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学案一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真题定向]‎ ‎1.(2016·江苏高考)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选D 本题的题眼是“美国建筑大师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美国建筑大师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体现了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也经历过衰微的过程,B项说法不妥;社会实践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C项说法错误。‎ ‎2.(2014·江苏高考)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选A 题干中“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等关键信息,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备考关注]———————————————————————————————‎ 江苏卷对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考点主要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的。常常通过中外文化的具体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分析;关于文化的多样性,常常通过以下几个角度考查:一、单独考查文化是民族的,即考查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鲜明的民族性,尤其是结合传统文化考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单独考查文化是世界的,即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比如不同国家人民对同一种文化作品会产生共鸣。三、结合文化交流考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知能清障]‎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含义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地位 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态度 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世界性 民族性 表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辩证 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错误 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 ‎3.尊重文化多样性 角度 阐释 是什么 含义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什么 必要性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样做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演练冲关]‎ ‎1.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然而韩国、越南虽和中国一样在同一天过春节,但三个国家的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贴对联、点爆竹、包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吃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做年粽。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 ‎③文化以经济为基础 ④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中国、韩国、越南三个国家的春节习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春节得到世界的认可,这体现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②③正确;①与题意无关;④不正确。‎ ‎2.吉祥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文化对别国的渗透能力增强 ②中国吉祥文化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④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由“吉祥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可知,③符合题意;由“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可知,④符合题意;①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不符合题意;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甘地这句名言强调的是(  )‎ A.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摒弃一切外来文化 B.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 D.既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解析:选D “摒弃一切外来文化”说法错误,A项不选;B项不符合题意,题中“‎ 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强调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个性;C项不符合题意;“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强调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强调的是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故D项当选。‎ ‎4.‎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九年的中国福建省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鼓浪屿申遗成功(  )‎ ‎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②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 ‎③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中华文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①不选;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②不选;③④是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入选。‎ 学案二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 ‎[深度理解]‎ ‎1.文化传播的途径 ‎(1)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和特点 ‎(1)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图示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3.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区别与联系 重要途径 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大众传媒 地位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意义 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侧重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联系 文化传播以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传播途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意义 对中国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对世界 有利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要 求 引进来 我们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走出去 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度研究]‎ 本考点属于命题重点,常结合文化交流的事例考查文化交流的手段、意义、途径等。复习时,要注意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知识结合起来,要注意区分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区分文化交流的“进”与“出”。‎ ‎[典例1] (2013·江苏高考)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 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C 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②应选。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对中国亲人间的一些称呼只能作简单处理,体现了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③应选。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差异,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不选。④与题意无关。‎ 解题师说 解答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试题的基本要求 第一,准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的具体形式,解题时一定要对选项进行认真分析。‎ 第二,应全面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传播,如网上算命等。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还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 ‎[典例2] (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C ‎ 中俄两国红色文化各具特色,但又深受彼此喜爱,说明两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共性又有各自特色,③入选;红色旅游能够发展说明这一项目符合消费者的需求,②入选;①④说法错误。‎ 解题师说 准确把握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及创新的关系 ‎(1)关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交流的前提。‎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 ‎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典例3] (2017·全国卷Ⅲ·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解析] 题目中的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中国高铁“走出去”是商业贸易,其过程也会伴随着人员交往,因此可从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又有利于中国人了解外国文化等角度分析;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这一做法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题师说 回答“中外文化交流意义”的思考角度 前提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一般 意义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对中国 的意义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对世界 的意义 ‎①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间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政治上相互理解 ‎[广度演练]‎ 一、选择题命题点专练——答准答快 ‎1.2017年3月,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从中可以看出(  )‎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②中“认同”表述错误;各国的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因此④中“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表述错误;“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表明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①③正确。‎ ‎2.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  )‎ A.文化从产生之时就处于传承和创新状态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古代的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解析:选B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也相互交流文化,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表述不科学。‎ ‎3.现代社会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②网络等现代媒体已经取代传统媒体 ‎ ‎③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 ‎④大众传媒的产生是以卫星、电视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A ②错误,现代媒体不可能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共同发挥作用。大众传媒的产生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故④错误。①③从不同角度正确分析了大众传媒,故选A项。‎ ‎4.‎2017年8月2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强调促进信息消费,要丰富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支持原创网络作品创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优秀作品网络传播。扶持一批重点文艺网站,拓展数字影音、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丰富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有利于(  )‎ A.促进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B.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C.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与发展 D.促进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解析:选C 丰富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并没有涉及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A项不选;虽然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B项不选;材料未涉及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D项不选;C项正确且符合材料主旨。