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四册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四册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教案

‎2018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经济生活》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经济生活的主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按主体划分:市场、国家(各级政府)、企业(或公司)、劳动者、消费者、投资理财者。‎ ‎《经济生活》与国家相关知识点:‎ 1. 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内物价、对外汇率)‎ 2. 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竞争力,发展非公有制 3.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结构 4. 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尤其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防止两极分化 5. 发挥财政的三个作用。(作用一与促进社会公平相联系,作用三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相联系)‎ 6. 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8. 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格局、战略、原则),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第一单元1点,第二、三单元各2点,第四单元3点,四五两点可结合) ‎ ‎《经济生活》与企业相关知识点 ‎1、遵循价值规律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3、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 ‎4、企业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5、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法律规范),诚信经营(道德)(重视社会效益)‎ ‎6.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7、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企业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上述7点中,一、二、三、五、六均有涉及科技创新)‎ ‎《经济生活》中个人相关知识点 ‎1、消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 ‎2、就业意义重要;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比较投资理财渠道的收益性、风险性,坚持投资理财的原则 ‎4、个人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公平 ‎5、依法自觉纳税 ‎6、遵守市场规则,遵守法律和市场道德,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 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是什么?时,一般应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9.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0. 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的要求(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11.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要求(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4. 是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体现 5. 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详见后)‎ 二、与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有关的知识 ㈠为什么……‎ 1. 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㈡怎么做――对外开放的知识 1.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3. 企业应该注意创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进出口结构,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4. 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防范经济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5.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6. 面对经济全球化,要严格按国际法律、法规办事,遵循和运用世贸组织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7.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维护我国的知识产权。‎ 三、经济意义 ㈠对国家 1.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5. 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6.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 7. 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方面的作用(具体哪一点可根据材料);‎ 8. 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9. 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0. 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 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共赢、多赢;等等。‎ 1.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2.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4. 有利于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5. 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循序。‎ 6.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㈡对社会 1. 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 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金融安全。‎ 3. 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内需,稳外需。‎ 4. 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5. 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6.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 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㈢对企业 1.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2. 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 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4. 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5. 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加经济效益;‎ 6. 有利于企业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 ㈣对个人 1. 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有利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4. 有利于劳动者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 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6.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7. 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消费水平。‎ 四、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措施 1. 作为国家:‎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⑤培育新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 作为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 作为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与消费理有关的知识 1.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⑴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⑵居民的收入(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 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消费(成正比);‎ ② 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成反比)。‎ ‎⑶物价总体水平(重要因素):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成反比)。‎ ‎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水平和习惯。‎ 2.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总的发展趋势是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3.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4.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6.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⑵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7. 消费、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 8. 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与公司经营与发展有关的知识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 要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 ‎ 4.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5.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两型”企业。‎ 6.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 7. 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 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兼并、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 9.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 ‎ 10. 积极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1. 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七、稳定物价的知识 ‎1.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生活)‎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宏观经济发展) ‎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影响生产)‎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2.稳定物价的解决措施 ‎⑴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④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⑤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⑵企业: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决定价格)‎ ‎②企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③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⑶公民:①树立正确消费观。②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 八、与价格有关的知识 1. 价值决定价格: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⑵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提高(如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2.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 纸币发行量影响物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通货紧缩,物价下跌。‎ 4.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等导致某些生产经营者哄抬物价。‎ 5. 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6. 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物价下跌,消费水平提高。‎ 7.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或需求或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①价格下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②价格上涨,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⑵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②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 ‎⑶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①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8.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或生产者)的影响:⑴调节产量;⑵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九、与就业有关的知识 1. 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3. 国家: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 4. 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 ‎ 5. 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6. 要积极适应市场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7. 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十、与产品质量有关的知识 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者要重视产品质量)‎ 2. 企业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3. 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4. 生产者要遵守市场交易的诚实守信原则(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6. 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产品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的自发性等缺陷导致的)‎ 7.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核心知识点: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 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发挥作用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配置资源;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2. 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格实施市场竞争、市场准入和市场交易规则 3. 