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课时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课时复习讲义

课时1 体味文化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重点)‎ ‎3.理解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重点、难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5.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探究一 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 ‎(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判一判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没有共同之处。‎ 提示 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之处。‎ ‎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贯穿全年,分春、夏、秋、冬四个阶段推进。以全市20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主要活动场地,让广大市民群众就近、便捷地参与各项市民文化节活动,享受各类优质文化资源。‎ 在沂蒙山区,多彩文化扮靓美丽乡村,广场舞和“泡书吧”成为群众新时尚。‎ 在拉萨,2016·中国拉萨雪顿节拉开了序幕。展佛仪式、唱藏戏、过林卡、当雄赛马节等特色 文化活动,让群众留连忘返。‎ 问题探究 ‎(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你能描述所在地区的文化现象吗?‎ ‎(2)上海、沂蒙山区和拉萨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群众广泛参与,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有文艺演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有社区文艺表演、普法宣传等。可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特点来描述特色的文化现象。‎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名师点拨 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3)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 典例1 2017年伊始,“好客山东文化济宁贺年会”盛大开场。曲阜的晨钟开城仪式、“好客山东贺年会梁山好汉过大年”、汶上宝相寺景区推出的迎新祈福活动等异彩纷呈。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文化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差异性 ③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不同区域的文化活动各具特色,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点,也体现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故②③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①说法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之处,故④说法错误。‎ 探究二 文化是什么 ‎1.概念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选一选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联袂召开 ④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提示 B。①③是属于政治的内容,②④符合文化的内涵。所以选B项。‎ ‎(2)外延:‎ 意识形态部分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提醒 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想一想 纯粹“自然”的东西是文化吗?‎ 提示 不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特有,所以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辨一辨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提示 错误。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016年9月10日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盛装开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开放的艺术殿堂,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历史与今天的碰撞。它不仅是清华园中一处美丽的景观,更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了解世界伟大文明和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 问题探究 ‎(1)文化就是知识,就是艺术,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博物馆中的各类文物展示的茶马文化,体现了文化的什么特点?‎ 答案 (1)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信仰、道德、艺术等都属于文化,把文化等同于知识和艺术,是对文化狭义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名师点拨 ‎1.各种“文化”不同的含义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 ‎2.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内容 本质上 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范围上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特点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特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 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 ‎3.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要把握三点 一看是否属于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二看是不是精神活动或精神产品;三看是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典例2 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迷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精神文化是否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精神文化是否古老没有直接关系,故①错误;精神文化的价值会因人们的认识和需要发生改变,故③错误。‎ 探究三 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1)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作用途径: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判一判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提示 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也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 ‎(3)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想一想 文化都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吗?‎ 提示 不是。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碍作用。‎ 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 ‎2016年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十周年。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尽快由国务院法制办通过,并且报请全国人大批准,将9月28日作为国家阅读节(日)。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通过举办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形成全民阅读的高潮。‎ 建立国家阅读节有许多特别的意义,一是可以唤起全社会对于历史先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二是可以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可以凝聚社会的正能量,通过阅读更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义与利等关系;四是还可以更好地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工作的效率。‎ 问题探究 ‎(1)“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群众的读书热情,提升文化素养,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书籍承载和传递文化,各地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这说明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 (1)①读书活动是一种文化学习活动,说明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②通过读书提升文化素养,说明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名师点拨 ‎1.从四个方面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1)可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强调文化对人的激励、指导作用。‎ ‎(2)影响深刻: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依赖实践:文化的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离开社会实践,文化的作用就不能实现。‎ ‎(4)双重作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文化本质与文化作用的关系 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就决定了其发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即对人的激励、引导等作用。这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等同于物质力量。‎ ‎3.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文化并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更替。‎ 典例3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检察院重视文化的润泽和引领功能,开辟“文学一角”,鼓励和引导干警多读、多写,由该院干警创作的长篇小说《雄鸡一声天下白》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该院之所以开辟“文学一角”,是因为文化(  )‎ ‎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③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对社会和个人有深刻影响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先进文化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②③说法错误。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选C。‎ 回望乡愁——清明诗会 ‎2016年4月3日下午,“回望乡愁——2016清明诗会”在邢台太行山区古村落桃树坪村举行。诗会以“回望乡愁”“难忘亲情”“美丽乡村”三个篇章展开,一篇篇精彩的朗诵令现场观众深深陶醉,纷纷称赞这是一场处处透着正能量,既大气又催人奋进的诗会。‎ 诗会主办方邢台朗诵艺术协会主席王革新说,现在我们许多人曾经的故乡原始风貌已不再存在,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已日渐消失。朗诵协会走进古村落举办诗会是让大家感受故乡的温暖,触摸心中的乡愁。更是希望以诗会形式让大家关注邢台古村落,留住我们的乡愁,保护好古村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古村落,关注邢台深厚的历史文化。‎ ‎(1)“清明诗会”是文化现象吗?简要指出判断的依据。‎ ‎(2)“令现场观众深深陶醉”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3)简要指出“清明诗会”这一文化现象的特点。‎ 答案 (1)①是文化现象。‎ ‎②判断依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①“清明诗会”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清明诗会”这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1.且行且珍惜、也是蛮拼的、有钱就任性……每一个流行话语,都是对一类人群、一段时事、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生活方式的折射和概括。这一事实说明(  )‎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来自人们的灵感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 答案 C 解析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每一个流行话语,都是对一类人群、一段时事、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生活方式的折射和概括”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的基础,选C;A和D表述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B错误,文化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自于人们的灵感。‎ ‎2.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由此可知,所谓的文化就是指(  )‎ A.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的总和 B.