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 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 征,理解唯物辩证法 的实质与核心;理解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 性、多样性,坚持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局部的关 系及其指导意义,理 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 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 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 化的方法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内容。题型既有选择题, 也有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难度较大。选择 题主要有体现类、启示类和原因类,主要集中 在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材料题主 要有体现类、措施类,或者综合考查联系的观 点,或者单独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 化的方法 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关注全面深化改革 方案,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可用联 系的观点分析。②关注 G20 北京峰会,可用联 系的观点分析峰会成果。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明确一条主线:事物的发展。 理解四个概念:联系的概念、发展的概念、矛盾的概念和辩证否定的概念。 掌握四种方法: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 题、用创新意识分析问题。 把握一个作用: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该讲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主线,立足联系的特征,分析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 性和多样性。立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7 年高考试题 1.(2017 年全国高考全国 1 卷 22)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 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 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 的制约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 造性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名师点睛】我们要系统的全面的把握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特 别是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我们一定要辩证的把握二者的关系。 2.(2017 年全国高考全国 3 卷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意识”。2017 年 1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 年 2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 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 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 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 响应支持,6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 料加以阐述。(10 分) 【答案】(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 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 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 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3.(2017 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指出,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 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材料三 “幸福 9 号”取自“幸福就好”的谐音,是某企业打造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它 通过“互联网+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网上商城、居家养老服务店、老人乐园三大平台,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养老产业生态链,提供衣、食、用、行、康、 乐等服务,全面满足老年人需求,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精彩。 (4)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分析“幸福 9 号”养老模式的构建。(10 分) 【答案】(4)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幸福 9 号”养老模式将互联网与养老联 系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用、行等全方位服务,体 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这种联系虽然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但 仍然具有客观性。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幸福 9 号”立足整体,搭建三大平台,构建养老产 业生态链,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 物。“幸福 9 号”依托三大平台构建的产业生态链,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 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以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为背景材料, 第四问,以一种养老新 模式为背景材料,限定范围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幸福 9 号”养老模式的构建。结合材 料,可从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分析。 2016 年高考试题 1.(2016 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27)图 2 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A.不断解放思想 B.树立全局观念 C.重视部分的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B 【考点定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名师点睛】漫画一般都是带有启发或讽刺意义的。本题如果抛开漫画的启发意义,D 项也是 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猴子的做法也是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在只能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的前提下,我们就要注意漫画的启发意义,因为这才是漫画作者的本意,结合漫画标题“只 顾一头”,故此本题最终选择 B。 2.(2016 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27)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创客”社团 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如下功能: 同学们从哲学角度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有 ①“目标”强调意识的目的性,能使我心无旁骛,抓紧时间 ②“任务拆分”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避免因为任务庞大而畏难不前 ③ “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 ④“同伴激励”强调外部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家会因此不甘落后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明确:规律是不 能创造的,人也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 条件。从地位上讲,不能说外因的作用比内因更重要。 2015 年高考真题 1.(2015 年课标卷Ⅰ23)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 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 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用有毒的卤水制成的豆腐是无毒的,这说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固有的 联系,调整改变状态,建立新联系;同时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③④ 符合题目的要求;①中观点认为事物特性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观点错误;②中观点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决定事物的特性,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故本 题答案选 D。 【考点定位】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 【名师点睛】本题以生活化的情景考查哲学知识,解答时要认真分析选项是否正确,正确的 是否符合题意,通过排除错项和无关项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时要明确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 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同时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 性,根据固有的联系,调整和改变状态,从而建立新联系。 2.(2015 年课标卷Ⅱ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 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性。 【名师点睛】本题注意联系的存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1)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 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 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2015 年海南政治 22)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 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 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 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愿而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认识事 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受吃叶子的昆 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成为优质木材,桉树被引进美国后,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 好的环境,成为“废材”说明联系多种多样,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性,③符合题意入选;桉 树被引进到美国,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变成了“废材”说明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人引起桉树是想要优质木材,结果桉树成了废材,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入选; 稳定的联系存在,①表述错误排除;联系是客观的,包括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 联系,②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 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排除本身错误选项,考查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审读材料的能力。其次需要把握材料的主旨和中心,材料中桉树由 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说明了条件变了,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对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4.(2015 年广东文综政治 34)水在常见的三种状态下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已被人们了解,但 在受限空间内部不完全为人所知,近日,有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在常温下,在 石墨碎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这是常温下水的一种全 新存在方式,该研究成果对于解释降低空维空间内水的快速输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新发现 再次印证了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 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 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认识的无限性、联系的客观性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强调通过研究表明常温下 水的一种全新存在方式,说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同时说明人为事物 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排除法,对于一些不符合材料信息、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 一排除,“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说法明显错误,“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 构变化引起的”,材料中显然是由于外部存在受限空间而发生内部结构的改变。 