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练习:第三部分第二单元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练习:第三部分第二单元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因此岁末大小理发店都爆满。古时候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民间一直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即“剃龙头”。“剃头过年”和“剃龙头”都是对(  )‎ A.传统理论的继承 B.传统习俗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解析:材料揭示的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2.‎2017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重阳节。《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都要组织敬老活动。这说明(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道德伦理 ②传统文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重阳节形成于历史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现代文明风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揭示了重阳节在我国很早就形成并保留到现在,蕴含着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节日,②不符合题意。传统习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一定都能培育现代文明风尚,④错误。‎ 答案:A ‎3.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交流不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 ‎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 ④文化发展必须摒弃一切外来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材料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发展的根基,这说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①③正确。②④观点明显错误。‎ 答案:A ‎4.近年来,各地中学举行的成人礼,始于周代的冠(笄)之礼。对此,甲同学认为,成人礼应该回归古代已有的冠(笄)仪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乙同学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就好,复古的冠(笄)仪式没有价值。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传统礼仪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乙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③成人礼仪式演变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 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因时而变,体现时代精神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①说法错误,不选。乙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②符合题意。不能说成人礼仪式演变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③不选。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继承,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④符合题意。‎ 答案:D ‎5.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傩堂戏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至民国,傩堂戏在凤凰达到鼎盛,民间艺人将傩堂戏从巫道跳神中分离出来,进行了艺术和技巧的创新,出现了职业性的傩堂戏班,并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 A.传统文化源于民间艺术 B.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 D.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万物有灵”‎ 观念的产生时期,清至民国,傩堂戏在凤凰达到鼎盛,后来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和技巧的创新,出现了职业性的傩堂戏班,表明了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C正确;传统文化源于社会实践,A说法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D说法错误。‎ 答案:C ‎6.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 ‎①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②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③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 ‎④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 C.①③ D.②④‎ 解析:材料中人们的传统丧葬观念、清明祭扫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①正确;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但具体内涵是可以变化的,②错误;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的观点错误,应批判继承,③不选;“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说明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正确。本题选A。‎ 答案:A ‎7.第二批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时间截至‎2017年5月10日,最后经过专家考察评审通过,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教育厅命名和挂牌。这说明了(  )‎ ‎①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③我们应该全力继承传统文化 ④教育具有选择及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②④ ‎ C.①③ D.③④‎ 解析: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申报,说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②符合题意;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申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体现了④‎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错误;③观点错误。本题选B。‎ 答案:B ‎8.从下图可以看出(  )‎ ‎①互联网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数字化教育已经代替了传统的教育方式 ‎③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④现代传媒在我国文化创新中日益取代传统的媒体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②④‎ 解析: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说明互联网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错误,现代传媒和数字化教育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和传统教育方式被取代。本题选B。‎ 答案:B ‎9.获得“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的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要做好传承工作。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  )‎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④符合题意,②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本题选B。‎ 答案:B ‎10.名人故居是人们触摸历史的“活化石”,除建筑本身的价值外,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好名人故居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下列对重视名人故居保护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保护名人故居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②名人故居是弘扬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保护名人故居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知名度 ④名人故居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及历史意义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保护名人故居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故①不选;保护名人故居主要是为了其历史文化价值而不是经济效益,故③不选。‎ 答案:D ‎1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内在要求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然前提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材料强调城市化发展中要注重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体现了C,其他选项都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 答案:C ‎12.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 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  )‎ ‎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 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不能笼统说姓氏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姓氏文化要具体分析,故②不选;姓氏文化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说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不准确,故③不选;①④正确反映了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改变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现状,推进传统工艺领域健康有序发展,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计划》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计划》要求,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应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工艺。‎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应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工艺,属于认识类试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传统工艺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④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提升传统工艺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戏曲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它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有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世界三大爱情经典剧作之一《西厢记》(与《沙恭达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其舞台综合性发展到精纯的地步,其美学原则使之成为人类写意型艺术的典型代表,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因有戏曲而丰富、而完满、而骄傲。‎ ‎(1)结合上述材料,试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评述戏曲的产生与发展。‎ ‎(2)结合上述材料,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谈谈新时期应如何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 解析:‎ 解答第(1)问,应明确戏曲涉及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艺,进而结合材料指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而对于传统文化,就涉及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从这方面予以论述即可。解答第(2)问,应注意不仅要从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论述,还要从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角度予以阐释。‎ 答案:(1)①戏曲作为传统文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戏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融入现代社会体现了上述道理。③要继承戏曲等传统文化,发挥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戏曲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于戏曲等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等,以促进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发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