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先天受教育的程度 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C是文化内涵的正确表述,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河北献县发现的唐代古墓,出土了三彩执壶、白瓷碗、铁熨斗、黑釉灯盏等器物,反映了唐代人的富足生活。该发现佐证了(  )‎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D 解析 ①与题意无关。材料也没有体现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故排除④。题中“三彩执壶、白瓷碗、铁熨斗、黑釉灯盏等器物,反映了唐代人的富足生活”体现了唐代人的富足生活是依托这些器物反映出来的,故选③。这些器物反映了唐代人的生活,也体现了②。‎ ‎4.豫剧起源于河南民间,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材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特定的环境决定了产生特定的文化 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独特和稳定的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豫剧起源于河南民间,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这说明了①;特定的环境对特定的文化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②说法错误;③对文化的表述不科学;豫剧“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说明了④。本题选D。‎ ‎5.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弘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方面。这说明(  )‎ ‎①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茶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物质性,即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体现了①②。③‎ 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箱储卷轴心常逸,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追求知识成为一种潮流,让开卷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共建共享书香弥漫的美好生活。开展全民阅读,主要是基于(  )‎ A.人往往在无形和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 B.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C.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载体。开展全民阅读,主要是基于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B正确;A说法错误,接受文化熏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C中的“物质力量”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 ‎2.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B.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 C.2017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 D.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向环保局提出建议 答案 C 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属于经济活动,B、D两项属于政治活动;C项属于文化活动,答案为C。‎ ‎3.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人们在燧石取火这种物质活动过程中精神有所启发,并“多了几分执着和坚守”,这体现了②④。题意与精神产品无关,①不选。③说法错误,纯自然的事物不属于文化。‎ ‎4.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在古代贸易中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便用贝字造了许多与商品交易有关的字,如货、财、资等。这一现象说明(  )‎ A.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答案 B 解析 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这一现象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正确;A说法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C、D材料未体现。‎ ‎5.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京剧作为中国国粹艺术,更是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京剧以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既有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也有扶危济困的义士仁人形象,还有反映普通人生活酸甜苦辣的百姓形象,它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说明(  )‎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B.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答案 D 解析 京剧以艺术形式反映生活,它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D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社会力量,A说法错误;B、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知识点二 文化的力量 ‎6.《乡村大舞台》是普通百姓的舞台。老百姓将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目,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这说明(  )‎ ‎①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们创造文化、发展文化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7.网络时代,不少网友会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与大家共享,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这说明了(  )‎ ‎①美德凭借现代传媒才得以传播 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④平凡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文化现象。不少网友会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与大家共享,这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②③正确;①说法具有片面性;④与材料无关且说法绝对。‎ 综合提升 ‎8.“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吟咏杭州的佳句。柳永曾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期,他游历杭州山水名胜,感受杭州风土人情,深深爱上了这座风光旖旎的城市,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望海潮》。这说明(  )‎ ‎①文化来源于实践 ②文化反映社会 ③文化由文人创造 ④文化引领生活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游历杭州山水名胜,感受杭州风土人情,了解了这座风光旖旎的城市,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望海潮》,这说明文化来源于实践,文化反映社会,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文化由人民群众创造;④错误,优秀文化引领生活,而且材料强调的不是文化的反作用。‎ ‎9.有关专家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南京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 A.文化的产生依赖于实践而又离不开人脑 B.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C.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 D.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 答案 D 解析 南京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0.近年来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不断兴起,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活动,近距离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气息。下列选项对于“中国寻根之旅”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的体验 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C.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D.他们要做各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答案 A 解析 “中国寻根之旅”‎ 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华裔少年在此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气息,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 ‎11.在山东的街巷之中的墙壁之间,常能见到一方刻有“石敢当”的石头。“泰山石敢当”这一形象不仅流淌着齐鲁文化源于山水、系于山水的血脉,也代表了山东人温柔敦厚、豪爽正直的典型特质,更展现出山东精神历久弥新、推陈出新的演变。这说明(  )‎ A.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B.刻有“石敢当”的石头属于人们的文化活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答案 A 解析 题中“泰山石敢当”承载了山东文化,表明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故选A。刻有“石敢当”的石头属于人们的文化产品,故排除B。C、D不符合题意。‎ ‎12.现代都市的人们悄然改变度假的方式,逛书市、听歌剧、参加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这说明(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B.文化是人类的特有的精神现象 C.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来源。人们享受着各种文化大餐,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3.2016年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十周年。2016年全民阅读工作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主题,围绕2016年重要政治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引导、业界支持、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提升“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品牌,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下表是市民小王2016年阅读情况统计:‎ 阅读种类 占年总阅读量比重 专业知识类 ‎32%‎ 穿越、猎奇类 ‎23%‎ 恐怖、暴力、凶杀类 ‎20%‎ 职场社交类 ‎20%‎ 经典名著名篇类 ‎0%‎ 其他 ‎5%‎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解读我国“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 答案 (1)书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此举也是改变我国目前令人担忧的全民阅读状况的现实要求。‎ ‎(3)此举有利于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解析 本题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背景,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角度解读我国“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即为什么要倡导全民阅读,解答时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等角度思考。‎ ‎1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提起余光中的《乡愁》,相信很多人能读出诗句中的那份忧伤与哀愁。余光中的阅历丰富,涉猎广泛,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余光中不仅表达和抒写了对祖国的依恋,对民族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也使人们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特点的理解。‎ 答案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余光中的阅历丰富,涉猎广泛,余光中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透过这些产品,人们也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透过余光中的作品,人们不仅读出那份忧伤与哀愁,也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就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审读材料,在分清材料层次的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再回扣教材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问题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