‎ 二、主观题命题点专练——答对答全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9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里昂市举行。这是欧美同学会以民间外交形式首次走出国门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本次论坛以“‘一带一路’,中法文化汇流和共享”为主题,围绕艺术、教育、创新、传播、博物馆建设等多个议题举办了19场27场次活动,包括8场研讨会和多场艺术展览。①致力于推动中法两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国驻法大使翟隽表示,诞生于2 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是通商交流之路,也是思想传播之路,②它把不同地区的人连接在一起,其互利共赢的精神对当今世界有重要的启发。中法虽相隔万里,但两国人民对各自文化的自豪感,包容、强烈的求知欲和丝路精神不谋而合。③‎ 里昂新中法大学校长戴乐涛表示,希望双方经济、企业、教育、文化等各界人士能积极参与其中,增进双方了解,夯实合作基础。‎ 结合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中法文化论坛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 第一步:获取信息——全而不漏 材料 对接知识 ‎①‎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②‎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③‎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补充教材知识 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二步:组织答案——精而不繁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文化交流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充分利用国与国之间的商业贸易、人员往来、教育交流等方式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④借助大众传媒,推动不同文化资源和信息的相互传递、沟通和共享,增进国家之间的情感,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友好相处,共建共享。‎ 一、单项选择题 ‎1.“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 A.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解析:选D A项表述错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B项表述错误,民族节日不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C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题目中的阐述表明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D项入选。‎ ‎2.目前,我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缔约国中最多的国家,但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技艺仍在不断消失,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为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  )‎ ‎①发挥文化教育传递功能,提高活态载体的传承素质 ‎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为当地发展服务 ‎③缓解现代生活方式冲击,有效维护非遗项目传承的生态环境 ④加强大众传媒宣传,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发挥教育的传递功能,提高活态载体的传承素质,加强大众传媒宣传,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科学,片面追求商业化会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排除;③不符合实际,排除。‎ ‎3.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假如让你写一篇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下论文,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 A.相互借鉴、拒绝融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和平共处、文化渗透、扩大文化影响力 C.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维护和固守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解析:选D A项中“拒绝融合”的说法错误。B项中“文化渗透”的说法错误。C项中“维护和固守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体现了中外文化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选D项。‎ ‎4.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不论身份高低、贫穷或富有、年成是丰收还是欠收,人们总是早早地为春节的到来做好准备。出门在外的游子,也总要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亲人一起过春节。这主要是因为(  )‎ ‎①春节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节日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民族节日,人们之所以非常重视春节,是因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③当选;①不是原因,排除;④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5.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多以主食形式被消费:在美国,马铃薯食品多达70余种;英国是个“食土豆民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土豆;在德国,土豆和爱情一样重要。在中国和韩国,土豆则一直被作为蔬菜食用。材料中不同国家对食材马铃薯的开发与利用折射出 ‎(  )‎ ‎①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 ‎③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具有共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D 材料中不同国家对食材马铃薯的开发与利用,折射出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 ‎6.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诗句中与习近平强调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习近平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①观点与题意不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文化创新,故排除。③观点与题意不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故排除。‎ ‎7.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以其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精美绝伦的古建筑艺术和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为了(  )‎ A.开发: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B.共享:使人们领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 C.研究:使世界文化能逐渐融合以实现趋同 D.保护: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解析:选D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使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D 项表述正确;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可能趋同,C项表述错误;A、B两项不是联合国此举的目的。‎ ‎8.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应注重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医的作用 ④要保护更要开发,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排除;④说法错误,文化的价值不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排除。‎ ‎9.2017年,中国在德国举办贯穿全年、覆盖全德的系列文化庆祝活动。活动主题为“今日中国——合作·友谊·共赢”,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创新成果以及充满活力、创新、自信的当代中国形象,进一步深化合作、巩固友谊、实现共赢。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有利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输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③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传播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正确;“输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带有贬意,②不选;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有利于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传播,③正确;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错误,④不选。‎ ‎10.随着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对抗悄然进阶为“共享春天”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小说作家已从单一的传统出版流程当中跳脱出来,纷纷跟上了“以电子书先发,纸质书紧随其后”的新节奏,并由此从中大大获益。上述材料表明(  )‎ ‎①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新传媒取代旧传媒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③纸质书仍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的传媒 ④科技进步促使传递文化的方式发生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中小说作家的作品要通过纸质书、电子书的方式进行传播,这表明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①正确;新传媒并不能取代旧传媒,②‎ 错误;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的传媒,③错误;科技的发展促使了电子书的出现,小说作家的作品开始以电子书的方式进行传播,这表明科技进步促使传递文化的方式发生了变革,④正确。‎ ‎11.‎2017年7月2日,天津京剧院《杨门女将》剧组在日本东京等地巡演12天,受到日本观众好评。……中国戏曲频频走出国门,迈步国际舞台,展示文化之美。戏曲走出去旨在(  )‎ ‎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彰显文化多样性,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④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戏曲走出去旨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①正确;戏曲走出去并不是为了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②不选;戏曲走出去旨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③正确;戏曲走出去并不是为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④不选。‎ ‎12.长久以来,阅读被认为应该是件“孤独”的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交化阅读的出现,让你可以看到好友在读什么书,看到他们的书架、推荐和想法,向他们赠书或借书……阅读方式的转变(  )‎ ‎①推动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标志传媒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④彰显大众传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阅读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①正确;材料中阅读方式的转变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无关,②不选;传媒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③错误;材料中阅读方式的转变彰显了大众传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④正确。‎ 二、简析题 ‎13.宽带网络技术平台是提升信息消费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使用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的网络传播速度,拓展了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使人们更为迅捷地接触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激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当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解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①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与传播中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充分发挥其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③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努力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探究题 ‎14.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美丽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舞蹈、音乐、书法、杂技、电影、戏剧、曲艺、绘画等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获得国际大奖。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正能量。