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吉林省榆树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榆树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设计》一书中提出:“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从世界观上看,与该观点一致的有 A.康德:人是万物的尺度 B.赫拉克拉特:世界是由一团活火组成的 C.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D.论语: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答案】B 【解析】题目中,霍金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A选项“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选项“世界是由一团活火组成的”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大的方向上来看仍然属于唯物主义。故入选。C、D选项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盲人摸象、唇亡齿寒 D.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思考和完整的计划,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一叶障目意思是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这是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两者哲学观点不相似;B符合题意,掩耳盗铃的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认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画饼充饥意思是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这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不合题意,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两者哲学观点不相似;D不合题意,拔苗助长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刻舟求剑没有看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两者哲学观点不相似。故选:B。 3.《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从哲学的角度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哲学的角度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C适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辩证关系问题,A不合题意;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B、D不合题意。 4.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另外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A项不选;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项正确。 5.《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他们是在思考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决定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④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者谁是世界的本原,对这一问题划分了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管子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派别;朱熹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①当选;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问题,④当选;思维和存在不能相互决定,②错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 6.史蒂夫.乔布斯创办的苹果公司让我们的生活因现代科技充满了更多可能,而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这样说,其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B.哲学能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指导 C.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哲学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答案】B 【解析】乔布斯愿意用自己的科技换取与哲学家相处的机会,体现了他对哲学智慧的追求,强调了哲学的作用,B正确。A观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观点错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而不是所有哲学的特点。D夸大了哲学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故本题答案选B。 7.“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络流行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识的真理性。①: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二者不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①错误。②④: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也说明人们的主观认识会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③:真理性的认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故本题选D。 8.190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没有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但瑞士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任何隐藏信号从此接收站传送到彼接收站,仅仅需要一百万兆分之一秒,由此推测任何米知信号的传输速率至少是光速的10 000倍,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这表明 A.发挥意识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C.客观物质世界本质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D 【解析】A错误,在科学实验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这体现了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以荐重规律的客观性为基础;B错误,实践决定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深度决定了认识的程度;C错误,客观物质世界木质是物质的,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不正确的;D正确,在科学实验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了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故选:D。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答案】B 【解析】A.: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A与题意不符。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符合题意。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C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C与题意不符。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10.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布鲁诺的话说明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②④:“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布鲁诺的话说明地球的转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也就是说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①②④正确。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③错误。故答案为C。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 【答案】D 【解析】“人有悲欢离合”体现了社会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月有阴晴圆缺”体现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①入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规律,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规律则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②不选;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有条件的,认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是错误的,③ 不选;“循环往复”否认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总趋势,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12.巴甫洛夫说:“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这主要说明 A.物质离不开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答案】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意识。巴甫洛夫的话主要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A、C、D与题目无关,B符合题意。 13.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这是因为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削弱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这表明 A.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能动的反作用 B.人类的疾病大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 C.意识活动常常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 D.良好的情绪是保持人生理健康的前提 【答案】A 【解析】AC: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削弱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这表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不是意识活动常常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A正确,C不选。B:选项B表述欠妥,因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B不选。D:应该是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D说法欠妥。故答案为A。 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对此,我们 ①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对待传统应该不放弃、不抛弃 ③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应该发挥先进意识的决定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表明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①③符合题意。对待传统应“扬弃”,而不是不放弃、不抛弃,②错误;“决定作用”说法错误,④错误。本题选D。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感受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只能表达用诗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登月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正确且符合题意;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说法错误;A 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6.“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ACD不合题意,造成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符合题意,“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是说入山见木,对长短没有不知的;在原野见草,对大小没有不认识的。然而不能伐木来盖房屋,采草来配药方,这是认识草木而不能运用。这段话强调的是,人们虽然对事物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是却并不能将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并不懂得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就是要最后应用于实践。故选B。 17. 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17—19 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 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们对火星的认识过程佐证了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火星的认识过程佐证了世界是复杂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和认识的反复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但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开也有个过程,但人的认识能达到真理,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8.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百感交集 C.千虑一得 D.三人成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是片面的观点,错误;B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错误;C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正确;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错误。 19.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下面选项中与此表达哲理相同的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抱薪救火,扬汤止沸 C.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D.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答案】D 【解析】“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强调的是必须重视整体的作用。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映意识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A。B:“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体现的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B。C:“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体现的是运动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C。D:“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是用国与家的关系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整体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下列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①③:选项①③体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①③符合题意。