5.(2015 年江苏政治 32)图 3 漫画“运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注重量的积累以促成质变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名师点睛】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题 目要求我们分析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即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做。漫画“运土”忽视了事物之 间的普遍联系,启示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2015 年北京文综政治 38) “众”最初的字形是人们在太阳下共同劳作,在互联网时代, 人们的共同劳作有了更多的可能。 材料一 某生物学教授将研究课题开发成一款用氨基酸组装蛋白的游戏,向全球的游戏玩 家开放,一个困扰了研究者 15 年之久的蛋白结构,仅仅 10 天后就被破解;各领域的专业人 士和业余爱好者在百科全书式网站参与贡献内容、修订词条,共同创造和分享海量的知识; 百万名网友参与“让爱回家”行动,筹得 230 个红包和 50 多张回乡机票,帮助近 300 个家庭 羊年春节团圆…… (1)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连接把自己变成了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你是否赞同 这一观点?并用所学的哲学原理说明理由。(10 分) 【答案】(1)赞同。互联网为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开放的平台,改变了人们实 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人们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中发展、完善自我,推动了社 会的进步,量的积累产生了“众”的巨大力量,使我们变得更强大。(互联网将众多的个人联 系在一起,协同合作,分散的部分有序聚为整体,促进了整体功能的优化等角度,亦可得分) 不赞同。过多地沉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会减少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削弱人们在现实生 活中的联系。互联网上信息复杂,观点多元,有时不易达成共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1)关键是要抓住本题的切入点:“我们通过连接把自己变成了一种 新的更强大的物种”并从中找出两个有效信息,一是“连接”,可从哲学联系的知识入手来组 织答案;二是“新的更强大的物种”,可从哲学创新的知识来回答。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 【归纳总结】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 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易错警示】 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不 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 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 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 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 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 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 (1)矛盾的观点与联系、发展的观点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法不 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典题探究】 【例 1】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 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 )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 【答案】C 【变式精练】 1.2016 年 3 月 1 日,国务院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深入开展 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深入开展。三网融合因其涉及之广泛、推进之 迅速、影响之深远,必然带来信息业的新一轮洗牌与重构,重塑传媒业的今日格局与明日图 景。这体现了( ) A. 矛盾的对立统一改变了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B. 抓住事物的主流,立足客观规律促成事 物转化 C. 联系的多样性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D. 统筹兼顾,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全 面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的多样性。上述材料强调的是联系的多样性,故选项 C 正确。选 项 A 说法错误,因为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故排除。选项 BD 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 除。故本题答案选 C。 2.2016 年 9 月 3 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作了主旨演讲。在谈到共同完善全 球经济治理时引用古语“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以中国智慧解题、以中国道理说事。由此 可见( ) ①从自我与他人的角度说,看到他人方为大智,体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②从眼前和长远的角度看,看到长远方为大智,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有全球治理的大方向,就有全球治理的大作为 ④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说,看到整体方为大智,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3.2017 年 3 月 15 日,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 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中国首部民法总则草案编撰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 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将其他民事法律中具有普遍适 用性的规定写入草案。这一编写思路坚持了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新中国首部民法总则草案编撰不是简 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体现了系统优化方法;“以 民法通则为基础,将其他民事法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写入草案”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答案为 B 【点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表现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 出来,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 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二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归纳总结】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 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 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基本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 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4)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 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 (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 下才能产生、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 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 系的条件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 条件。 (3)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技巧方法】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联系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 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 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知识拓展】认识联系的几个误区 (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分析】联系的普遍性表明,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至于到底和什么事物相联系、 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则要从其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出发去具体分析。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 是有联系的。不能将“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这两个根 本不同的观点混为一谈。 【结论】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联系是永恒不变的。 【分析】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运动是宇宙间 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可见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在不断改变,事物间的联系也是随 着变化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建立一种 新的联系。可见联系也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 【结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依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 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分析】①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②人为事物的联 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虽然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 的联系是依据固有的联系,通过改变原有事物的具体形态而产生的,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 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一经产生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 【结论】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易错警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说明任何 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失去了联系,事物便失去了其存 在的条件。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所以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 有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 的利用。 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所 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 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所 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3.不能把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 个性的关系。 4.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但不能据此认为建立越多联系,就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1)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 的发展。所以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 物。同时,联系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只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 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对具体联系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只有建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才能推动事物 发展。 5.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一 方面,它没有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相反,只有基于事物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比如,计算机网 络这种人们建立的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人们之间的原有联系。只是使全球“网 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了。 6.世界上每一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 开了一定的条件,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因此认识和把握任何具体的联系都要以时间、地 点和条件为转移。 7.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会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联系 具有“六性”:辩证性、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可变性。