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 26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 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 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 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 所通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的表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 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 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 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 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 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 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 区域文化 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 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 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与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 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命题揭秘:高考往往提供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为素材,考查对中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热考点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典例 1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 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燕赵”“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 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 B 项;A、C、D 三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 题意,舍去。 跟踪训练 1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 5 000 年历史。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 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 动。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 的统一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 5 000 年历史”,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围棋是 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表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符合 题意。“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 竞技活动”,表明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③符合题意。 热考点 2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典例 2 3 000 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 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 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 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 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 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跟踪训练 2 唐太宗主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还被尊为“天可 汗”。明太祖及明成祖也承认“胡汉一家”“华夷无间”“抚宇如一”。这些主张给我们的 启示是( ) ①必须坚持中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③中 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和民族之骄傲 ④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唐明两个朝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 关,不选。 失分点 1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提醒 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 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 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 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 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矫正训练 1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 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答案 D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 D 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 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C 项排除;A、B 两项不符合题意。 失分点 2 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醒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 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矫正训练 2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 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于满族语言。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 上称谓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 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语 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核心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 提醒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 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 成分。 (2)包容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 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2.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文化包容性的前提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2)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继承。 (3)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中华文化的力量 (1)表现及原因 表现 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 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 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 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 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命题揭秘:本考点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且主观题常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创新、中华 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结合起来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热考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典例 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 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 A 解析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 A 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 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 项不选;民族 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 项错误。 跟踪训练 1 (2013·全国Ⅰ)2012 年 6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词典的正文收录了 NBA,BBS,GDP,UFO 等 239 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 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 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 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 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 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 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17.中华文化的作用 典例 2 (2011·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 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 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 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 5 000 多座(其中中国台湾 800 多座、港澳地区 50 多座),遍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 2 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 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 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 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审题与解答 审设问 知识范围 文化生活知识 设问指向 妈祖文化的作用 审材料 有效信息 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 化交流;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考查知识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 写答案 (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满足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挖掘妈祖文化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 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跟踪训练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 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 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 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 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 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 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 (2)班级举行“品读诗词 涵养心灵”主题活动,请你提出两条具体的建议。 答案 (1)①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觉 与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 力。③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 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答案须围绕主题,符合实际,科学、积极、可行。 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主观题中,这一观点经 常考查到。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积极影响。 常用答题语言 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 化的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失分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提醒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 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矫正训练 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 筑与西式建筑、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 文化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②错误。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 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③错误。 热点聚焦 26 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命题猜想] 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艺 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一绝。以古诗词为背景考查 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高考重要的命题形式。 [命题预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中国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 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 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一部 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 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 精神风貌的展示。中国古代即有“诗 教”的说法,诗歌对完美人格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中国人从 意味无穷的诗词宝库中不断得到滋 养。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 台合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取得 了巨大成功,被誉为“综艺清流”。 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 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 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 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 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 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 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 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 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 深远持久的影响。底蕴深厚的中国诗 词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 1.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 心灵。这表明( ) A.电视节目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中国古诗词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2.《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 流注入人们的心田。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 为“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 档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②古诗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向上的力量 ③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诗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 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 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①③符合题 意。 3.《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 人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 中都有“诗和远方”。承续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 底气。这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一个“物 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的社会,发自内心的渴求与呼 唤,是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生于物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信息点②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国诗词文化对中 华民族具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信息点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中国诗词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 的独特魅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 影响力。 信息点④ 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中 国诗词文化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 自觉和自信。 信息点⑤ 学习中国诗词文化有利于 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 修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信息点⑥ 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 传递、沟通、共享功能。《中国诗词大 会》采用现代传媒这种先进的传播手 段,激发了人们传承诗词文化的热情。 质不再匮乏年代的90 后和 00 后渐渐成长之后的必然 向往。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 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 都有“诗和远方”。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相关知 识,加以说明。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亲近优秀 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添中华文化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亲近优 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 世界,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精神向往。 (3)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亲近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亲 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 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 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 不息,连绵不断。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 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因为基因单一,所以长存 ③一直都是强大的,引领 世界文化 ④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故②错误;中 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③错误。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 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 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③既保持了 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的重要见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答案选 A。 3.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 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 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 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表述不准确;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 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道义责任”,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 史场景,可以看出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4.“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难画之景,以诗凑 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表明( ) ①绘画和诗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诗画艺术结合 ③文学和艺术可 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④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诗与画的关系密切,作为文学的诗和作为艺术的画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也表明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 5.“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历法 独创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星座不知道节气。这说明( )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②我们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二十四 节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对星座文化要坚决抵制并依法取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星座文 化属于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④错误。 6.方言,即乡音,是故乡的土语,也可以说是我们真正的母语。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迥异的风土人情造就了语言的风格多样化,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在时间的积淀中,方言又在 人们彼此相互间的交流中丰富壮大。这说明( ) ①方言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方言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地理 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我国方言文化的多样性 ④方言文化是各民族地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③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础,④说法错误。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7.山东吕剧、云南滇剧、闽南的高甲戏、池州傩戏、岳西高腔、安顺地戏……中国戏曲最 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起于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 曲剧种约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②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保持稳定不变 ④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故②错误。传 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③错误。 8.目前,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如高山 族的拉手舞,布朗族的弹唱、蜂桶鼓舞,怒族的达比亚舞、仙女节,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花 竹帽编织技艺、肥套……材料表明( )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我国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说明了各民 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④正确;再者,我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表明了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正确。故选 D。 9.“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伴随着 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音乐,各族人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和谐画面,一一展现在《民族团 结一家亲》MV 中。MV 一经发布,便被众多媒体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传、转发,更得到了 网友的疯狂点赞。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 ①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 ③ 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②③符合题意。 10.众多中国古代建筑将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已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发源于民间的徽派建筑,虽为人作却宛自天成,达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的和谐 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这表明( ) ①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于思想性 ②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表述错误,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其价值在于它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标志;④本身说法正确,但是题干没有提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选。 11.2017 年 3 月 12 日,古老的罗马阿根廷剧院迎来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京剧《浮士德》。 不同于西洋歌剧,京剧《浮士德》短小精悍,剧情跌宕起伏,服装绚丽夺目,京剧艺术的唱、 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现。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演职团队两次返场谢幕,获得观众一 致好评。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统一 ③文化交流 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中文化“渐趋统一”的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故③说 法错误;①④符合题意。 12.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说胡言、穿胡服、跳胡舞, 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①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 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 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唐代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④符合题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二、非选择题 13.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 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 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 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 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 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 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 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 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命运共同体”的 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 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14.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 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物产。唐代中国通使 交好的国家多达 70 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 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 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1)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请 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 15 个字以内。 答案 (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 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 主义。 (2)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言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 仪是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学礼仪,见贤 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 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包容性的相关知识。第(1)问结合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树立 文化自信,要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提建议合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