‎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深远”,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 解析:“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深远”,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可从文化走出国门对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①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激发民众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通过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科学精神 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学习,理解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通过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学案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 ‎[真题定向]‎ ‎1.(2016·江苏高考)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选B “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仍被人们所运用,这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性”特征,故材料整体是想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 ‎2.(2013·江苏高考·节选)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解析:本题设问要求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解题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去阐述论证。针对材料中“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田园景象日益不再”“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等信息,可调动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知识去分析说明。‎ 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备考关注]———————————————————————————————‎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卷的分析,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难度一般。复习时要能准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全面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同时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等知识的结合。‎ ‎————————————————————————————————————————‎ ‎[知能清障]‎ ‎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 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表现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涵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角度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3.传统文化的影响 ‎(1)‎ 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国家、民族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对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知识拓展] 文化的二重性与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发展: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方向: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演练冲关]‎ ‎1.“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因此岁末大小理发店都爆满。古时候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民间一直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即“剃龙头”。“剃头过年”和“剃龙头”都是对(  )‎ A.传统理论的继承 B.传统习俗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解析:选B 材料揭示的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汉服凝固着威严和庄重,流露出飘逸和洒脱,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当选;汉服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④当选;①强调的是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不符合题意;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表达亲情的重要载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广大青少年推荐《晒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一书。这一举措旨在(  )‎ ‎①引导青少年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②引导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④让青少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材料旨在强调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说法是片面的,排除①;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排除④。‎ 学案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深度理解]‎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也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这些积极成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特别提醒] ‎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克服一个认识误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这割裂了二者的关系,文化不是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因素 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 ‎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等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教育 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传递文化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对文化创造的影响  ‎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度研究]‎ 高考在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常见考法是以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某些想法、做法为背景,设置体现类、原因类、依据类、措施类等题型,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常会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项,如: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结果等。命题过程中,还常将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知识整合为“文化传承”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典例1] (2015·江苏高考)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析] 选B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之所以要通过高等院校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通过教育这一重要文化传播的途径,使我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B项正确;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项错误;C、D两项不选,排除。‎ 解题师说  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文化的特点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典例2] (2016·全国卷Ⅲ·节选)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解析] 回答“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可以从继承、发展、创新三个角度分析。‎ ‎[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 解题师说 ‎1.全面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知识角度 具体作用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传承 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 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2.准确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要准确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差异。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代替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和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因素只能是影响因素。‎ ‎[广度演练]‎ 一、选择题命题点专练——答准答快 ‎2017年全国各省市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试点工作,2018年实现戏曲进校园全覆盖,贫困边远地区宽限到2019年完成。据此回答1~2题。‎ ‎1.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这表明,对待传统戏曲艺术,正确的态度是(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B “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体现了②③;①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均与题意不符。‎ ‎2.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娱乐方式的渐趋多样,使得戏曲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当代人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更是造成了戏曲独特魅力的丧失。我们不能让戏曲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被湮灭,因为戏曲(  )‎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①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③④体现了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重要意义。‎ ‎3.“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一些地区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这启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D.移风易俗,全面剔除 解析:选A 从题干材料中可知,今天我们继承了“清明祭祖”的内容,但扬弃了其形式,A项正确;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中“全面剔除”表述错误。‎ ‎4.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诵读经典”,是因为(  )‎ 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对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解析:选A 题干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A项正确;B、D两项强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 ‎5.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过中国优良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警示我们(  )‎ 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 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 解析:选C 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 二、主观题命题点专练——答对答全 ‎6.①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②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③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蚀、加上常年失修,甚至被人为损坏,蜿蜒绵长2万多公里的长城,如今像八达岭、山海关一样保存较好的,已不足10%。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力争在2017年底完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 ④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曾经激励了多少代人啊!