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变的,这就是联系的辩证性。 8.联系普遍性与联系多样性的区分。 联系普遍性是说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状 态下。联系的多样性是说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 【典题探究】 【例 2】麦肯锡是美国有名的富翁,他坐飞机只坐头等舱,他解释说:“我在头等舱认识一个 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比尔·盖茨比麦肯锡更富有,有人在经济舱看到他,就问 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麦肯锡的“机会战略”值得人们 学习,比尔·盖茨的节俭精神也让人崇敬。这就告诉我们(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③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有些联系带有主观色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变式精练】 4.物理学有一条“熵定律”,该定律认为,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部交换能量和物质,从 而有利于系统长期健康发展;反之,封闭系统则容易走向无序,导致原有结构的瓦解和制度 的消亡。从哲学角度看,“熵定律”表明( ) A. 一事物与周围的任何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B. 任何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C.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 一事物失去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熵定律”认为开放的系统有利于系统长期健康发展, 而封闭的系统则会导致原有结构的瓦解和制度的消亡,表明事物要与周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 存在和发展,D 正确且符合题意;A 说法错误,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各部分以有序的结构形 成整体时才会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各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会使整体功 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B 说法错误;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的关系,C 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D。 5.截止到 2016 年 9 月,随着郑徐高铁的开通,中国规划的“四纵四横”高铁网已基本成形。 北通“白山黑水”,南达“热带雨林”,东临大海,西入戈壁,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处处都能见到“子弹头”的身影。由此可以推论出( ) ①人们可以调整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 ③人类社会进步发展需要建立人为事物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能转化为自在事物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点睛】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不能创 造联系,但可以在事物联系的基础上,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6.“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因过度依赖资源而导致经 济落后的现象。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富的国家陷入“资源诅咒”的事实引起 了人们的深思。“资源诅咒”启示我们( ) ①要注重主观条件,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要重视有利条件,加快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③要坚持联系观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考点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归纳总结】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类别 整体 部分 区 别 内涵 全局和全过程 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 功能 ①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 没有的功能。②各个部分结构合理有序,整体功 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各个部分杂乱无章,整 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 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 系 相互 依赖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 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 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 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相互 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 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方法论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知识拓展】全面把握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联系的含义,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要看到事物外部、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根据联系的普遍性,我们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既要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也要看到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横向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 系。 (3)根据联系的客观性,我们既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又要 看到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根据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之间的真实 联系,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根据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既要看到 整体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静态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间的动态联 系;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A.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B. 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 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技巧方法】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两者都强调 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还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二者不完 全等同;要素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二者也不能完全等同。更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完全等同。 【知识拓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的。每一事 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 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易错警示】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1)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只有当部分以最优化的方式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整体与部分功能上的不同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即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 其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 能。 第二种情况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 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第三种情况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 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 能之和。 3.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联系:二者都强调整体性原则,各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整 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系统内部都 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系统内部各要 素的优化组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4.把握系统优化方法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 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 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2)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 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 作用。 (3)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 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各种优化的方案。 例如,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利用系统优化方法的典范。 【典题探究】 【例 3】2017 年 2 月 28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强调,做好经济 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要坚持宏观和微观、国内和国外、战略和战术紧密结合, 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研究重大战略问题,及早部署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这需要我们 ①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 ②在普遍联系中做好经济建设 ③不断建立新联系以促进经济发展 ④着眼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变式精练】 7.2017 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启动三周年。三年间,京津冀三地着眼全局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走出了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实现了 “1+1+1>3”的效果。这表明( ) ①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考虑 ③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京津冀三地着眼全局发展,这是强调了整体对部分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关键部分对 整体的作用,①不选;“着眼全局发展”这表明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考虑,②正确;人应 该在尊重物质客观性,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只根据人的需要来建立联系是不科 学的,③不选;“着眼全局发展”说明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 为 D。 【点睛】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 分以无序、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整体功能可能小于部分功能。 8.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 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唯物辩证法根据是( ) ①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受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的制约 ②整体中各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 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地 位同等重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9.根据统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为破解城市交通拥 堵难题,人们从蚁穴体系有序、高效运转的“交通体制”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由此可 见(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与规律 ②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人们从蚁穴体系有序、高效运转的“交通体制”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就是要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也是有目的地认识事物的能动反映过程,③④符合题意;规律 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①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没有这一特点,②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