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2)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㈠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 ‎2、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3、运用: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㈡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 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 实践及其特 ‎(1)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的一切_____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主体、以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_________________,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_______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______的认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__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_____和实践中产生的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探究学习 精点透析 学法链接 ‎1、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对含义的掌握重在强调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例题分析]:‎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2)特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注意结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加深对这些特征的理解。‎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解析]: “莫能知“的原因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没有实践,所以应选B项,其它各项与题意不符。‎ ‎[点悟]:此题通过考查对苏轼分析钟声产生的原因的理解来感悟和体会实践对认识产生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准确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的四个表现。‎ ‎2.辨析: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是与实践相符合的认识。‎ ‎[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把实践和实际区分开来,题中认识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但正确的认识是与实际相符合,而不是与实践相符合。最后指出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来检验。 ‎ 答案:(1)人们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客观事物才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也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中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以上四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能忽视的是认识对实践还有反作用。‎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这种实践与被改造的客观对象并不等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而不是与实践相符合。‎ ‎(3)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点悟]:对于辨析题,要层层剖开,明确它表达了几层意思,对这几层意思分别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正确的观点。‎ 学以致用 ‎【自我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蜜蜂酿蜜 ②教师讲课 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 ‎④鹦鹉学说话 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⑥经济体制改革 ⑦修身养性 A.⑤⑥⑦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⑤⑥‎ ‎3.所谓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 )‎ A.实践不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 C.实践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D. 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 ‎4.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 ‎ 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和认识互为基础,互相依赖 ‎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形而止矣。行之,明也。”据此回答7-8题。‎ ‎5.上述材料的哲学寓意是( )‎ ① 学习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出真知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上述材料中所讲的“行”是指( ) ‎ A.对事物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自眼见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亲身实践 ‎7.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话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下列关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项活动 ‎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项物质性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无本质区别 人类可以从许多名言古语中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结合下列名言古语,运用哲学有关知识。据此回答9-10题。‎ ‎9.“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基础 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11.“其实即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从认识论角度看,这句话主要表明(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D.物质决定意识 二、非选择题 ‎5.浙江东阳蔡卢村不是成行整齐插栽的,而是成片散插。这种方式的变革源于一位妇女“懒惰之举”。50多岁的农妇卢法素因家中缺乏劳动力,1993年开始把种子直接撒播在田里。没想到,这种插法不但节约了劳动力,还使早稻大幅增产。党支部决定推广这一办法,可许多村民认为这是“懒办法”,不足为效。口号千遍,不及一个具体行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家庭进行直播试验,结果75亩早稻直播水稻平均亩产从原来300多斤增加到477公斤,党支书自己的4.7亩早稻平均亩产556.7公斤。这一示范,全村震动,“直播法”第二年不令而行,使全村粮食大幅度增产,种粮效益大幅度提高。‎ ‎ 试析蔡卢村“直播法”的产生和推广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 ‎ 参考答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我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提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答案D。 3.C 4.A 5.A 6.D 7.A 8.B 9.C 10.D 11.C 二、非选择题 ‎5.[解析]:蔡卢村“直播法”的产生源于农妇的生产实践,其推广产生了巨大的增产效益。据此,就可考虑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 ‎[答案]:(1)蔡卢村关于水稻直播的认识发端于农妇节约劳动力的实践需要,产生于水稻直接散插的生产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的哲学道理。‎ ‎(2)蔡卢村水稻“直播法”是通过党支部带领党员家庭进行试种,以其省时增产的客观效果说服了群众,因而不令而行,得以推广,并获得了大面积增产高效。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的哲学道理。‎ ‎(3)蔡卢村以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证明的关于水稻“直播法”的认识,指导群众的水稻生产实践,使该村水稻增产,种粮效益提高,体现了正确认识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的哲学道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