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十八课时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十八课时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十八课时 探究世界的本质 ‎【分析考情 扫描考向】‎ 考试大纲说考点 四年考卷析命题 考点展示 学习目标 真题分布 背景追踪 核心素养 世界的物质性 ‎①识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②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017·04月浙江,28‎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人们关注,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与联系的普遍性(判断题)‎ 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16·10月浙江,28‎ 通过荀子的名言,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与规律的关系(选择题Ⅰ)‎ 科学精神:树立唯物主义思想,科学认识人与规律的关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①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017·04月浙江,27‎ 结合素养,考查物质与运动(选择题Ⅰ)‎ 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事物存在的状态,理解物质与运动的静止的关系 ‎2015·10月浙江,29‎ 结合诗句,考查物质与运动(选择题Ⅰ)‎ ‎②应用: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2018·04月浙江,26‎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选择题Ⅰ)‎ 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现实问题 ‎③理解: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2018·11月浙江,27‎ 结合陈宏及其团队成功培育珊瑚苗的成功事例,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性(选择题Ⅰ)‎ 科学精神:树立唯物主义思想,科学认识人与规律的关系 ‎2016·10月浙江,28‎ 通过荀子的名言,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与规律的关系(选择题Ⅰ)‎ ‎2016·04月浙江,29‎ 通过科学家精确操纵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这一科学成就,考查人与规律的关系(选择题Ⅰ)‎ 命题分析预测 ‎1.高频考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关系、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命题预测:以名人名言、漫画、现实热点材料、自然科学的新发现等为背景,考查本课的相关知识 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点一点:图示区分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和客观存在 个性        共性 考点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点一点: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考点四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点五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1.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点一点: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规律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选一选: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一要求有利于引导人们(  )‎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①④;②中的“创造规律”与③中的“征服自然”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B 考向一 运动与静止 ‎【例1】 (2017·11新高考,7)“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一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 解析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一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题中观点错误。‎ 答案 F ‎【例2】 (2017·宁波质量检测)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  )‎ 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 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 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 解析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反映了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B符合题意;A反映的是唯物论观点,C反映的是唯心主义观点,D反映的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答案 B ‎[对点练1] (2015·10新高考,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②运动包含静止,静止不包含运动 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④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①③④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中有动,②错误。‎ 答案 D 引文类选择题解法 题型特点:引文型选择题一般是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为素材,要求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道理。引文型选择题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引文为题干,题肢为基本理论知识;第二种是题干规定了基本理论知识,题肢为成语、俗语等引文;第三种是题干和题肢都是名言、成语和俗语等引文,要求学生找出与题干包含的道理相同或不同的题肢。‎ 解题指导:解答引文型选择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细细品读引文,准确、全面获取背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要将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既要把握引文中心意思,又要抓住关键词。要把引文放在恰当的语境或环境中去理解,不能用不合材料情境或不合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读引文材料。第二步:仔细研读题肢。首先,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等引文,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说法绝对化的题肢加以排除。其次,仔细推敲各题肢与引文的内在联系,初步选出符合题干引文主旨的题肢。第三步:仔细推敲不能确定的题肢,作出正确选择。‎ 考向二 认识和利用规律 ‎【例3】 (2018·绍兴新高考模拟)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解析 人们正确的利用规律才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作用,不能说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推动作用。‎ 答案 F ‎【例4】 (2018·11月浙江选考,27)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表明(  )‎ 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D.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解析 ‎ 材料强调的是认识和利用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C项说法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D说法错误。‎ 答案 B 解后反思: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做选择题时,只要看到选项中,规律前面有“改造”“创造”“改变”“消灭”“无能为力”等说法,即可排除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对点练2] (2016·04新高考,29)用干细胞修复受损和衰老的组织,造福人类健康,这是医生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让干细胞按照人的指令实现分化。最近,科学家们终于通过控制干细胞内部的Nanog蛋白,精确操纵了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②在客观面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人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把握规律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①仅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与题意无关;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说明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 D 对接热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理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规律的充分认 识和利用;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易错点1 错误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矫正训练1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句歌词的哲学依据是(  )‎ A.静止是运动的平衡状态 B.静止是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 C.运动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的 D.静止在一定范围内处于绝对状态 解析 静止是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所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B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平衡状态并不是这句歌词的哲学依据,A项不选;运动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C项错误;静止并不是绝对的,D项不选。‎ 答案 B 提醒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点2 对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有误 矫正训练2 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 ③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按规律办事,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排除;③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 提醒 ‎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易错点3 误认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矫正训练3 2018年6月5日浙江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大会要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  )‎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是互相制约的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规律。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的互相制约错误;④只有正确的认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错误。‎ 答案 A 提醒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而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判断题(请对每一小题的观点进行判断,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1.客观存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解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也具有客观存在性,本题观点混淆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故而判断错误。‎ 答案 F ‎2.人们在建筑过程中,总是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造。这说明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 解析 图纸并不是设计师凭空想象的,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说明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故本题判断错误。‎ 答案 F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解析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本题判断正确。‎ 答案 T ‎4.