②:选项②描写的是春天江海的美景,与题意不符。④:选项④描写的是瀑布高,水流急,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 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体现了朴素的量变和质变观点。下列包含同样哲学道理的成语是 A.集腋成裘 B.风起云涌 C.祸福相倚 D.千虑一失 【答案】A 【解析】A:选项A体现的是积少成多,是量变与质变的观点,符合题意。B:选项B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与题意不符。C:选项C体现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与题意不符。D:选项D体现的是认识的局限性,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 22.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当年温州人闯市场的生动写照,也是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千精神”提醒我们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B.要看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D.要认识到意识对改造世界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四千精神”体现了任何事物的发展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故选C。 23.“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有统计显示,在人类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通过蜜蜂来传授花粉。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质量和作物产量,又能增强种子的生命力,还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材料表明 A.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把握联系多样性对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C.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建立新的联系 D.必须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综合认识事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材料中的统计表明了联系的普遍性,未体现规律的客观性,A不符合题意;“在人类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通过蜜蜂来传授花粉。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质量和作物产量,又能增强种子的生命力,还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表明联系有直接与间接、本质与现象之分,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B符合题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系统和要素的联系,没有反映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认识事物,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储存介质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发展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系统优化、事物发展前进性曲折性、量变与质变。C:材料中储存介质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C符合题意。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A错误。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强调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材料未体现,B排除。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强调系统优化方法,与本题无关,D排除。故本题选C。 25.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题中要消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就要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孤岛现象就是部分之间存在障碍,无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应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入选。①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且与题干不符,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应该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且本题题干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排除。②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诸多孤岛,是强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缺乏密切联系,而不是强调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排除。故本题选D。 26.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体现了要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也体现了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②说法错误,应该把客观实际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④说法错误,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选B。 27.要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发展自然科学,深入研究自然规律。这是因为 A.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 C.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 D.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表述正确,但是材料中强调了哲学的指导作用,所以不合题意;B错误,哲学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C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正确,材料中强调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选D。 28.我国一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地上进行喷灌,地下进行滴灌,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说明 A.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 B.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 C.规律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产物 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在其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解析】A:在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说明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A正确。B:错在“改变或创造规律”。B错误。C:规律是客观的,C错误。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造福人类,D错误。故答案为A。 29.“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无明显的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的相关知识。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这表明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①②正确;③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30.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是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④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3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开动脑筋,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切实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决定》中强调三个“着眼于”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 B.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C.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答案】C 【解析】C:《决定》中强调三个“着眼于”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正确。A:认识来源于实践,但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认识,A错误。BD:选项B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 32.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真理只有一个”表明真理最基木的属性是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唯一性 D.客观性 【答案】D 【解析】D:“真理只有一个”说的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认识,但是,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认识,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D正确。ABC:选项ABC均不是真理的特征,不选。故本题选D。 33.网上曾经流传一个帖子,“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不是什么名表豪车,而是生生不息的信念、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等。其理论依据在于 ①理想、信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高昂的精神使人振奋,萎靡的精神让人颓废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④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获得成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而是生生不息的信念、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等”说明高昂的精神使人振奋,萎靡的精神让人颓废,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获得成功,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排除;③说法错误,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34.美国哲学会的研究显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哲学,原因在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哲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提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这说明 A.学习哲学能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B.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C.真正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的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真正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 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看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省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立足农业大省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测算,该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节约建设用地22万亩以上。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可带动1万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数以千亿计的消费支出。 材料二:Z市借鉴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一是整合演艺娱乐业,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演艺娱乐市场;二是提升文化旅游休闲业,以“人龙舞”等富有特色的民俗艺术为载体,推动旅游文艺活动发展;三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出版发行等已转制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局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材料二中“Z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答案】(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确立城镇化发展的科学道路。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又要积极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健康发展。 (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解析】本题以某省新型城镇化道路和Z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情境,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信息;其次,要联系教材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说明。 针对材料立足农业大省实际,考生可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考生可从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考生可从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中“Z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题目限定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知识。 题干中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考生可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角度作答。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2)上述材料在认识论上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解析】本题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变化过程为素材,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知识范围限定明确,切入点小。 解答本题,考生可从认识受主客观方面的条件的限制以及认识具有无限性的角度作答。 (2)本题要求学生回答上述材料在认识论上对我们有何启示。 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知识范围的确定不明确,通过分析设问可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故学生要根据材料和认识论的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依据材料中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的变化过程,考生可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角度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