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学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学考)

杭西高2019年10月高二(学考)政治试卷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该题是判断题目。该观点判断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故题中观点错误。‎ ‎3.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说明人可以抓取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题中观点正确。‎ ‎4.“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故题中观点正确。‎ ‎5.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题中认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错误。所以本题观点是错误的。‎ ‎6.“理生万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理生万物”认为理是事物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人的观念是事物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所以它们的分歧是客观精神是本原还是主观精神是本原。故题目表述是错误的。‎ ‎7.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答案】正确 ‎【解析】‎ 该观点正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8.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是主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观点看问题。‎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故题中观点正确。‎ ‎10.“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启示我们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风雨,寓指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彩虹,寓指事物发展的未来,因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启示我们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故题中观点正确。‎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该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34题,每小题1.3分,按44分计入总分)‎ ‎11.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进,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C. 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未揭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阐释的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材料阐释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未揭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命由天定,还是人定胜天,都是世界观的体现,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在困难面前积极奋进,不屈不挠,这是人们面对问题时处理问题的方法,材料体现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阐释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即是什么,怎么样?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阐释人们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即怎么看,怎么做?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2.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这体现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体现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①③正确。‎ ‎②: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②错误。‎ ‎④:该选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④。‎ 故本题选B。‎ ‎1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体现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符合题意;“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均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排除②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体现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③符合题意。故选D。‎ ‎14.下列不能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④物是观念的集合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关系。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的是物质实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这一说法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试题要求,排除。‎ ‎②③④:“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物是观念的集合”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可能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5.我国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下列观点与此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人是万物的尺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④项与此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相一致;②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16.如今的美国政府,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规则不利自己就修改规则,修改还不合意就废弃规则。这一行为的世界观依据是 A. 主张整个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 B. 认为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C. 否认事物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 D. 否认事物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运动与静止。B ‎:合则用,不合则弃。规则不利自己就修改规则,修改还不合意就废弃规则,这说明美国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体现了美国认为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符合题意。‎ A:主张整个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A排除。‎ CD:材料未涉及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7.中外哲学史上曾产生过“无其器,则无其道”、“未有此事,先有此理”与“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等哲学观点,他们按照顺序对应的排列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客观唯心主义④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无其器,则无其道”的观点,强调的是“器”是世界的本原,“道”是“器”派生的,“道”依赖于“器”,属于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题中“未有此事,先有此理”的观点,把“理”这一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理”这一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题中“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的这一观点,把辩证法绝对化,认为事物之间不应当分彼此,属于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由此可见,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等相关知识。‎ ‎18.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准备2020年7月发射“火星2020”探测器,此次发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火星中采样并加以研究。这主要说明实践是 A.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 认识的最终目的 C.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获得认识的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射“火星2020”探测器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务的,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A符合题意。‎ BC:材料指出“火星2020”探测器发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火星中采样并加以研究,强调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不体现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问题,BC与题意不符。‎ D:材料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调获得认识的途径,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19.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D不符合题意,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故选A。‎ ‎20. 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答案】B ‎【解析】‎ ‎【详解】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只看到静止而忽略绝对运动,与题意不相符合,故排除; B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的哲学观点,跟题意相符合,故当选; 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但是只在概念中运动,显然是错误的,与题意不相符合,故排除; D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题意所要揭示的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1. 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成功进行了多次变轨和近月制动。据此有人认为,人们能让“嫦娥二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说明人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该观点 ‎①否认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②承认了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③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揭示了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略 ‎22.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米深的地方。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 ‎②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④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不存在静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静止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说法错误;动中有静,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存在相对静止,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019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嫦娥奔月”又演绎了一则美妙神话。