_保护长城、弘扬长城精神,对内凝聚力量为中国梦而奋斗,对外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传统,让长城这张中国名片更加光彩亮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说明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第一步:获取信息——全而不漏 材料 对接知识 ‎①‎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 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③‎ 鲜明的民族性 ‎④‎ 传统文化的影响 补充教材知识 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步:组织答案——精而不繁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长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万里长城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②传统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长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万里长城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保护长城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⑤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保护长城,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书画大师范曾先生一贯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他笔下的人物从古代先哲大儒到野牧村童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这启示我们(  )‎ ‎①全面继承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 ‎②中华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③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④贴近社会生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①中“全面继承”的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题干中的材料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体现了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说明贴近社会生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③④符合题意。‎ ‎2.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④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符合题意。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是因为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文化继承需要文化积累,但不是作为保障。③‎ 说法错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不是传统文化。‎ ‎3.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解析:选C “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D项排除。A、B两项错误。‎ ‎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也要保有尊严”——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这说明(  )‎ ‎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传统文化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 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也要保有尊严”等传统观念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因而应该予以改造或剔除,②入选;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说明传统文化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会阻碍社会进步,③入选;材料未涉及思想运动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①排除;材料未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文化发展的关系,④排除。‎ ‎5.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题中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题中强调体现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题中观点是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并没有涉及纵向上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同时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②④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6.最近江西乐平等地因天价彩礼上了央视新闻。“天价彩礼”,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  )‎ ‎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 ④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②正确;对待落后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予以改造和剔除,故③正确;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与题意无关,排除①;社会发展并没有磨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④错误。‎ ‎7.书院教育是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 ‎①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 ‎③只有教育才是人类自觉传播文化的活动 ‎④教育具有吸收、融合、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①②④符合题意;教育是人类自觉传播文化的活动之一,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要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D 题目中,“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要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②③入选。①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④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传统建筑对人的影响。‎ ‎9.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赴死,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义气……展开古诗文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构共振。家国一体的思想(  )‎ ‎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的要求和不变的内涵 ‎②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在时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史书典籍的记载,再到古诗文的浩瀚长卷,这说明家国一体的思想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排除;③说法错误,家国一体的思想属于意识范畴,是一种精神力量,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排除。‎ ‎10.“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这说明(  )‎ A.乱世出英雄,社会变革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B.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解析:选B “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说明了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项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A项错误;C 项不为材料所体现,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社会制度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文化发展对社会制度更替的影响,D项排除。‎ ‎11.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解析:选C A项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B项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项说法正确;D项没体现。‎ ‎12.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前提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质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变革,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符合题意;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说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④符合题意;①中“前提”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说法错误。‎ 二、简析题 ‎13.D市是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涌泉跃鲤”的故事流传百世。近年来,该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挖掘德孝文化内涵,开展了“孝子孝媳孝星”“好公公好婆婆”评选活动;先后出版了德孝文化系列书籍,把德孝文化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主题之一;利用3D、微电影、微剧等技术和形式增添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D市是如何传承孝文化的。‎ 解析:设问限定的知识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解题时,首先,仔细审读材料,把材料划分为几个层次;其次,分析每个层次中的具体做法;最后,把这些具体做法转换为文化生活语言。‎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市不断挖掘孝文化内涵,传承孝文化。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 市不断为传统孝文化注入时代特征,传承孝文化。③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孝文化中的作用。④利用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推动孝文化的发展。‎ ‎14.当雾霾遇上春节,你还放烟花吗?今年,持续上千年的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因为一场旷日持久且影响范围甚广的雾霾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春节前夕,多家微博门户网站发起了“禁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倡议,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但是也有很多市民表示今年依旧会放鞭炮,因为一年才放一次,不放就缺少过节的气氛了。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内心讲,我是不希望它消失的。如果真的禁放了,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春节就更加没有年味儿了,况且禁放政策能不能执行下去也不好说。”‎ 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传统习俗的认识。‎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题型属于认识类题目。谈认识时要一分为二,全面看待。既要看到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又要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习俗做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答案:①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属于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②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能对社会和人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传统习俗应该与时俱进,对待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习俗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待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习俗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推陈出新,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第五课文化创新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通过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投身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学案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 ‎[真题定向]‎ ‎1.(2017·江苏高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解析:选B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意不符。‎ ‎2.(2017·江苏高考)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解析:选D “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说明文化创新不足,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改变此类现象,D 项正确。一些标志性建筑被照搬、模仿或抄袭,是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A项不符合题意。山寨景观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B项错误。照搬、模仿或抄袭的文化不是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故C项错误。‎ ‎———[备考关注]———————————————————————————————‎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的途径等内容。 从背景材料看,近几年江苏卷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考查,往往是以我国某种文化形式的发展或具体的文化活动为背景设置试题。复习过程中要关注热点,关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学、艺术、影视等作品。从知识层面,命题常会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项,如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源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艺创作者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等等。学生复习的重点在于,要在理解具体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相关信息明确文化创新的推动因素是什么。