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一中湖州中学两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嘉兴市一中湖州中学两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政治试题

浙北G2期中联考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试题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正确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错误涂黑)‎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做事的具体方法。‎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但不是决定做事具体方法。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阐释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即是什么,怎么样?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阐释人们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即怎么看,怎么做?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太阳出来喜洋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脑分泌血清素,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佐证了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名言体现了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斗争性。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与高尚形成矛盾双方,所以这一名言体现了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故题中观点正确。‎ ‎【点睛】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为了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我们可以到客观事物中去寻找答案。‎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能将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结起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故题中观点正确。‎ ‎【点睛】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6.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实现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通过斗争实现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实现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7.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发展包含在集体发展之中,离开了集体发展就没有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故题中观点正确。‎ ‎8.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故题中观点正确。‎ ‎【点睛】经济与文化的关系: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贸易往来的同时也密切了文化交流,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10.余秋雨访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因为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更有价值。‎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造。余秋雨先生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更有价值。故题中观点正确。‎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美国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访谈中发现,他们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体现了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A错误。‎ B: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美国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访谈中发现,他们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这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B符合题意。‎ CD:材料阐释的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C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无论哪个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选项能体现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的有 ‎①“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我思故我在”‎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与“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若在理看,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形成哲学上的两大派别。①:“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我思故我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①不符合题意。‎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②符合题意。‎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若在理看,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③符合题意。‎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的认识论的观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13.近日,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课题组完成的软籽石榴“突尼斯”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为解析软籽和硬籽石榴品种分化遗传机制提供了支撑,并为软籽石榴遗传改良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农科院的成功研究表明 ‎①真理来源于正确的主观反映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来源。①:真理是来源于实践的正确的反映,①错误。‎ ‎②④:高质量基因组图谱,为解析软籽和硬籽石榴品种分化遗传机制提供了支撑,并为软籽石榴遗传改良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说明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性和主动创造性,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认识的检验问题,也就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③。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4.“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说法中与这一观点相近的是 ‎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④在一生中,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符合题意。‎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不符合题意。‎ ‎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体现的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一生中,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5.《孟子•梁惠王上》说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A. 把握客观条件,胜于把握主观条件 B. 人不但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规律 C.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D. 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是和谐共生的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的多样性。A: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很重要,二者不能比较哪个重要,要视具体情况,A错误。‎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明人不但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规律,B符合题意。‎ C: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C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要尊重和利用规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16.马拉松赛一般在平地上进行,但浙江省仙居县却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举行了首届梯田马拉松赛,探索出乡村经济发展的“公路+体育+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这表明要坚持 ‎①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④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①②:浙江省仙居县却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举行了首届梯田马拉松赛,探索出乡村经济发展的“公路+体育+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这说明要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也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统一,③不符合题意。‎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7.一次偶然的机会,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疏忽而忘记为一个盛有葡萄球菌的培植盘子盖上盖子,结果他发现盘子中生长出的青色霉菌将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杀死。经过反复试验,他发明了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 ‎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 ‎④“思维的眼睛”可以让人类逐步解开自然之谜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的主动创造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④:由于疏忽而忘记为一个盛有葡萄球菌的培植盘子盖上盖子,结果发现盘子中生长出的青色霉菌将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杀死。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青霉素,这说明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也说明“思维的眼睛”可以让人类逐步解开自然之谜,①④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错误。‎ ‎③:“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说法过于绝对化,③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知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研究,认识手段(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思维的眼睛”可以让人类逐步解开自然之谜。‎ ‎18.研究证实,人体缺氧时,细胞能够探测氧气的浓度,并随时作出反应,今年格雷格和彼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这是由于缺氧保护机制在起作用,他们推测,如果用药物打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就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增长,甚至杀死癌细胞。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份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研究证实,格雷格和彼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这些信息说明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错误。‎ ‎③: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③错误。