人类将获得更多的太空知识。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3. 从哲学上看,“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A. 源自于人的意识能动性 B.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 C. 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 D. 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24. “人类将获得更多的太空知识”体现了哲理是 A. 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和加深 B.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答案】23. B 24. A ‎【解析】‎ 本题以发射嫦娥五号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嫦娥五号的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本质。A:“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属于意识,源自于客观存在,A错误。‎ B:“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美好向往,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B符合题意。‎ C:“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属于意识,意识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错误。‎ D:“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属于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D错误。‎ 故本题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A: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人类将获得更多的太空知识”体现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和加深,A符合题意。‎ B:“人类将获得更多的太空知识”不能体现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错误。‎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只不过有正确反映,有歪曲反映,C错误。‎ D:材料没有反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5.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是 A.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重要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的是实践的作用。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是指做学问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树立创新意识,A不符合题意。‎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反映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强调的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C不符合题意。‎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26.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①③⑤符合题意,都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不符合题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不符合题意,强调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故答案为B。‎ ‎27. 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将观念上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错误;某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本题选D。‎ ‎28. 在追求真理中坚信真理,在运用真理中发展真理,古老而青春的中国必将焕发日益夺目的光彩,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由此可见 ‎①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追求真理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④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二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①错误;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真理性认识,故④错误;材料中“在追求真理中坚信真理,在运用真理中发展真理,古老而青春的中国必将焕发日益夺目的光彩”,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追求真理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②③正确。故选C。‎ ‎29. 据报道,天文学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周围的岩石碎片发现,他们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颗行星留下的残骸。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含水行星的残骸,表明很久以前那里可能有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错误,否认了实践决定认识;③错误,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真理是发展的 ‎30.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科研人员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制作了清晰的环拍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由此可见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人能够突破规律限制改造客观世界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①③:嫦娥四号完成环拍,科研人员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制作清晰的环拍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③符合题意。‎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不能够突破规律限制改造客观世界,②错误。‎ ‎④: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1.党十九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一要求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的积累过程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须尊重规律④群众意愿是党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面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年干,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道理,②③项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①项说法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2.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量变选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整体统领部分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因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而明显增强,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①正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②正确;整体统领部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33.2017年9月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环境是“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失去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文化传承发展的自然脉络就容易断裂。这一观点强调了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具体联系 ‎ ‎②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③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环境有密切联系,②项符合题意;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失去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体现了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③项符合题意;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①项观点错误;材料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自在事物,所以没有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34.下列说法中所蕴含的哲理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致的是 ‎①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②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④牵一发而动全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强调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整体其决定作用。①④体现该哲理,符合题意;②体现整体影响部分,不符合题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不到事物间的联系,故③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在哲学试题中比较常见,对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的理解把握要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努力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还要求对哲学的原理熟练理解与把握。‎ 解答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解答时,考生需综合提炼题干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宁依据此主旨,对接题肢中国的基本理论点,选择相符合的题肢。‎ 排除错误选项,就是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或绝对化臆想的题肢加以排除。‎ ‎35.著名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体现的哲理是 A. 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B. 着眼于事物整体,要注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结构的优化趋向 C.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有时能够大于和决定整体的功能 D. 树立全局观念,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答案】A ‎【解析】‎ 柳青的名言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A符合题意,B、D强调整体,与题意不符;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的功能不可能大于整体功能,C说法错误。本题答案选A。‎ 考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6.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下列与此蕴含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①不受虚言,不听浮术 ‎②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③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④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蕴含了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体现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①不选;“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体现的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取得群众的拥护,与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无关,②不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37.