国家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基本特征(3点)‎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点内容)‎ ‎7.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政府:‎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①要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②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①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十二、与生态文明(环保、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 ‎(要注意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知识的结合)‎ 1.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保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 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科学消费观及消费模式;‎ 5.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6. 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生产高质量商品;‎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 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三、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 企业经营成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4. 加强宏观调控,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加大对科技事业的财政支持和投入。‎ 5.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6. 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7.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8.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四、与资源相关的知识 1. 必要性: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限的。‎ 2.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要把市场调节和加强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3.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等 3点 4.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5.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树立节约意识 6. 企业兼并、破产和联合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7.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8.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9. 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基本战略, ‎ 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再生资源和新兴能源 ‎2017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政治生活》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一、公民的相关知识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1: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事……‎ 1. 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民的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3. 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①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②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具体意义:‎ ‎①从民主选举角度: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前提;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增强公民意识;有利于选出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更好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②从民主决策角度: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③从民主管理角度:意义: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逐步增强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 ‎④从民主监督角度: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考设问2:公民怎样要做某事……‎ 1.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3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2. 依法行使政治性权利,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①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②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 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4种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5. 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6. 要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 二、人民理论 参考设问1:凡主体涉及到如“劳动者、农民工、弱势群体、城市建设者等)”等的相关问题时,主要可运用以下知识点。设问词一般为“为什么”或依据或意义或重要性等。‎ 参考设问2:注意主体——当主体为政府时答1;为政党时答3,为民族、宗教等时,答4。‎ ‎1.国家角度:(要结合材料具体看知识范围)‎ ‎(1)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民主的广泛和真实性 (2)政府职能  (3)政府宗旨和基本原则 (4)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6)树立政府权威 (7)政府这样做的意义(公民、政府、社会)(8)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还要想到: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②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③主权国家的管辖权;④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⑥人大的知识,司法机关,大的知识 ‎2.公民角度:‎ 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正确对待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三个原则;人民的民主权利: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政党角度:‎ ‎(1)党的有关知识:①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②党的地位; ③党的宗旨;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⑤执政方式、领导方式;⑥执政理念,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⑦加强党自身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⑧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2)多党合作制的有关知识(含义、内容、原因、民主党派、人民政协)‎ ‎4.民族和宗教角度:‎ ‎⑴新型的民族关系:‎ ‎⑵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政府的相关知识(关键词:国务院、李克强总理、XX省长.市长.县长)‎ 参考设问1:国家或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1、2、3、4、9、10…‎ 参考设问2:国家或政府怎样做某事——3、4、5、6、7、8、9…‎ 1. 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 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3. 履行职能:必须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 原则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 行政要求:必须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建设法治政府。‎ 6. 民主决策:必须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7. 接受监督: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实施阳光工程。‎ 8. 权威政府:要树立政府的权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9. 转变职能: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10.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四、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人大代表大会发挥了什么作用?人大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 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国体决定政体)‎ 2. 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①立法权-审议通过[法律]‎ ‎ ②决定权-审议通过[“法律、人”以外的重大事项]‎ ‎ ③任免权-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④监督权-审议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2.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或最重要特点)‎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 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五、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 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 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 ①审议各项议案权;②表决各项决定权;‎ ‎③提出议案权;④质询权(对象是一府两院)‎ 3. 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①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 体现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六、共产党理论(关键词: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XX省委.市委.县委、政治局常委)‎ 参考设问1:党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1、2、3、5、9、10…‎ 参考设问2:党怎样做某事——1、4、5、6、7、8、9、10…‎ 1. 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 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 性质和宗旨: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 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6. 领导方式: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 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8. 科学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 三好、三发展:党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七、人民政协理论 参考设问:政协委员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1、2、3…‎ 1. 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学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 ①政治协商-对国家或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 ‎ ②民主监督-对宪法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人员的工作通过批评、建议进行的监督。‎ ‎ ③参政议政-通过做调研、调查报告、提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3. 产生:政协委员是由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 4. 主题:团结和民主。‎ 5. 地位:它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八、民族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民族问题上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民族自治地方取得发展的依据——1、2、3、4、5…‎ 1. 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 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3. 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及其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5. 义务: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6.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九、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材料体现了当代国际社会哪些知识,材料中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注意主体词相关 1. 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②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作用-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 联合国:遵循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 4. 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此外还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因、内容,‎ 5. 主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6. 多个国家: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7. 竞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9. 我国的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 十、我国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1:我国在对外关系上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要结合上题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2:我国在对外关系上怎样做某事 1. 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决定: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4.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5.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6.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7. 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8. 道路: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 9. 