‎ ‎④:以前的研究认为人体缺氧时,细胞能够探测氧气的浓度,并随时作出反应,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今年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缺氧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并预测如果用药物打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就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增长,甚至杀死癌细胞,这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永不会停止前进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2.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9.我国在城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后,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此,在“双独二孩”“单独二孩”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力求实现人口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②真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否定 ‎ ‎③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④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①③:计划生育30多年,人口老龄化,“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力求实现人口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也说明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真理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超越,而不是被否定,②错误。‎ ‎④:正确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0.美国CNN的调查结果表明所有人的粪便中,平均每10克中就含有约20颗塑料微粒,种类多达9种,几乎覆盖了全部塑料类型。从被我们随手丢弃,到再次回到我们肚子里,塑料沿着生物链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这告诉我们 A. 发挥意识能动性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前提 B. 人类不可改变自在事物间的具体联系 C.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处于联系当中 D. 世界的永恒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A:“发挥意识能动性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前提”夸大了发挥意识能动性的作用,A错误。‎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错误。‎ C: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处于联系当中,C正确。‎ D:材料强调的是“完美的循环”,不是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其中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是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违反联系客观性的两种表现:一是否认联系,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人为的破坏环境等;二是主观臆造联系(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21.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所体现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②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如果要想达到顶点,就从底层做起,寓意是要重视量的积累; ①符合题意,“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意思是说严重的事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体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符合题意,“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告诫把持重物者,微小的东西不要全都轻视,因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③不合题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体现了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不合题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明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故选:A。‎ ‎22.乌镇已经率先实现5G商用全覆盖,为了让嘉宾共享互联网发展的成果,大会精心筹划了智慧化体验项目,远程无人驾驶车、毫米波人体安检仪等60余个智慧化项目亮相2019年峰会。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变化 ‎②新事物自产生时起就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③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④从出现次序上看,出现在后的一定是新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标准。①: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结识了万事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①正确。‎ ‎②:新事物被人们理解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②错误。‎ ‎③: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③正确。‎ ‎④: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判断新旧事物,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结识了万事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地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时间的先后,不是力量的强弱,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3.嘉兴市首个盲人医师朱丽华以自强扼住命运的咽喉,身体残缺让她成了一般人眼中的“弱者”,不屈的品质却让她成为命运的“强者”。朱丽华医师的经历表明 A.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中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特殊性、主次矛盾的关系。A:材料未涉及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不符合题意。‎ B:身体残缺让她成了一般人眼中的“弱者”,不屈的品质却让她成为命运的“强者”,这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符合题意。‎ C: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C错误。‎ D:材料未涉及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未体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本题可排除C;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本题可排除AD;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24.近年来,浙江省各地都实施了五水共治:绍兴市实施刷卡排污、刷卡排气、刷卡排泥的监管系统来治理水污染;杭州市西湖区制订了《西湖区温室甲鱼养殖业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拆除温室甲鱼棚,以治理水污染;嘉兴市探索出利用蝇蛆无害化处理死畜禽的路子。这表明 A.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C. 矛盾特殊性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D. 在不同场合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A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A错误,B正确。‎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C错误。‎ D:材料未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25.《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梁祝》的成功表明艺术创新 ‎①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 ‎②源于作者的精心构思 ‎③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④要求我们破旧立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①:艺术创新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一”的说法太绝对,①排除。‎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 ‎③④:材料中《梁祝》的成功表明艺术创新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的过程,要求我们破旧立新,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上的相应权利,以稳定各方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这一做法表明 A. 生产关系的调整反作用于生产力 B.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C. 上层建筑的调整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A: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上的相应权利,以稳定各方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这一做法表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反作用于生产力,A符合题意。‎ B:材料不是在阐释经济基础的含义,B排除。‎ C:材料中土地“三权分置”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是上层建筑的调整,C不符合题意。‎ D: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7.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这一要求是 ‎①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④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红路线。①③:“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这一要求是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①③符合题意。‎ ‎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错误。‎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④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8.大城市的交通问题需要通过综合交通系统解决,包括由轨道交通、BRT等公共交通方式构成的公共客运系统,由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为主骨架的道路运行系统,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管理系统各交通系统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综合交通体系。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通过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完善 ‎③应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意识可以使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材料未涉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排除。‎ ‎②③:大城市的交通问题需要通过综合交通系统解决,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管理系统各交通系统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综合交通体系,这说明要通过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完善,应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②③符合题意。‎ ‎④:实践可以使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研究,认识手段(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2)系统的特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有序性。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9.