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政治总复习夯基提能作业:29-第29课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夯基提能作业
第29课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福州模拟,19)孩童学的第一首诗,不是“曲项向天歌”,就是“床前明月光”。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飘逸浑雄、沉深博大,抒情言志、笞恶鞭疾,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无数的千古绝唱,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大美。它源于先秦,盛于唐宋,成为中国文学群山之高峰。而明清之后的诗词东施效颦,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诗愁( ) ①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②蕴涵了中华诗词发展应排除外来文化影响的情感 ③道出了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难以逾越的感慨 ④反映了对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自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没有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质,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对此学者才深感忧虑,①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中华诗词发展应排除外来文化影响”的观点错误,②排除;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中华传统诗词高峰难以逾越”的说法错误,③排除;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大美,“五四”以后已鲜有可传世之作,因此学者深感忧虑,这一诗愁反映了对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自觉,④正确。 2.(2018陕西西安模拟,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该材料中蕴含的道理有(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①正确,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错误。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材料体现了坚定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④正确,入选。 3.在2018年4月开幕的“2018南京戏剧节”上,戏迷票友最爱的昆曲《牡丹亭》等是“南京市文化消费政府补贴剧目”,所有购票戏迷票友均可享受30%惠民补贴。南京市政府的这一政策( ) ①有利于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表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复兴传统戏剧 ③有利于我国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发展 ④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举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②错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是复兴传统戏剧。④错误,该观点夸大了该政策的作用。题目中在南京戏剧节上,市政府对看昆曲《牡丹亭》的消费者实行一定的消费补贴,南京市政府的这一政策有利于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我国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发展,故①③入选。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全部内容 ③三大文化都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来的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D ②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革命文化的全部内容,而是其中重要的内容;③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来的。①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的理解正确。故答案选D。 5.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又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还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 ①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②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③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 ④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还要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故①③正确;②错误,思想观念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④属于政治生活角度,与题意不符。 6.新时代下文化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文化建设“精气神”的高度统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不断加快,但是品质不高、文化创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化精品的创作也必须以人为核心,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与生产;积极探索文艺创作的新途径,拓宽艺术繁荣的新思路,擦亮文化名片。这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 ①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②生产创作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 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④立足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知名品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文化精品,需要以人为核心,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与生产,说明文化工作者要生产创作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②符合题意;文化创作要以人为核心, 指的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符合人民群众要求,所以文化工作者应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③符合题意;①是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不是文艺工作者的做法,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传统文化和文化“走出去”,④不合题意。 7.《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策划制作,于2018年元旦首播的微纪录片。该片采用文物纪录片的形式,用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5分钟的视频里,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探寻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该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是( ) ①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涵养工程,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媒体人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③现代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日益显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A 该纪录片的拍摄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涵养工程,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①正确;“媒体人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不属于意义范畴,②与设问不符;现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③不选;该纪录片的拍摄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了文化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 8.“看中国”是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跨地区跨文化体验项目,是让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通过自主拍摄来讲述中国故事。截至2017年已举办七届,来自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青年受邀参加。举办这一活动(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答案 B “看中国”让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通过自主拍摄来讲述中国故事,举办这一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更加主动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正确且符合题意; 举办这一活动既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无关,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9.2018年5月21日,2018全国网络媒体吕梁行大型采访团走进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来自全国40余家中央、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商业网站的编辑、记者们冒着绵绵细雨,参观了刘胡兰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学习胡兰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 ) ①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②有利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举措 ④有利于公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共同理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红色文化属于革命文化而非传统文化,排除③;有利于公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④错误;①②对弘扬红色文化的正确理解。 10.某市宣传部门做好正面引导,深入宣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打好主动仗,深入挖掘好典型、好做法。把应对互联网挑战作为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点方向,精准发力,加强引导,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该市的做法值得宣传工作者学习的有( ) 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②坚持新闻舆论宣传的主旋律 ③坚持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 ④加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打好主动仗、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说明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①正确;“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说明要坚持新闻舆论宣传的主旋律,②正确;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③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④。 11.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同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此举措的意义是( ) 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②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 ③有利于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 ④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党章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相应修改有利于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③错误;此举措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④;①②是此举措的文化意义。故答案选A。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 ) ①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力彰显新时代精神 ②善于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提升中国经验 ③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 B 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排除①;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排除④;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说明要善于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提升中国经验,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2019河南洛阳联考,27(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彰显,中国不断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坚定文化自信”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0分) (2)围绕中国自信,就“如何做一个对中国自信有益的人”这一主题,班级召开班会,请你列出发言提纲的两个要点。(4分) 答案 (1)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树立崇高理想;勤奋学习,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任意一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问虽然没明确指定知识范围,但设问中给出了提示,即文化自信,因此首先点出文化自信的内涵。其次,材料中指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将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看文化发展需要哪些因素,再分析文化自信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分析如下: 文化自信(教材原理) 文化发展(材料内容) 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彰显 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注意:一是不能偏离“如何做一个对中国自信有益的人”这一主题。二是发言要点数量为两个。三是列出提纲即可。只要是符合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均可给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2018年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广大观众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同时,节目是运用了电视媒体、采取形象化方法,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生动而又深入地展现了新时代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10分) 答案 ①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时代发展的前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分)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这档节目,在新思想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上作出了一个很好尝试。(3分)③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分)④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节目,走近历史、走近生活、走近心灵,让广大群众在喜闻乐见中走近平“语”。(3分) 解析 本题属于归因类试题,要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答。“《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文化;“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做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起广大观众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说明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平“语”近人,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