‎ ‎————————————————————————————————————————‎ ‎[知能清障]‎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 的实质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 的源泉和 动力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文化创新 的作用 ‎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问题上要理解两对关系 社会实践 与文化创 新的辩证 关系  ‎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 ‎①‎ 与人民群 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②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易错点拨] 文化创新的源泉不等于文化创新的渊源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另外,文化创新的源泉、基础、动力、根源、决定因素、根本目的、根本途径等都指的是社会实践。‎ ‎[演练冲关]‎ ‎1.《战狼Ⅱ》的创作团队以亚丁湾撤侨为原型,深入非洲实景拍摄,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作品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②面向世界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优秀的文艺作品能转化成物质力量 ④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战狼Ⅱ》的创作团队以亚丁湾撤侨为原型,深入非洲实景拍摄,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①正确;作品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表明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茶文化,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②③入选;①④不符合题意。‎ ‎3‎ ‎.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以后,各省市区都把文化创新放在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全国掀起了一个文化创新的高潮。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决定力量 A.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选C 如果脱离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故②错误;①③分别站在实践、文化等角度正确分析了文化创新的原因,故符合题意;④错误,过分夸大了文化创新的作用。 ‎ 学案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 ‎[深度理解]‎ ‎1.图示法全面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 ‎2.正确认识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 内容 要求(或理论依据)‎ 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主体 人民群众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还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特色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②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正确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别 内涵不同 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的继承中,不断排除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强调的重点不同 ‎ 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高度研究]‎ 本考点是高考重点,既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又能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备考复习时,在牢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我国各领域的创新的具体事例,如教育创新、文化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做到知识的灵活应用。‎ ‎[典例1] (2014·江苏高考)“沙画瓶”‎ 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材料表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选C  一位中国女孩受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的启发,打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沙画瓶”,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建立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②③正确;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①错误;④与材料主旨不符,不选。‎ 解题师说 通过两个“一”、两个“两”把握文化创新 ‎(1)两个“一”:一个主体,即人民群众;一条根本途径,即社会实践,且二者之间是统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两个“两”:两条基本途径,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角度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典例2] (2014·全国卷Ⅱ·节选)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疾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 353幅。书中收录3 505种中草药,附方40 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解析] 应认真审读材料,从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 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解题师说 ‎(1)文化创新这一知识点,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进行备考,重点要关注“怎么样”,即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途径具体可从四个角度把握,一是根本途径——社会实践;二是基本途径——纵向上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横向上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三是主体作用——即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四是科技作用——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2)解答本题,应结合冯洪钱在兽医中草药领域的创新活动,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两个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材料中“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搜集民间处方”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追踪国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广度演练]‎ 一、选择题命题点专练——答准答快 ‎1.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吉祥物“津娃”,取材于享誉中外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同时融入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这表明(  )‎ ‎①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②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③文艺作品只有反映人民生活,才能实现创作风格的统一 ‎④文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①②正确。③错误,创作风格可以不一样。④错误,此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 ‎①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 ‎④理论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①错误;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体现时代精神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追求,②③正确;④与题意不符。‎ ‎4.如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 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 C.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 D.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选B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一定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材料中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就是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的表现,故选B项。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D项强调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选。‎ ‎5.故乡是文学创作离不开的母题,时代发展了,现代人的乡土情结也变得多种多样,乡土文学不能仅仅是怀旧的风景式、景观式静态书写,社会的高度流动与开放,要求作家敏锐捕捉当下现实的活跃及其对乡土文化产生的影响,纵深挖掘乡土题材。这表明(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②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③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②表述错误,文化具有双重性作用,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③表述错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指对人的影响。题目中表明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二、主观题命题点专练——答对答全 ‎6.《战狼2》无疑是2017年暑期的现象级爆款电影,它的成功为主旋律电影创作和认知中华民族提供了新的视野。‎ ‎《战狼2》之所以能获得亿万国人的青睐,①首先在于它突破了传统中国华语电影中的英雄故事的叙事方式,即总是在屈辱和困境中通过武功的较量为中国人赢得一种“象征性”的光荣,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光荣”喻示中国未来的兴起。但《战狼2》中主人公冷锋和世界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种期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兴起的“象征性”的关联,而是在世界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其次。②影片所塑造的中美结合式硬汉的“超级英雄”的出现映照着当下时代潮流和中国在全球化下的新位置,③它以大众文化的故事投射了中国的主流价值和中国发展的全球意义,把观众对国家和超级英雄的认同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它代表着中国大众文化超越了过去的想象局限性,这是一个新的中国故事,开启了一个新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故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战狼2》对主旋律影视创作的启示。 ‎ 第一步:获取信息——全而不漏 材料 对接知识 ‎①‎ 启示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 启示创作应立足于社会实践,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 启示创作应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二步:组织答案——精而不繁 ‎①影片映照着当下时代潮流和中国在全球化下的新位置,这启示主旋律影视的创作应立足于社会实践。②影片突破了传统中国英雄故事的叙事方式,启示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在文化内容、表达方式上的创新。③影片塑造了中美结合式硬汉的“超级英雄”,启示主旋律影视创作应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影片以大众文化的故事投射中国主流价值和中国发展的全球意义,启示主旋律影视创作应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在“健康中国‎2030”‎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A ②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表明文化创新的作用。③错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题目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同时要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①④入选。‎ ‎2.时值牡丹花期,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在北京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牡丹丛中上演,并通过网络同步直播。此番世界级皇家园林与昆曲相结合,一场“园林+戏曲+现代科技”的跨界组合《牡丹亭·游园惊梦》,为现场观众带来鲜活的文化体验。这场跨界组合(  )‎ ‎①推动了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②表明体制机制创新是传承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说明在当代文化的形式比文化的内容更重要 ‎④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世界级皇家园林与昆曲相结合,一场“园林+戏曲+现代科技”的跨界组合《牡丹亭·游园惊梦》,为现场观众带来鲜活的文化体验。这场跨界组合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了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①④符合题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传承文化的必由之路,②错误;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不能说谁更重要,③错误。‎ ‎3.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对于社会,它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让沉溺于此的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游戏开发商要(  )‎ ‎①立足实践,要文化创新更要方向正确 ②立足政府,要市场监管更要公共服务 ③依托平台,要提高眼力更要拒绝污染 ④着眼大众,要经济效益更要社会责任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选A ‎ 根据题目的表述,《王者荣耀》是一款比较成功的游戏,但是它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让沉溺于此的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游戏开发商要立足实践,要文化创新更要方向正确,着眼大众,要经济效益更要社会责任,①④入选;②中“立足政府”的表述错误;③是对消费者而言的。