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38年来,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先后培养10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她依然继续在大山深处坚守。这体现了 A.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索取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生的真正价值。A: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A错误。‎ B:材料未涉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排除。‎ C: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符合题意。‎ D:材料未涉及人是价值的享受者,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看他为社会、人民贡献了什么。‎ ‎30.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强调“美国优先”,不愿继续无偿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中国却提出“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在这样的理念倡导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①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③价值观对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类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有对错之分,①错误。‎ ‎②:先进的、健康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腐朽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②错误。‎ ‎③④:美国总统后,强调“美国优先”,不愿继续无偿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明价值观对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1.《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该书以个人与国家关系为视角,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基层工作者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抒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引起社会共鸣。这佐证了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人们在社会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①:材料未涉及每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养成,①不符合题意。‎ ‎②:《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基层工作者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抒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引起社会共鸣,说明人们在社会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符合题意。‎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错误。‎ ‎④:全国各地各行业基层工作者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抒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引起社会共鸣,这说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的,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这说明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决定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材料不是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①不符合题意。‎ ‎②:文化不能决定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②错误。‎ ‎③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这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对外)‎ ‎33.近年来,嘉兴市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以“举红色旗、打人文牌、走新时代路”为发展原则,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做强“南湖红船”品牌,探索出了一条东部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之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寻访革命先烈的足迹。材料体现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③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①:嘉兴市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以“举红色旗、打人文牌、走新时代路”为发展原则,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做强“南湖红船”品牌,探索出了一条东部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之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寻访革命先烈的足迹,材料体现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没有体现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②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4.苏州芭蕾舞团走进土耳其,其中《唐寅》《烟雨江南》等节目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启发,将优雅清新的江南风情与优雅的芭蕾舞艺术相结合。受到土耳其观众热烈欢迎,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创新要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④:《唐寅》《烟雨江南》等节目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启发,将优雅清新的江南风情与优雅的芭蕾舞艺术相结合,受到土耳其观众热烈欢迎,说明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也说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①④符合题意。‎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错误。‎ ‎③: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③错误。‎ 故本题选B。‎ ‎35.教育部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这体现出教育是 ‎①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具有传递沟通和共享的特定功能 ‎④传承文化能动性活动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教育的作用、文化多样性、大众传媒的功能。①④: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这体现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体现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错误。‎ ‎③: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贸活动②人口迁徙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4.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6.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上演《中国之夜》音乐会,中国艺术家联袂俄罗斯交响乐队,以不同时期的中国音乐作品传递中国音乐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受到热烈欢迎。这表明 ‎①世界各民族能够认同中华文化 ‎②文化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播力 ‎③文化交流有利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①:世界各民族能够认同中华文化,该说法不符合事实,①排除。‎ ‎②:材料不能体现文化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播力,②排除。‎ ‎③④:中国艺术家联袂俄罗斯交响乐队,以不同时期的中国音乐作品传递中国音乐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了文化交流有利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说明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7.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一个逻辑自恰的“老故事”,焕发出反映当代人价值取向、文化追求、审美趣味的“新面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这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之魂发生深刻改变 ‎②传统文化在“扬弃”中发展 ‎③文化创新要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 ‎④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①: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一个逻辑自恰的“老故事”,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说明传统文化之魂发生深刻改变,①错误。‎ ‎②③: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一个逻辑自恰的“老故事”,焕发出反映当代人价值取向、文化追求、审美趣味的“新面貌”,说明传统文化在“扬弃”中发展,也说明文化创新要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②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现代科技并未改变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蛇年春节,中国人把“吃团圆饭”“贴春联”等传统与“在路上过年”(旅游)“微信拜年”等现实相对接,表明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春节文化,②③符合题意。众多中国人坚守“吃团圆饭”“贴春联”等说明春节并没有走出传统,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之魂并没有发生改变,①④说法错误,排除。‎ ‎38.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使古村落文化生态融入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意味着 A. 要学会推陈出新,摒弃传统束缚 B. 要注重面向世界,善于博采众长 C. 应尊重经典内涵,全面继承传统 D. 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A:传统村落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味摒弃,A错误。‎ B:材料未涉及面向世界,B不符合题意。‎ C:“全面继承传统”说法错误,C排除。‎ D: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使古村落文化生态融入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意味着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9.浙江严州文化工作者在梅城镇政府和民间老艺人的支持下在原“九姓渔民”虾公灯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并取名为“严州斗虾”。《严州虾灯》的独树一帜对于其它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体现了 ‎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目的、文化创新的作用。①: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排除。‎ ‎②③:在原“九姓渔民”虾公灯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并取名为“严州斗虾”,它的独树一帜,对于其它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说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也说明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②③符合题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0.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的精髓在屋顶上面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中国传统式屋顶作为主体、同时借鉴采用西式先进的构筑形式,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路之先进,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这体现了 ‎①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完善 ‎②文化创新就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③不同文化之间应兼收并蓄 ‎④文化创新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①:材料不是阐释文化传播,而是阐释文化创新,①不符合题意。