价标准,为人们进行创作拓宽了空间,①②说法正确,③不是原因;④错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作者具有想象余地。该题选A。 【考点定位】物质决定意识 【名师点晴】(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前提,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29.“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王阳明的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30.科技日报7月16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对从人体皮肤提取的多能干细胞进行遗传重组,培育出了一颗拥有人的心脏细胞的微心室。这种“迷你”器官可替代动物实验,将帮助科学家们揭示更多人体心脏形成和发育的秘密。这表明: ①人们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人类能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的联系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科学家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培育出了一颗拥有人的心脏细胞的微心室,这体现了人们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根据实验研究出来微心室,促进了人类对自身器官的认识,体现了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③错误, 人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新的联系;④错误,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选A。 【考点定位】意识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名师点晴】如何依据关键词调动和运用知识 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语句或者关键词语,为解题提供了信息,可以直接依据关键词来调动和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在学习时要有意识的进行总结,例如,哲学中的“依据本地实际出发”可以直接调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关键”则直接体现了主要矛盾。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计40分) 31.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D县注重用文化乐民、育民、惠民。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丰富新村建设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品位,总体定位“民居风格协调一致,色调清新淡雅”,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风韵;突出文化成果共享,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塑造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提振农民精气神。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D县注重文化建设的意义。(12分) 【答案】31.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县突出文化成果共享是为了乐民、育民、惠民。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D县主动创造性丰富新村建设内涵,自觉选择地域文化总体定位。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县突出文化塑造功能,D县突出文化引领当地新农村建设。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县突出文化塑造功能,能提振农民建设气神。(每点3分)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 【名师点晴】“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 一般可考虑如下五个切入点:一是根据主体谈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常见的主体有对党、对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对社会、对集体(企业)、对个人(公民、人民、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等);二是寻找角度谈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如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三是确定范围谈意义。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有哪些、“社会意义”有哪些、“文化意义”有哪些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32.PDCA 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照PDCA 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未解决的问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 结合材料,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PDCA 循环为什么能够实现质量阶梯式提升。(12分) 【答案】32.答: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计划是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实践中形成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执行环节使计划得到落实。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实施情况的结果进行检查,使原计划得以检验和完善。 ④正确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通过PDCA 循环不断完善的计划,有助于指导人们实现质量阶梯式提升。(每点3分) 【考点定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方法锦囊】 有关“原因类”设问的一般解法 解此类题一般是要理论结合现实来回答。具体地说,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或某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的还要从影响意义来说明,对负面的消极的要说危害,对正面的积极的要说意义。最后还要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需要说明的是,阐述的原因要根据材料又不能拘泥于材料。对于原因类设问的解答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33.回首30年,似乎是绕了一个圈。以前被认为价值不大、档次不高,掺杂着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文化,开始得到重视;一度被禁止的庙会现在成为各地重要的节庆活动与旅游和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热点话题;传统节日被列入法定假日……这30年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社会生活由原本的思想被禁锢朝着更为开放的方向发展。 请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们对文化发展的研究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6分) 【答案】33.答:①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0年的社会变革造就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从名俗文化、传统节日的肯定到否定,再到逐步肯定,体现出人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30年社会生活由原本的思想被禁锢朝着更为开放的方向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深入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文化发展的研究似乎是绕了一个圈,其实是对文化发展的逐步深入,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每点4分) 【考点定位】认识过程 【答案指导】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