稳中求进坚持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解析 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此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准确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教材判断即可。“稳中求进”中的“稳”体现了相对静止,“进”体现了绝对运动,所以稳中求进坚持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此题正确。‎ 答案 T ‎5.人的思想是认识运动的载体。(  )‎ 解析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是认识运动的载体,故题目观点错误。‎ 答案 F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6.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发现:在距离我们39光年外,一颗围绕昏暗恒星运行的行星,被朦胧的大气层所笼罩,那里存在一个“水世界”。这一发现表明(  )‎ A.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解析 在距离我们39光年外,一颗围绕昏暗恒星运行的行星,被朦胧的大气层所笼罩,那里存在一个“水世界”表明自然界是物质的,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故C符合题意;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非意识;D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答案 C ‎7.2018年7月14日,陕西汉中略阳县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全村29户66人失联。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自然界的物质性 解析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故D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B、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与真理的客观性、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均无关,排除。‎ 答案 D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下列观点能证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 ‎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由神灵创造的人类社会按自身规律发展 ④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能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①强调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证明不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错误,由神灵创造的人类社会按自身规律发展是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 C ‎9.2018年7月17日,西藏仁布县发生泥石流灾害交通中断车辆受阻。泥石流的爆发与人们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大量山体裸露、滞水能力降低有着密切关系。这告诉我们(  )‎ A.必须认清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 C.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D.人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规律 解析 题目强调了泥石流的爆发与人们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大量山体裸露、滞水能力降低密切相关,是违背客观规律,受到规律惩罚的表现,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C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排除;B表述过于绝对,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错误;D表述错误,规律不能改造。‎ 答案 C ‎10.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工匠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这要求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中要(  )‎ ‎①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实现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事物发生质变 ④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工匠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这要求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中要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排除②;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11.2018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对宪法宣誓制度相关规定作出适当修改。这充分说明(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指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 对宪法宣誓制度相关规定作出适当修改说明不合适的地方要改,合适的地方要坚持,表明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排除;C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 D ‎1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上述论断(  )‎ ‎①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反映了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③看到了新时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④表明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说明主要矛盾变了,事物是绝对运动的,而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说明事物又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看到了新时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故①③符合题意;②‎ 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 ‎13.从2012年起,稳中求进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但每年经济工作又有具体的要求,如2017年强调避免资金脱实入虚,2018年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这说明(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③“稳”具有绝对性,“进”是相对的 ④经济工作总基调的确立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题干中,稳中求进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但每年经济工作又有具体的要求,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工作总基调的确立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故②④正确;题肢①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③表述错误,应为“稳”具有相对性,“进”是绝对的,排除。故选C。‎ 答案 C ‎14.为了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影响,人们纷纷安装了“灾害预警”的APP手机版,并及时收到了借助互联网渠道传达的预警信息,有效地做出反应降低了伤亡。这告诉我们(  )‎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不能违背规律,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灾害预警”程序可以改变地震的发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通过安装“灾害预警”的APP手机版,及时收到借助互联网渠道传达的预警信息,能够有效地做出反应降低伤亡。这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灾害预警”程序可以预见灾害的发生,但不能改变地震的发生,因为地震受地震规律的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15.2018年4月2日,超期服役两年,在太空中飞行达六年半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受控返回。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天宫一号(  )‎ ‎①研制与受控返回都受到客观规律制约 ②发展趋势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与太空的联系是一种自在事物的联系 ④实际运行状况是确定其飞行年限的依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超期服役两年,在太空中飞行达六年半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受控返回,说明天宫一号的实际运行状况是确定其飞行年限的依据,其研制与受控返回都受到客观规律制约,故①④符合题意;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③错误,天宫一号与太空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 ‎16.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表明(  )‎ ‎①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 ②人类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应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认识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对自然的征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①错误,说法太绝对,人类改造自然时尊重自然规律就不会造成对自然的破坏;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避免人类与自然受到伤害,就需要人类在改造自然时,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故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人类要尊重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实现对自然的征服。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 ‎17.2018年3月,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首批业务化应用卫星高分一号“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管再添“火眼金睛”‎ ‎。材料说明(  )‎ ‎①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发现宇宙的奥秘 ②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④科学家的努力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错误,顺应自然规律不一定发现宇宙的奥秘,说法太绝对;④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高分一号天文卫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说明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故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 C 三、综合题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 ‎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再次开展。‎ 结合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案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随着经济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必须不断调整与完善。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总体上坚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③我国高考制度不断调整与完善,坚持稳中求变,说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了一件大事: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 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进航运逐步开放。海南要突出问题导向,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破障前行。‎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海南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过程中是如何按规律办事的?‎ 答案 ①要认识规律。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认识规律,才能利用规律。②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违背规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做到了按规律办事。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学习借鉴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