作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新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定环境。‎ 十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政治制度建设相关理论)‎ 一根本三基本(人大制+政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 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5. 坚持民主集中制。‎ 十二、政治意义(有利于、关系到)‎ ㈠对国家(政府)‎ 1. 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树立政府权威,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2. 有利于发扬民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有利于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4.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 5. 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6. 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 7.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 8. 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9. 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㈡涉及国内民主政治建设相关活动的意义 1. 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人民负责);‎ 2. 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3. 有利于保障人权,真正体现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 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 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法律保障(依据),转变政府职能;‎ 6.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㈢对执政党 1.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 2. 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3. 有利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 有利于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 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廉政建设);‎ ㈣对公民 1.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 2. 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有利于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㈤对国际社会或对外交往活动 1. 有利于发展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2. 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建立并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 4. 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2017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文化生活》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一、一般文化理论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文化的影响或作用或价值或功能:‎ ‎ A.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 ‎ B.文化对人的影响 ‎⑷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⑸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运用文化发展的知识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问题:‎ ‎⑴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A-原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D-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 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E-意义:中学生应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世界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⑵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继承――传统文化 A-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的作用:‎ ‎①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C-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文化传承中,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⑶文化在创新中发展――文化创新的知识 A--文化创新的与源泉、动力、目的归宿: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C-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看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看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⑤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3.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⑷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⑸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全面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或作用 ‎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⑵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⑶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⑸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5.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⑴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⑵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⑶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 ‎⑸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第一,第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②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发展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 ‎6.怎样发展大众文化或怎样克服不良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变式提问1: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 变式提问2:如何对待文化生活中“喜”与“忧”?‎ ‎⑴国家或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①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⑵企业或文化生产者:‎ ‎①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②发展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③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先进文化产品。‎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⑶公民或青年学生:‎ ‎①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7.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⑵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⑷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⑸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8.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个人怎么做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⑵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⑶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求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⑷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⑸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要求我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求我们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⑻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要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需要我们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⑽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二、文化意义 1. 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5.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6. 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7.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8.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10. 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017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1.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2.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唯物论 ‎3.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认识论 ‎4.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辩证法 ‎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 ‎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 ‎7.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 ‎8.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矛盾原理的方法论 ‎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分析 ‎10.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 ‎11.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辩证法 ‎12.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物质、运动、规律)‎ ‎13.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意识的有关知识(意识的产生、本质、反作用、特点、物质决定意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4.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认识论 ‎1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联系+发展 ‎1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矛盾观 ‎17.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18.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分析=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 ‎19.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分析=价值观 ‎20.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⑵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3.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 ‎⑴真理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绝对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⑵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⑶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⑷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 注意: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是绝对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真理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 ‎4.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⑴联系具有普遍性; ⑵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⑷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⑸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⑹系统优化的方法。‎ ‎5.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⑵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⑶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⑷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6.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矛盾的观点主要包括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 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⑵矛盾的普遍性                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⑶矛盾的特殊性                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⑷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⑸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⑷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⑹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⑷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观点 ‎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⑵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社会基本矛盾 ‎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的特点。‎ ‎8.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 ‎⑴人生价值原理。‎ ‎⑵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⑷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价值创造和实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