‎ ‎4.2018年春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新年的共同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日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这是一场源于生活、创新无限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大众传媒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本题题眼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元素、源于生活、创新无限、观众喜爱”。春晚源于生活,为观众喜爱,说明实践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因此①入选。春晚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无限,说明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观众的喜爱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因此③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②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④错误。‎ ‎5.《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民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以为我主,为我所用 ‎④中华文化只有广泛汲取世界文化中的精华,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梁祝》实现了文化创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说明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故①符合题意;《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体现了继承传统,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这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了文化创新,故②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为A项。‎ ‎6.针对当前传统剧种面临的困境,有人提议既要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又要大胆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加大创新力度,使传统剧种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对传统剧种的继承起积极作用 ‎②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是对传统剧种形式创新的束缚 ‎③传统剧种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④只有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传统剧种的创新才不会失去根基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属于文化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传统剧种的继承和发展,①符合题意。没有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④符合题意,②错误。③颠倒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7.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多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事例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研讨会的主题强调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奋斗历程创造出……‘深圳精神’”,体现了①③;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而非社会实践的作用,与研讨会主题不符,应排除;④是对事例内容的否定,应排除。‎ ‎8.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说明,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  )‎ A.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B.批判“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C.把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起来 D.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 解析:选A 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A项正确;B、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要批判继承。‎ ‎9.“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该论坛倡导人们应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①符合题意。②③正确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应把“创新”改为“社会实践”。‎ ‎10.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所崇尚的“见贤思齐”与有些人所主张的“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 ‎①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②如何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③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是否承认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C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材料中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何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指出,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  )‎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题目中,习近平强调“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故②③入选。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④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 ‎12.《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指出,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反映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必须(  )‎ ‎①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一些地方崇洋媚外,热衷于追逐“洋地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启示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故①③入选;②中“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说法错误;④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 二、简析题 ‎13.‎2017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举行开播仪式。《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重点项目,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与九大国家级博物馆精诚合作,选择了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在内的27件入围国宝,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说,这个节目初衷,就是讲述一个个博物馆里、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将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国家宝藏》将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成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电视台的扛鼎之作。‎ ‎《国家宝藏》对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要结合对材料的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可以从文化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创新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 ‎③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融合了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合、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需要。由某传媒公司主办的“3D美丽中国”‎ 体验日活动登陆日本。活动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旅游文化的传播领域,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分享美丽中国,突破地域语言的限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D美丽中国”活动依托全球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媒体全平台覆盖,充分挖掘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以全球民众易于、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对中国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阐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3D美丽中国”活动是如何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我国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 解析:解答本题要紧扣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依托全球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媒体全平台覆盖——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旅游文化传播领域,充分挖掘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据此,联系材料即可组织答案。‎ 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充分挖掘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通过丰富我国旅游文化的内容促进其对外传播。‎ ‎②借助科技进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创新我国旅游文化的承载方式和表现形式,使其易于、乐于为全球民众接受,从而推动其对外传播。‎ ‎③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依托网络新媒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聚焦核心素养和十九大报告——提升备考高度]‎ ‎[核心素养·系统知识]‎ 一、从政治认同角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而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角度 阐释 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现实价值和意义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对点训练]‎ ‎1.被誉为“国民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国学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这启示我们要(  )‎ ‎①大力发展大众传媒,创造传统文化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 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 ‎④动员全民参与听写,弘扬民族精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①错在“创造传统文化”;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②③符合题意;④观点不具有可行性。‎ ‎2.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至今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都(  )‎ A.看到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传统文化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 C.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违背了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的原则 解析:选C ‎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两种观点,其一看到的全是优点,其二看到的全是缺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正确评价。‎ 二、从公共参与的角度分析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从文化发展的层面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就要做到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为什么要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角度 阐释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怎样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角度 阐释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手段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对点训练]‎ ‎3.好的艺术不分国界,传统京剧曲目《杨门女将》与《锁麟囊》最近在法国和瑞士顶尖剧院创下连演7场的纪录,打动了诸多海外观众,被世界所称颂,为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走出国门提供了一种“欧洲样本”。