一百年前,一个外国人带了60只欧洲椋鸟到美国放生。椋鸟到了美国之后,开始迅速繁衍,迄今为止,椋鸟已经繁衍了2亿多只。这些鸟儿成群结队地袭击庄稼,每年农业损失高达8亿美金。这一实例佐证了( )‎ ‎①联系的主观性使得人们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③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 ‎④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把欧洲椋鸟放生到美国大量繁衍所造成的灾难,佐证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因此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③项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整体与部分的联系,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8.“鲲龙”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由国内20个省份、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协作,经过8年多艰辛研制,于2017年12月24日实现成功首飞。“鲲龙”的研制成功体现了:‎ ‎①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量的积累能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④立足关键部分实现最优目标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系统优化的方法、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①③:“鲲龙”的研制成功体现了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量的积累能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①③符合题意。‎ ‎②:只有当部分以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错误。‎ ‎④:要立足整体而不是关键部分,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9.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富言故事、成语俗语、诗词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许多成语典故中蕴含着不同学派的哲学思考。下列能体现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是 ‎①纸上谈兵 ②士别三日 ③庄周梦蝶 ④刻舟求剑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第一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是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是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纸上谈兵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不合题意;士别三日、刻舟求剑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④适合题意;纸上谈兵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排除①;庄周梦蝶是不可知论,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40.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非常信奉节制。他认为“食不过饱,饮不过量”,这样才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这启示我们(  )‎ A.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B. 推动事物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 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食不过饱,饮不过量”,这样才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这启示我们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必须坚持适度原则,D适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是不科学的;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1.漫画(陈子夏作)中的前后转变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的变化,社会治理方式也发生变化,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价值取向。③符合题意,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成员相互协作启示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④表述错误,整体决定部分。故选A。‎ ‎42.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岳普湖县曾是一片荒芜的戈壁,2019年袁隆平科研团队在这里试种海水稻300亩,用海水稻改造盐碱地,向大漠要耕地,把荒地变良田,创造“绿色奇迹”。这表明( )‎ ‎①人类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要坚持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①:人类应根据客观条件活动,而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①错误。‎ ‎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坚持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错误。‎ ‎③④:袁隆平科研团队在荒芜的戈壁普湖县试种海水稻300亩,用海水稻改造盐碱地,向大漠要耕地,把荒地变良田,创造“绿色奇迹”,这说明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也说明人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3.2019年世联賽中国香港站落幕,纸面实力不敌意大利的中国女排以3-2逆转意大利,以三战全胜夺得冠军。而支撑着中国女排胜利最重要的就是流淌在球员身上的女排精神:勇于拼搏,为国争光。这体现( )‎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反映 ‎②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①错误。‎ ‎②④:纸面实力不敌意大利的中国女排以3-2逆转意大利,支撑着中国女排胜利最重要的就是流淌在球员身上的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这些说明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同时也说明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②④符合题意。‎ ‎③:相较于②④,“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③排除。‎ 故本题选D。‎ ‎44.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阶段和2次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③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④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①: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是因为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也就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不是阐释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而是阐释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1.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想问题办事情要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三、问答题(共16分)‎ ‎45.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海洋产业较为完备。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战略,以建设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载体,建设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分析浙江确立发展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科学性。‎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是立足于浙江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做出的正确抉择;②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浙江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必将对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答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海洋产业较为完备。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战略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战略,,以建设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载体,建设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表明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46.2019年10月10日,浙江新命名了15个省级特色小镇,至此浙江共有22个省级特色小镇110个创建对象,其每个小镇都有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都要建成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的高颜值景区。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主打信息,有的主打金融等等,无论硬件软件都要做到“一镇一风格”‎ 请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特色小镇是如何建设的。‎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一定包含了共性。所有的特色小镇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它们都有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功能,也都有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都是适合生活和创业的高颜值景区;同时又都有自己特有的产业群、特有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风格。并且,它们共有的功能和高颜值存在于不同的产业群、不同的建设风格之中,并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特色小镇的共性指导,发挥其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同时又要注重自身的个性,打造出真正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小镇。‎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特色小镇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特色小镇是如何建设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答案要点。先总体阐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一定包含了共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与亚洲各国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国应共同努力消除影响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因素,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动力源源不断。特色小镇共有的功能和高颜值存在于不同的产业群、不同的建设风格之中,并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特色小镇的共性指导,发挥其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同时又要注重自身的个性,打造出真正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小镇。‎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