‎ ‎②: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②错误。‎ ‎③④:中西合璧,以中国传统式屋顶作为主体、同时借鉴采用西式先进的构筑形式,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路之先进,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这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应兼收并蓄,同时体现了文化创新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②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2.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着眼于文化的继承,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①一方面,我国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三、主观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41.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沿岸出现“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状况,治理黄河势在必行。‎ 朱显谟院士是黄河治水的专家,在他看来,黄河之所以为“黄河”,主要原因在于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朱院士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主要手段,改变了原来九龙治水、分头管理的问题,同时兼顾了黄河治理开发的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 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朱显谟先生从南方举家搬迁、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为我国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大西北的青山绿水不懈奋斗了一生:荒郊野岭中的观测站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灶台、笼屉,他们自己动手做;没有电,油灯就13个人合用一台;研究黄土高原50多年,朱显谟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专著。‎ 黄河精神是黄河文化的结晶,是一代代黄河人在长期的治黄工作中精神内涵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包括抗争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宽容精神,如今的黄河治理,不仅需要采取行政、科技、工程等手段,更需要发挥黄河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以黄河文化感召当代的黄河治水人,以黄河文化建设促进现代治河的进程。‎ ‎(1)结合材料,运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有关知识,说明在黄河治理过程中应如何抓主要矛盾。‎ ‎(2)结合材料,运用“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的知识,说明朱显谟院士的一生是如何在治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力量的相关知识,简述在黄河文化在黄河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1)①主要矛盾在是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要求坚持重点论,即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着重要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朱院士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重要手段。‎ ‎②同时要兼顾次要矛盾,朱院士提出的黄河整治28字方略兼顾了黄河治理开发的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均衡论,朱院士的治水方略改变了原来九龙治水、分头管理的问题,改变了原来治水抓不住重点的局面。‎ ‎(2)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荒郊野岭中的观测站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灶台、笼屉,朱院士他们自己动手做;没有电,油灯就13个人合用一台。‎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养。研究黄土高原50多年,朱显谟具备非常高的治水专业素养,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专著。‎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朱显谟先生从南方举家搬迁、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 ‎(3)①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如今的黄河治理,不仅需要采取行政、科技、工程等手段,更需要发挥黄河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以黄河文化建设促进现代治河的进程。‎ ‎②文化的这种力量,也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黄河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以黄河文化感召当代的黄河治水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黄河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专家对治理黄河的建议以及黄河精神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有关知识,说明在黄河治理过程中应如何抓主要矛盾。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知识角度: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其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可分为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朱院士的建议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主要矛盾在是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坚持重点论,即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着重要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朱院士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重要手段。‎ ‎②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要兼顾次要矛盾。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朱院士提出的黄河整治28字方略兼顾了黄河治理开发的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均衡论。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朱院士的治水方略改变了原来九龙治水、分头管理的问题,改变了原来治水抓不住重点的局面。‎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的知识,说明朱显谟院士的一生是如何在治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撑、个人素养、理想信念。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精神支撑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荒郊野岭中的观测站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灶台、笼屉,朱院士他们自己动手做;没有电,油灯就13个人合用一台。‎ ‎②个人素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研究黄土高原50多年,朱显谟具备非常高的治水专业素养,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专著。‎ ‎③理想信念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朱显谟先生从南方举家搬迁、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力量的相关知识,简述在黄河文化在黄河治理中的作用。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的力量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要点: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如今的黄河治理,不仅需要采取行政、科技、工程等手段,更需要发挥黄河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以黄河文化建设促进现代治河的进程。‎ 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的这种力量,也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发挥黄河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以黄河文化感召当代的黄河治水人。‎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42.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多次改革与变法,如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经验;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经验是中国学习国外发展经验的重点,为制定1981-1990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国务院副总理专程访日“取经”;同时,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改革开放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是如何“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的。‎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的。‎ ‎【答案】(1)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的变革。‎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改革开放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多次改革与变法,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经。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经验是中国学习国外发展经验的重点,为制定1981-1990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国务院副总理专程访日“取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改革与变法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历次改革与变法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是如何“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及其特点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答题角度: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能动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实践具有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改革开放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取得了成功。‎ ‎②社会历史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的变革。‎ ‎③直接现实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答题角度:根本途径、基本途径。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根本途径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改革开放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基本途径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多次改革与变法,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③基本途径角度:联想主干知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经验是中国学习国外发展经验的重点,为制定1981-1990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国务院副总理专程访日“取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点睛】本题两小问都属于“措施类”主观题,以“如何……”的形式呈现。可采用回归教材法,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可采用挖掘材料法,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对材料分层,概括层意,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