由此可见(  )‎ ‎①发展文化事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②我国文化产业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 ‎③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传统京剧走出国门,并被世界所称颂,这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③④正确。以市场为导向的应该是文化产业,故①错误。②错误,我国文化产业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现实情况不符。 ‎ ‎4.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  )‎ ‎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 ‎ ‎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 ‎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体现了①;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是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③入选;②说法错误,排除;④错在“趋于同一”。‎ ‎[十九大报告·进补知识]‎ 一、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十九大报告与教材知识的更新点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原教材表述 ‎(第48~49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点训练]‎ ‎1.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观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①③正确;②中“全盘西化”、④中“全面继承”均说法错误,排除。‎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告诉我们(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实践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A项符合题意。‎ ‎3.有学者在评论《战狼2》的成功时指出,文艺太注重于照搬传统,容易被形式拘束,更局限了当代人的视野格局,唯有立足于精神内核,着眼于时代大局,中国的文艺文化才能发扬传统、超越传统,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拓。材料启示我们(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发展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的文化创新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唯有立足于精神内核,着眼于时代大局,中国的文艺文化才能发扬传统、超越传统,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拓”体现了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在批判中继承,③④正确;①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材料强调创新,不选;②不选,因为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材料中没有强调学习外来文化。‎ ‎[剖析选择题易失分点——提升解题准度]‎ 失分点(一) 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例1] 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  )‎ ‎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挥作用 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选D 旧传媒的作用依然存在,故①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故③错误;②④正确反映了题干中文化传播与新传媒的关系,符合题意。 ‎ ‎[走出误区] 文化传播既需要一定的途径或渠道,又需要一定的手段或媒介,但这二者是不能混同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渠道,而大众传媒等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或媒介。‎ 失分点(二) 不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 ‎[例2] 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B 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它产生于西汉时期,至今仍流传着,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 ‎[走出误区]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失分点(三) 错误理解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例3] 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B 材料强调《中国古建筑》纪录片的成功,主要在于现代数码摄影技术的使用,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及现代传媒手段的推广,因此强调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说法错误,排除;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因此③说法错误,排除。‎ ‎[走出误区]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失分点(四) 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区分不清 ‎[例4]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 选C “偏爱画马”是情感因素,“‎ 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是生活感悟,因此C项当选;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均否定了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走出误区] 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分不开,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内化主观题答题流程——提升答题规范度]‎ 主观题常考点——文化创新 ‎[必备知能掌握牢]‎ 命题角度 1 文化创新的作用 设问方式 为什么重视文化创新(利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答题要点 创新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创新对社会和民族的作用 ‎  [答题术语]‎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这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命题角度 2 文化创新的途径 设问方式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答题要点 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正确方向+人民群众+其他 ‎[答题术语]‎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6)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 ‎ ‎[解题流程应用好]‎ ‎[典例] (2017·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应用流程·稳准答题]‎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设问方式 原因类 内容限定 ‎《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分值定点 本题10分,一般可回答4~5个要点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第一自然段 第2层 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到“大胆创新”‎ 第3层 从“比赛诗词涵盖”到“外国留学生”‎ 第4层 从“嘉宾现场点评”到“历史故事”‎ 第5层 从“赛会设置竞猜”到“文化盛宴”‎ 第6层 从“节目的播出”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 对于设问的问题来说属于无效信息 第2层关键词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创新 由关键词→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第3层关键词句: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 由关键词→选择的诗词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集中展示了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第4层关键词句:嘉宾分析诗词内涵、发掘诗词价值 由关键词→重视挖掘诗词的深刻内涵和道德价值→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第5层关键词句:设置竞猜、“飞花令”,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 由关键词“竞猜”“飞花令”→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由关键词“应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第6层关键词句:强烈反响,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 由关键词“强烈反响”→民众内心的诗词文化情结被激发、被调动 由关键词“超过11亿人次”→民众参与广泛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先写出自己的答案,再与下面的答案比对,收获更多)‎ ‎ ‎ ‎ ‎ ‎ ‎ ‎ [对比感悟·规范用语]‎ 解题 流程 推导 出的 答案 ‎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②《中国诗词大会》选择了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内容,集中展示了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③嘉宾重视挖掘诗词的深刻内涵和道德价值,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④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注重节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通过应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⑤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民众内心的诗词文化情结,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 命题 人给 出的 答案 ‎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收获 感悟 ‎  以上两个答案相比较,流程答案除了具备命题人答案中的内容,还答到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这一要点既是对《中国诗词大会》取得成功原因的高度概括,又对下面要点的答出起到引领作用,呈现出“总——分”的答题模式,所以流程答案更加全面。再观命题人的答案,确实高大上,一看就是专家几经揣摩润色的答案,绝不是考场能答出的答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能做到要点全、用语规范、逻辑条理就完全可以取得高分,不必过多纠结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影响自己的自信心。‎ ‎[对点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在孙中山诞辰151周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着“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既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 解析:设问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等,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及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文化具有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中山装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山装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新中山装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广泛吸收欧美服饰并糅合中国传统意识,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了中式服装文化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年5月14日晚,迎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国贵宾的文艺晚会《千年之约》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晚会既有交响乐、民乐,也有中国古典舞蹈和西方芭蕾舞,既有美声演唱,也有中国戏曲,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商旅贸易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场文艺晚会的成功之处在于(  )‎ ‎①利用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借助丰富的文化形式再现各国间经济交流 ③运用现代传媒丰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这场晚会的成功并没有体现利用商业贸易来传播文化,①不选;这场晚会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商旅贸易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说明它借助丰富的文化形式再现各国间经济交流,②正确;现代传媒只能展现或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③不选;这场晚会既有西方交响乐,也有中国民乐,既有中国古典舞蹈也有西方芭蕾,这说明这场晚会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因而取得了成功,④正确。‎ ‎2.《六尺巷》取材于桐城六尺巷典故,是一首展示互敬礼让、和谐包容文化内涵的民族调式歌曲,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RNB、说唱等国外流行音乐元素,曲调优美,经赵薇在春晚演唱,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创新能够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RNB、说唱等国外流行音乐元素,曲调优美”体现了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能够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故①符合题意;“经赵薇在春晚演唱,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④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③‎ 说法错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排除。‎ ‎3.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G20峰会上无处不闪耀着丝绸元素。在为峰会准备的纪念礼丝巾中,充分融合了龙凤、蝴蝶、青花瓷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风韵,表达方式采用国际视野,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由此可见(  )‎ ‎①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 ‎②丝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②表述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排除④。根据题目表述,我国在文化创新时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同时要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③正确。‎ ‎4.为防止徽派古民居流失,安徽省大力推动有关市县对徽派建筑实施普查建档,让它们拥有特制的“身份证”。从文化角度看,安徽省保护古民居是因为它是(  )‎ ‎①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③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④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解析:选A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安徽省保护古民居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③符合题意。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④错误。‎ ‎5.央视热播的纪录片《传家》紧扣中国人关心的生活话题,讲述中国人的情趣品位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伦常、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宣扬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等,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传家》引发人们的共鸣是因为(  )‎ ‎①它蕴含的传家智慧成为了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 ‎②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 ‎③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 ‎④它讲述的习俗伦常变成了人们现代生活的行为准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材料中的《传家》引发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②③正确;①不选,因为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是物质生活;④不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现代生活的行为准则。‎ ‎6.《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陕西省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表演形式)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材料中的“老腔”(  )‎ ‎①是当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代表着当地社会独特的文化标识 ③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④是当地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文化具有多样性,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呈现一定的区域性。材料中的“老腔”代表着当地社会独特的文化标识,“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体现了老腔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②③正确;①不选,因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实践;④不选,因为史书典籍是当地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7.2017 “墨韵昆山” 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于9月20~24日在昆台联合画院(周庄)及昆山侯北人美术馆两地举行。灯会期间,“两岸情一家亲”故事展,在周庄台湾老街温暖开展。绵绵密密的情深,众多血浓于水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鲜明的民族性 B.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C.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D.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断加强交流、借鉴与融合 解析:选B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相对稳定性,A项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文化,D项不选;B项符合题意,当选。‎ ‎8.‎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李克强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 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错误;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错误;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④符合题意。‎ ‎9.“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这表明(  )‎ ‎①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②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③新闻工作者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创作导向 ④好的文化作品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体现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②③符合题意。①表述太绝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作品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④排除。‎ ‎10.龙泉青瓷,以釉色、釉面开片和造型取胜的审美追求而闻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借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不同于南宋时期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使龙泉青瓷备受市场青睐。这说明(  )‎ ‎①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③艺术创作应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借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不同于南宋时期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使龙泉青瓷备受市场青睐”,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要博采众长,故①④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艺术创作不能仅以市场需求为准,市场需求中有低俗、庸俗的部分,③说法错误。‎ ‎11.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等主题创作的剪纸画(如图),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 ‎①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指明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③保留传统文化基本特征,赋予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在实践中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剪纸画把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起来,这一艺术创作形式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增添了新的主题内容,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③④符合题意;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①说法错误;题干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与题意不符。‎ ‎12.中国文学史上的多次文体、文风的革新,悉举“复古”旗帜。如陈子昂、李白“复古”以推动唐诗发展,中唐迄北宋韩、柳、欧诸家发起和推动“古文运动”以促进散文变革。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中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简单回归 ②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实现文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古代文学的创作中,“复古”与“革新”是直接同一的 ④通过“复古”以正本清源是实现文体文风革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题中材料“如陈子昂、李白‘复古’以推动唐诗发展,中唐迄北宋韩、柳、欧诸家发起和推动‘古文运动’以促进散文变革”,既说明了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实现文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也说明了文学创作中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简单回归,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直接同一”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社会实践是实现文体、文风革新的根本途径,④错误。‎ 二、简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继《百家讲坛》《见字如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2017年新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为宗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一百余位诗词达人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大会以攻擂比赛为形式,选手、学者嘉宾、主持人之间频繁互动,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全民诗词文化盛宴”,收看诗词大会节目也成为了今春最流行的文化活动。‎ 经典文化借助现代媒介才能够成为流行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解析:本题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载体,考查大众传媒的作用、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本题属于辨析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角度分析说明经典文化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能够被他人所接受,并发挥其影响作用,进而成为流行文化。同时还要从文化是否流行的标准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不合理性即可。‎ 答案:①现代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经典文化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能够被他人所接受,并发挥其影响作用。‎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促进了经典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使之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因而能够广泛地流行。‎ ‎④文化是否流行,受到包括传播媒介在内的众多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容是否能够经受时代的检验,是否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14.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玉文化包含着的“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等,使得玉文化在当今中国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的海派玉雕,在当下中国玉雕艺术界有很强的影响力,其风格引领着当代中国玉雕的走向。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海派玉雕融汇了中国传统的玉雕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由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当代海派玉雕艺术家思想境界开放,创业态度积极,有机融合中西方现代雕刻技法,不断追求题材与形式创新,将意境、哲学、抽象等元素运用到玉雕的创作中,创作出许许多多海派玉雕佳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看待玉文化在当今中国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海派玉雕艺术家为什么能够引领着当代中国玉雕的走向。‎ 解析:第(1)问,“如何看待玉文化在当今中国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结合材料中“‎ 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玉文化包含着的……”等,可以从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解题时抓住设问中关键词“文化创新”,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角度并联系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依托玉石,玉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②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玉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历久不衰。‎ ‎(2)①海派玉雕艺术家在创业中,不断追求题材与形式创新,坚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②海派玉雕融汇了中国传统的玉雕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③当代海派玉雕艺术家思想境界开放,有机融合中西方现代雕刻技法,坚持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